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味蕖(1906~1971),名忻,号字行,著名国画艺术家,潍城区郭宅街人。早年在上海艺术专科学西画,毕业后,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古物陈列所从事国画研究。建国后,先后在中央美术学院、民族美术研究所、徐悲鸿纪念馆从事理论研究。1959年后调任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花鸟科主任,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他创造了花鸟与山水、白猫与点染、工笔与写意、重彩与泼墨相结合的表现方法,曾多次在国内外举办画展。曾为人民大会堂山东厅画大幅红梅屏风画。为中央厅、广西厅及其他单位画大幅花鸟画。1962年,他画社鹃花、野竹、郭沫若为之题四言古诗,合作《杜鹃野竹图》,赠与日本友好人士中岛健藏,并在日本报纸上发表,受到日本文艺界好评,盛赞此作为“二郭墨宝”。
他精于竹梅,亦能山水,对金石、考古、鉴赏、书法和文学亦有研究。代表作品有《大好春光》、《河山似锦》、《春雷》、《潺潺》等,著有《宋元明画家年表》、《中国版画史略》、《写意花鸟画创作技法十六讲》等。另出版有《郭味蕖画选》等。
臧克家(1905.10~),著名诗人、作家,诸城市吕标乡臧家庄人。1926至1927年,就学于武汉国民党中央军事政治学校1926至1934年,在国立青岛大学(后改为山东大学)中文系毕业1934至1937年,任山东临清中学教员1938年1月至1940年冬,任国民党第五战区司令长官部战时文化工作团团长、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1940底至1941年5月,任国以党第三十军参议1941年冬至1942年7月,任“三一”出版社副社长942年8月至1946年7月,在重庆专事写作,并参加“文协”活动及民主签名活动;1946年8月至1948年12月,在上海主编《侨声报副刊》、《文讯》月刊、《创造诗》等;1949年3月至9月,自香港去北京,任华北大学文艺学院文学创作研究室研究员;
莫言、(1955.2—),原名管谟业,作家,高密人。中共党员。l976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82年发表处女作小说《春夜雨霏霏》。1984年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毕业后在解放军总参谋部政治部工作。1989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创作研究班,1991年毕业后在总参政部继续搞创作。已出版长篇小说《红高粱家族》、《天堂蒜薹之歌》、《十三步》、《食草家族》、《酒国》;小说集《透明的红萝卜》、《爆炸》、《欢乐十三章》、《白棉花》等。
郎咸芬(1936— ),著名吕剧表演艺术家,潍坊人,女。1951年参加潍坊市文艺工作团,1952年调山东省吕剧团。1954年,在吕剧《李二嫂改嫁》中成功地塑造了李二嫂这一典型艺术形象,获华东地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演员一等奖。1957年该戏搬上银幕。此后,她又成功地在《蔡文姬》、《穆桂英挂帅》、《丰收之后》、《沂河两岸》、《母与子》等剧中塑造了不同时代、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妇女形象。她在几十年的舞台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1956年她随以彭真为团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大代表团出访苏联及罗卫尼亚等东欧6国;1986年,又以团长身份率中国电影戏剧演员代表团出访澳大利亚、新西兰。曾当选为第二、三、四、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系中国戏剧家协会常务理事、山东省文联副主席、山东省剧协主席、山东省吕剧团团长。
常颖,1927年生于山东省牟平县,原任高级会计师,自幼爱好书法,苦练童子功,进而潜心临习二王及隶古篆,晚年专师北碑,尤以郑文公碑用功最勤,擅大字,工寸楷,书风既具北碑之雄之雄健,又兼南帖之俊逸,于苍劲中见潇洒,人称魏碑一枝笔。现在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家联谊会会员,潍坊市老年书画研究会常务理事。 现联系电话:8797070。
陈介祺(1813-1884),字寿卿,号箐斋,金石家,潍城区人。清吏部尚书陈官俊之子。他自幼勤奋好学,聪颖强记。请少年时随父在京求学,19岁即“以诗文名天下”。1835年(道光十五年)中举人,1845年中进士。此后10年间,一直供职翰林院。 他广泛涉猎各种文化典籍,对于经史、义理、训诂、辞章、音韵等学问,无不深入研究,而尤酷爱金石文字的搜集与考证。曾向当时著名学者阮元求教质疑,并与何绍基、吴式芬、李方赤等许多金石学者互相切磋。他不惜巨资搜集文物,仅三代、秦汉古印一项,就有7000余方。1850年,他在家乡潍县城内旧居建成“万印楼”一幢,并编成《箐斋印集》。他在京时,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他目睹清朝廷丧权辱国,不满官场腐败黑暗,1854年(咸丰四年)借母丧返归故里,从此不再复出为官。回潍后,专心致志从事金石研究,并不惜巨资到处购求文物,足迹踏遍齐鲁各地。他鉴精藏富,治学严谨,多有创见,因而受到当时考古金石学家的钦佩和推崇,与江苏学者潘祖荫被并誉为“南潘北陈”。 他收藏的文物青铜器最多,其中的毛公鼎,驰名中外,最为珍贵。此古器内壁铭文多达497字,俨然一篇《尚书》典诰文字,极为罕见。所作毛公鼎考释,对于解决西周时期的有关历史问题,也有重要的参考何价值。 ; 他在治学过程中,还能打破封建级观念,与民间手工艺人姚学乾、胥伦等人交往,尽力奖掖后学,培养工艺人才,促进了家乡文化事业和工艺美术事业的发展。
