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旅游风景线
潍坊风筝博物馆
潍坊风筝博物馆位于潍坊市奎文区行政街66号,1989年4月建成。是目前世界上建筑面积最大的风筝专业博物馆。它占地1.3公顷,建筑面积8100平方米,建筑造型选取了潍坊龙头蜈蚣风筝的特点,屋脊是一条完整的组合陶瓷巨龙,屋顶用孔雀蓝琉璃瓦铺成,墙壁铺白色马塞克。整个建筑设计风格独特似蛟龙遨游长空,伏而又起。
该馆设有综合馆、中国馆、潍坊馆、友谊馆等12个展馆,在约2000平方米的展室内,收藏了古今中外的风筝珍品以及有关风筝的文物资料2000余件,介绍了风筝的历史、分类、创新及潍坊国际风筝会、风筝界友好往来、潍坊市概况。展览以1000余只筒式、板式、硬翅、软翅、串式五大类风筝精品以及300余件翔实的风筝文物资料为主,较全面、客观地体现了潍坊风筝所独有的题材广泛、造型优美、绘画精细、色彩艳丽的风格;介绍了构思大方、造型夸张、色彩对比鲜明、注重飞翔性能、研究价值较高的外国风筝;重现了历届潍坊国际风筝会的盛况;展示了在潍坊市委、市政府“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这一决策指导下各行各业发生的巨大变化。1988年各国风筝组织推举潍坊为“世界风筝都”,1989年“国际风筝联合会”成立。风筝博物馆每年接待国内外观众3万余人次,已成为潍坊市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窗口。
真教寺
真教寺座落在青州东关昭德街南端路西,寺院面积6000多平方米。与杭州真教寺、定州真教寺并称为元代三大伊斯兰教寺。1992年,山东省人民政府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内二门墙壁上的碑文记载:“清真回回礼拜寺为元大德六年(1302年)元相伯颜后裔所立”。后经多次修葺。1984年,经国务院宗教事务局批准,政府拨款、群众捐资进行了全面整修,面貌一新。成为青州一带穆斯林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
真教寺建筑规模宏伟,格调别致,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坐西朝东。主体建筑排列在一条东西轴线上,左右对称由低而高,三进院落,具有中国传统宫殿式建筑特征。 大门楼高10余米,门楼正面通宽30多米,门洞上部为拱形,门楼上的龙凤等吉祥之物为砖雕,形体用花卉图案凑成。主体建筑礼拜殿由前殿、中殿和望月楼三部分组成“凸”字形,建筑面积600多平方米,能同时容纳七八百人做礼拜。后殿为两层的阁楼,上层称“望月楼”,为穆斯林斋月里封斋、开斋时望月之用。大殿前,二门后有百字赞碑亭一座,高4米,阔3米。碑的正面刻有“明太祖高皇帝敕建礼拜寺于金陵御制至圣百字赞”字样及“百字赞”全文。背阴是圣谕。原碑亭建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毁,现碑亭为1985年重建。
山旺化石
山旺化石产地,位于临朐县城东北22公里处的山旺村东,是国家重点自然保护区;因地下蕴藏着大量形成于1800万年以前的稀世珍宝古生物化石而驰名中外,被称为“古生物化石的宝库”。
山旺化石的发现年代,据《临朐续志》卷二十一至二十三载:“尧山东麓有巨涧,涧边露出矿物,其质非石非土,平整洁白,层层成片,揭视之,内有黑色花纹,虫者、鱼者、鸟者、兽者……花卉者不一其状,俗称万卷书,唯干则碎裂,不能久存”。这非土非石的矿物,即硅藻页岩(亦称矽藻土、硅藻土)。硅藻页岩质地细腻,颜色灰白,里层极为发达和丰富,分层很薄,1厘米厚的硅藻土竟达四五十层之多,大量的古生物化石就蕴藏在这岩层之中。
山旺化石的最早研究者是杨钟键教授。1935年5月,著名古生物学家杨钟健教授来山旺进行考察,发现了树叶、花、昆虫、蝌蚪、鱼、蛙化石,这是我国科学家对山旺古生物化石的首次考察。1936年6月,杨钟健发表了山旺地层古生物的第一篇论文,从而揭开了“万卷书”的第一页。1937年杨钟健再次来山旺,采到了哺乳动物化石。至1940年,根据他提供的化石和资料,许多国家都分别撰写过山旺化石或硅藻土的论文。
化石保护 1980年1月17日,国务院以(80)国办函字2号文件确定化石产地山旺为国家重点自然保护区。1981年设置了山东省山旺古生物化石保护管理所。1985年4月在县城建立了山旺古生物化石陈列馆。馆主体建筑采用楼阁式古建筑形式,富丽堂皇,古朴大方,建筑面积3600平方米,展出面积700平方米,陈列各类山旺动植物化石标本万余件。
化石分类 至今山旺已发现硅藻、孢粉、裸子植物、昆虫、鱼、两栖、爬行类、鸟、哺乳动物等10个门类,400余种属,1万余件,其门类之多,品种之全及体态之完美,属举世罕见。千奇百态的哺乳动物化石中有迄今世界上唯一的保存最好的东方祖熊完整骨架;有体形庞大的食肉动物犬熊和豺熊化石;有无角犀牛化石;有三角原古鹿化石等。这些标本保存极为完整,就连皮毛、胃中食物都保存了下来。山旺硅藻土页岩轻薄、细薄和防腐的有利条件,还为我们保存了最多、最完好的鸟类化石。其中山旺山东鸟是中国首次发现的第一个完整的鸟化石,它填补了中国第一纪鸟类化石的空白。硕大临朐鸟是中国发现的最大的鸟类化石。中华河鸭是中国已知鸭科甚至雁形目保存最完整、时代最早的化石代表。山旺化石的宝贵之处,不仅是门类众多,而且保存完整。如树叶的叶脉、蝙蝠的翼膜、蜘蛛的足毛,蜻蜓的羽翅……都印痕清晰,历历可辨,就连极难形成化石的蝌蚪、青蛙、蝾螈、蜜蜂、花朵,都保持了原态,有的还保持了原来的色彩。许多化石都已属“稀世珍宝”。
化石成因 山旺化石产地,位于鲁西中台隆东北部、昌乐凹陷南沿。自太古以来,这里地层一直比较稳定,处于自然剥蚀状态,至中生代后期,地层开始活动,火山喷发,地表变形,出现了一个盆形地貌。大约到1800万年前的新生代第三纪中新世,由于河水的流入和雨水的蓄存,形成了一个淡水湖,周围火山喷发物玄武岩等经风化分解,形成硅质胶溶体,而盆地水域中有足够的二氧化硅,给硅藻的生存提供了物质条件。从出土的化石来看,除温带动物外,还有许多亚热带常绿阔叶树种、落叶阔叶树种及亚热带地区的动物。这说明周围森林茂密,林中藤本植物盘绕,生息着各种飞禽、走兽和昆虫。山旺湖中生长着大量的硅藻,以水的深浅分别出现浮游型和底栖沿岸型的硅藻群,还有近处的黑三棱、金鱼藻等,为大量着生和附生硅藻的生长创造了条件。随着岁月的流逝,湖中沉积物日渐增多。又由于火山喷发,地壳变动,许多动植物不能适应改变了的自然环境,死亡后陷入湖中,被硅藻及其他沉积物埋葬,又因硅藻土具有吸附、隔音、保温等性能。所以,山旺湖中的动植物尸体能与空气隔绝,再经大自然的物理、化学等多种因素的变化,便形成了化石。
