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丘历史上的“青天”与“海瑞”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大鄌靑简·文史通览网站
潍县文史
青州文史
红河频道
人文青州
昌乐文学
自卫反击战
文史资料
百年大事
鄌郚专刊
怀恩祭祀
潍县春秋
临朐文史
营丘频道
安丘资料
昌乐街道
红军大肃杀
昌乐棋苑
鄌郚艺文
鄌郚人物
马进文集
人文潍坊
安丘文史
乔官频道
昌乐文艺
高崖文史
文革纪事
牡丹文化
金山真观
鄌郚文史
雁鹅养殖
潍坊名吃
寿光文史
高崖库区
昌乐文史
鄌郚新闻
电脑技术
在线读书
鄌郚西瓜
鄌郚咸菜
鄌郚乐器
安丘历史上的“青天”与“海瑞” 安丘自西汉初建制至清末,在两千余年间,科第从仕者众多,既有知县巡抚封疆大吏,又有少傅太傅博士学士,大都为官清廉,洁身自爱,政绩卓著,泽被后世,史书有传。在这众多的廉吏中,有两人的事迹尤为突出:一位是被百姓称为“青天”的清代抗英名将刘耀椿,另一位是冒死进谏,为民请愿,被黎民百姓称为“海瑞”的清代礼科给事中李。 刘耀椿(1784~1858),字庄年,安丘市贾戈街道刘家王封村人,自幼聪颖,勤奋好学,秉性耿直,刚直不阿。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中进士,曾任翰林院庶吉士,安徽颍上、阜阳知县,六安、泗州知州,沪州、安庆、颍州知府和厦门兵备道等职。刘耀椿为官各地,两袖清风,造福八方,青史流芳;抗击英寇,威武不屈,大义凛然,史册留名。 刘耀椿任颖上知县期间,境内连年水患,百姓深受其害,怨声载道,他带头捐俸银一千两,组织百姓修筑堤坝,治理了水患。任职阜阳时,正值县内盗匪横行,民不聊生,他设法捉住了这伙土匪,并作了严肃惩处,百姓感恩不尽,民间口声相传,称他为“刘青天”。刘耀椿升任六安知府后,迅速公正地处理积案,以至狱无怨民。其后,又捐棒银一千六百两,修葺了六安书院。任职安庆知府时,再捐俸银两千两,组织民众修堤筑坝,免除了每年汛期的水患,百姓称所建堤为“刘公堤”。他办案途中饮过的山泉,百姓建栏围护,名曰“刘公泉”,并筑亭刻石立碑以示纪念。 清道光十八年(1838),刘耀椿因政绩突出,经闽浙总督邓廷桢力荐,蒙清宣宗道光皇帝特恩召见,诏议国事,被提升为福建兴全永道兼金厦海防兵备道。时值鸦片战争前夕,英商与清奸商相互勾结,鸦片走私十分猖獗,他采取措施严厉打击,所查出的鸦片一律沉海销毁。同时,协助邓廷桢总督修筑城防,招募训练水兵,引进新知识,提倡“师夷长技以制夷”,制造新式武器装备,面对英兵的不断挑衅,做好了应战准备。 1840年,林则徐虎门销烟之后,鸦片战争爆发,英舰两次进攻厦门,在刘耀椿与水师提督陈介平率领厦门官兵的英勇抗击下均告失败。他数次上奏,请求增兵益饷添炮加药,因朝政腐败,未得答复。1841年8月26日,英舰向厦门发动进攻,当他们提出的无理要求得不到答复时,便向厦门各炮台开炮猛攻。刘耀椿积极组织力量抗敌,冒着密集的炮火,亲临前线指挥战斗,官兵士气大振,英勇抵抗,视死如归,击沉敌舰六艘,激战两昼夜,终因兵力、弹药不足,在装备精良的英军强攻下,厦门失守,英舰开进了厦门港。刘耀椿痛心疾首,顿觉无颜见厦门父老,欲与厦门共存亡,经总督力劝,退守同安。到同安后,协同总督,整训军队,筹集火力,征募团练,军民联防,日夜备战,主动袭击厦门英军,致使英军终日提心吊胆,龟缩在兵舰上。后因政绩显著,升任四川按察使,末到任自求降为候补遇,不久罢官归里。居家期间,因协助官府训练团练有功,清廷赏赐六品官衔。1843年主讲松林书院,1846年主讲青州云门书院并纂修《青州府志》,1848年主讲济南泺源书院(齐鲁大学前身)并任山长(即校长)。