赵秉忠(1573-1626),字季卿,号其阳,明末大臣,状元及第,益都(今青州)郑母镇人。
他自幼勤奋好学,15岁补府学生,时督学佥刘毅性情严厉,在昌乐县主持考试时,有个考生为作弊把小抄夹在鞋子里,受到重罚。从此规定,考生都赤脚立雪中,等侯入场。他气愤不过,毅然走上台阶质问刘毅:“为什么因一人行为不端就连累所有人呢?难道这就是贤者考选人才的入门规矩吗?”刘毅知过,废除这一规定。
1598年,赵秉忠中状元,30岁任会试同考官,39岁长庶子,典试江南。他先后为国家选拔了不少栋梁之材,如张玮、姚希孟、周顺昌、孙承宗等。后任侍读学士直经筵。他曾奏请神宗恢复建文帝帝号、庙号。神宗说:“事已久,不便更易。”他说:“国事论其当不当,不论其久不久,”终于说服神宗为建文帝恢复了帝号。后长礼部侍郎,掌管詹事府。熹宗时,魏忠贤专擅朝政,陷害异已。1624年(天启四年)大臣杨涟上巛书弹劾,列举魏忠贤24大罪状,草疏者即赵秉忠门生缪昌期。1625年(天启五年),缪昌期受魏忠贤陷害,下狱论死。魏忠贤责问赵秉忠,赵秉忠不予理睬。魏忠贤恨之入骨,屡次在熹宗面前说他的坏话。熹宗说:“你说的不就是那个穿短袍讲经的人吗?我看那人忠心耿耿,正准备重用他呢!”后来他看到朝政日非,魏忠贤又不断迫害,于是多次上书请求告退,得到熹宗同意,晋礼部尚书,致仕归里。但回乡不久,就受到刘钟英案件的牵连,以“与刘钟英久倚门户”罪名,同被削官夺傣。其后魏党越演越烈,捕入狱的人越来越多,朝政更加不可收拾。1626年赵秉忠愤懑而死。崇祯初年,朝廷为他平反,恢复原官,加太子太保,按大臣礼节重安葬。
1983年,在他家乡郑母村,发现他中状元时的殿试卷。郑母村东北,洗耳河畔,原是他的墓葬,规模宏大,1958年被毁。
公治长(前519~前470),名长,字子长,春秋时齐国人,亦说鲁国人。自幼家贫,勤俭节约,聪颖好学,博通书礼,终生治学而不仕。为孔子弟子、七十二贤之一,名列弟20位。因德才兼备,深为孔子赏识。
相传公冶长能通鸟语,并以此无辜获罪。孔子出于对诸侯开政的不满,又因对公治长身陷囹圄而痛惜,便说:“公冶长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并将女儿许他为妻。公冶长婚后,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叫子犁,早亡,一个叫子耕。
公冶长一生治学,鲁君多次请他为大夫,但他一概不应,而是继承孔子遣志,教学育人,成为著名文士。公冶长墓,座落在诸城市马庄乡锡山子(原名公冶山)东南麓。公冶长书院,在今安丘县城顶山。唐朝曾追封公冶长为莒伯,北宁追封其为高密侯。
公冶长传说:
传说古代有一位清士叫公冶长,他喜欢周游名山大川。一日,他来到南山踏青赏花,突然看到路边草丛里一条雌王莽蛇正与雄乌梢蛇在调情。公冶长想,王莽蛇是君,乌梢蛇是臣,这么可以乱了伦理呢!于是他以石击之,断喝一声:"臣不戏君"。乌梢蛇惊吓一跃,仓亡逃窜而去。王莽蛇见好事被公冶长搅黄了,气得七窍生烟。它装着委屈的样子,到"大王"那里告状去了。
傍晚,公冶长回到客栈后,早把此事给忘了。花间一壶酒,独酌独饮,吟诗填词,逍遥自在。深夜子时,园子里突然飞沙走石,狂风大作,公冶长睁开醉眼,发现眼前一条巨大王莽蛇正张开血盆之口,要吞吃他。这时的公冶长酒也吓醒了,他颤声责问道:"大王我与你无仇无冤,为何要害我。"蛇王气汹汹地答道:"王后并无招惹你,为何以石击之。"这时公冶长才想起白天之事。于是他把经过原委一一道明。蛇王听后不时点头,悄悄地走子了。第二天深夜,蛇王正给公冶长送来一颗晶莹剔透﹑闪闪发光的珍珠。蛇王告诉公冶长,只要把这颗珍珠含在嘴里,可以听懂蛇语鸟言了。
一天清晨公冶长正准备出门,听见柳树上的一只麻雀在叫他。"公冶长,公冶长,南山有只虎拖羊,你吃肉,我吃肠。"公冶长急匆匆赶到南山,果真发现一只被老虎咬死的山羊,他背回客栈,美餐一顿,却把留给麻雀的一份给忘了。
麻雀想公冶长如此无理,非常生气,就捉弄起公冶长来。过了几天,麻雀又告知公冶长,南山又有虎拖羊。公冶长想,真是好事成双,又急匆匆赶到南山,却被守候在那里的衙门捕快逮个正着。原来,南山发现了一起谋杀案。公冶长被糊里糊涂地当杀人犯抓回衙门。
县官开堂审案,公冶长有口难辨,只好把蛇王送他神珠一事说了出来。县官不信,世上有这么荒唐之事。公冶长说可以试证,正好县衙前有一棵大树,树上鸟声鸣叫,县官想了想,叫衙役背着公冶长准备两盘小米,一盘甜,一盘咸,放到树上,叫公冶长听鸟语而辩甜咸,小鸟叽叽喳喳,品尝着,说着话。公冶长一听,告诉县官,那盘甜,那盘咸。县官见 公冶长真能听懂鸟语。相信了他。于是就把公冶长放了。
公冶长回到客栈左思右想地思忖,听懂了鸟语蛇言,险些送了生命,罢、罢、罢,他拿出神珠把它毁了。从此后人再也得不到这样的珍珠了,如果神珠能流传之今,能善通动物语言。人类和动物一定能成好朋友的。
王之翰(1819~1884),字次屏,号湘筠,清末教育家、书法家,潍城区人。1814年(道光二十四年)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等职。咸丰初,连遭亲丧,家居不求仕进,教授生徒多年。
1864年(同治三年),典试河南;1867、1870看任顺天乡试同考官。1876年典试广东,所取多知名人士。在史馆10余年,因他学识渊博,熟悉典章制度,后辈皆奉为楷模。他为人厚重缄默,不务虚名,胸怀磊落,人皆敬仰。后主讲顺德龙冈书院、广平清辉书院、济南泺源书院,皆负盛名,造就人才颇多!