老龙湾
老龙湾,原名薰冶水,为省级风景名胜区,有“北国江南”之称。位于临朐县城南12.5公里处的冶源村前,海浮山北麓。系地下泉水涌出地表汇集而成,水面面积约2.7万平方米,水深盈丈。涌泉多不胜数,主要有薰冶泉、万宝泉、善息泉、八角湾等,此皆源出于山石中。湾内看去到处泉水喷涌,犹如熠熠生光的串串珍珠出自水底滚浮而上。泉水清澈见底,四季恒温18℃,盛夏酷暑,清凉甘冽;数九隆冬,湾中云雾蒸腾,烟霞缭绕。晨暮,霞光流泻,与水面雾霭交融,极为壮观。《临朐八大景诗》中“冶源烟霭三冬暖”之诗句的意境即出于此。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将薰冶水载入《水经注》曰:“薰冶水已成名迹”,“泉侧有一祠,名冶官祠,是古冶官所在地”。
老龙湾内泉计万许,出名的有铸剑池、善息泉、濯马潭、万宝泉等。铸剑池又名薰冶泉,在老龙湾西端,泉水涌流,是主要源泉之一,在《齐乘》中已有记载。 因欧冶子用混沌宝斧凿出源泉,便有了“冶源”的地名;因欧冶子在铸剑淬火时一次次使水中冒起热气,此泉便名“薰冶泉”。连老龙湾原名也叫“薰冶湖”。后因当地流传内有泉眼直通东海,神龙三千居其中,便修了龙王庙,始新得名“老龙湾”,随之“铸剑池”、“试剑石”也因欧冶子的铸剑、试剑而得名。
薰冶泉 又名铸剑池,为老龙湾的最大源泉。一泓清池旁的盘石上镌有“铸剑池”三个大字,崖壁上还镌有题诗:“天丁呵护阴阳剑,神斧凿开混沌池”,用笔奇致,字体刚劲飞动。这是雪蓑应冯惟敏之约而题书的。
善息泉 在老龙湾南白龙行宫故址东40米处。泉水由海浮山脚卧牛石下喷涌而出,犹如珍珠万串,熠熠生光。盛夏临泉小憩,暑气顿消;煮水烹茗,清香纯正。郦道元曾在卧牛石上坐歇,故名。
濯马潭 在江南亭前三角湾,泉旺水清,传说战国末期,齐宣王的妻子钟离春曾在此洗马,故名濯马潭。冯惟敏《冶源十大景》中之“捉马潭”,指江南亭后水深处。
万宝泉 老龙湾北,为长方形水池,池水清澈,是湾北居民的主要饮水泉。水池东边松节亭内有一石碑,书“万宝泉”三字,系清同治年间秀才冯锡田手笔。
雪化桥 铸剑池东原有一青石拱桥,是游人进入老龙湾的通道,造型优美,桥身触及水面,纵然是三九隆冬,水温亦能暖透桥面,每逢冬天降雪,雪花落到桥面就被溶化,故名雪化桥。
云桥 濯马潭出口处横一拱形石桥,名云桥。濯马潭水尚未汇过云桥,即与外水相遇,水面上横有两水分界线,静如震裂玻璃纹之分明,动似风送游丝虚无中。若击破水面,又瞬息复原,是为奇观。
白龙行宫 雪化桥南龙王庙旧址处,就是三面环水的“白龙行宫”。对面立有清人陈荣的画竹刻石。石碑用青砖镶嵌,内径高1.58米,宽1.56米,镌竹数竿,枝叶劲峭而工整,洒落多姿而布局有方。用笔遒劲,形神盎然,颇得竹质高洁之神韵。
海浮山 在老龙湾南侧,海拔215.9米。传说远古时代这里一片汪洋,唯此山翘首于海面,遂称海浮山。山顶浮山庙声名远播。这座古刹,始建于北魏和平三年(462年),由南齐高僧僧远选址修建,并定名钟灵寺,后更名玉泉寺、浮山庙。此庙经历代扩建,至清代已规模宏大,占地1.4公顷,有殿祠楼阁十几座,斋房僧舍70余间。清末民初以后,因多战乱,香火逐渐冷落。数百株千年古木被砍,寺庙被焚。新中国建立后,政府修复古建筑,并有诸多名家题写匾额。重修后的浮山庙,分前、中、后三进院,主体建筑有碧霞祠、玉皇阁、王母殿、东西两庑、钟楼、鼓楼、魁星楼等。
海浮山南坡,1986年4月发掘的北齐南讨大行台都军长史、威烈将军崔芬墓,对研究我国绘画史有着极其重要的史料价值。这一带多古墓,为海浮山墓群,1992年由山东省政府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的东面有闻名国内外的冶源水库。山西侧有卧龙岗石蘑菇群,有涓涓清泉和茂林修竹等。
亭 海浮山上,绿竹丛中,老龙湾南有江南亭,为明代著名散曲家冯惟敏晚年弃官归里,隐居于老龙湾畔时所建,原名“即江南”。清乾隆年间,大学士于疏敏为之题“碧波云谭”匾额,1912年重新修葺,冯氏后裔冯瑞章改题为“江南亭”。1986年秋,书法家武中奇为之题书“碧波云潭”,重制匾额,悬于江南亭内。老龙湾北有芳洲亭与白龙行宫南北对峙,隔水相望。清光绪《临朐县志》载,明代冯琦曾在此建清漪亭,久圮,在其址建小亭,题曰“芳洲”。因年久失修1965年拆毁,1973年再建,仍名芳洲亭。芳洲亭丹柱青瓦,造型精美,四面环水,只有一小桥与北岸相通。亭周围数十亩翠竹,相传开始也是其从江南移栽来的,亭前之八角湾、小雪桥、清流潺潺,是老龙湾的佳景。冯惟敏曾隐居在这里,自称“海浮山人”。在隐居冶源的岁月里,他创作了大量的散曲、杂剧。有时日与朋辈觞咏欢宴,浩歌自适,放形山水,留下许多赞美老龙湾风光的篇章。
石门坊
石门坊位于临朐县城西南9公里许深山入口处。看到两峰耸立,对峙如门,这就进入石门坊了。这里悬崖峭壁,迭曲峻峭,林木丛茂,怪石奇岩。至若深秋季节,更有霜染层林,红叶满山。不仅有优美的自然景色,而且还有众多诱人的文化遗迹。“骈邑石门晚照残”,这是《临朐八景诗》之首句。
崇圣寺遗址 沿山径蜿蜒东行里许,山前有崇圣寺遗址。崇圣寺乃逄公之庙,商代逄伯陵曾伐杨王于此,相传后人于唐代建庙。立祠建庙后,僧侣纷集,成为名胜之地。宋、元时,增修庙宇、佛塔,香火尤胜。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石门坊重修记载:“自唐迄元,殿宇巍峨,廊舍连云,僧侣动以百计”。据石碑镌记,宋、元、明、清、民国均有修葺。1935年9月,兴工文昌殿,照基重建逄公庙。文昌像为石雕,匠工独具,功力深厚。日寇侵华,庙宇及逄公像俱毁。寺前后左右,原有历代石碑数十块,亦全部损坏,唯文昌像尚存残身。
明代石塔 寺下石径左侧,有两座石塔,保存完好。一建于明宣德七年(公元1432年),耸立山坡,高约8米,为志善、觉修和尚所建。一建于明天顺五年(公元1461年),立于谷底,高约7米,为佛刹第一代住持志善禅师、隐阉和尚所建。两塔已历500余年,石雕磨刻,仍显风采,堪称精工。
晚照 寺东侧陡崖石壁题“晚照”两个行书大字,气势浑厚流畅,乃清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衣于帝书。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山石脱落,“晚照”崩圮。同年,衣绣桐、衣文俊重刊,字迹流畅有力。山壁之下,绿树成荫,光线幽暗,待日西斜,残阳返照,一束光柱穿过特殊的山势,透过林隙,“晚照”光彩顿现,若明镜高悬幽谷,奇特壮观,此为“骈邑石门晚照残”的佳句所由。“晚照”石崖下面,有涓涓泉水,汇于小池,池水清澈。当夕阳直射“晚照”,“金纸”墨迹,倒映池中,微风漾漪,其景特异。
