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编 隋、唐、五代(581年至960年)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二十八、隋唐青州北海郡 北周末年,重臣杨坚擅权,引起北周皇戚旧臣的反抗,相州总管尉迟迥联合青州总管尉迟勤起兵,反抗杨坚;杨坚派韦孝宽率兵讨伐,与尉迟迥在邺城交战。尉迟勤带领5万军队,从青州出发增援。尉迟迥兵败自杀,尉迟勤仓惶逃回青州,向杨坚投降。 581年,杨坚以“受禅”为名,废北周静帝而自立,这就是隋文帝。因杨坚袭爵随国公,遂去 “辵”作隋(意思是要国运稳固,不要忽走忽停),建立隋朝。随后,隋文帝杨坚出兵南下,消灭了偏安江南的陈国,实现了全国统一。至此,从东汉末年开始延续近300年的大混乱终于结束。 在隋朝的官员中,有两位青州人比较出名。一位是高构,字孝基,出身青州望族高氏。他自幼酷好读书,精通吏治。历任兰陵太守、平原太守,隋朝建立后,任吏部侍郎。当时,人们称他有“知人之鉴”,他所推荐的官员都很有才干,例如后来成为唐朝名相的杜如晦、房玄龄等。即使高构因病退职后,朝廷用人,还要到他家征求意见。高构也以文才著称,当时的著名才子薛道衡作文书,必定先呈送高构修改。 另一位青州人是段文振,他英武而有胆气,作战勇敢,攻城拔寨,必身先士卒,杖槊突前,让敌军丧胆。在平定尉迟迥叛乱、南下征灭陈国、北上抗击突厥等战事中,屡建奇功,官至兵部尚书。隋炀帝穷兵黩武,祸国殃民,段文振多次进谏,不被采纳。后随隋炀帝征伐高丽国,病死军中。 隋朝的年代虽短,但在中国历史上却具有重要意义:它实现了全国的统一,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确立了“三省六部”的中央官制,由中央直接任命州县官吏,建立了选用人才的科举制和“寓兵于农”的府兵制,这些都为后代长期沿袭。 隋朝对地方行政体制进行了改革。魏晋南北朝时期,地方纷乱,各自为政,滥置了许多州郡,管辖范围很小,“百室之邑,便立州名,三户之民,空张郡目”,全国有300多个州,600多个郡。隋朝统一南北后,为加强对地方政权的控制,节约经费,减少开支,提高行政效率,变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两级制,罢郡存州,保留青州。隋炀帝时又改州为郡,废青州,设北海郡;不久又仿照汉武帝的做法,分全国为九个州,作为监察区,州设刺史,对各郡分部巡查。青州刺史常驻北海郡,巡查北海、东莱、高密、齐郡四个郡,共36个县;北海郡驻益都县,辖益都、临淄、千乘、博昌、寿光、北海、下密、营丘、都昌、临朐共10个县。因青州、北海同治益都县城,所以史书中,常常州郡并提,称青州北海郡。 同时,在军事方面,设立青州总管府,担任青州总管的有韦操、燕荣、吐万绪、张威等人。韦操,字元节,“刚简有风概”,以平尉迟迥有功,封柱国、平桑郡公,位至丞相。在青州任上,开凿驼山最大的石窟造像。 隋炀帝横征暴敛,施行苛法,穷兵黩武,滥杀无辜,弄得国破民穷,众不聊生,造成隋末农民大起义。李渊趁机起兵,进入长安,逼迫隋帝杨侑禅位,建立唐朝。唐武德二年(619年),隋朝的北海太守郑虔降唐,被任命为青州总管。 唐朝之初,实行州县两级制,改隋朝的郡为州,北海郡改回青州名称,到唐玄宗天宝初年,又改称北海郡,不久,再次改称青州。下辖益都、北海、临朐、临淄、千乘、博昌、寿光7县。到唐玄宗时,州之上又设道,实行道、州、县三级制,青州北海郡归属河南道,治所在河南开封。 值得说明的是,隋唐时期的北海郡就在青州,另外,青州北海郡下辖北海县,北海县治地即在今天的潍坊市潍城区。 鉴于青州军事地位重要,唐代仍设青州总管府,后又改称青州都督府,最初专理军,不管民,下辖青、密、莒等州军事(彩图 唐代青州总管府)。后来,朝廷为了加强边防力量,授予都督“带使持节”,即受皇帝委托带兵打仗,称节度使。唐朝在青州先后设青密、青齐、淄青等节度使称号,担任节度使的有邓景山、许叔冀,尚衡等人。“安史之乱”期间,以平卢节度使侯希逸为平卢、淄青节度使,自此,青州就有平卢的称号。中唐以后,节度使权力很大,掌管一方军事、民政、财赋大权,这为晚唐的藩镇割据提供了条件。 二十九、隋末农民起义 隋朝末年,全国阶级矛盾迅速激化,爆发了全国农民大起义。山东、河北、河南一带,历来是统治者搜刮财赋的中心,又是进攻高丽战争征调最多、受害最深的地区,所以,农民起义首先在这里爆发。经过几年的发展,起义军形成了三支主力:一是河北的窦建德,二是江淮的杜义德,三是河南的瓦岗军,瓦岗军势力最大,首领翟让、李密足智多谋,手下有王伯当、单雄信、程咬金、罗成、秦琼等一大批能征惯战的将领,其中,也有来自青州的綦公顺、刘兰成等人。 青州一带,最早发动起义的是郭方预。郭方预,青州人,隋大业九年(614年)起义,自号卢公,队伍很快发展到3万多人,攻陷青州城,兵锋甚锐,震动四方。但郭方预缺乏斗争经验,占据青州城后,麻痹大意,没有认真做好防御准备。隋朝齐郡(今济南)守将张须陀乘其无备,带领精兵,倍道而进,突然袭击,抵达青州。郭方预仓促迎战,大败,城陷。张须陀大开杀戒,屠杀义军数万人,掳掠辎重3000多辆,郭方预不知所终。 大业十二年(617年),青州北海郡人綦公顺,率领3万余人再次起义。起义军攻打东阳城,顺利占领外郭,进攻内城;城中守军粮尽援绝,困守待毙。綦公顺认为胜利在望,不加防备。正在这时,城中刘兰成组织骁健勇士100余人,发起突然袭击,綦公顺猝不及防,阵脚大乱,城里兵将继而支援,綦公顺大败,弃营逃走,郡城得到保全。 随后,北海郡太守和城中的望族,将城中军民分为6军,各派将领带领,刘兰成也带领一军。有一个姓宋的书佐(州郡负责文书的属官),嫉妒刘兰成的才能,挑拨离间各军将领说:“刘兰成得到民心,对大家都不利,不如杀之。”但大家不忍杀他,就夺了他的军权,让宋书佐带领。刘兰成愤愤不平,又怕成杀身之祸,就只身逃出东阳城,投靠了綦公顺,参加起义军。 刘兰成,青州北海郡人,出身于青州的刘氏望族。自小熟读经史,善言成败,有军事才能。参加科举考试,考中明经科,曾经担任过鄱阳郡的书佐,后回家赋闲。綦公顺素闻刘兰成的名声,得到刘兰成参加义军,大喜,想让他作统帅,刘兰成固辞不受。就任命为长史,出谋划策,所有军事行动都听他的。 刘兰成善于用兵,且骁勇异常。不久,綦公顺筹划攻打青州,刘兰成精选军中骁健者150人,出奇兵偷袭东阳城。他采取疑兵之计,距城40里,留人燃烧杂草,制造烟火;离城20里,留人各执大旗,虚张声势;离城5里,又留人埋伏在险要处;自己带领其余人马趁夜间埋伏在城边周围。事先约定:听到鼓声就掠夺人畜,并同时焚烧积草、摇动旌旗。 第二天凌晨,城中军民远望无烟尘,便大开城门,纷纷出来牧畜樵柴。到了中午,一片祥和景象,刘兰成突然率10余人直达城门,守军慌忙关上城门,钲鼓乱发;80名伏兵趁机而出,抄掠杂畜千余头和许多樵牧者而去。刘兰成揣度缴获的物资人畜已经走远,便不紧不慢地离去。城中守军看到前面有旌旗摇动、烟火滚滚,怕有伏兵,不敢离城追赶。后来守军知道刘兰成偷袭时只有区区百余人,非常后悔没有追击。 又过了一个多月,刘兰成想攻取东阳城,便又率领20余人直抵城门。城中守军误认为又是刘兰成在施疑兵之计,竟然倾城蜂拥而出,大举追击,行不到10里路,綦公顺亲率大军数万人杀来。官军大败,奔驰还城,綦公顺大军将城团团围住。刘兰成好言劝慰,招降官军。东阳城守城军民惮于起义军的声势,又仰慕刘兰成的声望,纷纷出城投降。进城后,刘兰成安抚百姓,礼遇郡官,全城秩序井然。对仇人宋书佐,刘兰成也待之以礼,并资送出境。 不久,海州(今连云港)起义军首领臧君相,率领5万余人来争夺青州城。綦公顺军少,害怕抵挡不住,非常担忧。刘兰成献计说:“臧君相现在离城还很远,必然不加防备,请将军迅速出奇兵袭击他的营寨。”綦公顺听从他的建议,亲自率领精兵5000人,轻装出发,带足干粮,秘密兼程奔袭,刘兰成率敢死队20人担任先锋。 在离臧君相营寨50里时,发现臧军有外出抄掠的军士,正满载而归。刘兰成一行就伪装成臧军,帮着这些抄掠者拿东西,与他们交谈,探听明白臧军的虚实、更号,并趁暮色混入臧军营寨,在营中空地燃火做饭,麻痹敌军。到了三更时分,突然杀进臧君相的营帐,斩杀百余人,臧军大乱;綦公顺也率大军赶到,趁势掩杀,臧君相单身落荒而逃。