他工诗词、精书法、小楷尤妙,笔法类砖塔铭,向无苟笔,对后节深有影响。所作《九九消寒歌》反映农家生活,富有田园诗风味,曾在潍县民间广为流传。1884年(光绪十年)冬,卒于济南泺源书院,同里门人私谥“文敏先生”。
贾思勰,农学家,北魏益都人(今寿光)。生活于5世纪末北魏孝文帝时期,曾任高阳太守。大约在公元533~544年写成农学名著《齐民要术》。
<齐民要术>全书10卷,92篇,11万字。它总结了我国北魏和北魏以前北方劳动人民农业生产技术的成就。书中介绍了选种、浸种、施肥、轮作等精耕细作的方法份真情这授了一些谷物、蔬菜、果树和林木的栽培经验记述了家畜、家禽的疫病的防治,几乎对农业生产所涉及的各个方面都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此外书中还保存了很多古代的农业资料,如《汜胜之书》、《四民月令》等书,都是现已失传的珍贵资料,由《齐民要术》的引录,才得以保存它们的“吉光片羽”。从他写的《序》中可以看出他非常重视农业。他认为农业是人民衣食之本,也就是安邦之本,“是为政首”解决好这个根本问题,才能“以利天下”,使“万国作义”。他列举大量历史人物,从管仲、商鞅、李悝到晁错、耿寿昌、桑弘羊,以他们行之有效的经验,反复论证自己的观点。他还主张农业生产要注意改革,在这方面他引用了汉代的一些名臣循吏的实例,如教民铸造犁耧利用畜力,兴修水利进行灌溉,作织纤之具以纺绩.....他还嘲讽溺守陈规不思改划革的人是“鲍鱼之肆不自以气为臭...生习使之然也。居积习之中,见生然之事,夫孰自知非者也。他的治学态度很严谨,《序》中说他为了完成这部著作,“采捃经传、爱及歌谣,询之老就,验之行事”。全书引用前人著作150多种,记录农谚30多条。他主张遵循大自然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的见解,以及轮作、施绿肥等耕作方法,在当时世界上都堪称创见。当时他已认识到生物和环境的相互关系,初步觉察到生物界的遗传和变异现象,涉及选种、育种等人工培育新品种的先进生产方法。《齐民要术》堪称世界农业科学史上的一颗明珠。
赵明诚,字德甫(又作德父),密州诸城(今山东诸城)人,宋徽宗崇宁年间宰相赵挺之之第三子。著名金石学家,生于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年),卒于宋高 宗建炎三年(1129年) 。赵明诚21岁尚在太学读书时,与李清照结婚。崇宁四年(1105年) 十月授鸿胪少卿。大观元年(1107年)三月,赵挺之去世,遭蔡京诬陷,被追夺赠官,家属受株连。赵明诚夫妇从此屏居青州乡里13年。宣和年间赵明诚先后出任莱州、淄州知州。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起知江宁府。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移知湖州,未赴,病逝于建康。
赵明诚致力于金石之学,可谓幼而好之,终生不渝。他曾自谓:“余自少小喜从当世学士大夫访问前代金石刻词。”(《金石录》序) 与李清照结婚后, 对金石学志趣更是有增无减,日趋痴迷,有“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 (《金石录后序》) 。屏居青州与出守莱州、淄州时期,是赵明诚、李清照夫妇相濡以沫共研学问的最美满的时期,也是赵明诚金石事业最有成就的时期。
从大观二年(1108年)至宣和三年(1121年),赵明诚曾四游仰天山,三访灵岩寺, 一登泰山顶。或题名,或拓片,获得了大量的碑文资料。经过多年的亲访广集,在李清照帮助下,赵明诚完成了《金石录》的写作。这是一部继欧阳修《集古录》之后, 规模更大、更有价值的研究金石之学的专著。著录所藏金石拓本,上起三代下及隋唐五代,共2000种。《金石录》30卷。前10卷为目录,按时代顺序编排;后20卷就所见钟鼎彝器铭文款识和碑铭墓志石刻文字,加以辨证考据,对两《唐书》多作订正,是研究古代金石刻必资之书。
李清照(公元1084-约1151):南宋女词人。自号易安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济南历城)人。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李清照自幼刻苦勤学,博闻强记,精通书史。十八岁嫁太学生赵明诚,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后(靖康二年即1127年),流寓南方。高宗建炎三年(1129)明诚在赴湖州太守任上病死于建康(今南京),此后,其境遇孤苦,流徙于杭州、绍兴和金华一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辞海》1989年版)
后人评道:
仆谓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惟幼安(辛弃疾)称首。
------王士祯
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前此太白,故称词家三李。
------沈去矜
清照以一妇人,而词格乃抗轶周柳,虽篇帙无多,固不能不宝而存之,
为词家一大宗矣。 ------《四库提要》
李易安作重阳《醉花阴》词,函致赵明诚云云。明诚自愧勿如。乃忘寝食,三日夜得十五阕,杂易安作以示陆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有‘莫道不销魂’三句绝佳。”正易安作也。 ------《词苑杂谈》