历代石碑 庙前后有历代石碑10余幢,现仅存数方,亦残缺不全。最奇特的是透亮碑。该碑位于山泉西侧,碑身透亮如镜,传说观其碑能见家中景物。有一杨姓寒门弟子,从戎在外,一天游石门,立于碑前,透见其妻与邻子有不贞之行,便勃然大怒,厉声疾呼,但唯山谷应响,而其妻不闻。他朝碑拳打脚踢,妻仍我行我素。他愤怒之极,以头触碑而死。后人有题句讥之曰:“呜呼杨家子,戎马在边关。连战十几载,不能下鞫鞍;盼娘娘不到,盼妻妻不念;宁可为玉碎,不肯为瓦全;无奈碰碑死,留名讥万年。”
摩崖造像 寺依山石壁,刻佛像70余尊,多系唐天宝初年(公元742-745年)造像。佛像生动传神,或跏趺而坐,或双足趺立,或骑坐麒麟,容貌各异。数处雕像边铭文可辩。为石雕艺术珍品,历经战乱,多已损坏。
北崖石龛 寺后北石壁有三石龛。左、中石龛均为大元元贞二年(公元1296年)建立。”据明末傅国所著《昌国舟余舟皇》记载,壁龛有僧骸二躯,相传为宋时人修仙成道卧化于此。骨骸保存至今未朽,寺僧因附泥其上,遂如卧佛形。清光绪《临朐县志》谓“壁龛有僧骸二躯,相传为元时人卧化于此。”民国《临朐续志》云“所谓僧骸者久已无存。”右石龛,亦称“三盘炕”,明朝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崇圣寺住持僧道明禅师寿堂,姓杨,与同堂禅师脱俗来石门山隐居。今三石龛犹存。
南崖洞穴 从崇圣寺折东而南,咫尺石径,步履维艰,蜿蜒盘曲,只能手脚并用爬攀而上。过“仙人桥”,便到“三元洞”——三个洞并排,故名。其中最大的一洞,直径约3米,虽系天然洞穴,犹如石工凿成的隧道。洞穴之深,至今无人测知。据县志记载:清末青州知府何永清削发隐居于此。站在三元洞口,往上看,千仞峭壁;往下看,险峻异常。“万丈危峰依碧空,丹梯历尽境无穷”可谓写照。洞中飞鸽、乌鸦成群,舞翔山涧,和鸣深谷,人们称此为“双雀迎宾”。
漫山红叶 登上石门山东顶,极目西眺,屏翠迭嶂,逶迤跌宕。据说自清嘉庆年间,石门坊始见黄栌,入民国后,黄栌逐渐成林,布满山峦。每当深秋,霜打栌叶,遍山红透。间以苍松翠柏与黄叶映衬,远远望去,如泼红嵌黛,妍丽多姿。重阳前后月余间,游人络绎不绝,争赏红叶,得以“三月十二开山祭,九月重阳看枫林”,领略“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独特景观。近年来,每逢农历九月九日,临朐县政府举办“红叶节”。
王尽美故居和纪念馆
王尽美故居在诸城市南25公里枳沟镇大北杏村,王尽美纪念馆在诸城市南岭。王尽美(1898-1925年),原名瑞俊,又名烬美、烬梅,字灼斋,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山东党组织最早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为革命艰苦奋斗,积劳成疾,于1925年8月19日逝世,终年27岁。
王尽美故居是三间土墙草房,原为地主“见山堂”柴园偏房,光线昏暗,低矮潮湿。1918年后无人居住,年久失修倒塌。1960年,在旧基上重新修复,四周筑起围墙。1977年,山东省政府将其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王尽美纪念馆建筑面积816平方米,为方形结构,主体高17米,由陈云题写馆名。门厅内镶嵌着董必武《忆王尽美同志》诗,大厅立有王尽美烈士全身雕像。共设四个展室,分别陈列烈士革命斗争的史料、图片、遗物,江泽民、陈云、徐向前、彭真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题词,以及关于烈士的回忆文章与文艺作品。馆前有27级石阶和4个太平坛。27级石级表示烈士27年的奋斗历程,4个太平坛象征烈士参加中共“一大”、“二大”、国民党“一大”和出席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这四次重大革命活动。纪念馆设计新颖,造型典雅,环境优美,所处地势很高,可以俯瞰诸城市区全貌。每年接待各界人士约两万人,已成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道德理想教育的好课堂。
诸城市博物馆
诸城市博物馆于1979年建成,占地9900平方米,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整个馆区为庭院式布局,是一处具有民族特点的建筑群。走进牌坊式的门楼,穿过题有“琅琊旧郡”、“密州名区”的月亮门,沿着宽敞平坦的甬路,步入开阔的庭园风景区,就是具有民族形式的雄伟的文物陈列厅。该厅陈列由序幕厅、北展厅、南展厅三部分组成,共陈列和收藏了诸城古代和近现代珍贵文物标本1.5万余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40余件,二级文物70余件,三级文物400余件,具有代表性的有700余件。各展厅运用地图、照片、图表、模型等方式,以远古时代、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为分界,系统介绍了诸城地理环境、历史沿革、疆域演变、名胜古迹、各种文物、历代名人等,生动地显示了在各个历史时期诸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概况,展示了诸城人民创造的灿烂的民族文化。
诸城博物馆收存的文物,上起5000年前的原始社会文化遗存,下至近代的各类文物。既有反映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各种各样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也有表达人类文明的原始文字、绘画,制作精湛的铜器,品种繁多的陶器,精美绝伦的瓷器,还有显示社会发展的各类文化艺术品以及灿烂多姿的装饰品、石刻造像和浩瀚众多的乡邦文献与史料典籍。这些人类文明的精华,充分反映了诸城的古老文明。
