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热爱文学的人,必定是一个感情丰富的人,一个善良、文雅有味道的人,一个对生活有更多思考和体验的人,一个有良知有警醒有责任的人。写作,能自我愉悦,也能愉悦他人,更能让世界变得灵性和丰富。
【昌乐作家专栏】
文学专栏定制:sinoat@163.com
|
会“生孩子”的“爸爸”
作者:范淑玉
谁会相信男人会“生孩子”,可他会,更令人惊叹的是他已经快70岁的老人了,“生孩子”还乐此不彼。
短短在大陆10多年里,他“生”了137个孩子,在台湾他还收养了3个孤儿,资助了10多名大学生,令人感叹的是今后他“生”的孩子还会越来越多,潍坊、临沂的哪儿都有,他走到哪就把爱洒到哪。
他“生孩子”有瘾,永远没有打住的那一天,只要看到哪个孩子困难了,他的手就痒痒了,他的心里容不得“孩子”受苦,这么多年了,他从来没有停下脚步,在他众多的“孩子”中有两个“孩子”还不“满月”,那还是在今年8月“家人”的团圆会上他刚刚收养的。
耄耋之年的他“生孩子”越来越上瘾,丝毫不顾及自己的身体,他把自己全融入到了奉献社会中去,现在每年光资助孩子上学,学习和生活费用就花一百多万元,面对这个庞大数字,他一点也不心疼,这些年来光资助孩子他就花费了500多万元。
这就是赵香玉、赵彩玉、侯冠丽、王志伟、纪淑芳等孩子共同的“爸爸”----台商刘竹承,虽然他跟“孩子们”没有血缘关系,姓氏也不同,但令他欣慰的是自己有如此多的“孩子”,天下没人赶得上他幸福,因为他们共同拥有一个家,他以弥勒佛般的心怀滋润着他的“孩子们”,生怕他们受什么委屈。
每年无论再忙再累,他都会抽出时间来和孩子们寒假、暑假吃顿团圆饭。这一天他可以看到久违的孩子,他无时无刻都在想念他们,手心手背都是自己的肉,这些是他永远的牵挂,要不每次团圆饭的时候,他都会留下激动的泪花。
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不同。这些孩子都有这样那样的困难,每每想到此,他就替他们心痛,因为这都是他的孩子,都是他的亲人,他早已从内心里把他们当做了自己的孩子,因而才会触动自己的心灵。
瞧,团圆会上赵香玉抱着才三个月大的“小香玉”认“外公”来了。
为人母为人师的赵香玉见了“爸爸”和四十多位“兄弟姊妹”眼眶都红了,她感觉这个家庭有了“刘爸爸”护着很温馨很温馨。
2006年她的心里是个严冬,母亲走了,父亲又跟上了,连连噩耗让她这个家庭风雨摇曳,接下来的路怎样走?
妹妹刚考上大学,自己还在读大学,天塌了,地陷了,那一刻她感觉是那么的无助,好像全天下的不幸都摊在了她的身上,就在此时“爸爸”来了,“爸爸”不但给她们姊妹俩每年三四万的费用,还帮她撑起了一片天,有了“刘爸爸”的相助,她的父母在九泉之下也会含笑的,因为在九泉之下,他们也感受到了台湾那位大哥用心血救助大陆孩子的真情,台湾大哥拥有一颗比金子还珍贵的心。
令赵香玉激动的是队伍里又添了两个刚上初中的小妹妹。
“爸爸”太累了,许多孩子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可刘竹承爸爸却看的很轻松,因为他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再多的苦和累他都想自己扛,不想给“孩子”增添丁点负担。在他看来,钱不重要,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和学习成果是最他最好的慰藉。
“爸爸”说归说,可孩子清楚,“家庭成员”越来越多相应的开销也多了,“爸爸”的负担越来越重了,要不清华大学的王志伟怎么也不想要“爸爸”的帮助了,因为多年来有了爸爸的帮助,他已经能适应社会挑战了,他希望“爸爸”把给自己每年的12000元钱省下来,给别的孩子。
