一、 金融组织体系的建立
1948年12月1日,在新中国诞生的前夜,中国人民银行在石家庄宣告成立,并发行人民币。其后,政治协商会议确立了其为国家银行的地位。截至1950年2月,新中国建立起独立货币体系和国家银行体系接管中国银行,交通银行,成立人保,并实施了金融管理,开始了百废待兴的创业历程。二、 对私营金融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从全国解放到1952年,仅用了3年的时间,就基本完成了对私营金融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一改造的完成,标志着国家对金融事业的完全控制,也为接下来的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手工业,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打下了基础。三、 新版人民币的发行
1955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新版人民币,以1兑1万的比例换回现行流通的1948年旧版币。新版人民币与旧版相比,纸张优良,印刷精美,价格标度合理,同时增加了三种少数民族文字,便于了全国的流通。在短短的100天的兑换期内,市场平稳,这是我国货币制度的进一步巩固与完善。四、 高度集中的银行体制
一方面,中国人民银行撤销“大区”,依行政区划建立银行部门垂直管理体制,撤消农业银行,建立起高度集中的组织体制;另一方面建立起高度集中的信贷资金管理体制。在“一五”时间,这一体制又得以加强。中国人民银行既是金融行政管理机关,又是金融经营企业,政企不分的高度集中的体制,伴随新中国走过了20多个春秋。五、 中国人民银行与财政部合署办公
在1969-1978年“文件大革命”极左思潮的冲击下,我国金融秩序遭到严重破坏,对金融经济规律的漠视,这一期间,人民银行总行与财政部合署办公,各地人民银行或归属各地财政部门的一个处室,或并入财政部门。六、 中国现有金融体系的初步形成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进入了金融改革的新篇章。
1984年1月1日起,中国人民银行专司中央银行职能。而这前后,1979年2月,中国银行的业务归人民领导,设立外汇管理局,重建中国人民保险公司。1979年3月,恢复了中国农业银行。1983年9月,中国工商银行成立,1985年,中国人民建设银行资产被纳入信贷管理。同时,人行又建立起存款准备制度与对专业银行的信货制度,初步确立了由中国人民银行领导,国家专业银行为基础的二级金融体系。七、 金融国际地位的提高
1980年4月17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正式恢复我国的合法席位。1980年月5月15日,世界银行董事会通过了恢复我国合法席位的决议。从此,我国在国际金融事务中有了发言权。之后,我国又相继加入了亚洲开发银行、非洲开发银行、国际清算银行等。中国人民银行代表中国政府积极开展金融外交,借鉴了国外先进经验,引进了资金项目援助,另一方面承担力所能及的义务,这样在国际金融事务中扮演日益积极的角色。
八、 证券币场的发展
1984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上海飞乐音响股份有限公司向社会发行股票。1985年12月、1991年4月,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相继正式开业。1998年12月〈〈证券法〉〉酝酿六年后正式出台,结束了长期证券市场发展无法可依的尴尬局面,标志着中国证券市场有了可以规范发展的基础。九、 宏观调控的进步
1993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坚持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成功的实现了宏观经济的“软着陆”。自1996年开始至1999年6月连续7次下调人民币存货款利率,增加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中国经济进入出现“低通胀、高增长”的可喜局面。1996年4月,公开市场业务运行,1998年1月1日长期的对国有商业银行贷款规模管理被取消,全面推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标志着宏观调控由直接方式向间接方式的转变。十、分业金融监管体制的确立
1992年10月,国务院证券委员会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宣布成立,中国人民银行的证券监管职能随之移交。1998年12月,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中国人民银行保险监管职能随之移交。同年底,中国人民银行依经济区域重新划分9大区行,以尊重经济规律并增加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至此,中国金融的银行、证券、保险的分业监管体系初步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