馆藏文物中最为珍贵的一级藏品主要有7件:1.战国时期铜制鹰首提梁壶,造型奇特,制作精湛,是全国罕见的稀世之宝。2.战国时期铜编,一组共有7件,造型厚重,纹饰繁缛,工艺精湛,保存完好,上铸有铭文,它对于研究齐、鲁文化有着重要的价值。3.反映南宋时期“红袄军”反金活动的元帅右监军印,印为铜铸,呈正方形碑形纽,印文为叠篆书体“元帅右监军印”,背刻“辛卯年”及“山东淮南行尚书省造”。该印是山东农民起义、组织红袄忠义军进行抗金斗争的证据。4.大明宣德年间青花大碗,造型厚重,纹饰严密,颜色黛青,瓷釉润泽,为明代瓷器代表作品。5.凉台汉画像石刻--髡刑图、题铭图。6.明丁云鹏白描《十八罗汉画卷》,卷长7米多,分前后两部分,前部分为丁云鹏临摹的姿态各异、栩栩如生的十八罗汉;后部分是李流芳行书体题跋“十八赞”,书法清秀,内容丰富,堪称珍品。7.清代山东名士高南阜诗稿册,册为折叠式,系南阜用左右手所写的诗句草稿,并有高氏所藏古印及个人雕刻的印章、印模,如“关中侯”、“刘伶之印”、“东方朔印”、“南阜老人”、“高凤翰印”等。
藏品中的陶器计有1300余件,石刻有50余块,玉器1700余件,书画700余幅(册)。馆存古旧书及乡邦文献计共4000余册,碑拓本400余册。
诸城恐龙化石
诸城恐龙化石出土于诸城市西南10公里的龙骨涧,1964年秋,国家地质工作者到诸城进行地质考察时发现。经多次发掘,已发现化石点30余处,出土了恐龙化石30余吨。这里埋藏的恐龙化石,种类繁多,门类齐全,有小巧的鹦鹉嘴龙、高大的鸭嘴龙、凶猛的霸王龙、笨重的蜥脚龙,以及众多的恐龙蛋化石。龙骨涧附近,恐龙化石随处可见,有的裸露陡坡表面,有的混杂于沙石之中。因此这里被誉为中国北方的“恐龙之乡”。
恐龙是生活在中生代白垩纪晚期,距今约1亿年左右的水陆两栖动物。鸭形嘴便于吞食水藻及湖岸上的植物,脚趾间有蹼,可以在水中游泳;前肢小,后肢大,可以在陆地上站立行走。鸭嘴龙是卵生动物,生卵一窠20余个,所生之卵放射式有次序地排列着,十分整齐。
两具骨架长15米,高18米,重350公斤的恐龙化石,分别陈列于北京自然博物馆和山东省博物馆,被命名为“巨型山东龙”。1990年又发掘一具高9.1米,长16.6米的鸭嘴龙,被命名为“巨大诸城龙”。属鸟臀目鸭嘴龙科,生活在距今7000万年前的中生代白垩纪晚期,活动于湖泊沼泽地区,以岸边的植物和水中的蚌类为食物,现藏于诸城博物馆恐龙馆。
诸城恐龙化石的发现,不仅丰富了人类对这类生物的研究内容,同时也对山东东部白垩纪晚期的地质划分,古地理、古气候的探讨等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
公冶长书院和公冶长墓
公冶长书院在安丘市西南城顶山,公冶长墓在诸城市马庄乡锡山东南麓的先进村北。公冶长,姓公冶,字子长,生于春秋末期。《史记》载为齐人,《论语》云鲁人。自幼俭朴好学,攻读诗书锲而不舍,为人称道。为孔子弟子,七十二贤之一,名列二十。博通书礼,德才兼备,终生治学不仕禄。相传通鸟语,并因此无辜获罪。孔子曰:“(公冶长)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并且“以其女妻之”。 公冶长书院相传为公冶长隐居读书、授徒之所。此院“环房皆山,裂石出泉,树稳风不鸣,泉安流不响”,确系幽静读书之所。据记载,公冶长书院在明清两代曾得到三度重建和维修,最后毁于1943年。今日堂宇为1989年重建。院中有银杏树两株,黛色参天。院中有明清碑碣4通:一通为明万历三十五年春立,一通为清康熙十五年秋立,一通为清道光九年六月立,一通为清道光二十九年七月立。每逢阴历四月初八,为书院庙会,附近乡民云集在此,交易物资,游览山色,凭吊古人,热闹非凡。
公冶长墓上封土为圆锥形,高3米,底径10米。所在锡山又名公冶山,先进村原名公冶长村。墓上原建有公冶长祠,明弘治六年(1493年)始移建于墓前。清代《诸城县志》载有公冶长墓与祠的平面图,并有自明代正德十年(1515年)以来三次修缮的情况。今祠已毁,墓尚存。院内碑碣林立,古木参天。
庵上石坊
庵上石坊位于安丘市西南35公里的庵上村中。建于清道光九年(1829年),是为庵上村马若愚妻王氏所建的节孝坊。1992年由山东省政府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坊坐西朝东,通高约12米,宽9.35米,整体由多块巨大的石灰岩垒 叠而成,接缝严密,浑然一体,宏伟壮观。其结 构为座、身、顶三部分。坊座为4 块条状基石,坊身是由4根立柱组成的正门和两个侧门,坊顶为单檐庑殿式。整个建筑造型庄重,规整对称,石坊上部两面均刻“圣旨”二字,正楼匾上分别镌刻“节动天褒”、“贞顺留芳”楷书大字,题跋为“旌表愚童马若愚妻王氏节孝坊”,次楼匾上的刻字分别是“大清道光己丑岁建”。
独具匠心的艺人对不同物象分别采用浅浮雕、高浮雕、透雕、圆雕等多种艺术手法,刀法精巧,图像秀丽。在不同部位刻了不同的内容,在两根中柱的东西两面,分四组雕刻了精美潇洒的八仙,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有呼之欲出的效果;其内侧刻有两尊门神,手持金瓜,相对而立;中柱底座的内侧,刻有反映“耕、读、渔、樵”社会生活四幅风俗画,形象生动,富有生活情趣。
整个坊顶有12条垂脊,每条垂脊角的上、中、下部都刻有1只昂首眺望的龙头,共36只。在3条正脊两端都有1只尾巴上翘的龙,口衔正脊,相对升腾。特别是在坊顶正中位置刻有1只背负宝瓶的麒麟,方向与坊顶平行,矫健昂首,凌空欲飞。
在次楼匾的下边,还有4幅谐音吉祥祈福动植物图像,如:六(鹿)合(鹤)同春、太师(狮)少保、挂印封(蜂)侯(猴)、父子拜相(象)。雕刻动物活灵活现,情趣盎然,生动传神。背景中的山林、怪石亦用高浮雕处理,给人以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在两条中柱的东西两面,均刻有1只圆雕雄狮,勇猛刚劲,形态各异,高踞于底座的基石上。坊上雕刻的花鸟繁多,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在次楼匾上方,刻有四季花鸟图,均用高浮雕表现,随风翻卷的荷叶,高高凸出画面;栖落在花丛中的小鸟或动或静,神态各异。在两边柱的东西两侧,刻有牡丹、玉兰、芭蕉、绣球等花卉;边柱外侧分别是浅浮雕的风竹、雨竹。这些花草画面结构严谨,富有诗意。
总之,整个石坊内容虽多,但繁而不乱,主次分明,安排得体。既是一座高大的古代建筑,又是多种雕刻技法的有机组合,可谓工艺超群。它凝聚着前辈艺人的心血,显示了人民的创造才能。该石坊虽历经百余年的风雨剥蚀,仍不失为一座完美的艺术瑰宝。“天下无二坊,除了兖州是庵上”,这句民谚是对庵上石坊的赞誉。