李易安词,独辟门径,居然可观,其源自淮海、大晟,而铸语则多生造,妇人有此,可谓奇矣。
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红藕香残玉簟秋”,精秀特绝,
真不食人间烟火者。 ------《白雨斋词话》
诸葛丰,字少季,西汉琅玡(治地在今诸城)人。其故里葛陂,约在今诸城市枳沟镇普庆村南。
丰以明经为郡文学,名特立刚直。贡禹为御史大夫,除丰为属,举侍御史。元帝擢为司吏校尉,刺举无所避,京师为之语曰:“间何阔,逢诸葛。”言丰为司隶校尉,执法严正,害人者遂久阔而不相见也。元帝嘉其节,加丰秩光禄大夫。后因上书告光禄勋周堪、光禄大夫张猛,元帝谓丰“告案无证之辞,暴扬难验之罪”,免为庶人。终于家。
丰之后迁居阳都(今沂南县砖埠乡黄疃一带),多有显者,诸葛亮便是其中之一。
郑玄(128-200),字康成,东汉经学家,高密县郑公村人。13岁时能诵读五经。21岁博览群书,精通历数、算术、图纬,被推为乡啬夫,管诉讼、收赋税。 其家贫寒,仍自学不辍,常请教于学官。因不愿为宦,遂辞去乡啬夫,专心攻读。 因此,得北海相杜密赏识,提为署吏。后于157年(永寿三年) 送入太学深造,先后随故兖州刺史第五元、东郡张恭祖修业。
160年(延熹三年),他西入函谷关,拜著名古文经学家马融为师。马恃才高傲,郑玄3年不得面授,仅随其高徒卢植等受业,自筑书舍,深研马融学说。一日,马与其高才弟子考证图纬,计算浑天仪不符;他被召见,立即决疑,众人叹服。他乘机请教学术上诸疑难问题,得到启示。168年(建宁元年),他回原籍。因家贫无依,即转去东莱(今掖县),一面种田,一面讲学,慕名登门求教者近千人。
169年(建宁二年),汉朝廷宦官为与外戚争权,制造“党锢祸”,他受株连被禁锢十几年。此后,他隐居山中,闭门不出,专心致志,注释经书。181年(光和四年),灵帝解除党锢,郑玄获释。187年(中平四年),外戚、大将军何进擅权,召郑玄为官,州郡官员迫其前往,何对其礼遇优厚,他不受朝服,坚持学士打扮,仅过一夜,便寻机逃回。后被州郡举为贤良方正。大将军袁隗又表奏郑玄为侍中,他谢绝不受。190年(初平元年),董卓挟持献帝迁都长安,公卿举郑玄为赵相,他亦不受。
191年(初平二年),黄巾军攻占北海郡,他率生徒迁至即墨不其山下修业,后转去徐州。196年(建安元年)返归故里高密。
199年(建安四年),袁绍举他为茂才,并表奏为左中郎,他均谢绝不就。朝廷又派公车征为大司农,他以患病为由辞官回乡。
200年(建安五年),袁绍与曹操在官渡作战,袁胁迫他随军,至元城县(今河北大名县境,玄因病重不能前行,但仍注释《周易》。农历六月,含恨长逝。
郑玄在整理古代历史文献上颇有贡献,成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称郑学。 他一生注疏《诗》、《书》、《易》、《礼》、《春秋》、《论语》等60余种、350余卷(篇)。
虞舜(约生活于原始公社末期),姓姚,名重华.今诸城市万家庄乡诸冯村人。舜,相传为尧之后的古帝王,部落联盟首领,以受尧的“禅让”而称王于天下,其国号为“虞”,故称“虞舜”。虞舜待继母以孝,待弟以仁,儒家视为理想人物,是仁孝的典范。依儒家所列世系,虞舜即位于公元前2255年,在位48年。相传虞舜执政时,天下太平,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虞舜崩于南巡途中的苍梧之野,享年110岁。
苏轼 (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杰出的文学家,四川眉山人。嘉庆进士。博通经史,才华横溢。其诗文、书画著称于世。他的散文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的一生是在激烈的政治斗争中度过的。1074年(熙宁七年)冬由杭州调任密州(今诸城)知州。时逢连年灾荒,发不聊生,第二年春,旱蝗为害。苏轼以来蝗给粮补之法,教民灭蝗,亲赴常山祈雨,并赋诗作词以记其事。在农业生产和农发生活好转之后,他又进行一些必要的建设,如修超然台,建雩泉亭、常山祠等。
苏轼深爱密州勤劳的人民和此地的山山水水,足迹遍及五莲、九仙、马茸、常山、卢山、障日等山,并作了许多文章、词诗,如《超然台记》、《江城子.密州出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1076年(熙宁九年),苏轼调离密州。他与人民休戚与共,做了一些有益的事情,深受人民的爱戴,本地人民尊称他为“苏公”并在超然台修祠、塑像,增修莫贤亭,以表敬爷和怀念之情。
千里共婵娟 但愿人长久 此事古难全 月有阴睛圆缺 人有悲欢离合 何事长向别时园 不应有恨 照无眠 低绮户 转朱阁 何似在人间 起舞弄清影 高处不胜寒 又恐琼楼玉宇 我欲乘风归去 今夕是何年 不知天上宫阙 把酒问青天 明月几时有
