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概况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潍坊市位于山东半岛中部,辖4区、6市、2县、三个市属开发区,总面积1.58万平方公里,人口852.2万,是世界风筝都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潍坊是山东半岛的交通枢纽。境内有济青、潍莱、东青三条高速公路和胶济、胶新、大莱龙、益羊、青临五条铁路,全市公路通车里程7616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05公里。有潍坊港、羊口港两个国家二类开放口岸。潍坊机场已开通北京、上海、广州、海口等航线,是全国四大航空邮件处理中心之一。潍坊到济南、青岛机场仅一个多小时的车程。
  潍坊物产丰富、资源充足。全市平原和沿海低地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土地肥沃,地势平坦,十分适宜开发和建设。北部海岸线长113公里,有4462平方公里的浅海、滩涂和滨海平原,发展重化工业、装备制造业、海洋渔业等产业空间广阔、潜力巨大。
  境内已发现矿产资源58种,开采利用42种,蓝宝石储量居全国之最,地下卤水静储量58亿立方米,居全国首位。全市年平均降水量600-700毫米,拥有大中型水库25座,其中峡山水库最大库容量14亿立方米,为全省之最。潍坊电力主要来自装机总容量为3000多万千瓦的山东电网,另有装机总容量100万千瓦的发电厂和自备电厂,电力供应充足。劳动力资源丰富,全市现有就业劳动力60多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27万人,具有中高级以上职称的9.2万人。
  潍坊有着雄厚的产业经济基础。一二三产业比例为14.5:54.8:30.7。农业是山东省重点产粮区和全国重要的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全市农产品年生产总量达1920万吨,加工出口能力900万吨,有500多种农产品出口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禽肉出口占全国的40%。工业经济发展迅速,现已形成机械装备、海洋化工、纺织服装、造纸包装、食品加工、电子信息等优势产业,有45种主导产品生产规模居全省同行业第一,32种产品居全国同行业前列。流通贸易繁荣兴旺,全市各类商品交易市场1400多处,其中年交易额过亿元的专业市场达80多处,年交易额510多亿元。
  潍坊自古以来人文荟萃,英杰辈出。“三皇五帝”中的舜、齐国政治家晏婴、东汉经学大师郑玄、北魏农学家贾思勰等都出自潍坊;孔融、范仲淹、欧阳修、苏东坡、郑板桥等曾在潍坊执政理事。近代涌现出了王尽美、陈少敏、王愿坚、王统照、臧克家等一批革命家、文学家、艺术家。潍坊名胜古迹、人文景观众多,潍坊风筝、杨家埠木版年画等中外驰名,拥有十笏园、范公亭、山旺化石、恐龙化石、沂山国家森林公园、青云山、青云湖等旅游景点。
  综合
  全市经济健康协调快速发展,经济结构进一步调整。初步核算,2007年潍坊市生产总值(GDP)完成2056.02亿元,按可比价格比上年增长15.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37.54亿元,增长2.7%;第二产业增加值1194.67亿元,增长16.5%,其中工业增加值1100.25亿元,增长17.7%;第三产业增加值623.81亿元,增长19.6%,一、二、三产业分别拉动GDP增长0.3、9.8和5.7个百分点。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达到23349元(按年末汇率折算为3196美元),比上年增长15.0%。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一、二、三产业的比例关系由上年的12.31:58.15:29.54调整为11.55:58.11:30.34。
  2007年各县市区、市属开发区生产总值完成情况:潍城区109.45亿元,寒亭区76.66亿元,坊子区54.04亿元,奎文区92.87亿元,青州市221.06亿元,诸城市303.07亿元,寿光市332.88亿元,安丘市132.47亿元,高密市197.92亿元,昌邑市166.93亿元,临朐县98.17亿元,昌乐县102.89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97.55亿元,滨海经济开发区54.73亿元,经济技术开发区18.27亿元。
  第四季度反映企业综合经营状况的企业景气指数达154.4%,企业家信心指数47.1%。
  企业改革不断深化,发展环境明显改善。企业上市工作取得新突破,全年共募集资金73亿元。全年有5家公司在境内外上市,分别是沃华医药、盛泰药业、中国淀粉、富氏集团和阳光纸业;4家上市公司实现再融资,分别是潍柴动力、山东墨龙、山东海龙和孚日股份。全市共有16家企业、18只股票在境内外发行上市,累计从资本市场募集资金176亿元。改革取得新成效,又有13户市属企业完成改制重组,11户市属企业终结破产程序,1户企业进入破产程序。