綦公顺缴获许多物资粮草和武器装备,声势大振,附近许多起义军都来依附,成为起义军的重要力量。 瓦岗寨的李密听说綦、刘的势力,派人来联络。綦公顺、刘兰成久慕李密声望,就拥兵归附,聚义瓦岗寨。唐朝建立后,李密被李世民打败,投降唐朝,綦公顺、刘兰成也随之而降。綦公顺被任命为潍州总管。 刘兰成投降唐朝后,继续征战,累功官至尚书员外郎。 贞观二年(628年),驻守朔方郡(今内蒙古乌审旗南)的悍帅梁师都勾引突厥军队在西北边境侵扰。刘兰成受唐太宗之令,带兵讨伐。他使用反间计,离间突厥君臣关系,派轻骑践踏庄稼,扰乱居民,突厥国力渐虚,投降者络绎不绝。唐军趁势攻占朔方郡的东城,梁师都引突厥兵来争夺,刘兰成偃旗息鼓,坚守城池,不出战。梁师都久攻不利,只好趁夜退兵。刘兰成带兵追击,大破梁师都。突厥国发兵来救,又被唐军打败。遂围朔方城西城。城中食尽,守军杀梁师都、投降唐军。刘兰成因功被任命为夏州(治朔方)刺史,右领军将军。 贞观十一年(637年),李世民任命蜀王兼任夏州都督,刘兰成为长史,主持都督府的工作。刘兰成又施反间计,使突厥首领颉利和部将莫末相互猜疑,颉利攻击莫末,刘兰成带兵夹击,大破突厥。自此,夏州边患消除。唐太宗称赞刘兰成有才干,任命为丰州刺史,继而提拔为夏州都督,封平原郡公。贞观十七年(643年),有人告发刘兰成“谋反”,被处以腰斩的酷刑。 三十、大唐盛世三齐重镇 唐朝建立后,经过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和唐玄宗的“开元之治”,社会稳定,经济繁荣,达到鼎盛时期。《资治通鉴》记载,当时: 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斗米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焉。 连年丰收,人民安居,粮食非常便宜,犯罪的人也很少,全国一年之中判死罪的仅有29人。各地十分平安,晚上不用关门,外出旅行不用带干粮,在路途就有人供给。《贞观政要》还说:到了山东的村落,旅客经过时,必厚加款待,离开时还赠送礼物,这都是前代从未有过的事情。 青州北海郡,也迎来了从未有过的繁荣昌盛。当时山东地域的经济发展,是西强东弱:西部兖、曹、齐等州人口密集,交通方便,经济发达;而东部莱州、登州一带相对落后。青州恰是东、西结合的枢纽,地位十分重要,朝廷也十分重视,采取一些措施促进青州的发展,例如,在赋税方面,青州及其以东地区要比山东西部轻一些。这对青州的经济繁荣是有利的。 青州的繁荣,首先是人口的增多。魏晋南北朝近300年的战乱,使人口锐减。唐初统计,与汉代相比,山东人口减少的惊人,户数只有汉代的3.5%,人口只是汉代的4.9%,诺大的青州7县只有5.6万人,每县平均8000人。经过唐代的发展和移民,100余年青州7县人口剧增到42万人,增加了7倍。 人口的增多,加之唐代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贯彻休养生息、奖励农耕的政策,大量荒地得到开发,使青州成为全国最为富庶的地区之一。史载,当时青州的米价只有全国平均价钱的五分之一,一斗米仅3钱,一匹绢也只卖200钱。在种植作物上,除了传统的谷粟、豆类外,开始大量种植小麦、水稻等高产作物。朝廷经常从青州调集粮食供应京师和战争需要。 同时,青州的手工业也走在前列,尤其是丝绸,成为驰名全国的产品。青州博物馆珍藏着一组九幅画像石板,时代为唐朝以前。其中的商旅驼运图和贸易商谈图,表现了当时青州人与西域商人交易的情景。这组线刻画像表明,丝绸之路的起点是长安,但源头却在青州。杜甫有《忆昔》诗,回忆在青齐之地漫游时见到的情景:“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织不相失”;大诗人李白也有“百里鸡犬静,千庐机杼鸣”的诗句。当时青州最知名的是“仙纹绫”,驰名全国,是专为皇室提供的贡品。青州设有专门管理丝绸业的机构,丝绸收入成为青州财政经费的主要来源,并有多种丝绸成为宫廷的专门御用品。 史载,当时有“北绢南布”之说,北方诸州擅长织绢,南方诸州擅长织布,所以,名臣薛兼训任浙江节度使时,募军中未娶妻的军人,多给财物,鼓励到江北青州、徐州一带娶织妇回去,每年得数百名织女,从此,南方的丝绸业迅速发展起来。 此外,青州的冶铁、制盐、制瓷等也很知名。藩镇割据时,李师道占据青州等12州,每年从铁矿冶炼中就获利100余万贯。青州设置官方机构榷盐院,专门对北部沿海的制盐业进行管理和征税。唐三彩是当时制瓷业的最高水平,青州是唐三彩的重要产地。青州出土并珍藏青州博物馆的唐三彩四系罐,口径2.3厘米,高6.8厘米,底径2.8厘米,腹呈球形。为了穿绳提携方便,在颈与肩部装饰对称的四系。通体用淡黄、石黄、淡绿三种釉料,点彩形成图案,色彩雅致,造型美观,为唐三彩陶器中的名品。 插图 唐三彩四系罐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达,促进了青州地区的商业繁荣。按照唐朝政府的规定,县治以上均可设“市”,并任命“市令”、“仓督”等官员进行管理。当时,青州城地处通衢要津,东门、北门、西门外均设市,这种“市”每天从中午12点左右开始,至日落前结束。集市的发达,也就出现了一些商贾富户。如《太平广记》记载:青州北海人李清,世代经营染织业,子孙和姻亲数百家,都在青州经商,家中集财百余万。后人曾编有“李道人独步云门”的故事,被收入《醒世恒言》。 同时,青州的海外交往也很发达,日本多次派出遣隋使、遣唐使,大多从登州或莱州登陆,经青州、洛阳到首都长安。朝鲜半岛的许多新罗人也来青州,或居住,或经商。在高丽人李正己割据青州时,尤为兴盛。青州、莱州、登州等地都有新罗人聚居的新罗坊,有接待他们的旅馆——新罗馆,政府有专门管理的管理机构——勾当新罗所。唐朝政府在平卢淄青镇设押新罗、渤海两蕃使,由节度使兼任,李正己、薛平等人都曾兼任此职。 三十一、李白杜甫访李邕 泱泱盛唐,是中国诗坛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的时代,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建立了后人难以逾越的诗歌丰碑。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李白、杜甫曾经携手到青州一游,拜访著名的学者、书法家、时任北海太守的李邕,为青州绚丽的历史文化风采抹上了浓重的一笔。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我国诗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诗人。祖籍陇西成纪,生于碎叶(今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境内,唐朝属中国版图),幼年迁居四川油江。成年后为寻求进身之道,出川游学,投奔在山东鲁郡做官的亲戚,与孔巢父、裴政等六人在徂徕山隐居,号称“竹溪六逸”,终日四处游山玩水,饮酒作诗。 李白的才气名声引起朝廷的注意,被唐玄宗招到长安做官。但是没多长时间,诗人那不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刚直性格,得罪了皇帝宠爱的杨贵妃,被迫离开京城,到处漫游。 天宝三年(744年)初夏,李白和杜甫,两位诗坛巨人,在洛阳相逢,这时,李白44岁,杜甫33岁,二人一见如故,相见恨晚。他们结伴北渡黄河,去王屋山参拜道士华盖君,又聚会宋州(今河南开封)去“采折瑶草”,在这里,度过了一段逍遥自在的诗酒游猎的生活,然后,他们决定到青州拜访著名的北海太守李邕。 李邕,广陵江都人,早年为《文选》作注,以讲《文选》为业,是一个很有名气的人物。他“少习文章,疾恶如仇,不容于众,邪佞切齿”,曾任左拾遗、侍御史、户部员外郎、黄门侍郎等职,因他不避权贵、抗争直言,几次遭陷害,也几次被人营救、化险为夷。后来在朝中不能立足,放地方官,最后做北海太守,但还是被权相李林甫妄加罪名,被杖杀于青州。 