在孩子们的心里,“爸爸”这辈子太不容易了,从小就是孤儿的他,为了给他们这些可怜的孩子更多的父爱,“爸爸”透支着自己的身体,为了护着他们这些小鸡,“爸爸“就是那无怨无悔替他们挡风遮雨辛勤觅食的“老母鸡”。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生命不止慈善不停,或许这是刘竹承先生的初衷。面对家丁越来越兴旺,他丝毫感受不到疲惫,很难想象一个近70岁的人了,却不懂得什么是享受,他的生活是那么的简朴,一辆车跑了七年40万公里了如果不是腿浮肿的厉害,一掐下去就一个窝,这辆破车让他受够了罪,他早就想换车了,可每每想换的时候,钱又紧张了,可再紧他也从来不去紧“孩子”。“爸爸”对“孩子”如此仁慈,对自己却狠得要命,“孩子们”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他们学习的尽头更浓了,他们把对“爸爸”的爱浓缩在了学习中去。每个受助的孩子清楚,他们只所以有今天,很多钱是“爸爸”从牙缝里省出来的,因为“爸爸”并不富有,为了省钱他不抽烟不喝酒不上夜总会不做飞机,连不得已上饭店无论是他请别人,还是别人请他,吃完后总喜欢打包,这不是吝啬,而恰恰彰示了刘竹承先生对劳动的尊重,因为他深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感受,从苦日子走过来的他什么时候都没有忘记了中华民族勤劳俭朴的传统。
“爸爸”“刘爸爸”是孩子们从心里对他的尊敬,因为他从来没要求孩子喊他爸爸,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孩子们从他身上他们已经感受到了强大的父爱,他们内心深处早已把他当做了自己的“爸爸”,正因如此,孩子们有什么苦难都乐意跟他讲。
2011年4月3晚,一位山东教育学院的“孩子”发短信告诉他自己的姨父心梗急需手术;“孩子”不清楚此时她的爸爸已经回了台湾。“家里”出了这么大的事,他急得恨不能立时扎上翅膀飞回大陆,无奈走不开,他立即安排大陆工作人员第一时间内给医院送去了一万元,即便这样他还是放不下心来,几天寝食不安,因为“孩子”的亲人就是他的亲人,两天后“孩子”发来平安短信,他悬着的心才放下来。
对“怪爸爸”对孩子很仗义,对自己却抠的要命,很多人不理解,其实谁都清楚,“爸爸”那是心疼钱,他恨不得自己不吃不喝不花销把钱全省出来救助孩子,因为很多人需要救助,不光孩子,还有老人、残疾人,他都力所能及的相助。临沂的20多名残疾人士,每年他都给生活补助;他的爱心脚步从来没有停下,前段时间他把又马不停蹄去了北京中华慈善总会,救助了50名新疆先天性心脏病患儿。
他做善事不为名不为利,在别人眼里很伟大的事情在他看来不过是做了一件积德的事情。14年了,从踏上大陆的那天起,他就将自己跟大陆人融在了一起,因为他是龙的传人,大陆的孩子就是他的孩子。作为一个长辈他有责任有义务去照顾他们,这是他对自己的要求,因为行善积德是每个人都应该做的。他是一个最懂得感恩的人,幼小的他就失去了双亲,他是吃百家饭穿百家衣长大的,他永远忘不了乡邻对他的帮助;他永远想着饭盒里同学给他放上的肉,这一切的一切让他感恩。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他不会说,只知道做,10多年他为社会奉献了很多很多,却没有一顶点张扬,他对名利看得很淡很淡,因为他是一个做实事的人,什么时候他都改不了自己那副菩萨心肠,他是一个硬汉子,心却比针还细,一次他去福利院探访时,当他得知刚参加工作的护工每月仅有700元工资时,他震撼了,为了改善护工待遇,他找了父母官,护工们从此每月涨了200元;为了让更多的老人们有一个好的环境,让他们安度晚年,年近70岁的他又在为60岁以上孤寡老人的明天考虑了,为了他们的明天他又开始筹划开了敬老院。
他每天都在攀登,很难相信,这就是一个年仅70岁的老人。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为了自己的慈善事业,他一路前行,因为前方还有很多未竟的事业等着他。
捧着一颗真心而来,他对大陆人的情和谊比阿里山还高,比日月潭的水还深,因为他是炎黄子孙,多年的血脉相连,他已把自己的精髓融入到了祖国心中,气贯长虹。
刘竹承先生吃的是草,吐出来的奶,为了崇高的慈善事业,他俯首甘为孺子牛。他是众多救助孩子和孤寡老人们的守护神。
正可谓老牛已知夕阳晚,不待扬鞭自奋蹄,因为他清楚慈善没有终点,在多年的慈善事业中,他早已将自己的心髓融入了进去,他深爱着自己的祖国,正因如此他做起善事来才那么义无反顾,因为在他的心里台湾和大陆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远山万水阻挡不了他对母亲的爱,无论走在哪大陆都是他的根,他只是千千万万台胞中的普通一分子,而他的心却和大陆的山山水水融在了一起,因为我们都是龙的传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