  名牌创建工作有新突破。到2007年底,全市共有30个中国名牌,16个中国驰名商标,51个国家免检产品,162个山东名牌,14个山东省服务名牌,168个山东省著名商标。
  沿海开发工作成绩显著。编制完成了《北部沿海地区概念规划》、《滨海核心区总体规划》和《北海水城规划》。加快推进滨海项目区、滨海水生态旅游发展区、临港物流区、滨海经济开发区、寿光渤海化工园、昌邑沿海经济发展区规划建设,四个工业项目区起步区实现了“七通一平”,开工项目169个,合同总投资额296亿元。潍坊港被国务院正式批准为一类口岸开放。
  非公有(民营)经济发展迅速。2007年,全市非公有(民营)经济增加值完成1110.9亿元,比上年增长19.0%,占GDP的比重由上年的52.6%上升到54.0%;全市非公有(民营)经济户数19.2万户,增长4.9%;从业人员112.2万人,增长23.0%;注册资金820.6亿元,增长30.0%;纳税额143.2亿元,增长35.9%,占全部税收比重的69.1%,提高了4.1个百分点。
  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深入开展安全生产“落实年”和“执法年”活动,突出责任落实、专项整治、“三基”工作、行政许可、执法监察等工作重点,安全生产保持了持续稳定的发展态势。全市累计发生各类安全事故3644起,死亡635人,同比分别下降16.9%和8.1%。
  农业
  2007年,市委、市政府全面落实国家惠农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农民积极性不断提高,农业生产运行良好。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80.8亿元,现价增长13.7%。
  主要农作物产量稳中有增。2007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达到1099.1万亩,减少2.6%;粮食总产量447.9万吨,增长3.4%;棉花产量5.2万吨,增长12.0%;油料产量29.6万吨,增长24.1%;烤烟产量3.2万吨,增长21.7%。蔬菜产量、水果产量分别为958.4万吨和106.5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
  林业工作取得明显成效。2007年,全市共完成成片造林24万亩,四旁植树2600万株,林木蓄积量915万立方米。
  畜牧业生产稳定发展。2007年,全市生猪出栏668万头,与上年持平;家禽出栏4.16亿只,增长3.9%;肉类总产量128万吨,增长7.0%;禽蛋产量28.8万吨,与上年持平;奶类产量27.0万吨,增长14.5%。
  渔业经济持续发展。2007年,全市渔业总产值达到26.2亿元,水产品总产量68.1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8.8%和5.7%。其中海水养殖品产量11.5万吨,增长18.6%。
  农业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高。2007年,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991.5万千瓦,增长5.2%;农业机械总值(原值)64.9亿元,增长6.9%;大中型拖拉机2.4万台,增长10.0%,联合收获机达到10001台,增长11.3%,玉米联合收获机达到1711台,增长59.0%。全年共完成机耕作业面积801.7千公顷、机播面积635.7千公顷、机收面积520.2千公顷。
  加强村镇建设,推进新农村建设。2007年,全市完成村镇建设投资62.8亿元,其中小城镇建设投资16.9亿元,新建各类建筑563.4万平方米。新农村建设实现了良好开局。全部行政村实现村村通汽车、通电话,自来水受益村数达8262个。全年农村用电量57.7亿千瓦小时,增长12.1%;化肥施肥量(折纯)61.5万吨,增长1.1%。年末常用耕地面积671.9千公顷,增长0.1%。
  工业
  工业工业生产效益同步提高。工业生产增长较快。截至2007年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4312家,比上年增加141家;实现增加值1021.7亿元,同比增长21.0%。全市工业产品销售率98.4%,比上年提高0.52个百分点。工业产品产量较快增长,统计范围内的238种主要产品中,增长的有180种,占75.6%。
  规模以上工业主要产品产量如下:
  产品名称及单位2007年比上年增长(%)
  原煤(万吨)95.27.9
  发电量(亿千瓦时)149.851.1
  钢材(万吨)336.016.3
  水泥(万吨)839.64.8
  焦炭(万吨)115.22.8
  烧碱(万吨)50.355.5
  纯碱(万吨)208.91.9
  原油加工量(万吨)258.036.7  化肥(万吨折纯)59.330.0
  合成氨(万吨)93.631.7
  农业运输机械(万辆)5.249.4
  小型拖拉机(万台)12.4-24.0
  内燃机(万千瓦)5992.168.0
  合成洗涤剂(万吨)10.119.9
  服装(万件)34144.3-30.4
  纱(万吨)54.22.0
  布(亿米)27.47.3
  印染布(亿米)17.0-3.1  原盐(万吨)1282.812.1