董家庄汉画像石墓
董家庄汉画像石墓,是一座国内罕见的艺术宝库。原在安丘市城西南9公里处的凌河镇董家庄村北。1959年修牟山水库时发掘,并拆迁到安丘市博物馆存放,1963年复原,1983年实行外观修整保护并对外开放。
董家庄汉墓坐北朝南,为南偏西4度。由墓道、甬道、墓门、前室、中室、后室、耳室等部分组成。南北长14米,东西宽7.91米,最高处2.7米。除甬道用砖铺地外,余均用巨大石板、石条建成,计用石料224块。有画像者103块,组成画面60余幅,分布于墓门和各室四壁、室顶及柱子上。通道为券顶,全室为覆斗式顶。该墓葬自甬道、墓门到各室中间的立柱,构成一条南北的中轴线,东西基本对称,甚为规整。画像石的内容,在60幅画面中,可分为奇禽异兽、神话传说、社会生活和历史故事四个类型。在突出的门额上有仙人骑鹿像,各个墓室的顶面有日、月、伏羲、女娲、双鹿、朱雀、乐舞等,使整个墓室气氛神秘。雕刻技法有浅浮雕、高浮雕、透雕、阴刻诸种,有较强的立体感。场面壮观,神态各异,生动逼真,为山东省最大的画像石之一。内容丰富多彩,是罕见的汉代艺术杰作,是研究汉代社会生活、意识形态及造型艺术的珍贵资料。1992年,安丘市文化局、博物馆编著了《安丘汉画像石墓》一书。
墓主为东汉青州刺史孙嵩。
安丘石家庄民俗村
安丘石家庄民俗村,在安丘市西南16公里凌河镇。该村树高林密,路直田方;二层楼房幢幢,排列有序,干净明丽。花圃路边排列,宾馆潇洒大方,广场宽敞平坦,幼儿园典雅玲珑,一派生机勃勃的新农村兴旺景象。钟秀的景致,文明的乡风,淳朴好客的主人,每年都迎来日本、美国以及东南亚、西欧等许多国家的朋友,来这里随农家俗、学农家活、住农家房、吃农家饭,体验民间风俗,饱享田园之乐。
这个村有个民俗博物馆,建于1988年4月,完全采用了当地民间工艺,深垒石基,腰装践脚,石灰泥墙,青砖大梢小瓦房,
石家庄民俗表演是我国北方鲁中一带典型的农家四合套院,占地面积1900平方米,建筑面积725平方米。整个博物馆设分一厅、六室、一院。代表和体现了鲁中一带清末和建国初期的农家生活和风俗习惯,对研究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有较高价值。
民间礼仪厅是民间供奉神灵、年节行礼仪的场所。民间工艺室主要陈列着民间工艺品,如剪纸、刺绣、年画等,显示了当地人民的艺术才能和情趣。民间文娱室陈列着民间节日流传盛行的龙灯、高跷、旱船、狮包以及游戏娱乐器具等。农事用具室陈列着清末以来各式农具,张挂着“四季生产图”,形象地刻画出农家一年四季的耕作过程。农家生活室各种生活用具品类齐全,有俭朴的家常用具,也有待客用的精致餐具和宴席用品。农家纺织室陈列着老式的轧、弹、纺、织、印、染等工具,墙上挂有大型壁画“农家纺织图”。村塾学堂室壁上挂有字画,“四书五经”陈于案头,文房四宝列于几上,再现当年私塾面貌。
婚俗院大门上的对联为:“天上双星渡,人间六礼成。”院内放着花轿,设有拜天地用的香案花烛。洞房内布置着新婚摆设,充满喜庆气氛。五湖四海的宾客可在此举行传统的中国古典婚礼,享受天伦之乐。
后院设有碾房、磨房,备有马车。主人可以应游人要求一块去推磨、推碾或坐马车到村外穿行乡间小路、放风筝、观赏田园风光。
青云山民俗游乐园
青云山位于安丘城东,是沂蒙山余脉。东北西南走向,半绕安丘城。山体起伏,地貌原始。山顶有旱不涸、涝不溢的安丘“八大景”之一的海眼井。接云寺、观星台、揽月塔遗址亦尚在。已建成的3000亩青云山民俗游乐园,1999年接待游客50多万人次。
海眼井 在海拔120.6米的青云山巅,有两泉并列,东称“海眼”,西谓“云山”。两井相距数米,温差6度,泉水清澈,幽深莫测,旱不涸、涝不溢。相传与渤海相通,为渤海龙王的探眼,故曰“海眼井”。
古寺 青云山顶原有“接云寺”、“观星台”、“揽月塔”等名胜古迹。年久失修,现仅存遗址。其中接云寺最负盛名。青云山因接云寺而增色,接云寺以青云山而壮势。接云寺由正殿、偏殿、麦姑庙、魁星阁四部分组成。飞殿供奉三皇圣祖伏羲、神农、燧人像。偏殿塑有扁鹊、华佗等中国古代十大名医。
山水园林区 山水一体,蓝天碧水,绿红掩映,推桨缓荡,雨中听荷,泛舟迷折。游人在此区内可尽收江南秀色,领略江南韵致。云泊榭、观云亭、知音舫、青云桥,莲花山庄诸景点精巧别致,如诗如画。“筠石园”是该区的点睛之作。按《园冶》“东厅四园,前厅后园”之规设治,因水、竹、石成景,以少胜多,寥寥几笔,余情不尽。松竹梅“三友山馆”荟萃了“潍坊民间艺术一绝”的根雕和奇石艺术珍品,汇芳园内人工培植的奇花异草争奇斗妍。用常州斧劈制作的假山,尽现沟、壑、涧、峰、峦、瀑布诸景。全国各地所产的奇石被巧妙地布置在园中,伴以数竿瘦竹,妙趣横生。
民族风情区 这个区设置了西南边陲几个最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村寨。展示了傣族、佤族、哈尼族、怒族等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寨门两边门柱有傩面人、吞口、石敢当以及群象迎宾雕像。在高耸入云的白塔下向北放眼,大草原上的蒙古包和黄土高坡陕北窑洞直把人的思绪带到了旷漠、豪放、胡马、秋风的大西北。这里是新落成的草原度假村和陕北风情区。区内有跑马场、射箭场、摔跤场等参观参与项目。斗羊、斗鸡、驯狮虎猛兽等项目表演引人入胜。
野生动物放养区 放养着天鹅、棕熊、骆驼、猴子等各种野生动物。并已初步置起惊险刺激的娱乐设施。
齐鲁民俗村 由著名书法家启功题写的“齐鲁民俗村”五个径尺大字高悬在古色古香的古牌坊式建筑上,民俗村浓缩着清末齐鲁民俗全景。 复原官宦人家、富有人家、贫苦人家的典型住宅和县衙署及胶东、鲁北、西南山区等普通农家住宅和传统家具、生产工具和物产。观赏着婚俗、拜寿、堂审等表演,参与荡秋千、射箭等传统项目,登城墙鸟瞰景物,聆听“钟声隐隐来”的古钟余韵,齐鲁清末的民间风情收在眼底,蕴于胸中。
“安丘县土城墙,内有五间好大堂”。按清末安丘县衙复制的县衙署,东间为简房,西间为招房,中间的暖阁是县令审理案件的地方。暖阁正面为海水潮日图,顶为太极八卦图,仙鹤同飞,这象征着神通广大,震慑邪恶。县衙署大门楼屋檐嵌有郑板桥的“琴治”二字,这又引出一段清官能吏为政的佳话。“宓子贱作单父县官,终日弹琴,身不下堂,而单父大治。”门口抱柱上镌有刘墉盈联“当官不在言多,须息息从省身克己而出;为政务持大体,思事事皆民生国计所图”。横批为:“天理国法人情”。