孔融(153~208),东汉文学家。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灵帝时,辟司徒杨赐府。中平初(185),举高第,为侍御史,与中丞不合,托病辞归。后辟司空府为僚属,拜中军候,迁虎贲中郎将。献帝初平元年(190),因忤董卓,转为议郎,出至黄巾军最盛的青州北海郡为相。兴平二年(195),刘备表荐他领青州刺史。建安元年(196),袁绍之子袁谭攻青州,孔融只身出奔,妻子被俘。曹操迁献帝都许昌,征孔融为将作大匠,迁少府。在许昌,不满曹操雄诈,多所乖忤,被奏免官。后复拜太中大夫,退居闲职,好士待客,座上客满,奖掖推荐,声望甚高。终为曹操所忌,枉状构罪,下狱弃市。孔融著述,《隋书·经籍志》载《孔融集》9卷,已散佚。今存其集都是明、清人辑本,通行本有《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孔少府集》 1卷。孔融文又见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后汉文》,其诗又见丁福保《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全汉诗》和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汉诗》。
刘墉(1719-1805),字崇如,号石庵,清朝官吏,书法家,高密县逄戈庄(原属诸城)人。大学士刘统勋之子。
他1751年(乾隆十六年)中进士,入仕途。1755年(乾隆二十年)10月,其父(时任陕甘总督)以办理军务失宜下狱,他时任翰林院侍讲,亦遭逮治,逾月获释,降为编修。次年,提安徽学政,任职3年,调任江苏学政。1762年(乾隆二十七年),任山西太原府知府。1765年(乾隆三十年)升任冀宁道台。次年因在太原知府任内失察阳曲县令段成功贪侵公帑,坐罪革职拟死。诏免,发军台 (清廷设在边疆的邮驿)效力赎罪。次年赦回,仍授编修。1770年(乾隆三十五年),迁江西盐驿道。
1772年(乾隆三十七年)擢陕西按察使。翌年,因父逝世,归籍丁忧。
1776年(乾隆四十一年)初还京,授内阁学士。10月任四库全书馆副总裁。翌年,复任江苏学政。在此任内,他劾举徐述夔著作悖逆有功及督学政绩显著,擢湖南巡抚。时值该省多处受灾,哀鸿遍野,贪官污吏猖獗,民怨载道。他严劾贪官,勘修城垣,革除陋习,抚恤灾民,颇有政绩,升都察院左都御史。
1782年(乾隆四十七年)4月,充任三通馆总裁,5月,为吏部尚书,奉旨审理山东巡抚国太(皇妃伯父)结党营私、贪纵舞弊案。他至山东境内,化装道人,步行私访,查明事实。山东连续三年受灾,而国太邀功请赏,以荒报丰,开征时,凡无力完纳者,一律查办,并残杀进省为民请命的进士、举人9名。及至济南,经审问,查清国太已知贪赃案发,遂凑集银两妄图掩饰罪行。他如实报奏朝廷,奉旨拿国太回京,并开仓赈济百姓。时皇妃已为国太说情,有的御史从旁附合。他遂以民间查访所获证据,历数国太罪行,据理力争,终使国太伏法。
1797年(嘉庆二年),他升任东阁大学士。1799年(嘉庆四年),奉嘉庆皇帝旨,办理文华殿大学士和珅结党营私、勒索纳贿一案。他不畏权势,立即查明和珅及其党羽横征暴敛、搜刮民脂、贪污自肥等罪20条,回奏朝廷。皇帝处死和珅,并没收其家财三分之二(白银二亿三千万两)入官。不久,嘉庆皇帝加赐他为太子少保,后又命其充任会典馆正总裁。
他外娴政术,内通掌故,博通经史,长于古文考辨。曾三次兼署国子监,数任乡试、会试正考官。又筹办编撰过《四库全书》、《西域图志》和《日下旧闻考》。并擅长书法,其书貌丰骨劲,味厚神藏,有“棉里裹针”之妙,与翁方纲、梁同书、王文治、铁保等齐名。其中部分墨迹,由其侄刘镮之整理,摹勒上石,以《清爱堂石刻》刊行。著有《刘文清公遗集》17卷及《刘文清公应制诗》1部。
冯惟敏(1511-1578),字汝行,号海浮,又号石门,散曲作家,临朐人。他乡试中举后,屡试不第。1562年(明嘉靖四十一年),入京谒选,授涞水知县。任内体恤民情,不附权贵。1565年(嘉靖四十四年) 被谪为镇江府学教授。1569年(隆庆三年)春,调任保定通判,编修府志时因搜集受迫害而死的前兵部员外郎杨继盛遗文,条陈保定利害十六事,得罪当道。1571年(隆庆五年)末,改任鲁王府审理,辞免未赴任。次年春,弃官回临朐,于海浮山下老龙湾畔建“即江南”亭,致力创作,颐养以终。其著述有《海浮山堂词稿》、《石门集》,主纂嘉靖《临朐县志》、万历《保定通志》等,其中不乏伸张正义、尊重史实的佳作。对后世影响较大者数散曲集《海浮山堂词稿》,其中《农家苦》、《忧复雨》、《刈麦有感》等,反映了他体察民隐,对农民疾苦的同情心。另一些作品,或讽贪、或刺虐、或戳弊、或揭恶,均为警世醒民之作。故王士祯评其散曲“独为杰出”。他的杂剧《僧尼共犯》,通过僧尼私通,后经官府判为夫妻的故事,指出“男女居室,人之大伦”、“传流后嗣,繁衍至今”,乃天经地义之事。他以此向假道学公开宣战。他出身于宦门,贵族公子之习难以尽脱,在其著作中,也有一些风花雪月之类的作品。
张择端(1085-1145)字正道,又字文友,宋代画家,东武(今诸城)人。
他自幼好学,早年游学汴京(今河南开封),后习绘画。宋徽宗时供职翰林图画院,专事绘画。是北宋末年杰出的现实主义画家。其作品大都失传,存世《清明上河图》、《金明池争标图》,为我国古代的艺术珍品。
《清明上河图》 本是进献给宋徽宗的贡品,流传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其主题主要是描写北宋都城东京市民的生活状况和汴河上店铺林立、市民熙来攘往的热闹场面,描绘了运载东南粮米财货的漕船通过汴河桥涵紧张繁忙的景象。作品气势恢弘,长528.7厘米、宽24.8厘米。画有587个不同身份的人物,个个形神兼备,并画有13种动物、9种植物,其态无不惟妙惟肖。这件现实主义的杰作,是研究北宋东京城市经济及社会生活的宝贵历史资料。