  卷烟(亿支)200.04.5
  饮料酒(千升)32.012.9
  纸浆(万吨)75.174.2
  机制纸及纸板(万吨)265.134.1
  轮胎外胎(万条)2184.221.8
  塑料制品(万吨)28.827.5
  工业投入保持较快增长。2007年,全市完成工业投资765.3亿元,增长25.1%。在建项目3197个,其中1689个项目建成投产。全市计划5000万元以上项目585个,其中过亿元的项目220个,当年完成投资190.4亿元,占规模以上投资的16.2%。
  工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200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4340.6亿元,增长28.5%;实现利润239.4亿元,增长37.8%,实现利税371.8亿元,增长33.7%;实交税金149.1亿元,增长31.8%。规模以上工业亏损面2.88%,提高0.81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3.1亿元,增长197.7%。产成品存货190.1亿元,增长27.9%,应收账款净额219.2亿元,增长19.0%,两项资金占流动资产平均余额的35.5%。
  固定资产投资及建筑业
  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2007年,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08.4亿元,比上年增长24.8%。其中规模以上投资完成1178.2亿元,增长25.1%;规模以下投资完成30.2亿元,增长11.0%。规模以上投资施工项目4183个,其中总投资过1000万元的项目2583个。在规模以上投资中,一产投资完成17.7亿元,增长49.5%;二产投资完成822.9亿元,增长25.0%;三产投资完成337.5亿元,增长40.8%。城镇投资完成902.5亿元,增长26.2%;农村投资完成275.7亿元,增长21.6%。
  房地产开发投资较快增长。2007年,全市共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56.6亿元,比上年增长59.1%,其中住宅投资118.3亿元,增长84.4%。全年商品房销售额104.8亿元,比上年增长42.6%。
  建筑业平稳发展。2007年,全市资质以上建筑施工企业完成产值245.9亿元,增长7.8%;全员劳动生产率113699元/人,增长2.8%。实行投标承包工程面积2564.1万平方米,增长28.1%,占施工工程面积的83.1%。
  交通运输邮电
  交通运输业较快发展。2007年,全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共完成投资46.2亿元,其中公路建设完成投资42.2亿元;场站、港口、机场、地方铁路建设等完成投资4亿元。到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21042.8公里(包括村道13204.4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66.7公里,一级路864.7公里,二级路2435.2公里,三级路2758公里,四级路14490公里,等外路228.2公里,公路密度达131.5公里/百平方公里。全市营业性机动车辆达到9.6万部,其中客车7441部(含出租车3957部),载货汽车44978辆、188750吨位。完成公路客运量11837万人,增长32.2%,旅客周转量78.0亿人公里,增长39.5%;货运量13249万吨,增长28.5%,货物周转量87.7亿吨公里,增长38.5%。水上货运量207万吨,增长13.3%,货物周转量39.3亿吨公里,增长1.4%。潍坊港完成吞吐量900.4万吨,增长50.1%;航空客运量45438人,增长0.7%;航空货运量1.09万吨,增长97.8%。
  邮政事业稳步发展。2007年,全市完成邮政业务总量5.2亿元,增长9.3%。信函总数完成3632万件,增长2.7%,包裹完成30.8万件,增长7.9%;特快专递发展迅速,2007年累计完成162万件,增长37.5%;报纸累计完成8154.5万份,杂志651万份。邮政储蓄平均余额129.0亿元,比上年增长4.9%。
  电信业保持较快发展。2007年,全市电信企业实现电信业务总量59.3亿元,比上年增长16.5%。移动电话用户发展到453.9万户,比上年增长35.6%,固定电话用户258.1万户,减少2.9%。
  信息基础设施日益完善。2007年我市信息化综合指数位列全国301个中小城市的第45位。全市光缆总长度达到49万芯长千米,互联网出口带宽60G,电话普及率达到83部/百人,互联网用户超过100万户。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9.2%,有线电视用户达到150万户,有线电视通村率和入户率分别达到97%和65%。
  国内贸易与现代物流业