位于游乐园东南的度假别墅区、红叶沟北的休闲娱乐区、山顶的宗教文化区和南部春华秋实区都已着手开发,初步形成规模,逐次向游人开放。集休闲、娱乐、餐饮、会议诸功能为一体的休闲娱乐区有童真童趣的花园广场,大风车、游乐器械、科幻城、森林之家。有网球场、赛车场、门球场、垂钓区。山、水、廊、亭与树木融为一体的青云山庄已经动工。汉画像石博物馆,移城内那座闻名中外的汉墓于馆内后院,展示最具特点的汉文化。
观光农业园 是一个高效农业、环境效益的示范园地,是集旅游观光与经济效益于一体的综合性生态农业工程。安丘是全国重要的草莓、芦笋、大姜、蜜桃等高效农业基地。园区在展示安丘及国内现代农业先进技术的同时,还引进法国无土栽培高新技术,建设高科技示范园。
临朐奇石
临朐县地处沂蒙山区,蕴藏了丰富的观赏石资源。近几年来,相继开发了红丝石、紫金石、太湖怪石、燕子石、五彩石等多种观赏性强和收藏价值高的奇石。奇石产业已成为全县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红丝石、紫金石是制作天下名砚的原料,1973年元大都遗址出土的米芾砚就是用紫金石制成的。五彩石是近两年发现的独有石种,它出自南部山区石灰岩层中,开采磨光后,石面五彩纷呈,图纹各异,人物鸟兽惟妙惟肖,山水风光跃然石中。山水类的,呈春夏秋冬之景,呈名山大川之态,呈清泉飞瀑之势。人物形象类的,可现东方神女、仙人观海、昭君出塞之态。动物形象类的,如飞禽走兽、蝶飞蜂舞、鱼翔浅底,尽展其容。真乃一块石头一个故事,一块石头一幅风景画,一块石头一段曲折的经历,一块石头一首歌。
奇石作为一种珍贵的自然资源,在赋予了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后,不仅可以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而且作为一种商品,有着可观的经济收入。临朐县政府为此专门建立了临朐奇石市场,成规模的石头店达到千余家。中华奇石馆是江北最大、精品最多的奇石馆,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馆藏各类名石2.5万多件。全国各地的客户来这里展销,外地的刻石艺人同当地艺人互相切磋技艺,使临朐的奇石文化更添异彩。现通过奇石了解和认识临朐的人越来越多,临朐奇石也已销往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
昌邑市博物馆
昌邑市博物馆坐落于城东路东侧,文山西麓,占地40.71亩,建筑面积5500平方米,投资近千万元。建筑风格采用了仿古殿堂式结构,于1997年正式落成并向社会开放。
该馆馆藏丰富,碑帖、书画收藏独具特色。大批藏品中,经鉴定具有重要价值的有千余件。其中,国家一、二、三级文物近百件。商代末期的邓共、明代孙昂墓出土的随葬石俑、黄元御《伤寒悬解》手稿等,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
该馆现已开辟十个专题展厅:即历史厅,文物厅,书画厅,碑贴厅,民俗厅,丝绸厅,华侨厅,经济发展厅,科技厅,预备厅。
高崖水库
高崖水库1960年建成。位于昌乐县境西南汶河上游,水面碧波千顷,沂山倒映水中,水库大坝北接鼠岭,南连龟山。总库容为13412亿立方米,坝长1200米,兴利库容5788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19.9万亩,最高水位时,其面积为16平方公里,沿山谷回水淹进5公里,坝前最大水深25.78米,以汶河为主要水源,流域面积335平方公里,当地年平均降水量775毫米,水库年平均来水量1558万立方米。
高崖水库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为优势,具有较高的旅游开发价值。库区周围山峦起伏,湖光山色,风景秀丽。在坝后河滩和岭坡栽植了10万棵刺槐和5500棵果树。近年来,又在水库大坝以东依山傍水修建了2000多平方米的营陵山庄和曲径回廊式水上餐厅,并在库区设置了浆舟和游艇,供人游览,垂钓。置身坝下300亩林区,可让您尽情享受大自然空气的清新;水库边垂钓,水榭上小憩,垂柳下乘凉,充满诗情画意。
如今,整个库区已成为一年四季长秀,春夏秋三季花果飘香,无喧嚣、无污染的旅游胜地,站在大坝远眺,渔帆点点,一派江南水乡景象。慕名来旅游者与日俱增。
昌乐古火山口
火山口,位于昌乐城南22公里的乔官镇龙泉院村团山子,海拔191米,相对高差30米,面积0.3平方公里。系郯庐断裂带上的新生代第三纪玄武岩火山口,距今1800万年。火山口呈圆锥形,深20多米,直径60米,石头呈红褐色,气势极为壮观,数万根六棱石柱,由山底到山顶,直插云天。
团山子火山口,是昌乐-临朐火山盆地中20处火山口之一,为国内罕见的保存完好的火山口。此火山口是火山筒内充填的玄武岩栓,经过200多万年的长期风化剥蚀,被剥露出地面,岩栓柱状节理发育,呈辐射状,向上收敛,向下散开,形象地记录了当时火山喷发的自然景观,展示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距今1800万年前,由于沂沭区域性大断裂的再次活动,地壳深部的玄武浆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冲出地壳,在今潍坊市境内形成大面积的火山喷发,直到新第三纪上新世,这一带火山活动才逐步停息。在长达1000多万年的时间里,共有三次较大规模的火山喷发活动,波及范围达1000多平方公里。火山活动给我们带来许多宝贵矿产资源,蓝宝石就是火山活动带来的重要矿产,还有含有多种微量元素的优质矿泉水等。
火山口由70年代当地农民开山采石时发现,并用钢锹利镐揭开了它令人惊叹的颜面,使“千古一页”得以重见天日。它不仅是人们增长知识,认识自然的好去处,也为地球物理和地震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昌乐宝石城大世界
昌乐蓝宝石矿是世界上五大宝石矿区之一,昌乐县被誉为“蓝宝石之乡”,县城因而得名“中国宝石城”。宝石城大世界位于昌乐县城北部,1993年兴建,是一个以宝玉石及金银饰品为主的综合性交易市场。占地面积120亩,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钢架玻璃钢瓦大棚1000平方米,可容纳万余客商进城经营。其建筑设计新颖雄伟,外部美观朴实,内部结构联廊相通,配套功能齐全,是集商贸、住宿、娱乐、金融、教育、医疗、通讯、交通等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商城。同时内设山东省质检所宝石饰品监测中心、山东省昌乐县珠宝饰品培训中心等机构。