《金明池争标图》描绘的是皇帝带领近臣到金明池观水战、赛龙舟的热闹场面。 图长28.6厘米、宽28.5厘米,略呈正方形。小小的画面,把周围9里多的池面及池岸边的景物悉数摹画下来。着重描写池中的大龙舟及周围的小船,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概括地绘出了金明池的全部景色和皇帝观看争标的场面,画面紧凑,结构严谨,主题突出。
这两件作品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
王统照 (1897.2.9-1957.11.29) 字剑三,曾化名王恂如,笔名有剑先、容庐、健先、提西、鸿蒙、息庐、默坚、霭骞等,现代著名作家、诗人,诸城市相州镇相州一村人。
他出身于封建地主家庭。5岁入家塾,7岁丧父。在母亲倾心教养下,潜心习读四书、五经。十一二岁开始接触《新体地理》、《历史教科书》、《笔算数学》等新课本。其间,考入县城高小,1913年毕业。后考入济南省立第一中学。七八月间,回乡度假,试写章回体小说《剑花痕》。1916年,为纪念反对帝制、再造共和一周年,编写话剧《云南起义》,自饰蔡锷。1918年,到北平考入中国大学英国文学系,被推选为学报编辑。同年,在《妇女杂志》上发表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纪念》。翌年“五四”运动,参加了火烧赵家楼的示威活动。1920年冬,与郭绍虞、 郑振铎、耿济之等12人,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次年1月研究会正式成立后,他始终为该会努力工作。
1922年7月,他大学毕业,留校任教。10月,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一叶》,被列为文学研究会丛书。1925年,第一部诗集《童心》问世。1927年春,举家迁居青岛, 他先后在青岛铁路中学、市立中学任教。1931年3月,应好友宋介之邀去东北,实地考察了城乡各阶层的社会状况,写成反映东北人民痛苦生活的散文集《北国之春》 。1933年9月,《山雨》出版。这部小说生动真实地再现了军阀混战、兵匪灾荒下的北方农村,在当时的文学界引起轰动。出版后,被国民党当局查禁发行,他亦受到胁迫,于1934年初离青岛返故里,变卖田产,聚资旅欧, 3月启程。 次年春回国,在青岛创办《避暑录话》周刊,年底,参加上海文化界抗日救国会。1936年,担任《文学》月刊主编,与鲁迅、茅盾、巴金等21人签名发表了《文艺界同仁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之后,创作和出版了散文集《青纱帐》、诗集《夜行集》、长篇小说《春花》等。1937年秋,全家迁至上海。此时,他虽身陷“孤岛”,但仍意气昂扬地从事文学活动。1938年起,应聘在暨南大学任教。 1941年12月8日上午,日本兵冲进上海租界,他坚持为学生上完最后一课,学校就此停办。次年,化名王恂如,到开明书店当编辑。生活相当拮据,但仍嘱家人不可丧志屈敌。1945年夏,全家迁回青岛。他为《民言报》主编副刊《潮音》 。1946年8月,被聘任为山东大学中文系教授。次年夏,因支持以该校学生为骨干的反饥饿爱国运动,遭到校方解聘。
1949年7月, 他赴北平 (今北京) 参加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 1950年起,先后任山东省人民政府委员、省文教厅副厅长、省文联主席、省文化局长,还当选为第一、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国文联委员、全国作协理事等。其间,著作有诗集《鹊华小集》、评论集《炉边文谈》等。1957年11月29 日,病逝于济南。中共山东省委送了挽联:“文艺老战士,党的好朋友。”
王寿彭(1875.4-1929.7) 字次篯,清末状元,山东大学创始人,潍县(今潍城区)西南关人。
他出身于城市贫民家庭。幼年在家乡读书,后应科举考试,在县、府试中名列案首。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乡试中举人。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连捷进士第一名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入“进士馆”学习法政。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他随载泽、端方五大臣被派赴日本考察政治、实业、教育等,回国后写了《考察录》一书。1910年(宣统二年),出任湖北省提学使,曾创办“两湖优级师范学堂”,为两湖培养了一批教育人才。他在兼署藩篆期间,创立预算制度,并制定学款独立章程,使办学经费专款专用,为全国之首创。
辛亥革命后,他回到北京。民国初年,任山东都督府和巡按使署秘书。1916年后任北京总统府秘书多年。1925年任山东省教育厅长。次年改组山东省立农、工、矿、医、法、商六个专门学校为省立山东大学,又增设文科,他兼任校长。王寿彭虽接受过一些维新思想,但始终不忘他是封建状元的本分,主张尊孔读经,所聘经史学教师,多是科甲出身的翰林、举人,因而遭到校内师生的强烈责难,他不得不于1927年6月“拂袖而去”,寄居京津。病逝于天津。
他工书法,时人以得其片纸只字为荣。当年“山东大学”的校牌即其所书。在家乡留有不少墨迹以楹联、匾额、题扇居多。曾为西南关五道堂“仙师庙”题名并书“仁术博施能济众,虔诚祈祷自蒙庥”。今潍坊市博物馆存一刻石,即清末进士陈恒庆为曹鸿勋临《九成宫醴泉铭》作跋文,由王寿彭所书。他的著作除《考察录》外,还有《靖盦诗文稿》。
