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丘民间嫁娶风俗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大鄌靑简·文史通览网站      

潍县文史

青州文史

 红河频道

人文青州

昌乐文学

自卫反击战

文史资料

 百年大事

鄌郚专刊

怀恩祭祀

潍县春秋

临朐文史

营丘频道

安丘资料

昌乐街道

红军大肃杀

昌乐棋苑

鄌郚艺文

鄌郚人物

马进文集

人文潍坊

安丘文史

乔官频道

昌乐文

高崖文史

文革纪事

牡丹文化

金山真观

鄌郚文史

雁鹅养殖

潍坊名吃

寿光文史

高崖库区

昌乐文史

鄌郚新闻

电脑技术

在线读书

鄌郚西瓜

鄌郚咸菜

鄌郚乐器

  安丘民间风俗(嫁娶)

  男婚女嫁,始于何时,已无可考,周公定礼以后,才有了婚嫁的礼仪。那时的婚礼,已非常隆重。相传周武王曾有旨:结婚的那一天,男的赐上大夫之衔,女的赐娘娘份位,中大夫以下百官让路。后来沿用状元仪式,不知何时开始。不过科举状元之制,史书记载,自隋朝开始,那么婚娶用状元仪式,当在隋以后了。清末科举制度废除,至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以前,相沿成风,仍用旧俗。婚礼期间,新郎披红簪花……仍冠以状元头衔,系明清及“五四”以后的混合打扮。新娘凤冠霞帔蟒袍玉带,纯属明朝服饰。凤冠下,加戴“狄髻”(中宽约四指,两头渐窄,用绳系在头上,中间挑以铜质凤凰,不知是何时妆梳。俗语:狄髻没有四两沉,戴上就是婆家的人)。据说,知县老爷路遇花轿,还要停立道旁,垂手让路呢。传统婚礼,随着历史的演变而演变,各地由于风土人情不同,也各有不同的特色。但一成习俗,沿用日久就无法深究了。
  在旧社会里,婚嫁一事,男女双方,在十四、五岁左右,就开始酝酿,也就是媒人介绍活动阶段;必须找一个算命先生(一般都是瞎子,专来算命谋生的)或求一个在村内、街道上世俗人情、往来仪礼、熟谙的人物,掐一掐,算一算,属相合不合(十二属: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相合的即可成亲,相克的如:“白马犯青牛”,“羊鼠一旦休”,“蛇虎如刀断”……这叫犯大相,就不能成亲。再就是方向也很重要,有十二忌:“亥子不北酉不东”,“丑南卯西都为空”,“龙虎西方多凶事”……犯此禁忌,就不喜。这些都是成与不成的条件,如果不喜不合,即便双方意气相投,也结不成亲。那些不论年命属相而结成亲的,必遭他人非议。以后双方出了问题无疑都是归罪在这方面。再就是成亲要讲“门当户对”,俗语:“劈篱笆门子,找不上瓦大门”。各方条件都合适了,决定权全在父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天经地义的。“成不成三两瓶”,这是对媒人说的,可以看出对媒人的厚赠。
  投  启
  亲说成了,第一步就是投启(也叫下媒启,又叫送柬)。