宝石城大世界主要加工经营世界各地的珠宝、玉石、翡翠、金银镶嵌饰品、宝玉石原料及半成品、人造宝石饰品、水晶、珍珠、金箔工艺品、奇石、木鱼石、玉石雕刻、书画、根雕、古玩、石刻工艺品及宝玉石加工机械等。因其大量汇集泰国、斯里兰卡、马来西亚、澳大利亚、南非、缅甸等世界及国内各地的钻石、红蓝宝石、祖母绿、珍珠、玛瑙、翡翠、水晶、玉器等名贵品种及全国各地的旅游产品和各种工艺品,从而形成了“买全球、卖全球”的格局,吸引了海内外大量宝石商光顾,年交易额上亿元,成为国内最大的珠宝集散地和文化交易市场。
寿光林海生态博览园
光林海生态博览园位于寿光林场东南部,占地面积4000亩,设计总投资4600万元,一期工程现已投资1200万元。该园自1998年6月进行全面规划设计。1998年9月正式动工兴建,已完成一期工程项目建设,并于1999年9月18日正式揭牌开业。该博览园由三大部分构成:1.“上林下藕,藕鱼蟹套养”立体集中种养区;2.特种海淡水鱼类养殖区;3.生态旅游观光区。三大区域相互渗透,交相辉映。游人进园后,可以在旅游区域垂钓、游泳、游乐,或到各生产区观赏荷花、特种鱼类、珍稀鸟类,还可以采摘果实,进行农业观光旅游。
博览园的建设,以开发治理盐碱地,努力改善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为己任,以发展种养业、农业生态观光旅游为内容,被认为是当前盐碱地综合开发利用的有效模式。它将集中体现出现代农业的立体高效、名优特稀、四季见效、观光旅游的特点,达到四季常青、三季有花、两季有果的绿化标准。它是省确定的山东省渤海湾地区高效生态林业开发示范区和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寿光林场项目区。
博览园现可年产鲜藕250万公斤,产鱼50万公斤,果品1万公斤,观赏鱼1000万尾、河蟹2000公斤,年产值可达到1600万元。不仅能产生较高的经济效益,还能带来巨大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寿光市文化中心仿古建筑
寿光市文化中心仿古建筑群,始建于1991年1月,建成于1992年10月,占地23亩,建筑面积9000平方米,总投资600万元。建筑群建有四馆、两祠、一楼,即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陈少敏纪念馆、仓颉祠、贾思勰祠、望海楼。
寿光市博物馆 该馆始建于1984年,1991年改建,主体建筑为四合院式的三层楼房,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该馆系地志性综合博物馆,共有15个展厅,现在基本陈列为“寿光历史文物陈列”和“历代古货币陈列”。
馆内累计收集文物近9000件(册),其中三级以上珍贵文物近千件(册)。新石器时代文物,上限北辛文化,中经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下至岳石文化均有展示。胡营乡火山埠遗址出土的墨陶,质地细腻,造型优美别致,通体黝黑有光泽,是龙山文化陶器中罕见的珍品。1986年曾东渡日本展出。殷商时期的文物,不仅数量多,且有大量精品。古城乡出土的商代器物,计64件(其中19件有铭文),是研究各国历史的珍贵文物。馆藏的周代铜器、陶器,表现了周朝不尚华饰、重在实用的社会风尚。古货币,从贝币至清宣统方孔钱,历代均有,达数百件,齐刀币最多。此外还有战国玉璧和汉代镂孔薰炉等。
贾思勰祠 贾思勰(公元477-538年),寿光市城西南李二庄一带人,曾任侍中、部郎中、青州别驾、高阳太守等职。他一生潜心治学,能“身居一郡,博识宏通”。他认为农业是人民衣食之本,也是安邦之本,主张“食为政首”、“要在安民,富而教之”,认为“力能胜贫,谨能胜祸”,把商业流通认为是“益国利民不朽之术”,还主张节约。以上这些见解,迄今仍闪耀着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在“五迁尚书考功郎”期间,任郡官太守时,“采捃经验,爰及民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写成举世闻名的《齐民要术》。为世界上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农业科学集成,是世界农学史和生物史上的一颗灿烂明珠。
《齐民要术》共10卷,92篇,11万字,引用前人或同代人著作157种,经史、子、集皆有,农谚30余条,例证749条。书中论述了选种、浸种、施肥、轮作等耕作方法,谷物、蔬菜、果树、林木的栽培经验,家畜、家禽、鱼、蚕的饲养技术,以及农副产品的加工和酿造技术等等,系统地总结了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劳动人民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达尔文在《物种起源》里说:“我看到一部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清楚地记载着选择原理”,这部百科全书即《齐民要术》。现在寿光市政府已编纂出版《贾思勰志》和白话《齐民要术》。《齐民要术》现今世界上已有20多种译本出版,还有不少研究此书的著作。
贾思勰祠 于1991年建成,为砖木结构古式建筑,有正厅和两个厢房,总建筑面积198平方米。厅内正面有贾思勰玉雕像,右侧陈列《齐民要术》模拟本,东西两厢展出生平事迹。
仓颉祠 仓颉,生卒年月无考,传说为黄帝时期史官,汉字的发明创造者。《说文解字·叙》云:“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但文字非一人所能独创,仓颉可能是整理古代文字贡献较大之人。《金陵新志》载,周初在北海寿光发现仓颉墓。元郑杓《衍极》云:“北海亦有仓颉藏书台”。寿光人自古以来奉祀仓颉,历代文人,多有诗文凭吊。
唐代曾在寿光建仓颉墓院,后又建祠。新祠系1991年重建,为砖木结构的古式建筑,红墙绿瓦,木花门窗,既具殿堂风格,又有民间特色。祠内右方立玉石雕像,左侧是仓颉造字的石刻。祠南有十二楹方亭一座,曰“启秘亭”,是纪念仓颉造字的名亭,重修之后,仍保持原来风貌,有楹联云:千古大文三尺土,两间灵气一孤亭。