唐朝时的青州亦称北海郡,由于李邕的文章、书法和他广泛的交游,在文艺界享有很大的名气,人称“李北海”。他过着奢侈而豪放的生活,任意帮助一些穷困的朋友,钱财来得容易,用去也容易。许多潦倒的文人都来拜访,他的住宅常常被来访者堵得水泄不通。 李白十分敬仰李邕,对李邕的敢作敢为十分崇敬。来青州后,写下了一首五言古风诗《东海有勇妇》。诗中记述了当时青州民间发生的一件可歌可泣的事情:一位妇女丈夫被害,她立誓报仇雪恨,“捐躯报夫仇,万死不顾生。白刃耀素雪,苍天感精诚。”并苦练本领,“学剑越处子,超腾若流星”,“十步两躩跃,三呼一交兵”,终于杀掉仇人,“豁此伉俪愤,粲然大义明”。此事得到李邕的褒奖,“北海李使君,飞章奏天庭。舍罪警风俗,流芳播沧瀛。”诗人讴歌了东海勇妇的义勇行为,也赞颂了李邕体察民情,报请朝廷,赦免妇罪,以正民风的正义举措,表现了诗人除暴安良的侠义思想。 李白拜访李邕,尽管有慕名投靠、希求帮助的成分,但主要原因还是觉得二人心气相通,志趣相投,所以,在青州一见李邕,便如知音。有时在城里的酒楼畅谈痛饮,有时到深山的道观去寻仙求箓,也曾登上城郊的云门山巅,北望茫茫绿野,好象一直能看到渤海的海滨。在这里,他写了一首《上李邕》的诗: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时人见我恒殊调,见余大言皆冷笑。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李白被谗言中伤,被迫离京,一腔愤懑之情在这里如火山喷发,肆意宣泄。青州的深邃悠远使他浮想联翩,他自喻为庄子《逍遥游》里的背负青山的大鹏,水击三千里,直上九万里,即便无风可凭借,也能荡尽大海之水;轻浮的人冷嘲热讽,如目光短浅的黄雀,怎能理解大鹏的豪情壮志?孔夫子尚知“后生可畏”,不要看不起年轻人! 青州自古多方士,人们的思想比较自由,因而也是老庄道家兴盛的地方。李白的青州之行,对他一生喜欢寻仙求道、迷恋符箓有重大影响。同行的杜甫对此却有自己的看法,写有七绝《赠李白》: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杜甫笔下刻画了一个惟妙惟俏的李白,叙述友情中流露出对朋友的深切关怀,同时也隐含规劝、爱惜之意。这时的杜甫还年轻,对成就一番事业还抱有很大的期望。拜访李邕,就有希冀先辈引荐步入仕途的想法。但是,杜甫的青州之行,更主要的目的还是旧地重游、缅怀往事。 杜甫,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在遇见李白之前,曾有两次漫游,一次是吴越之游,另一次则是齐赵之游。齐赵即现在的山东北部、河北南部一带。杜甫的父亲曾任兖州司马,这时的杜甫20 多岁,生活条件还不错,有裘有马,所以三、四年的时间,北到邯郸,东到青州,到处涉猎山水,纵情欢歌,写了许多诗作,可惜没有流传下来。但从他晚年写的《壮游》一诗,可以窥见在青州一带生活的片段: ……放荡齐赵间,裘马颇轻狂。春歌丛台上,冬猎青丘旁。呼鹰皂枥林,逐兽云雪岗。射飞曾纵鞚,引臂落鹙鸧。…… 青丘,为齐景公狩猎的地方,与皂枥林、云雪岗均为古青州一带的地名。诗人春天在邯郸的丛台上唱歌,冬天就在青州附近的青丘游猎,忽然看见远远飞来一只鹙鸧,杜甫把马放开,挽弓搭箭,瞄准射去,霎时间这只鸟儿便落在马前。从这里我们也知道,杜甫不仅是一位蜚名诗坛的大诗人,还是一位骑胡马、挟长弓、箭不虚发的射手! 后来的杜甫颠沛流离,穷困潦倒,青州这段纵情惬意的生活,成为他终生难以忘怀的一幕,青州这块山清水秀的地方,时常萦绕在诗人的心头。杜甫重游青州,满足了他那深沉挚爱的情怀。 李白和杜甫,大概在青州停留的时间不长。翌年,二人跟随李邕离开青州,到了齐州(济南),李白在紫极宫领受了高天师的道箓,杜甫继续与李邕在齐州游历名胜,谈论诗文。随后李白与杜甫在兖州的石门分手,赠诗话别: 醉别复几月,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可是,石门路上的金樽并没有“重开”,两个伟大诗人从此天南海北,再也没有相会。 杜甫离开青州,并没有忘记李邕。后来,听说李邕在青州被杖杀,悲愤之中,写了《八哀·赠李邕》诗,仍然满怀深情地回忆与李邕相会的情节:“忆昔临淄亭,酒酣托未契。重叙东都别,朝阴改轩砌”;共同议论天下英才俊杰,慷慨激昂:“钟律俨高悬,鲲鲸喷迢递”;感叹李邕之冤死,“坡陀青州血,芜没汶阳瘗”,表现出深深的哀痛。 三十二、千年古刹龙兴寺 1996年10月,青州师范学校的操场在进行改造施工时,建筑工人们发现了一处埋藏地下千年之久的巨大宝藏——龙兴寺大型窖藏佛教造像,出土了北魏至北宋的各类造像400余尊。这一发现是佛教考古史上罕见的,被列为当年全国10大考古新发现之一,20世纪100项考古重大发现之一。随后,考古学者又对窖藏所在地进行考察,认定:这里就是早已湮没的龙兴寺遗址。 青州,自古就是佛教的兴盛之地,寺院文化十分厚实。据史书记载,早在西晋太安二年(公元303年),青州即建有宁福寺(今广福寺遗址);慕容德建立南燕国,定都广固城,推崇佛教,著名高僧朗公也跟随而至,慕容德给他巨资,让他大兴佛事,建有多所寺院。 刘裕破南燕后,不久取代东晋,建立南朝刘宋,同时,流落南方的青齐士族纷纷返回,带来了南朝更为浓郁的佛教文化氛围。 元代于钦在所著《齐乘》中对龙兴寺作过考证:“寺内有饭客鼓架,寺东为淘米涧”,相传,“饭客鼓架”为孟尝君招待食客的遗物;于钦认定,龙兴寺为南朝萧齐青州刺史刘善明的旧宅,刘善明曾在此建立粥棚,赈济饥民。 刘善明,出身青齐豪族刘氏,曾任南朝萧齐的南青州刺史。父刘怀民曾任齐州、北海郡太守。世居青州,在南阳河畔辟建宅院。南朝刘宋元嘉末年(450年),青州发生饥荒,人相食,刘善明家有存粮,就设粥棚,开仓救济灾民,百姓称他家的田地为“续命田”。宅院内建有佛祖供奉场所,由于刘家的声誉,四周的善男信女都来拜佛,香火兴旺,人们称之为“佛堂”。 到北魏、北齐时期,青州地位十分重要,被统治者称为“霸业所在,王命是基”,南北文化在此交融。刘善明宅院的佛堂,不断扩大规模,遂成为寺院,因寺址在南阳河边,北齐后主高纬赐额“南阳”,故名南阳寺。 隋朝开皇年间,改名长乐寺,又称道藏寺;唐朝武则天掌权,为对抗李氏势力,崇佛抑道,佛教大发展,长乐寺改名大云寺,为全国八大寺院之一。到唐玄宗开元年间,整顿佛教寺院,又改称龙兴寺。“龙兴”二字,隐含唐朝李氏战胜武后势力,重新执掌政权的含义。 唐代龙兴寺占地大约近百亩,因最早为刘善明舍宅而建,所以它是中国古代传统的庭院式布局方式。此后不断扩建,到北齐时,已是佛殿密集,宝塔耸立。北齐武平四年所建《临淮王像碑》描述: 南阳寺者,乃正东之甲寺也。即左通阛阓,亦右凭涧谷,前望崛磐,却临泚渳。层图迈于涌塔,秘宇齐于化宫……遂于此所爰营佛寺,制无量寿像一区,高三丈九尺,并造观世音、大势至二大士而侠侍焉。 这段话的大意是:南阳寺是东方最大型的寺院,左通青州城闹市,右傍南阳河涧谷,南望耸立的山颠,后靠宽阔的泽浒,风光秀丽,交通方便,地理位置优越,殿塔规制齐全,适合修行法事,因而十分兴盛。寺中有泥塑佛像,佛像两边还有观世音、大势至菩萨。佛像高三丈九尺,约合10米多,应该是当时最高的塑像之一。 《临淮王像碑》是临淮王娄定远所立,置于龙兴寺内。娄定远,为北齐重臣,位至司空,别封临淮郡王,后出任青州刺史。该碑高4.4米,宽1.6米,碑文共1500多字。碑阴刻有“龙兴之寺”四个遒劲大字,为唐代著名书法家李邕所写。李邕,著名书法家和文学家,于唐天宝年间任北海太守。为龙兴寺书写匾额,并篆刻在著名的《临淮王像碑》上。此碑今存于青州博物馆 隋唐至北宋中期,龙兴寺一直香火袅袅、梵音缭绕,善男信女络绎不绝。到宋景佑四年(1037年),夏竦知青州,撰写的《青州龙兴寺重修中佛殿记》还这样描述: 地势陡绝,崛坞洋水之阴,楼观飞注,翱翔重闉之表;东践绝涧,径度于阛阓,西瞰群峰,旁属于原野;十二之胜尽于兹焉。 这段描写与《临淮王像碑》的描述基本相同,但表达的更有文采,更加气势。 龙兴寺的布局,从史料记载看,一直保持院落式的结构,有前、中、后佛殿,还有天宫院、百法院、新罗院、九曜院等众多院落。元代于钦《齐乘》记载:龙兴寺的“天宫院,古老柏院也”,院内有石刻,书写布衣诗人张在的诗: 南邻北舍牡丹开,年少寻芳去又回,惟有君家老柏树,春风来似不曾来。 