1858年病逝。 刘耀椿一生为官清廉,多次捐俸助民,深受民众爱戴。在鸦片战争期间,他深明大义,始终站在抗英第一线,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重,积极组织厦门军民进行反侵略斗争,表现了极高的爱国热情。为政之余,他勤于著述,著有《颍上县志》、《诲南归棹词》、《吹剑一》、《神器图说》、《庄年治兵书》和《青州府志》等,至今流传。 李(1597~1656),字龙衮,安丘市景芝人。出身官宦世家,自幼勤奋好学。明崇祯九年(1636年)中举人,清顺治六年(1649)进士。初任中书舍人,后升礼科给事中,负监察进谏之责,后转为兵科右给事中。他为官清正,耿介忠直,不畏权贵,遇事敢犯颜直谏。朝中不少贪官污吏遭其弹劾而被罢官,行贿受贿的官员往往互相告诫“勿令山东李龙衮知”。人称“海瑞”再世。在朝为官期间,上奏折15个,合为《奏疏》一卷。其中10个是有关澄清官制、揭发贪污和选贤任能的,3个是为民请命、清查屯田和安置流民的,1个是劝皇帝暂缓谒陵的,最后一个是要求宽逃禁、缓和满汉矛盾的,即著名的《谏逃东疏》。 清顺治元年(1644),清廷下令圈地,令曰:“明庄田无主者拨给东来官兵”(清兵自东北入关故称东来官兵),实际上有主无主的土地一律圈占,对土地进行疯狂掠夺。史载,“凡圈田所到,田主登时逐出,室中所有皆其有也。”为补充皇室、王公和八旗官员的劳动力,清廷还强迫当地汉人“投充”(作奴仆)。这些汉人失去土地,充当奴仆,受剥削压迫,重负之下,不堪其苦,大量逃亡。顺治十一年(1654),八旗王公大臣会议下令,“严惩逃亡者,所属官员从重治罪,窝逃者置之重刑”,颁布“逃人法”。汉族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逃人”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造成满汉矛盾日益加深。朝中大臣竟无人敢为黎民百姓进言,李则不然,他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甚至作好了满门抄斩的准备,安排好了家人和后事,决定冒死进谏,将实情奏明清帝,他写了1300余字的《谏逃东疏》奏折,历数“逃人法”七项令人“可痛心”的弊病,建议宽释逃亡者。有同乡官吏劝他说奏折中言词太尖锐,恐有不测之祸,他说我身为言官,理应为黎民百姓进言。义正词严,毫无悔惧之意。李出于对朝廷的忠心,对百姓的爱心,冒险奏本,为民请命。奏疏结尾写道:“盖天下第一大事,无过此者。臣敢冒死为皇上痛切言之,刀锯鼎镬,不敢辞也。” 顺治十二年(1655),李的奏折呈上,清帝亲诏八旗王公大臣面议,满朝哗然,认为损害满清贵族利益,且奏折言词苛毒,应治重罪杖打流放,顺治帝迫于众议,将李革职流放到奉天(今沈阳)一带。一年后,顺治帝有次看戏,为戏中大臣冒死直谏所感,心有所动,对侍臣说:“此忠臣也,李似之。”又曰:“李不能当罪人论,当任用。”遂下诏召李回京,同时下令将“逃人”的禁令予以放宽。李接诏后,未及启程进京,他在朝中的政敌及贪官们,怕他再受重用,就派人下药将他毒死。一代忠臣廉吏死于非命,享年59岁。顺治帝得知李的死讯,深为痛惜,曾下令追查,但因官官相护,互相推诿,最后不了了之。 顺治十五年(1658)五月,清帝重申了“逃人法”的弊端,基本上批准了李的《谏逃东疏》奏折,于是“逃人之祸”渐息。雍正元年(1723),清廷将李入祀忠义祠。□
创建时间:2015/3/1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