  国内消费市场稳中有升。2007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74.3亿元,比上年增长17.6%。按销售地区分,城市零售额实现393.9亿元,增长17.5%,县零售额实现39.1亿元,增长24.8%,县以下零售额实现241.3亿元,增长16.6%。按行业分,批发贸易业零售额130.2亿元,增长24.4%;零售贸易业零售额443.3亿元,增长15.6%;餐饮业零售额62.1亿元,增长19.1%。
  城乡市场网络体系更加完善。城区各类商业网点发展到3.5万处,千人拥有网点28个,其中5000平方米以上大型商业零售网点28处,专业市场和批发市场25个。县及县以下农村市场2000平方米以上商业网点发展到32个,各类农业生产资料村级服务站3800多处,年交易额过亿元的农产品批发市场30处。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发展到75处。农村日用消费品、农业生产资料、农产品流通三个网络进一步完善。  现代物流业发展速度加快。鲁东物流中心、潍坊港、高新技术开发区三大物流基地框架已基本形成。全市各类物流企业发展到1983家,建成规模物流园区15个。物流信息平台已实现了覆盖全省的物流信息查询、发布和实时监控,会员单位发展到3000余个。蔬菜、医药、图书等专业物流规模迅速壮大,在全国同行业处于领先地位。
  对外经贸、招商引资与旅游 进出口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据海关统计,2007年全市进出口总额65.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5.4%;其中出口51.8亿美元,增长34.3%;进口13.3亿美元,增长1.2%。按企业性质划分,三资企业出口22.5亿美元,增长30.2%;集体、民营企业出口20.8亿美元,增长55.2%。按出口国别分,对日、美、欧、韩四大市场出口31.2亿美元,占全市出口总额的60.2%,同比增长26.3%。全年新签对外承包劳务合同额15.8亿美元,增长10.0%。外派劳务5748人次,增长10.0%。全年共签订利用外资项目172个,合同利用外资额8.1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6.2亿美元。
  招商引资工作成效突出。全市共到位市外境内资金610亿元,同比增长18%。实际认定到位资金过5000万元投资项目445个,到位资金466.6亿元,同比增长22%。
  旅游业进一步发展。2007年,全市共接待境外游客7.4万人次,创汇收入3606.9万美元,分别增长72.3%和179.0%。接待国内游客1413.6万人次,旅游收入95.9亿元,分别增长36.2%和54.9%。
  财政金融保险
  地方财政收入突破百亿元大关。2007年,全市完成财政总收入224.5亿元,增长26.3%,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10.6亿元,增长24.9%,地方财政收入增幅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列全省第9位。地方财政收入中,增值税完成23.0亿元,增长27.3%,营业税完成18.4亿元,增长28.5%,企业所得税完成9.9亿元,增长40.7%,个人所得税2.3亿元,增长22.5%。财政总支出完成148.8亿元,增长29.5%。其中,地方财政支出完成135.2亿元,增长25.9%;财政总支出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27.0亿元,增长25.2%,公共安全支出7.9亿元,增长40.5%,教育支出38.6亿元,增长38.1%,科学技术支出3.7亿元,增长67.8%;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1.6亿元,增长57.1%;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9.6亿元,增长31.8%;医疗卫生支出6.1亿元,增长60.3%,环境保护支出1.9亿元,增长113.0%,城乡社区事务支出20.5亿元,增长57.1%,农林水事务支出11.9亿元,增长43.0%,交通运输支出1.6亿元,增长39.1%,工业商业金融等事务支出11.8亿元,增长7.1%。财政收支相抵,当年净结余109万元,累计净结余4406万元,市本级及15个县市区(市属开发区)全部实现了财政收支平衡,全市已连续21年实现财政收支平衡。  金融运行呈良好发展态势。2007年,全市金融机构存、贷款总量大幅增加,经营效益明显提高,支持了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637.4亿元,比年初增加211.9亿元,增长14.9%,人民币存款增量居全省第3位。储蓄存款余额1038.7亿元,比年初增加125.7亿元,同比多增17.3亿元。各项贷款余额达1227.0亿元,较年初增加195.3亿元,增长18.9%,同比多增11.9亿元,人民币贷款增量居全省第2位。货币持续回笼,全年现金收支相抵,净回笼55.1亿元。金融机构经营效益大幅增加,实现盈利合计22.7亿元,同比增盈9.7亿元。
  保险业健康发展。2007年,全市产、寿险累计实现保费总收入41.3亿元,同比增长30.0%;其中产险实现保费收入13.7亿元,同比增长36.0%;寿险实现保费收入27.6亿元,同比增长27.1%。全年共支付赔款和给付保险金11.9亿元,其中产险支付赔款6.8亿元,赔付率同比增长8.8%,寿险支付赔款5.1亿元,赔付率同比下降0.2%。有效地发挥了保险业在全市经济发展和安定社会生活方面的重要作用。