张在,青州人,《宋诗纪事》说他“少能文,奇蹇不遇,老死场屋”。虽能诗文,却仕途郁郁不得志,布衣终生。这首《题龙兴寺老柏院》诗,流传甚广。由此也知,唐宋时期,龙兴寺松柏森森,牡丹艳艳,确为游乐舒怀之胜景。 自唐朝末期武宗灭佛,历经宋、金、元三代,龙兴寺开始衰退,但仍是天下名刹。明朝初年,朱元璋封自己的儿子朱榑为齐王,拓地建齐王府,延续近千年的龙兴寺遂湮没,人们对龙兴寺的记忆也开始淡漠。但龙兴寺窖藏佛像的发现,又激发了各界人士对龙兴寺的极大兴趣。 目前,青州人民正在筹划复建千年名刹龙兴寺,让它再现昔日的风采。 插图 龙兴寺复建规划效果图 三十三、窖藏佛像盛世重光 龙兴寺出土的佛教造像达400余尊,具有明确的年代刻铭者,有北魏永安二年(529年)与北宋天圣四年(1026年)的作品,时间跨度500余年,而以北魏、北齐时代的为主。佛像的材料,有石、陶、铁、泥、木等多种材质,而以石灰石石雕为主。其数量之大,跨代之久,种类之全,雕刻之精,贴金彩绘保存之完好,在我国佛教考古中实属罕见,被学术界称为“改写东方艺术史的重大发现”。 龙兴寺窖藏佛像神态逼真,形态各异,或深思,或凝视,或禅定,或说法,佛教哲学的全部思想和智慧,通过这些精美的佛像都展现了出来。特别是施以贴金彩绘之后,更显得神圣端庄、华丽高雅,令人叹为观止。 这些造像,从种类上分,主要有背屏式佛三尊像、单体佛造像、菩萨造像等。 北魏时期的佛造像以三尊背屏式为主,其特征是面部表现细腻,神态刻画生动,衣着厚重,垂线较多,而菩萨造像则衣着简单,饰件较少,造型简洁明快。东魏时期的造像风格,尤其显露出鲜明的青州地方特色:佛造像基座均由二龙吐水柱衬托荷叶、荷花、荷蕾组成。北齐时期的造像数量最多,以单体圆雕造像为主,体态丰满,造型准确,其中的佛造像,造型极为简练,衣饰几乎都是上着内衣,外披袈裟,下穿长裙,袈裟有彩绘,而垂线较少。 与佛造像的简洁相反,菩萨造像却雕刻极繁:都头戴各式高冠,两侧有冠带,发饰变化多端,颈佩各种项圈,肩披飘逸的帛,饰有串串用玉胜、珊瑚、圆珠连接的璎珞。 造像作品中,有一件被称为“东方断臂维纳斯”的彩绘菩萨像,犹具艺术魅力,最有观赏价值。这尊菩萨通高136厘米,头戴透雕花冠,黑发在前额梳成圆圈壮,并有两条发束后垂,自肩部到肘间。雕像面部清秀,神态安详,高鼻挺直,唇线清晰,大眼下视,似有所思;脖颈细长,佩带连珠状项圈,内着对襟上衣,外穿有团花图案的披帛和长裙,跣足立于台座上。精美的璎珞、裙带富丽堂皇,又不显繁缛。全像沉静的表情与端立的姿态十分协调,流溢出安谧慈肃的气息韵律,残缺的右手也令人遐想联翩,确实达到高妙的境界。 插图 龙兴寺窖藏菩萨像 出土的窖藏佛像,因其造像风格特殊,被考古界专家定为中土大地上“以青州为中心的山东地区(包括苏北)佛教区域文化”,而成为全国的第六个佛教区域文化;日本国的学者在研究以后,认为日本、韩国的佛教文化与龙兴寺一致,又定为“环黄海佛教区域文化”。龙兴寺佛像精品先后在北京、上海、香港、美国、日本、英国、德国、瑞士等地展出,引起了国内外的轰动。 出土的造像,大多破损严重,但又是郑重有序地埋藏在窖内,且还有祭奠的痕迹。那么,是什么时候、什么原因、什么人埋藏了这些造像?对此,众说纷纭。 我们大致可以这样推测:龙兴寺兴盛时期,虔诚的善男信女施舍资财雕刻了许多精美的造像,同样虔诚的寺院僧侣把这些历代和当代的精美造像精心收集和供奉。但佛教几经劫难,多次灭佛运动,尤其是唐武宗的灭佛,使这些佛像遭受破损。再后来,罹于战火或者别的原因,龙兴寺彻底破坏,精美的造像狼藉满地。于是,一群更为虔诚的僧侣和居士,就把这些佛像收集起来,郑重地埋藏在龙兴寺旧址,期待着有朝一日寺院再建,佛像重见天日。 而今,延衍千年之久的窖藏佛像盛世重光,展现佛教文化的奇异风采。 三十四、李正己割据山东 大唐盛世过了100多年的太平日子,到唐玄宗后期陷入战乱。唐玄宗,这位风流倜傥的皇帝,“骄于佚乐而用不知节”,视金帛如粪土,赏赐无限度,宠爱杨贵妃,信任奸臣李林甫、杨国忠,内部矛盾激化,终于导致了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初期,安禄山叛军横扫中原。为保障山东一带不受劫掠,唐王朝设立北海节镇,统辖青、淄、密、莱等数州兵马。镇守青州的北海太守贺兰进明率5000精兵渡过黄河,援助在平原郡坚守的颜真卿,抗击安禄山叛军,后转战到河南,被任命为河南节度使。 不久,青州被安禄山部将尹子奇占领,留叛将能元皓镇守,称青齐节度使。后来,唐朝廷任命的青密节度使尚衡击破史朝义兵,斩首5000余级,占领青州。能元皓降唐,又带兵大败史朝义军队,被唐朝廷任命为青密节度使(又称镇海节度使)。宝应元年(762年),驻营州(今辽宁朝阳市)的平卢节度使侯希逸在辽东被史思明击败,率军2万余人渡海撤退到青州,被朝廷任命为平卢淄青节度使,平卢镇与淄青镇合兵,青州始有平卢镇的称号。 侯希逸到青州后,与能元皓联合,将安史叛军赶出山东。“安史之乱”平定后,侯希逸开始还勤于政事,治军务农,成绩颇佳。但后来安于淫乐,纵恣声色,游猎不已,并且崇拜佛教,在青州广造佛寺,百姓深受其苦。永泰元年(765年),侯希逸与女巫野宿城外,回城时,将卒闭门不纳,推李正己为帅,侯希逸只好逃奔朝廷。 李正己,高丽人,本名李怀玉,朝廷赐名为“正己”,其姑母是侯希逸的母亲。在营州时,是侯希逸的副将,到青州后,先任折冲都尉,又被任命为兵马使。 李正己有角力,性强悍。在与史朝义叛军作战时,有回纥军队参战。回纥人自恃能征惯战,功劳大,看不起其他民族的军士,大家都不敢吭气。唯独李正己不服,想压压回纥人的气焰,就与回纥首领比试赛跑。众军士围观,约定输了的挨耳光。结果,李正己疾奔如飞,跑在回纥酋领的前头,按约定痛痛快快扇了回纥酋领的耳光,回纥人“矢液流离”,尿了一裤裆,众军士哄然大笑。回纥酋领大为惭愧,从此“沮惮”,不敢再横行霸道。 当时,许多节度使往往独立割据,不听朝廷调令,形成所谓“藩镇”。李正己在军中威信很高,驱逐侯希逸后,朝廷承认既成事实,下诏任命李正己代理节度使。李正己除占有原先的青州、淄州、齐州、沂州、密州、海州外,又先后攻占其他藩镇的登州、莱州、德州、棣州、曹州、濮州、徐州、兖州、郓州,共占有15个州的地盘,除占有今山东的全部地区外,还占有江苏北部、河北南部的部分地区,是全国最大的藩镇。史称他: 拥兵十万,雄据东方,邻藩皆畏之,虽奉事朝廷而不用其法令,官爵、甲兵、租赋、刑杀皆专之。 朝廷不能约束他,还一再为他加官进爵,先后任他为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司徒兼太子太保、饶阳郡王等一系列高官尊爵。 李正己在青州割据,军政治理颇有成效。他注意发展经济,开垦土地,奖励农桑,减轻徭役赋税,“田畴大辟,库仓充积”。法令齐一,政令严酷,社会秩序良好,百姓不敢随便说话。注意发展贸易,在棣州建盐池,年产盐数十万斛,在北部沿海养马,“市渤海名马,岁不绝”。从而使青州成为全国最为富庶强大的地方。 后来,李正己为对抗朝廷,自己居郓州,亲临外线指挥,让儿子李纳坐镇青州,任节度留后。建中二年(781年),李正己约定魏博镇田悦、成德镇李惟岳等三镇一起反唐,带兵驻守济阴,并屯兵徐州,扼守江淮,伺机进攻唐王朝。可就在这时,猝发重病突然死去,年49岁。 李纳接替李正己镇守青州。对李正己之死,李纳秘不发丧,带兵与田悦在濮阳会合,继续反唐。唐室军队马燧攻击田悦,李纳派大将卫俊带兵救援,被马燧击败。唐德宗下诏各路军马讨伐李纳。镇守徐州的李洧,镇守德州的李士真、镇守棣州的李长卿,都归顺唐王朝。李洧是李纳的叔父,李纳非常气愤叔父背叛自己,而且徐州军事地位重要,就聚集大军攻打李洧。唐德宗命令刘玄佐督诸军进援,大破李纳。李纳返回濮阳,刘玄佐乘胜追击,围濮阳,攻破外城。李纳无奈,登上城门女墙面见刘玄佐,“泣且悔”,请刘玄佐代向皇帝谢罪,并派判官房说与自己的子弟到京师作人质,表示不敢再背叛朝廷。 唐德宗相信了李纳,放李纳返还郓州。李纳反悔,又与田悦、李希烈、朱滔、王武俊连合反唐,自称齐王,置百官,不受朝廷约束。唐德宗无法,只好下罪己诏,好言招抚李纳等反叛藩镇。恢复了李纳的平卢淄青节度使的职务,而且又加官进爵,封李纳为检校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陇西郡王。