王尽美(1898-1925.8.19)原名瑞俊,又名烬美、烬梅,字灼斋,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山东党组织最早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诸城县(今诸城市)北杏村人。
他自幼家贫,聪颖好学。幼年曾给地主家陪读,后于枳沟镇高小毕业,在家务农2年。农暇刻苦自学,酷爱进步书刊,关心国家大事,较早萌发了民主主义思想与救国救民的志向。1918年,考入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临行前挥毫作诗,以抒情怀:“沉浮谁主问苍茫,古往今来一战场。潍水泥沙挟入海,铮铮乔有看沧桑”。
1919年,“五四”运动的风潮波及全国,他被选为省一师北园分校代表,积极联络学生建立爱国反日组织,带领同学参加集会、游行,开展宣传活动。1920 年秋,他与邓恩铭等发起组织进步学术团体“励新学会”,创办《励新》半月刊,积极研究宣传新思想、新文化。其间,他结识了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李大钊,参加了李大钊在北京赞助组织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成为研究会在山东最早的会员。下半年,同邓恩铭、王翔千等在济南成立“山东马克思学说研究会”。1921 年初,又组织“劳动周刊社”,出版了《济南劳动周刊》,进行“提高劳动者的地位”、“改革劳动者的生活”的宣传,为革命进行了一定的思想准备。同时加强同北京、上海等地的共产主义者的联系,积极酝酿建立共产主义组织。不久,在李大钊同志的帮助下秘密建立了济南共产主义小组(也称山东共产主义小组),王尽美领导小组的工作。 同年7月,他和邓恩铭以济南共产主义小组代表的名义赴上海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党的建立更加坚定了他为实现尽善尽美的共产主义崇高理想而献身革命的信心和决心,为此改名叫王尽美,并写了一首《肇在造化--赠友人》的诗:“贫富阶级见疆场,尽善尽美唯解放。潍水泥沙统入海,乔有麓下看沧桑。”
代表大会后,他回到济南,正式建立了中国共产党山东区支部,他任书记,积极领导开展工人、学生、农民运动和统一战线等各项活动。1921年冬,被省立一师以“危险分子” 嫌疑开除学籍,从此专门从事革命工作。1922年1月,与邓恩铭、王象午、王复元、王乐平等作为山东的共产党、国民党及产业工人代表,参加中国代表团出席在莫斯科召开的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代表大会。会后留苏参观学习。5月回国,建立中共济南独立组(直属中央局领导) ,尽美任组长。5月底,成立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山东支部,尽美任支部主任。7月,创办了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山东支部机关刊物《山东劳动周刊》。时值军阀政府警察厅通令征收理发业“卫生执照”捐,尽美趁机组织发动理发工人大罢工,迫使反动当局答应免去“卫生执照”捐、全部释放被捕工人、允许自由组织工会等三项条件。这次罢工的胜利,使广大工人受到很大鼓舞,推动了济南的工人运动,为从理论上武装工人群众,更好地开展工人运动打下了基础。
1922年7月, 他赴上海参加中共第二次代表大会,向大会汇报了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精神,及列宁对中国革命的重要指示。会后,党中央派陈为人来山东,在中共济南直属小组的基础上,帮助建立了中共济南地方支部(直属中央) ,尽美任书记。8月,他调北京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工作,参与制定《劳动法大纲》 。9月,奉派去山海关、秦皇岛等地领导工人运动,建立党的组织。 在他领导下,10月3日京奉铁路山海关工人很快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大罢工, 历经9天,取得斗争的胜利,争得工人俱乐部的合法地位,有力地推动了京奉铁路全线各地的罢工斗争。继之参加领导秦皇岛开滦五矿工人总同盟罢工斗争。 1922年11月,领导建立秦皇岛地区第一个党小组。1923年1月,又领导建立京奉铁路总工会及山海关分会,他任总工会秘书。后因敌人通令缉捕,中共中央决定于1923年2月调他重回山东,负责党的领导工作。1922年春季1月,中共济南地方执行委员会成立,他任委员长兼宣传部主任,与王乐平等在济南组织“平民学会”,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介绍苏联十月革命经验,开展革命活动。不久,根据中共“三大” 决议规定参加了国民党,并于1924年1月出席国民党在广州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2月,又以中共山东省地方执行委员会负责人的身份去北京参加李大钊组织的国民会议运动讲演大会。归途中,在天津饭店受到孙中山的接见,并被孙委以国民会议宣传员、特派员。