  科学技术
  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我市在全国城市创新能力评价中排名第36位、居地级市第15位,被评为中国优秀创新型城市,再次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争取国家、省科技计划项目189项,争取资金6959万元,研究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产品80多种,引进和培育农业新品种100多个,研究推广农业新技术60多项。创新科技成果鉴定和科技进步奖评审方式,全市取得优秀创新成果339项,评出市级科技进步奖142项,获省科技进步奖50项。首批启动建设的6个研发平台形成研发能力,创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家、市级20家,全市企业研发中心发展到483家。  专利工作成绩突出。专利申请量3895件,增长41.5%;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524件,增长13.5%。授权专利2089件,增长52.5%;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95件,增长7.4%。
  质量技术监督工作成绩突出。标准化战略取得新成效。全市工业产品标准覆盖率达95%以上;共有957家企业采用了国际标准,重点产品的采标率达到了70%以上。共有13家企业通过AAA级标准化良好行为示范、96家企业通过AA级标准化良好行为示范,居全省首位。狠抓农业标准化工作,围绕蔬菜、果类、花卉、畜禽等产品修订标准规范,全年新制定发布21项农业标准规范,全市累计有248项农业标准规范,有67个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有36个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通过了验收,验收总数列全省之首。能源计量工作有了新突破。有51家企业通过计量体系确认,累计已有161家企业。又有3家企业取得了“C”标志,累计有9家企业的232个产品获得“C”标志使用权。基础设施保障能力有新提高。全市共投入1800余万元用于购置检验检测设备、改善实验室环境,检验检测能力有了新的提高,市质检所有1041种产品、1386项检测方法、238种产品的3134项参数通过实验室资质认定,有393类产品类别通过国家实验室认可;计量所建立标准检测装置139项、可开展500多个项目参数检定,建标数量居全省地级所首位,有105项项目通过国家实验室认可。
  高新技术产业呈现快速发展势头。2007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1113.2亿元,同比增长35.0%,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5.3%,比年初提高3.2个百分点。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364家,新增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48家,其中国家级11家。
  2007年,潍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完成技工贸总收入746亿元,增长20.12%;完成地区生产总值(GDP)97.6亿元,增长20.1%;出口总额6.0亿美元,增长52.9%;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2.5亿元,增长20.9%;实际利用外资7252万美元,增长23.6%。完成地方财政收入8.5亿元,增长25.0%,实现国税收入12.6亿元、地税收入6.4亿元,分别增长42.5%、12.9%。实现工业增加值62.8亿元,增长33.7%;主营业务收入193.9亿元,增长44.6%。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取得了新成效。全年新立项科技计划项目33项,其中国家级4项、省级29项。申报火炬计划项目6项,总投资1.24亿元,落实资金0.45亿元。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1家,年末累计达101家。
  潍坊出口加工区一期围网面积1.7平方公里,已达到“九通一平”建设标准。年内已有3家企业建成投产。2007年,全区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7亿元,进出口总额906万美元,合同利用外资1660万美元。