李纳也自去齐王名号,表示归顺朝廷。并帮助朝廷攻破反叛的藩镇李希烈,皇帝又给他加官为检校司徒。不久,李纳死去,年34岁。 李纳死,其子李师古继任;李师古死,其弟李师道继位。李师道是李师古的异母弟,李师古曾说:“我这个弟弟不知道民间的疾苦,要让他懂得衣食是从哪里来的。”便把李师道委派为密州刺史,让他熟悉政事。李师古死时,非常担心弟弟能否继承事业,对亲近人高沐等说:“我弟不知带兵打仗,我家的基业危险啊!”李师道在李氏家族中确实是平庸之辈,不懂政治,不懂兵法,但知奢侈享乐。可是有祖、父、兄三代在青州的苦心经营,还是苟延残喘维持了10年。 李师道接替兄长掌管平卢镇后,朝廷久久不给予正式任命,李师道欲派兵到边境,防止朝廷征讨。高沐力劝制止,反而上书表示遵循朝廷的两税法和盐法,请朝廷委派官吏。唐王朝暂时没有能力征讨,只好委任李师道代理平卢镇节度使职务。 唐王朝要讨伐反叛的蔡州,下诏让各路兵马增援。李师道带2000精兵到达寿春,表面上援助朝廷,暗中支持蔡州。派人烧掉朝廷在河阴漕院储备的钱30万缗,军粮数万斛,仓库100余座。又派刺客进京,杀死坚持平藩的宰相武元衡,刺伤裴度。破坏了朝廷的平定藩镇的部署。 唐王朝不能容忍平卢镇李氏的长期割据,于元和十三年(818年),调集了宣武、魏博、义成、武宁、横海五个藩镇的兵马围攻李师道。武宁节度使李愿攻到平阴,斩首2000级,获马牛4000,横海节度使郑权战福城,斩首500级,武宁将李佑战鱼台,败李师道守军,宣武节度使韩弘拔考城,淮南节度使李夷简趋海州,下沭汤、朐山,进戍东海;魏博节度使田弘正带兵渡过黄河,在郓州扎营,与李师道主力激战,破3万众,俘虏3000人。又在东阿大战,消灭李师道军队5万余人。李师道兵败如山倒,一听到前方战败的消息,就要惊悸成疾,以致左右不敢把失败的消息告诉他。 李师道派大将刘悟屯兵阳谷,抵挡魏博军,又指责他逗留不前。刘悟害怕受到惩罚,引兵倒戈攻打李师道。李师道兵败城破,与儿子藏在猪圈里,束手被擒。李师道苦苦哀求免去一死,儿子李弘方则说:“不若速死!”乃双双被杀,把首级传送到京师。 李正己祖孙三代占据青州54年,相继为节度使,形成了以青州为中心的山东独立王国。被削平后,朝野振奋,白居易和柳宗元都写了表章祝贺。此后,朝廷把平卢镇的领地一分为三,分而治之。仍设平卢镇,辖青、淄、登、莱、齐五州,治所仍在青州,任命薛平为平卢节度使。 薛平,是薛仁贵的曾孙。薛仁贵,唐朝名将,征讨高丽战功卓著。民间传说,薛仁贵有子名薛丁山,丁山之子薛刚,被奸臣陷害,曾起兵反唐。历史事实是:薛仁贵的幼子名薛楚玉,曾任范阳节度使,生子薛嵩,薛嵩参与“安史之乱”,后投降唐朝廷,建有战功,封高平郡王、昭义节度使。薛嵩的儿子薛平,少年英雄,12岁就担任磁州刺史,后担任郑滑节度使,曾治理黄河泛滥,很有政绩。 薛平驻守青州,正值棣州发生叛乱。皇帝下诏命令薛平出兵讨伐。薛平派遣部将李叔佐带兵2000人前往增援,因为青州刺史王稷粮饷供应不及时,援兵战败溃散而归。叛军万余人,攻打州城。城中兵少将寡,十分危急。薛平临危不惧,拿出官府和自家的钱财,招募精锐士卒2000人迎战,派出奇兵劫掠叛军辎重,叛军首尾不能相顾,遂大败投降。薛平平息叛乱,威震一方,把谋乱者2000人处死,胁从者皆纵还田里。薛平在青州任职六年,“兵铠完砺,徭赋均一”,境内大治。后调任入朝,青州士民障路挽留,延宕数日才得以离境。 薛平之后,又有宋威、曾元裕、安师儒、王敬武等人任平卢节度使。 三十五、宋威镇压黄巢起义 唐朝晚期,统治阶级日益腐朽,人民负担日益加重,藩镇割据,唐王朝实际辖区日益缩小。又逢连年大旱,农民流离失所,“所在皆饥,无所投依”,终于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 乾苻元年(874年),濮州人王仙芝领导几千人起义,号天补平均大将军,攻占濮州、曹州。冤句人黄巢聚众数千人响应,起义军遂横行于整个山东地区。这时,镇守青州的平卢节度使宋威、曾元裕都充当了早期镇压黄巢起义军的主要将领。 对王仙芝、黄巢的农民起义军,唐王朝惊骇万分,命令五镇节度使,采取军事镇压和政治诱降的手段对付起义军。这时,驻守青州的平卢节度使宋威,主动上表请求率兵讨伐义军。皇帝乃下旨任命宋威为“诸道行营招讨使”,凡是各镇所调集的军队,都归宋威节制和调遣。 宋威等各路军马赶到,在沂州城下,出击攻打王仙芝,大杀一阵,王仙芝被击败逃走。谣传说王仙芝已经死去,宋威就奏报朝廷,说起义军头目已被消灭,尽可放心无虞了,把各路兵马悉数打发回去,自己也还军青州。百官闻捷,入朝称贺。不想过了三天,王仙芝起义军又出现,与黄巢起义军会合,转战阳翟、郓城,攻占汝州,活捉刺史王镣。朝廷再次命令宋威出兵,但士卒刚刚归镇,不愿再战,皆忿怨思乱,宋威也毫无办法。 唐王朝看到武装镇压收效甚微,加紧政治诱降,实行招安,授于王仙芝为监察御史的官职。黄巢没有得到封赏,勃然大怒,指着王仙芝说:“我与君共立大誓,横行天下,今君独取官而去,试问5000余众,何处安身?”说至此,挥拳殴击王仙芝,王仙芝躲避不及,左额上已遭一拳,色青且红,起了个肿包。起义军都附和黄巢,群起喧哗。王仙芝为众所逼,只好不受朝命。此后,王仙芝率众3000人,黄巢率众2000人,分路出击,各自为战。 黄巢继续在山东一带转战,先后攻陷郓州、沂州,一度进军青州南境。后又挥兵西进,与王仙芝会合,包围攻打宋州(今开封)。这时,唐王朝又想到了青州的宋威,命他带兵前往增援。 宋威久在青州任职,老奸巨猾,他曾经私下与部将曾元裕说:“过去庞勋造反,朝廷命康承训进剿,庞勋灭,康承训反而有罪。我们剿贼,即使成功了,功高震主,能够免祸吗?不如留着贼军,倒霉的事是皇帝的,我们可以继续当功臣!”所以,宋威的部队与起义军作战,总是“蹑贼一舍,完军顾望”,相距30里,观望不前,避免正面交锋,一味保存实力。 宋威到了宋州,逶迤徘徊,反而被黄巢义军团团包围。幸亏上将军张自勉率领精锐部队忠武军7000人,往救宋州,杀伤义军2000余人。黄巢起义部队乃解围离去。宰相王铎、卢携命令张自勉部队归宋威节制,但张自勉不服宋威。朝廷反复讨论,觉得宋威年纪大,资格老,就罢免张自勉的军权,改令张贯为将,率领忠武军7000人,隶属宋威领导。自此,宋威更加有恃无恐,专务欺上冒功。 朝廷又派人招降王仙芝,王仙芝有意归降,派心腹部下尚君长带人到唐军商谈投降事宜。宋威半路截击,擒拿尚君长等人,献入京师,慌称说是临阵生擒活捉。有人奏明说尚君长是来代表王仙芝投降的,不是宋威所擒获。皇帝弄不明白,下诏令侍御史审讯。宋威做了手脚,结果审来审去,始终审不明白,就将尚君长等人牵至狗脊岭,一刀一个,枭首了事。王仙芝听说朝廷把请降的心腹部下杀掉,大怒,绝了投降的念头。命令黄巢继续在河南一带作战,自己带兵经略荆南,进攻洪州,宋威、曾元裕带兵增援洪州,在黄梅击败王仙芝,杀死义军5万人,俘获王仙芝。宋威惨杀王仙芝,将他的首级传送到长安。 王仙芝死后,残部与黄巢会合,黄巢自称黄王,号“冲天大将军”,建元王霸,任命官署,10万义军指向洛阳。唐王朝慌忙调集大军保卫洛阳。皇帝终于知道了宋威杀尚君长的内幕,并且认为宋威讨贼无功,老而无用,下诏命令宋威回青州,把招讨使的职务,交给宋威的部将曾元裕。曾元裕是一个会带兵打仗的将领。黄巢再次被曾元裕打败,申州一战,损失万余人。不得已,黄巢挥军向南,进入江南。曾元裕镇压黄巢起义军有功。宋威病死后,由曾元裕接任平卢节度使,镇守青州。 黄巢南征湖北、江西、安徽、浙江,势如竹破,一直打到广州;然后又率军北伐,进军洛阳;广明元年(880年),率众50万攻占唐王朝的京师长安,建立大齐政权。后来,大将朱温叛变,黄巢退出长安,在河南陈州被李克用击败,损失主力部队,只好率领余部1000余人退到泰山据守。中和四年(884年),黄巢在莱芜境内狼虎谷兵败身死。 今青州西南山区有个旅游胜景,名黄巢洞。民间传说黄巢兵败身亡后,其残存的部众曾在此建立据点,高举义旗,坚持斗争。 黄巢洞又称朗公洞,即是高僧朗公修行之处。洞高3米,深200余米,分大小10余间;第六间最大,是黄巢义军余部的会议厅,四层台阶式座位清晰可见;厅下有地洞通向后山。洞内自然景观奇特,有石灰石浸溶而成的太阳、月亮、龙、猪、马等,精美逼真。洞外还有无梁石室建筑、帅旗眼、点将台、石臼等。黄巢洞附近有村,名黄巢关,该村原名夹峪泉,相传义军在此截取皇粮,故改名为黄巢关。