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热爱文学的人,必定是一个感情丰富的人,一个善良、文雅有味道的人,一个对生活有更多思考和体验的人,一个有良知有警醒有责任的人。写作,能自我愉悦,也能愉悦他人,更能让世界变得灵性和丰富。
【昌乐作家专栏】
文学专栏定制:sinoat@163.com
|
乔山春韵
作者:马进
北岩多山。虽然没有名山大川那样的雄、险、奇、秀,却不乏清、幽、静、秘的神韵。乔山就是其中的一座。它位于乔官镇中部,海拔359米,东面与豹山相邻,西面与苍山相望。
正是五月槐花飘香时节,我们乘车走在乔山前的槐林小道上,蜿蜒曲折的盘山道两旁全是一片刺槐林,那花开得如云似雪,大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气势。那洁白如玉的槐花成簇成团,紧紧缠满不堪负重的枝头,真可谓遮天蔽日,组成了一条花海长廊。阵阵槐香扑面而来,风是香的,树是香的,连路两旁小溪中漂着花瓣的流水也泛着缕缕清香。成群结队的蜜蜂飞满头顶的天空和周围的世界。我们干脆下车,漫步在槐林间的小路上,见路旁每隔一段距离都摆放着一摞摞蜂箱。原来都是一些从南方远道来的放蜂者,正在这里忙着采集“槐花蜜”。置身其间,蜂蝶飞舞,野鸟啁啾,幽幽芳香,沁人心脾,让你神清气爽,尘俗尽涤。不觉想起“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话来,别忘了这绵绵10里槐林长廊,是上世纪北岩人民经过近半个世纪封山育林艰苦奋斗的成果,才为后人创造了这大自然带来的温馨、清新和甘美啊!
我们正感叹着,郁郁秀丽的乔山已在面前。纵目望去,山色苍翠,阴翳交叠,在微风中,闪动着绿色的涟漪。据史料载,乔山自古以来就是一方神山宝地,早年有庙宇、石碑,还有一处点将台。十几年前,省地质勘探人员就是从乔山最先发现昌乐蓝宝石的。为了更多领略它的风采和神韵,我们围着它的半山腰转悠了整整一圈。
史书载山上有条仙人路,因四周尽是杂树成阴,林木莽莽,遮住了视线,依稀层林中有条山梗起伏跌宕,宛若一条绿蟒蜿蜒其上,兴许那就是“仙人路”?倒是发现西山坡的层林间,却藏有一个“仙人洞”。史书说“山西坡有石孔,秋出红水”,莫非该洞就是出红水的石孔?听攀登过的人说,洞深无底,石子落下,铮铮作响,如敲铜钟。
我们又贴着乔山西麓的一条山路,穿过乔西村南,沿一道狭长的幽谷走了走。没想到走不多远,面前却豁然开朗,闪出一片“世外桃源”。但见四周堆青叠翠,郁郁葱葱,芳草萋萋,流水潺潺,水抱山环,气象万千,犹如山水画般的怡然舒展。在两条山溪水的交汇处,竟坐落着一处古式老屋,一色的青砖结构,墙厚均在半米以上,重梁重檩,顶面为双层小青瓦。听村人说,为明末建筑。我们惊叹它虽经数百年的风雨沧桑,却仍完好无损地保持着古朴典雅的明代建筑特征。仰目东望,乔山顶上,白云轻纱,含烟映晖,似有缕缕氤氲水汽,正往山下这边缥缈而来。
我们又围着西边一片灌木林转了转。扒开溪边的一丛丛灌木,蓦地见一条清亮亮的山溪水,从层林深处一路淙淙吟唱着向我们奔来。那水灵灵的溪水,真是柔和、纯净、清甜、润泽。溪水里映晃着溪边的花丛树影,沉浮着天空的彩霞云朵,看上去没有半点侵蚀、肆掠和污染。我们又顺溪溯水而上,两边树林中不见其鸟,却闻一片啁啾之声,似天乐从天而降。行不多远,上游又有一泓碧水扑入眼帘,澄澈清纯见底,水底砂草,纤毫毕露,水中似有小鱼儿游哉自如。除从林间隙缝中可远望到山坡上农民在耕耘和偶尔传来几声耕牛的哞叫声外,山野里呈现出一派安祥恬静的田园风光。
我们坐在小溪旁一块岩石上小憩,断定这条小溪是大丹河上游的某一条支流。听着这小河流水哗啦啦响的韵律,真是声声滋润着我们每人的心田,感受着这大自然的安祥、静谧与清澄,洗去的何止是旅途的劳累、尘世的喧嚣与浮躁,这里的山水已不仅属于风景,而是一种心情,一种情趣了。由此明白了,如果心累了,未必要到名山大川,未必要去塞北江南,一块清静的乡土,一座不知名的小山,也会放飞心情,令人心驰神往。也不免想起古人说的,山水藏魂,乃古传之真理。只要山有了水的涵养,就会青山傍水更妩媚,而水有了山的呵护,也就使绿水依山更秀美了。为此觉得,乔山的山水之胜,林壑之美,就具备这样的底蕴和情怀。
上一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