  2007年,潍坊滨海经济开发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GDP)54.7亿元,增长19.6%;完成地方财政收入4.5亿元,增长17.2%;实现国税收入8.1亿元,地税收入4.5亿元,分别增长43.8%和42.7%;实际利用外资1762万美元,增长44.3%;出口总额完成1.9亿美元,增长77.7%;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9.1亿元,增长25.2%;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41.9亿元,增长21.7%;主营业务收入完成159.8亿元,增长31.2%;工业利税完成23.1亿元,增长39.0%。
  2007年,潍坊经济技术开发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GDP)18.3亿元,增长19.6%;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实现42.15亿元,增长38.8%;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4.95亿元,增长32.2%;出口创汇1.5亿美元,增长130.8%;财政总收入达到1.95亿元,增长42.7%,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04亿元,增长41.1%。全年新认定省级以上高新企业5家,新增市级研发中心6家。项目建设快速推进,全年新开工建设项目42个,总投资64亿元。
  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开创新局面。2007年,全市完成城市基础设施投资45亿元,其中市区15亿元。重点项目建设取得新进展,火车站广场建成开放;白浪河综合整治全面实施,鸢都湖垃圾山完成搬迁,河道基础工程完成总工程量的60%以上;市民文化艺术中心第一组团主体工程进展顺利,第二组团建设全面展开;市民健身中心设计、拆迁等前期准备工作加紧进行。市政设施和城市绿化得到完善提升,清平路、机场南路等15条道路改造完成。旧城区和城中村改造步伐加快,完成25个旧小区和105条背街小巷整治改造,惠及居民15万人。滨海项目区建设实现新突破,海晶之恋景观工程基本建成,北海路绿化、白浪河拦水坝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市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7.66%;市区供水能力达到30万吨/日,燃气普及率96%,集中供热面积1300万平方米。城市综合承载能力进一步提高,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有力地促进了城市经济发展。
  安居工程积极推进。经济适用房建设方式和廉租住房制度全面建立,货币补贴试点稳步推进。新开工建设经济适用房9万平方米,竣工3.8万平方米;累计为住房困难户发放住房补贴86.1万元。
  环保事业取得长足进展。2007年,全市环保工作紧紧围绕污染减排和提升环境质量这一总体目标,加强重点流域、重点区域和重点污染源的治理,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厂和燃煤电厂脱硫工程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不断加大环保执法力度,严肃查处各类环境违法行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环境状况有所改善。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2个,完成污染治理项目110个,关停并转迁污染企业135个,完成清洁生产审核项目11个;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98%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88%,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70%;烟尘控制区覆盖率达到10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2%;自然保护区面积达到358平方公里,生态示范区面积达到7592平方公里;城市空气环境质量级别为二级,良好率为97.26%;城市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河流水质状况有所好转,部分河段水质明显改善。
  教育、卫生、文化、体育教育发展实现新突破