今天,黄巢洞已成为青州的旅游景点,杨得志、舒同等同志曾到此游览。 三十六、王师范拥兵青州 黄巢起义虽然失败了,但从根本上动摇了唐王朝的统治基础。镇压起义军的各路节镇,纷纷拥兵自重。接替曾元裕为平卢节度使的是安师儒。但不久,就被王师范父子赶走。 王师范,青州人,其父王敬武,为平卢军牙将。无棣人洪霸郎造反,在济南、无棣一带活动。平卢节度使安师儒派遣王敬武率兵征伐,很快击败洪霸郎。王敬武乘机带兵驱逐安师儒,自称节度使“留后”,朝廷无奈,只好默认。黄巢攻占长安,称帝,建立“大齐”政权,王敬武表示归附黄巢。黄巢起义失败后,王敬武继续在青州拥兵自重。 王敬武于龙纪元年(889年)病逝,当时,其子王师范仅16岁,军中推为“留后”。棣州刺史张蟾认为王师范年少,不听他的指挥。唐昭宗也不想让王师范留守青州,就另派太子少师崔安潜为平卢节度使。 崔安潜到青州后,王师范不交权,张蟾就迎接崔安潜到棣州,共同讨伐王师范。王师范派遣部将卢洪迎战,进攻张蟾,不料卢洪也跟着反叛,回兵袭击青州。危急之中,少年王师范镇静自若,表面上好言劝慰,派人跟卢洪说:“我年纪小,不能担当重任,全靠你们扶持。你回来吧,一切事情都听你的。”卢洪认为王师范是小孩子,不加防备,匆匆赶回青州,想取代王师范。不料王师范设下埋伏,杀卢洪;又出兵急攻棣州,破张蟾,崔安潜无奈,奔归京师。唐昭宗没有办法,只好任命王师范为平卢节度使。 王师范颇好儒学,家中聚书至万卷,在青州城曾建“万卷栈”。同时,为政恩威并举,尊重法律,能得人心。史书记载,他的舅舅因酒醉杀人,就按法律把他杀了,说:“法,非我敢乱!”不料,他的母亲大怒,责骂逆子。王师范每次向母亲解释赔情,母亲都不见他,他仍然拜省不懈,有时站在堂下一连几天。这样坚持了三年,直到母亲想通了,母子和好。对母亲,他至孝至亲,奉事谨慎,不敢懈怠。王师范因祖籍青州益都,虽然官至节度使,但对益都的县令,都具礼拜见。县令不敢接受,他就派人把县官扶在座位上,自己按一般县民的礼节向县令行礼,自称“百姓王师范”。他的僚属认为不应当如此,他说:“青州是我故乡,我所以如此,是教子孙不忘本。” 唐末,梁王朱温(朱全忠)已经掌握了大权,想取代唐王朝自立,就围困唐昭宗于凤翔,朝廷下诏命各路节镇勤王。诏书到了青州,王师范泣曰:“诸镇有兵,是用来捍卫朝廷的,现在皇帝有危难,而诸镇反而拥兵自保;我虽然兵力有限,不论成败,都要勉力为之。”当时,朱温的部队已经占领了兖、郓、沂、密、齐等州,王师范就派遣部将刘鄩和自己的弟弟王师鲁分别攻克密州、沂州。平卢镇诸州皆起兵响应,攻打朱温的部队。 王师范还让部将张居厚选壮士200人,乔扮成车夫,把伏兵藏在车中,伪称王师范的使者向朱温送礼,借机刺杀朱温。张居厚到了华州,守将娄敬思发生怀疑,打开车子一看,见有伏兵,大呼有诈。张居厚遂杀掉娄敬思,率兵攻打华州,因兵力少,不克而返。 不久,梁王朱温自凤翔东还,派他的儿子朱友宁领兵,从齐州出发,攻打青州。朱友宁的军队,纪律松弛,所到之处残杀民众,激起民怨。王师范借机发动民众,在青州城外与朱友宁大战,杀死朱友宁,“俘斩万余”。朱温听说儿子被杀,大怒,亲率20万大军,自徐州经沂州,杀奔青州而来。 朱温派杨师厚为先锋,占领临朐,王师范派兵迎战,杨师厚伪装胆怯不敢出战,公开传出话来:“梁兵少,正在向后方乞求援兵,并且粮草将尽,就要退兵。”王师范竟然相信了,就让弟弟王师鲁尽力攻打临朐,杨师厚坚决不出战。这时,梁将刘重霸攻下棣州,进军青州。王师鲁只得退兵还青州,杨师厚乘机追击,在圣王山(今临朐尧山)两军对垒,王师鲁大败被俘。这时朱温的各路部队纷纷赶到,将青州城团团围住。 朱温大军围青州后,王师范仍有军队10余万,部下将领也纷纷请战。但是王师范担心弟弟被杀害,乃请降。朱温许之。王师范改换素服,乘驴,到朱温营寨请罪,朱温以礼相待,归还了他的弟弟,并让他继续代理平卢节度使。后来又把他调到汴京,任命为河阳节度使。 907年,朱温废唐帝,建立梁朝(史称后梁),即皇帝位,建元开平。梁太祖朱温把王师范召到洛阳,任命为右金吾卫上将军。 梁太祖朱温大封自己的儿子们为王,在宫中设宴庆贺。死去的朱友宁的妻子哭着对梁太祖说:“陛下您化家为国,儿子们人人皆能封王,而独我的丈夫战死沙场,为什么仇人还在朝廷做官呢!” 梁太祖朱温早就想把王师范杀掉,一直没有找到机会。此时,借机奋然戟手曰:“我差点忘记此贼!”于是派人到洛阳诛杀王师范全家。 就刑时,王师范摆设酒席,与诸宗族家人饮酒,对行刑的人说:“死,人人都免不了的,况且有罪乎?但是我担心扰乱了辈分,九泉之下愧对先人。”酒半,命令全家200余人,按照长幼次序,按礼依次就刑,闻者皆哀怜之。 三十七、剽悍成汭称霸荆南 王师范拥兵青州的同时,还有一位青州人,名叫成汭,英勇剽悍,曾带领一帮青州同乡,称霸荆南(今湖北西部、重庆东部),成为叱咤风云的人物。 《新唐书·成汭传》载:“成汭,青州人。少无行,使酒杀人,亡为浮屠”。看来,成汭自幼极富造反精神,桀骜不逊,酒后杀人,被迫逃走,出家当了和尚。 关于成汭的家族,史书未作任何交代,但青州博物馆珍藏的唐代《成君信墓志》记载了青州成氏家族的有关情况。墓主成君信,活动于唐代末年,生于元和七年(812年),卒于乾苻五年(878年),做过军府“爪牙”这样的小武官,他的父亲成惠通,则做过平卢军先锋、副兵马使、御史大夫等官职。由此判断,唐末青州成氏乃是行伍世家。 唐末黄巢农民起义,给天下草莽英雄创造了施展抱负的机会,各地豪杰纷纷响应。此时,削发为僧的成汭也聚众起义,劫富济贫,呼啸山林,反抗残暴的官府。官府多次派兵镇压,却也无可奈何。 不久,成汭率众离开青州,转战到河南蔡州一带,投靠蔡州节度使秦宗权,并改名为郭禹,带兵戍守湖北的江陵。后来,黄巢退出西安,经略河南,招降秦宗权,联兵攻打陈州,成汭在此时加入了黄巢起义军。黄巢失败后,成汭带领一帮青州弟兄继续落草荆南地区的火门山,坚持斗争。 唐末起义军相继被镇压,成汭也接受招安,投降荆南节度使陈儒,担任“裨校”这样的小官。当时,藩镇割据,互相攻伐,陈儒镇守荆州(今湖北江陵),兵少将寡,屡受外敌侵犯,于是请淮南守将张瑰帮助御敌,不料却引狼入室,张瑰带兵囚禁张儒,取而代之。张瑰看到成汭勇敢凶慓,担心不受统辖,便想杀掉他。成汭得知消息,带领千余人迅速逃离,在峡州(今湖北宜昌)落脚。夜间宿营,有巨蛇环其住所,成汭暗中祈祷:“有所负者,死生唯命”,巨蛇悄然离去,成汭大喜,认为有神灵保佑,能成大事。 成汭整顿力量,抖擞精神,一举攻占归州(今湖北秭归),自称刺史。在归州,他励精图治,招还流亡,训练士伍,建成一支3000人的精锐部队,其中有青州带来的300余剽悍将士,是他部队的骨干。随后,成汭带领这帮青州剽悍弟兄,攻打清江,擒获守将牟权,并其部众。随后,又攻城略地,占据了荆南的荆、澧、峡、归等州的地盘。唐昭宗承认既成事实,任命成汭为荆南节度使。 当时,割据四川的军阀王建,派兵屯驻忠州(今重庆忠县),与夔州(今四川奉节)的韩楚言相呼应,威胁成汭。割据河南的秦宗权的部将常厚也屯兵白帝城,伺机进攻夔州。成汭部将许存率领军队,先发制人,利用两支军队的矛盾,趁间攻之。两军都派人传话,辱骂成汭,夔州的韩楚言,言词尤为激烈,大揭成汭“落草为寇、拜贼为父”的老底。成汭听了,怒火中烧,恨恨地说:“抓住此贼,必当大卸八块,方解我心头之恨!” 不久,成汭部将许存利用夜色,袭击敌营,大破常厚,趁势攻占夔州。韩楚言来不及逃离,其妻李氏对丈夫说:“你经常侮辱成汭,要被肢解处死,不如自杀吧。”韩楚言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李氏准备好了快刀,吃饭时,又劝说丈夫自杀。韩楚言仍然抱有幻想。李氏断然取刀,杀死丈夫,又亲手杀死三个儿子,最后自刭。成汭敬重李氏刚烈,以礼埋葬,刻石立碑,表彰为烈女。 荆州城久经战乱,兵荒之馀,只剩17户居民,成汭“抚集凋残,通商务农”,时间不长,居民就增至1万余户。当时,各籓镇相互攻伐,兵力相残,都不拿“养民”当回事,惟独荆南节度使成汭、镇国节度使韩建,能够“招抚流散,劝课农桑,数年之间,民富军赡”,时人谓之“北韩南郭”,“南郭”即是成汭,因成汭曾改名郭禹;“北韩”指韩建,五代名臣,曾任青州刺史,后担任后梁朱全忠的宰相。 成汭深知理财、用人的重要,在理财方面,把本属朝廷专营的盐铁交易控制起来,财源丰富,养兵5万余众;用人方面,重用贺隐。