这期间,他正确地贯彻执行党的方针,积极建立与发展国共合作的革命统一战线,并利用国共合作的有利形势,积极扩大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发展党的组织,使山东党的工作迅速发展。长期的忘我工作和艰苦生活,使他患了肺结核。1925年春节前夕,在济南与反动的基督教徒连续进行3天大辩论, 因疲劳过度吐血晕倒,进院治疗。时值国民会议促成会和工人运动蓬勃发展之际,他心急如焚,毅然出院,抱病赴青岛投入战斗。在他的艰苦努力下,迅速成立了青岛国民会议促成会。他与邓恩铭一起组织领导胶济铁路全线、四方机厂工人大罢工,并取得胜利,随后成立了胶济铁路总工会。 3月1日, 他与王哲一起去北京参加国民会议促成会全国代表大会,并于3月12日参加了孙中山先生的葬礼。 4月,又去青岛与邓恩铭一起领导青岛纱厂工人第一次联合大罢工,迫使日本资本家签定了9项复工条件。同年6月,因肺病复发,在组织的安排下回到故乡北杏村养病,后因病重又回到青岛医院治疗。病危期间,他请青岛党组织负责人笔录了他的遗嘱:“希望全体同志要好好工作,为无产阶级及全人类的解放和为共产主义的彻底实现而奋斗到底。”
他逝世后,青岛党组织及在青工作的战友为他举行了追悼会,党组织负责人宣读了他的临终遗嘱。嗣后,派人把他的灵柩送回北杏村安葬在村东南的枣行墓地。1959年,中共山东省委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将王尽美遗骨迁到济南英雄山 (四里山) 烈士陵园。1971年,中共诸城县委在北杏村前的乔有山上修建了王尽美烈士纪念馆。他的故居被列为全省重点文物加以保护。
建国后毛泽东在青岛视察工作时,曾特意向山东党的负责同志讲起王尽美,说:“你们山东有个王尽美,是个好同志。”
1961年8月21日, 董必武去武汉途中,深情地怀念起王尽美,在列车上挥笔写了一首《忆王尽美同志》的诗:“四十年前会上逢,南湖舟泛语从容。济南名士知多少,君与恩铭不老松。”
管宁(158-241)管仲之后,字幼安,三国魏高士,北海朱虚(治今临朐东南;今安丘县管公乡)人,自幼好学,饱读经书,一生不慕名利。
183年(东汉光和元年),平原人华歆慕管宁之名,千里来访,二人一见如故,成为好友。有一次,二人一起“锄园得金”,管宁视之如瓦砾,弃于一旁。还有一次,二人“同席读书”,有位达官显贵坐着豪华的轿子从外面路过,他置若罔闻,照旧专心致志地读书,而华歆却面露慕色,跑出去看。华歆回来后,他把席割开, 与华歆分开坐, 并说“子非吾友也。”此即传为佳话的“割席断交”、“锄园得金”。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汉王朝岌岌可危,社会动荡不安。他与同县好友邴原等避居辽东。辽东太守公孙度热情招待,多方资助他。在辽东,他经常给人“讲诗书,陈俎豆,饰威仪,明礼让”,颇受人们爱戴。223年(黄初四年) ,经司徒华歆推荐,魏文帝曹丕下诏,召还他。在辽东居住达37年的管宁,立即同全家乘船还乡。临行前,将公孙度父子积年所赠礼物一并归还。回来后,在山坡上建起一座小楼,整日闭门攻读,勤奋著述。文帝诏封他为太中大夫,他托病不受。魏明帝曹睿即位,太尉华歆让位给管宁。明帝下诏,说他“耽怀道德,服膺六艺。清虚足以侔古,廉白可以当世”,欲授为光禄勋,但他上书委婉陈情,说自己德、功、才都不行,不能担负“栋梁之任”,又加年老身弱,恳求还乡。明帝只好让他返归田庐。
241年(正始二年) ,侍中孙邕、中书侍郎王基等人向齐王曹芳推荐管宁,齐王下诏,以“安车蒲轮,束帛加玺”的礼节去聘请他,而他正在这时病故。
后人称他为一代“高士”、管宁故乡的人们为怀念他,褒扬他的高风亮节,特建管宁祠,筑管宁冢,邻近5村无不以“管公”名村。
曹鸿勋(1846.2.3-1910.9.9) 字仲铭,又字竹铭,号兰生,清光绪丙子状元。潍县(今潍城区)西南关新巷子人。
他出身于贫寒家庭。少年时代勤奋好学,刻苦读书。1873年(同治十二年)拔贡,朝考一等一名,派往刑部任七品京官。1876年(光绪二年)中状元,授职翰林院修撰。
1879年(光绪五年)任湖南副考官,两年后改任视学。任职期间,为改善湖南边区的文化状况,开办省书院,选送优秀学员入院深造,以开拓视野,丰富知识,使边区学风大变。1887年(光绪十三年) ,到上书房教载润(惠端亲王绵愉之孙,奕详子,袭贝勒。光绪弟兄)读书。
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任云南永昌知府。永昌地处云南边区,多种民族杂居,难以治理。他到任后,对每起巨案都反复调查,掌握案情,依法处理,百姓称赞他执法严明,判案公正。同时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疾苦,千方百计为其排忧解难,深受人民爱戴,上官赏识。不久,调任云南知府。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升任云南按察使。云南上告巨案,往往连年积压,他到任月余就断结巨案10余起,因此更为上官所器重,两年后升任贵州布政使,不久,命暂任贵州巡抚。时广西南丹游匪作乱,他奉命围剿,南丹得以平定。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正月,调任湖南布政使,同月,升任陕西巡抚。
他擅长书法,首都故宫、颐和园、东华门、西华门、大栅栏等处都有他的墨迹。家乡有《重修玉清宫碑》(俗称四面碑)、《十笏园记》等石刻传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