  2007年教育质量持续提升,素质教育经验在全国全省推广。全市小学1383处,在校生60万人;初中352处,在校生27.2万人;普通高中66处,在校生19.2万人;中职学校60处,在校生11.4万人;普通高校10处,在校生10.5万人。普通高考各项指标连续六年名列全省第一,在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和机器人比赛中获奖数量连续3年保持全国同级地市首位。义务教育保障机制基本建立,全部免除了85万名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杂费;按在校生每人60元标准,建立中心城区中小学生大病医疗统筹制度;全市1322名低保家庭子女和孤儿接受了免费的高中阶段教育;对5所高校和近40所中等职业教育学校贫困学生进行救助;全市19996名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入学率为100%;全市80%以上的高中学生实现了在城区就读。各县市区教师工资全部纳入财政统一发放。理顺市区办学体制,基本形成市办高中教育、区办义务教育的格局,初步建立起住宅开发配套建设中小学的长效机制。在农村学校实施“一通二热三改”工程,50万农村孩子就学条件明显改善。一批重大建设项目相继展开,教育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总投资超过20亿元的190多个教育项目相继开工建设。全市教育系统利用社会资金17.37亿元,投资过亿元的项目11个。投入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配套资金1300万元,为1619所农村学校配备了现代化教育教学设施。
  卫生事业发展再上新台阶。全市卫生系统牢牢把握“大众卫生”主题,积极推进医疗体制改革,扩大公共卫生服务,全市人民健康水平和健康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卫生事业运行良好。加快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城市“五综十专二百社”建设步伐加快,市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完成总体规划,市疾控中心综合大楼动工兴建,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2处,站30处。农村“525”工程积极推进,建成标准化乡镇卫生院180处,标准化村级卫生室3000处。公立医院改革不断深化。新农合继续保持全省领先,全部县市区、市属开发区列为省级试点县(市区),以乡镇为单位参合率达到了100%,参合农民受益率为48.1%。以“小病社区低收费,大病住院有保险,防保服务政府管”为主要内容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被国家卫生部、英国国际发展部、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为全国唯一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试点市。潍坊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通过全国爱卫会技术评估。
  文化出版事业蓬勃发展。2007年,全市在省以上发表和出版各类文艺作品1300余件,其中长篇小说、文学作品集30多部,创作发表和搬上舞台的大戏5部。各类文艺作品获省级以上奖励20多件,其中《生命的台阶》获第五届中国戏剧文学奖。完成了大型民俗文化风情歌舞剧《韵满鸢都》脚本创作,大型现代吕剧《李二嫂后传》走进“泉城大舞台”成功演出。成功组织举办了首届潍坊市农村文化艺术节,同时承办了山东省首届农村文化艺术节曲艺小品比赛。组织举办了风筝会、鲁台会期间的各类文艺演出、文化展览和街头文艺表演活动,组织开展了“文明之夏”系列广场文化活动和“庆祝十七大、文化进社区”系列演出活动;全市9个社会文化先进县全部顺利通过省检查组复评验收;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实现重大突破,2007年,全市共投资700多万元,按国家标准建成了1个市级支中心和9个县级支中心;成功举办了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公布了首批60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遴选9个项目申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10人被评为山东省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扫黄打非”工作取得新进展,共组织集中行动240多次,共收缴各类非法出版物97360册(盘),其中非法书刊37360册、非法音像制品40000盘、非法电子出版物20000盘,查处非法出版活动案件15起。
  体育工作成绩突出。成功举办了潍坊市第十七届运动会,全市近万名运动员参加,21项市运会纪录被打破,近百名体育后备人才被选拔到市队训练。承办了中哈国际男排挑战赛、全国U17男子篮球比赛、全国男子排球联赛、全国软式排球宿将赛、城运会古典跤、排球预赛以及山东省女排锦标赛等重大赛事。公共体育设施不断完善,利用体育彩票公益金和发动社会力量,在758个行政村实施了“121”健身工程,为每个村安装1个篮球场、两付乒乓球台和1套健身路径。群众体育蓬勃开展,以“全民健身与奥运、全运同行”为主题,开展了600余项具有一定规模的健身活动,举办了“全民健身节”,群众健身意识不断增强,体质水平不断提高。
  市场物价