贺隐是贤达之士,敢于直接指出成汭的过错。所以,成汭治理荆南,很有政绩。但是,成汭晚年信任岳父任之,听信谗言,亲手杀了自己的几个儿子,以至没有后嗣。 成汭也很懂得吏治,曾经亲自审狱断案,能查知真情,处置公正。垫江县令被人杀死,该县主簿怀疑是一个衙役作内应,严刑拷问,衙役始终不承认,临刑前说:“黄泉之下,我也要继续打官司”。成汭闻知这件冤狱后,更加注重吏治,采取措施,杜绝错案。 成汭得到朝廷的奖赏,累官至检校太尉、中书令、上谷郡王。但是成汭并不满足,仍然想着继续扩大地盘。澧、朗二州本是荆南的属地,长期被雷满割据,另立节镇。成汭数次请示朝廷,要兼并之,但宰相徐彦若不允许。后来徐彦若罢相,途经江陵,成汭口吐怨言,徐彦若说:“你独霸一方,自认为是汉代的桓、文二帝;但却自己不能赶走雷满,而怨朝廷乎?”成汭大为惭愧。 唐天复三年(903年),淮南节度使杨行密围困鄂州(今武汉东),守将杜洪求救于朱全忠。此时,唐朝廷名存实亡,行同虚设,朱全忠与杨行密为两个最大的军阀,争夺控制权。朱全忠指派荆南节度使成汭、武安节度使马殷、武贞节度使雷彦威,出兵救援杜洪。成汭畏惧朱全忠,不敢不听,并且也想借机占领江淮之地,扩大地盘,便要亲自领兵而行。 当时,成汭经过十几年苦心经营,已有水师号称10万,战船200余艘,并且建造了巨型战舰“和州载”,三年而成,船上装备齐全,犹如府署。其余战舰如“齐山”、“截海”、“劈浪”等,也都规制庞大。但是,即便如此,也难以与杨行密的大军抗衡。所以,他的部属书记官李珽谏曰: 今每舰载甲士千人,稻米倍之,缓急不可动也。吴兵剽轻,难与角逐;武陵、长沙,皆吾仇也;岂得不为反顾之虑乎!不若遣骁将屯巴陵,大军与之对岸,坚壁勿战,不过一月,吴兵食尽自遁,鄂围解矣。 李珽分析得很有道理:成汭船大难掉头,行动不方便,很难与剽轻的杨行密大军抗衡;而且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昔日仇敌虎视眈眈,有后顾之忧。不如以逸待劳,坚守不战,派轻骑骚扰,等待敌军自行退去。 但是,成汭听不进这些忠言。结果,成汭大军未到鄂州,后院起火:马殷派舟师万馀人、雷彦威派水师三千馀人会于荆江口,乘虚袭击江陵,尽行掳掠成汭将士家属和财产而去。成汭将士得知老家被占领,军心涣散,毫无斗志。 两军对垒,杨行密率大军出击,与成汭大战君山,采用周瑜破曹操之法,纵火焚烧成汭战船,成汭看到军队溃败,无力挽回,遂仰天长叹,投江而死,跟随多年的青州兄弟全部战场殉难,战舰二百艘被敌军缴获。接着,荆州被雷彦威所占领,割据西蜀的王建借机攻取夔、施、忠、万四州,青州人成汭在荆南苦心经营的事业,顿时灰飞烟灭。 嗣后,朱全忠假惺惺的上表唐朝末代皇帝,说成汭为国尽忠,请立庙给予表彰。 今青州西南山区黄巢洞,也有人考证,乃是成汭早年打着黄巢旗号聚众起义的地方。 三十八、五代乱世平卢镇 从公元906年到960年的50余年间,在中原地带先后经历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小朝廷,同时还有南方存在着吴、吴越、南唐、楚、闽、南汉、前蜀、后蜀、荆南和北方存在的北汉十个小国,史称“五代十国”。梁、唐、晋、汉、周这5个政权均为藩镇节度使篡权建立的,每个政权建立以后,地方上仍然是藩镇林立,所以,整个五代时期,充满了错综复杂的对立和战争。期间,青州也多次发生战乱。 五代时期的青州,称淄青平卢节镇,或称平卢军。平卢节镇辖青、淄、密、莱、登等州,节度使、青州、益都县三级政府共治东阳城。 朱温破获王师范后,任命李振为青州知事,不久任命韩建为淄青平卢节度使。朱温建立后梁,韩建入朝担任宰相,贺德伦、张万进先后为平卢节度使。 923年,唐朝后裔李存勖称帝,建立后唐,随后灭掉后梁,建都洛阳。在后唐建立的过程中,青州人夏鲁奇起了重要作用。 夏鲁奇,字邦杰,青州人,文武双全,英勇善战。唐朝末年,随王师范军队投降朱温,在宣武军为军校,与节度使不和,遂投奔李存勖,担任护卫指挥使。 跟随李存勖后,带兵攻打割据幽州的燕国,与燕国悍将单廷珪、元行钦厮杀,单骑战两雄,杀得昏天黑地,难分难解,两军将士都看呆了,不知不觉将手中的兵器都放在了地下。最终,两员悍将败北,夏鲁奇一马当先,杀入幽州城。战后论功行赏,夏鲁奇为第一。 李存勖起兵反梁。夏鲁奇率千名骑兵跟随李存勖征战。在河北魏县西南葭芦中,李存勖孤军深入,中了著名梁将刘鄩的埋伏。李存勖、夏鲁奇兵不满千骑,而伏兵万余,大噪而起,围困数重。夏鲁奇等人奋命决战,自午时杀到申时,一人独自持枪携剑,保护李存勖,伤痍遍体,犹手杀百余人,援兵赶来才脱离险境。从此以后,李存勖更加喜爱他,赐名李绍奇,任命他为磁州刺史。 李存勖称帝后,随即攻打后梁京师汴梁,称“中都之战”。后梁军队大败,梁亡。战斗中,夏鲁奇看到梁朝著名骁将、绰号王铁枪的王彦章,纵马单骑追上,枪拟其颈;王彦章回过头来说:“你不是我的老相识吗?”夏鲁奇不徇私情,生擒王彦章而回。因功受赏绢千匹,授郑州防御使。后又授河阳节度使、许州节度使,加同平章事。 史书称夏鲁奇“性忠义,尤通吏道,抚民有术”。不但是冲锋陷阵的骁将,也是安邦治国的能臣。从河阳(孟州)调任许州时,“孟州之民,万众遮道,断镫卧辙,五日不发”。成千上万的孟州百姓在路上挽留,马镫断了,车辙坏了,以致5天过去了,还走不了!甚至有许多父老跑到朝廷,请求皇帝留任孟夏鲁奇守孟州。唐明宗李存勖派太监去传达自己的圣谕,好言相抚,才得以离开孟州。 后唐初,李存勖任命苻习为平卢节度使。苻习任职时,曾在黄河沿岸筑“遥堤”,即高出地平面的堤坝,防黄河决口。后苻习又带兵出征,征讨反叛的魏博镇。不料青州发生兵变,青州监军使杨希望拥韩光嗣为留后,并遣兵阻止苻习返回;青州指挥使王公俨又杀杨希望,据青州。朝廷派霍彦威为平卢节度使,杀韩光嗣、王公俨。后唐长兴元年(930年),房知温任平卢节度使,他厚敛不已,积财数百万,民愤甚大。 936年,石敬塘建立后晋,任命杨光远为平卢节度使。杨光远,沙陀族人,本为后唐大将,投降后晋,建有战功,掌握重兵,跋扈难制。后晋高祖石敬塘为制约他,调任平卢节度使,封东平郡王。他上任时,仆从妓妾千余人,车骑连亘数十里。到任后,唯以刻剥为事,骄奢淫逸,为节镇之最。 石敬塘死后,杨光远密谋叛乱。派密使联络契丹国主耶律德光,相约起兵,共同进攻后晋。天福三年(944年),契丹将领赵延寿率兵5万攻陷贝州,杀万余人,渡过黄河,围攻郓州。后晋皇帝石重贵亲自率兵救援,大败契丹。契丹兵败恼怒,把所俘百姓全部杀死,所俘兵卒皆烧死;后晋兵民由此愤恨契丹暴虐,奋力抗击。杨光远率青州叛军欲西进会合契丹军,受阻,遂北攻无棣,为棣州刺史李琼所败,便烧毁营寨,退回青州。 契丹兵马见取胜无望,不得已分两路撤退。后晋派李守贞率步骑2万讨伐杨光远。青州城中兵少,杨光远不敢出战,唯紧闭城门死守,并遣使向契丹求援。契丹派兵来救,被齐州防御使薛可言击退。晋军又攻拔杨光远所属的淄州,杀刺史刘翰。 青州被围大半年,食尽,兵民饿死无数,契丹救兵又不至,杨光远手足无措,慌乱之至,北望契丹,叩首至地,呼耶律德光的名字说:“皇帝,皇帝,误光远矣!”他的儿子们劝他投降,杨光远不允。其子杨承勋就杀死曾鼓动杨光远叛乱的节度判官周涛等人,遣人请降;接着纵火大噪,囚禁杨光远,开门投降李守贞。后晋皇帝封杨乘勋官职,李守贞把杨光远处死,平卢镇的叛乱至此平息。但这次兵乱给青州人民带来极大灾难,城中一片废墟,兵民大半饿死,野外百端凋敝,百姓丧亡十之六七。 946年,契丹耶律德光出兵,灭后晋,占领开封,改国号为“辽”。并任命杨光远的儿子杨承信为平卢节度使。辽兵四出劫掠,名之“打谷草”,中原军民群起反抗,辽兵退回北方。 自称汉朝宗室后裔的刘知远称帝,建立后汉。以刘铢为平卢节度使。他在青州立法严峻,令行禁止,但恣行残暴,擅行赋敛,人民畏惧。不久,朝廷令刘铢还朝,以苻彦卿为平卢节度使。 后汉建立仅4年,被重臣郭威所灭。郭威自称是周虢叔的后裔,故建国号为“周”。郭威无子,死后,养子柴荣继位,是为周世宗。郭威建国后,以枢密使王峻兼任平卢节度使。王峻狂噪不逊,贪求不已,不久被贬官;由常思接任,常思为人贪鄙,所致唯以刻剥为务,无政绩可言,至青州不久,患风痹之症,病死。周世宗派安审琦任平卢节度使,安的小妾与人私通,淫妇奸夫设计,将安审琦杀死。 后汉被后周取代后,刘知远的弟弟刘崇于太原称帝。