陈少敏纪念馆 由原国家主席李先念题写馆名。陈少敏(1902-1977年),女,寿光市孙家集镇范于村人。大革命时期,曾独立主持一个地区的全面工作,1945年中共“七大”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纺织工会主席,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中共“八大”中央委员等职。在中共八届十二中全会上,以不表态、不举手的方式公开抵制开除刘少奇同志出党的错误决定,因此受到迫害。1977年12月24日在北京逝世。
陈少敏纪念馆展出陈少敏珍贵遗物18件,文献资料及底稿、照片45件,从四个方面展示了陈少敏一生的革命业绩。1.她从事地下斗争的英勇事迹。2.她驰骋疆场与日寇殊死战斗的巾帼英雄形象。3.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大贡献。4.坚持真理,刚直不阿,对党、对人民的耿耿忠心。宋任穷同志题词:“陈少敏同志是我党杰出的妇女领导干部,为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姜春云同志题词:“巾帼英雄,人生楷模。”中央、省、市领导题词共10余件。
望海楼 1991年重建。望海楼原名望海崇台,俗名圣母台。原址在寿光城东北25公里的黑村侧。据《方舆纪要》记载:“望海台,秦始皇所筑,盖升以望海者,或命名所由也。”过去沿海一带,海潮泛滥,摧毁房舍淹没庄稼,人们欲治,又无从入手。一年秋季,秦始皇经过这里遇上了海潮,为弄清海潮原因,便修筑了望海台。台修好之后,有人经常来祈祷祭祀。
现重建之望海楼坐西朝东,塔式建筑,全楼四级,螺旋楼梯,明廊立柱,椽架出檐,绿色瓦垅,四角龙头吻兽装饰,木棂每面九窗。大门朝东,主体平面呈正方形,高35米,总建筑面积400平方米。大门上额有“望海楼”三字。楼内八个展厅,望海楼两侧是碑林长廊。登楼北眺,水天霞光;俯视南山,万紫千红。
郑玄墓和郑玄祠
郑玄墓与郑公祠是省级重点文物古迹保护区,位于高密市双羊镇后店村西。郑玄(公元127-200年),字康成,高密市人,为汉尚书仆射郑崇八世孙,东汉经学大师、大司农。曾入太学攻《京氏易》、《公羊春秋》及《三统历》、《九章算术》,又从张恭祖学《古文尚书》、《周礼》和《左传》等,最后从马融学古文经。游学归里之后,复客耕东莱,聚徒授课,弟子达数千人,家贫好学,终为大儒。党锢之祸起,遭禁锢,杜门注疏,潜心著述。以古文经学为主,兼采今文经说,遍注群经,著有《天文七政论》、《中侯》等书,共百万余言,世称“郑学”,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
郑公墓东汉建安五年(200年)春,袁绍命其子袁谭逼郑玄随军,行至今河北大名东病故。初葬剧东(今青州市郑母镇)。后因墓坏,归葬故里。原封土高6米,1993年为砌护墙。
郑公祠始建于唐贞观年间,有通德门、享殿、配殿等,规模颇大。后几经毁坏倒塌,历代多次重修重建。建国后,于1987年重修,1993年修缮,筑院墙环绕。院内有祠堂3间,高8.1米,长9.6米,宽5.7米,砖石结构。从地面到祠宇门口筑有台阶,内有泥塑坐像。龛门上方横批为“海岱宗师”,左右楹联为“含海岱之纯异,体大雅之洪则”。祠东南有亭,内立1987年修缮郑公祠碑。祠前石碑两座,东边一座是金承安五年重修郑公祠碑,额头篆刻“大金重修郑公祠记”,记述郑康成简历及其功绩;西边一座是清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重修郑公祠碑。
高密民间艺术馆
高密民间艺术馆,1997年1月建成并对外开放,是融高密民俗与民间艺术为一体,集中展示“中国一绝”——扑灰年画及聂家庄泥塑、民间剪纸、民间工艺的综合性艺术馆。馆内设民艺之花、泥塑风采、剪纸奇葩、状元游街、龙凤呈祥、洞房花烛、辞旧迎新、走向世界等系列展室,精品多、艺术价值高,是山东省第一家县(市)级民俗与民间艺术综合馆。1994年2月,高密市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荣誉称号。
高密剪纸 在民间历史悠久,广为普及,明代洪武年间大批移民,带来外地剪纸,主客融合,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高密剪纸的风格。一是块与线形成黑白灰色调,相互衬托,对比强烈,并富有韵律感。二是纸条挺拔,浑厚粗犷,富有浓重的金石意味。三是以精巧的构思见长。构图夸张变形不失真。其题材多为花鸟鱼虫、戏剧故事、吉祥图案、生活习俗等,深受群众喜爱。剪纸作者大都是民间妇女,她们未受过艺术专业教育,兴之所至,随心创作,作品不具成法,粗犷中见清秀,雅拙中藏精巧。改革开放以来,高密剪纸作品曾多次在国内外展出并获奖,剪纸艺人也经常出国访问。
高密扑灰年画 我国民间年画中的一个古老画种,始见于明代成化年间(1465-1487年),盛行于清代。从现有的资料看,全国只有高密一地存在这种年画,主要产地在高密北乡姜庄、夏庄一带30多个村庄。扑灰年画是在写意国画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后来经高密北乡公婆庙村王姓人家发展创新,在文人画和庙宇壁画的基础上形成一种扑灰起稿,继以手绘,半印半画的年画。所谓扑灰,即用柳枝烧灰,描线作底版,一次复印多张。艺人继而在印出的稿上粉脸、手,敷彩,描金,勾线,最后在重点部位涂上明油即成。扑灰年画技法独特,以色代墨,线条豪放流畅,写意味浓,格调明快。扑灰年画多以仕女、胖娃、戏曲人物、神话故事、山水花卉为题材,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多次在国内外展出。
聂家庄泥塑 聂家庄在高密市姜庄镇南部,这个村的泥塑始于明万历初年。起初,当地农民在农闲时节用泥巴做一种叫“锅子花”的焰火出售,后来顺应民俗,开始制作泥娃娃、泥老虎。清康熙年间已出现了制作销售的各种泥玩具。到清嘉庆年间,泥玩具品种增多,有一些还能动、能叫、会斗趣。民谣说:“聂家庄,朝南门,家家户户捏泥人。”此后又经过近200个春秋,使其完成由简单造型到复杂结构的演变,逐步形成现在具有声、形、色、动的艺术品,品种达150余个。聂家庄泥塑造型夸张古朴,粗犷豪放,构图完整,设色不受物体原色的限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