  2007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103.8%,同比上涨3.8个百分点。其中消费品价格上涨4.4%,服务项目价格上涨1.3%。分类别看,食品类、居住类、家庭设备及维修服务类、烟酒类价格分别上涨10.8%、2.7%、1.7%和0.6%,衣着类、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交通通讯类分别下降1.0%、0.1%、0.8%。扣除食品涨价影响,非食品价格指数上涨0.3%。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和工业品出厂价格分别上涨5.8%和4.6%。房屋销售价格指数、土地交易价格指数和房屋租赁价格指数分别上涨5.8%、2.5%和1.7%。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上涨5.5%。
  居民生活与人口
  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明显。据抽样调查,2007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16元,比上年增长15.8%。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0800元,增长22.5%;年末百户城区居民家庭拥有彩电123台,电冰箱110台,洗衣机101台,空调器93台,移动电话213部,家用电脑59台,家用汽车13辆。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278元,增长14.0%;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122元,增长15.6%。年末百户农村居民家庭拥有彩电110台,电冰箱66台,洗衣机72台,移动电话129部,摩托车79辆。
  就业再就业工作成效显著
  就业再就业工作创历年来最好水平,城镇就业再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双双突破12万人,分别达到12.39万人、12.95万人,分别完成年度计划的103.2%和107.9%,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3.86万人,完成年度计划的107.1%,“4050”等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6459人,完成年度计划的107.7%,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12%。全市连续五年实现就业增长大于失业增长,就业总量稳步提升,就业质量明显提高,就业局势持续稳定。
  社会保障能力稳步提高
  继续完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项社会保险制度,全年各项社会保险扩面净增22.5万人,完成年度计划的112.5%,征缴各项社会保险基金46.4亿元,比上年度增收8.52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16%,基金支付44.3亿元。
  社会福利、城乡社会救助水平进一步提高
  2007年,全市城镇低保人数3.7万人,持续保持动态下的应保尽保;救灾捐赠工作成效显著,捐助网络不断完善,全市共投入城镇低保金共计4458.2万元、农村及其他社会救济资金8964.2万元;社区服务设施建设加快,社区服务逐步向网络化、社区化、产业化、规范化方向发展;社会福利事业持续发展,全年发行社会福利彩票40亿元。
  计划生育综合改革稳步推进,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
  据统计,2007年全市出生人口84885人,合法生育率达98.1%,人口自然增长率4.34‰,性别比105.6。据公安部门统计,全市年末总人口859.1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71.7万人。据1%人口抽样调查,全市年末常住人口883.61万人。

返回首页红河频道营丘频道乔官频道昌乐街道高崖库区昌乐传媒:鄌郚新闻报道
潍县文史 潍县春秋 文史资料 人文潍坊 昌乐文学 在线读书 临朐文史  百年大事 青州文史 莱夷文明
马进文集 安丘文史 安丘资料 金山真观 高崖文史 牡丹文化 昌乐文 昌乐文史 潍坊名吃 雁鹅养殖
鄌郚企业 魅力鄌郚 鄌郚报道 鄌郚风物 鄌郚艺文 鄌郚文史 鄌郚人物 鄌郚西瓜 鄌郚文学 鄌郚作家

创建时间:2009-3-16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Copyright © 2008-2009  -  GBK简体中文版  龙徽图文社(版权所有)欢迎提出宝贵意见
 地址:山东省 昌乐县 鄌郚镇 刘文安  ★ TEL:0536-6619338   
为你服务:家庭理财 电脑维护、网站建设、打字复印印刷、广告 、CIS策划、商标设计、影视编辑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设置为1024×768  IE6.0以上版本浏览器  flashplayer8.0以上版本播放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