管辖山西、陕西北部和河北部分地区,史称北汉,在契丹支持下与中原抗衡,刘崇任命青州人郑珙担任宰相。 郑珙,青州益都人,“少有异才”。他看到郭威擅权,料定后汉将乱,劝说刘崇招兵买马,预作打算。郭威灭后汉,刘崇称帝太原,十分信任郑珙,任命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宰相)。为抗衡后周,郑珙曾代表北汉出使辽国,自称侄皇帝。郑珙身体魁岸,善饮酒,性豪奢,宾客每至,“辄以酒肉困之”,“以酒灌注,无有所避”,后酒醉丧命。 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取代后周,建立宋朝。青州地入宋。 三十九、《韩熙载夜宴图》 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一幅五代时期的画卷,名《韩熙载夜宴图》,为南唐宫廷画家顾闳中所画。画卷高28.7厘米,长3.35米,绢本设色。全图工整精细,设色绚丽清雅而又沉着,各种人物、各式服装的线描,有粗细、轻重、疾缓不同的变化,流畅但不飘浮,转折舒展,风格雅正,是古代人物画的杰出代表。而画卷所表现的主人公便是有名的青州人韩熙载。 插图《韩熙载夜宴图》局部 韩熙载,字叔言,祖籍南阳。其父韩光嗣曾任平卢镇节度副使,驻守青州。韩熙载从小在青州生活。 其时,青州战乱频繁。平卢节度使符习率军协助后唐皇帝李嗣源进攻魏博镇,出战不利,引兵欲退回青州。谁知青州发生兵变,不让苻习回城,推举韩光嗣为平卢留后。李嗣源得知后,派霍彦威为平卢节度使,带兵到青州,擒杀韩光嗣,族灭全家。韩熙载只身逃脱,出奔南方的吴国。临走,密告其友进士李谷,李谷送韩熙载到正阳,痛饮而别。韩熙载对李谷说:“吴国若用我为宰相,当长驱以定中原。”李谷笑曰:“中原若用我为宰相,取吴如囊中物耳。” 不久,南唐取代吴国。韩熙载先后任南唐的秘书郎、吏部员外郎、史馆编撰等职,兼太常博士,拜中书舍人。李煜即位,是为南唐后主,对韩熙载更为赏识,任命为兵部尚书。韩熙载文章写得好,史称“制诰典雅,有元和之风”。文人学士、僧侣道长请他撰写铭志碑记的络绎不绝。南唐中主、后主爱惜他的文才,屡加赏赐。韩熙载也开馆招揽宾客,“凡有一技一能之士,无不如意收采”。而且,他也很有艺术才能,善品评歌舞书画,家里养着歌伎女乐40余人。 韩熙载作为北方豪族世家,又有灭家之忿,开始也怀有恢复中原的大志,但南唐国主多猜忌北方人,看重的仅仅是他的文才,长期未重用他。这样,韩熙载便更加放意杯酒,沉湎声色,把抑郁化作纵欲。南唐后主李煜曾经认为韩熙载能尽忠,能直言,一度想用他为宰相。但韩熙载后房妓妾数十人,经常在外面私自宴请宾客。李煜不放心,便以此责怪他。韩熙载就遣散女妓,单车上道,李煜很高兴。可是不久诸妓妾又回来了,李煜叹息说:“真没有办法啊!” 实际上,韩熙载早已看出“国事日非”,大势已去,难以挽回,不愿担任宰相职务。《韩熙载夜宴图》即是李后主派画家顾闳中夜至其家,偷看他夜间宴乐的情景,而后根据记忆画成的。 画卷分为5段,即“听乐”、“观舞”、“歇息”、“清吹”和“散宴”。各段以屏风等相间隔,前后连续而又各自独立,表现在时间序列中展开的事件。主要人物形象都是与韩熙载要好的真实人物。对主人公韩熙载的性格与心理,刻画的极为深入:他超然自适,气度轩然,却又郁郁沉闷,展现出对命运的无可奈何和极为复杂的思想矛盾。 韩熙载著有《皇极要览》一书,论古今政事的得失。另有《定居集》、《拟议集》等。宋开宝三年(970年),韩熙载病逝,69岁。赠官平章事(宰相)、谥文靖。 韩熙载虽然客居江南,但故乡时常在他思念中,他奉旨出使北宋,曾回到故乡青州,游龙兴寺,在天宫院石柱留有墨迹。并写《感怀诗》: 未到故乡时,将谓故乡好。及至亲得归,争如身不到。日落相识无一人,出入空伤我怀抱。风雨萧萧旅馆秋,归来窗下和衣倒。梦中忽到江南路,寻得花中旧居处。桃脸峨眉笑出门,争向前头拥将去。仆本江北人,今作江南客,再去江北游,举目无相识。金风吹我寒,秋月为谁白。不如归去来,江南有人忆。 在这里,诗人表现出盼望回故乡,又害怕回故乡;无奈之至,只好享乐自嘲的矛盾心境。 韩熙载死后5年,赵匡胤便出兵灭南唐。后主李煜出降,做了大宋王朝的阶下囚,过着屈辱的囚禁生活,只能哀叹“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四十、山水画师李成 李成,字咸煦,唐朝宗室的后裔,父亲李瑜在青州做官,便随父定居青州。李成是五代至北宋初年中国著名的山水画家。古代文人常把营丘作为青州的代称,所以,人们也称李成为“李营丘”。 李成同大多数封建文人一样,初以“儒道自业”,“博涉经史”,志在修身齐家、经世济民。但五代时期社会动荡,壮志难酬,找不到报效国家的机遇,便以诗酒自娱,寄情书画。他作画,经常是在酒醉以后,不拘是纸、绢,还是墙壁,随心所欲,任意挥洒,淋漓泼染,而这种画最为写意传神,体现他的风格。 李成的画风上承王维,用笔“惜墨如金”,独具一格,当时被称为山水画之冠,影响着宋代以后山水画流派的演变,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中国绘画具有悠久的历史。中国画的发展,大致上遵循着一条从“写实”到“写意”的演变过程。 唐朝以前的画家,绘画的基本技法是“勾线填色”,即先用粗拙的墨线勾勒出物象的大体轮廓,然后在轮廓中填以合适的色彩,力求“形似”,追求一种“具象美”。但从唐朝开始,有一些画家,已经不满足于形似的临摹,而是追求意境和韵味,体现一种“抽象美”。如诗人兼画家的王维,他的山水诗,诗中有画;他的山水画,画中有诗,开始向“写意”的方向发展。 李成继承了这种绘画传统,他的作画,宋人评价是:“成之命笔,惟意所到,宗师造化,自创景物,皆合其妙”,不再描绘、临摹现成的物象,而是按照自己的想象,遵循大自然的规律,进行“创作”,努力体现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 宋朝以后,中国画分道扬镳,出现了泾渭分明的两大画派,一派是“院体画”,绘画内容以人物花鸟为主,仍以“形似”为基本审美格调,在帝王皇胄、达官贵族中流行。另一派是“文人画”,以山水为主要内容,把书法艺术融入绘画之中,讲究用“笔墨”,以“写意”为创作格调,这一画派主导了宋元以后中国画坛,在明清时期达到高峰。李成为五代宋初山水画之冠,为“文人画”奠定了基础,所以,被称为“古今第一”。 李成作画,惜墨如金,用尽量少的笔墨表现尽量丰富的内容,这正是中国画“写意”的精髓。他对画面结构造诣很深,勾勒不多而形极层叠,皴擦甚少而骨干自坚,如画树木,以淡墨拖抹,于作节处不用墨圈,只下一大墨点;用焦墨画枯木,枝干形似蟹爪,于平淡处显出雄奇。再如画雪景,峰岩林屋皆用淡墨,于水天连处全用粉填,巧妙地烘托出雪后风光。 李成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妙的技艺,与当时的关仝、范宽并创山水画的三个主要流派,而三人之中,以李成的成就最大,影响最远,风格更为鲜明。后人评述:“李氏画法,墨润而笔精,烟岚轻动,如面对千里,秀气可掬。”而关仝、范宽的画则“如面对真山,峰峦浑壮雄逸,笔力老健。” 不同的风格与他们的生活环境有关:关、范生活在陕西一带,多画秦陇山水的雄奇;而李成长期生活在青州,对青州的山山水水非常熟悉,也非常有感情,所以,多写烟林清旷之景。青州的晴峦、远岫、平野、寒林,常常成为李成作画的主题。可惜,由于年代久远,李成的画流传的不多。据说,现藏日本大坂美术馆的《读碑窠石图》、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的《群峰霁雪图》是真迹。其他存世的《寒林平野图》、《茂林远岫图》、《瑶峰琪树图》等,虽题名为李成,但是否真迹,还难以鉴定。 李成子孙世居青州。其孙李宥,字仲严,宋初举进士,历任火山军判官、蕲州(今湖北蕲春)知州、江宁(今南京)知府等职。李宥“读书属文,不好交游”,“性清介,然与物无忤,好奖拔士人”,为官清廉,死后,家无余财,官府出钱举行葬礼。
创建时间:2014-2-2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