  这一天由男方备好彩礼,如衣料、扎腿带子、化妆品、首饰、鸡、鱼、肉、点心、馒头等,馒头都贴上红纸剪的双喜字,其他物品都用红纸包裹,最后用大红包袱裹起来,鸡、鱼、肉等也都贴上红纸,取其红色象征吉庆。媒启内容,男方礼帖上写“恭候金诺,右启。”女方回帖上写“祗聆玉音,肃复”,内签(约一寸宽,长与礼帖上下相齐的红纸条)上写“大德望翁某某大人阁下”,以示尊敬,下款自称,对方辈长称姻侍生,辈平则称姻愚弟,辈下则写姻眷晚。回启称呼与男方相同。礼帖封套,印着金黄双喜字,一般不写字,有时也写,不外“天作之合”、“五世其昌”等语。“媒启”盛在“拜书匣内”,并放上一套空白礼帖,准备女方回启。匣内还放上栗子、枣、清钱各一对,或小面鱼一双(拜匣不许空着),用红色包袱包裹,由专人持送。彩礼用“食盒”(是木制椭园形四层油漆红色,上下扣合,专为送礼用的盛器,也有圆形的。盛好礼品,用长条红纸上写 “文定厥祥”四字,斜贴在上面,别人不能随便启视)盛装,两边有木架,二人用扁担抬着,一抬食盒四色礼(一刀肉、两只鸡、两条鲜鱼、八封点心)。有的户用几抬食盒,经济差的有的不用“食盒”,用“饭盒”(四方形木盒、系嫁妆的一种)挑着。礼品多少,由男方经济条件而定。女方回礼,一般是馒头、鸡(吉)、鱼(余)等,并回给男方新婿鞋、帽、腿带(早期还有五经、四书、笔墨)等物。男女双方的礼品多是双数,以示吉祥。去投启的人,女方都有赏钱(多少无规定),投了启就成了法定的亲戚,义无返悔了。
  要日子  查日子
  结婚迎娶的日期是请人根据女方出生的“八字”(年、月、日、时的干支数)查出来的。这就要到女方去要她的生日时辰,并举行一种仪式,这就叫“要日子”。要的时候,也要用礼帖(与投启礼帖格式相同),男方在礼帖上写:“敬请鸾庚,右启。”女方回帖写:“坤命某年月日生,肃复。”内签与称呼和投启的礼帖一样。男方根据要来的日子,请人用通书、历书,查出所谓黄道吉日(历书上有:建、满、平、收,黑;除、微、定、知,黄;成、开皆可用;闭、破不相当之说。)最好是用“大利月”(如鸡兔在正、七,虎猴二、八宜……);其次是“小利月”、“公婆月”、“父母月”、“媒人月”、“夫婿月”等等,都是指新娘说的。鼠、虎、龙、马、猴、狗六属顺数,如鸡、兔大利月是正、七月,小利月即二、八月,公婆月即三、九月,父母、媒人、夫婿等月,如此顺数,其余六属则逆数,如此逆推。如果用了“公婆月”,从结婚之日起,一月内不见公婆。其他是一样,只有照办,无法破解。只有用了“夫婿月”,待新娘坐了床,新郎在窗外持货郎鼓绕磨,边摇边说:留客不留客?新娘在床上答曰:留客。这就得到了破解,不然新郎是不得进房挑罩头红的,说起来真是笑人。
  送 日 子
  查出的日子,一般写:结婚日期、铺床方位、上下轿方向、坐床方向、次日下床和三日开脸方向、新房方位等六条。开头一条,写谨择某年某月某日迎娶大吉,其余五条,以“新人”冠头,“迎喜神”结尾,这是一定而不可移的。方位、方向不要迎了“太岁”(什么年“太岁”在什么方向是一定的,如:子年“太岁”在北、卯年在东……)。迎了“太岁”就会倒大霉的。(旧社会人们遇到了倒霉的事,常说碰到了“太岁”。)这“日子”用十六开红纸,一式两份,仍用拜书匣,择日派专人持送女方,两份都送去,女方留一份,迎娶时将另一份再带回男方(因为送双不送单)。再就是送的日子距迎娶不能超过三十天(不送过月日子),据云:如用日不当,犯了诸忌,是会招来大祸的。日子查好了,即便是阴雨风雪,也得如期行事。当时有个俗语:“刮风不良,下雨不长,雪里娶娘娘。”把一切遭遇归咎于新娘。
  赔送嫁妆
  日子送去了,双方就按期准备结婚。男女双方都要缝制被褥。这事都看得非常重要。必须找一个三、六、九的好日子,还要请几个父母双全的人棉缝。被褥的四角棉上籽棉花,并拴上栗子、枣、清钱等等,拴时念道:一对栗子一对枣,大的领着小的跑(指孩子);一对栗子一对钱,大的领着小的玩。特别是女方更是大加忙碌。那时的风俗,须女方陪送(当时说女子是赔钱货),一般有柜、箱、鞋箱、烟盒、抽屉桌、饭盒子、饭桌子,这叫两摞到顶的妆奁 ,被褥各一,这叫一铺一盖;其他衣物、手饰,也是必不可少的。妆奁多少,根据经济情况而定,富家几铺、几盖、几柜、几箱、大厨、小厨、顶子床、罗汉床、八仙桌、八仙椅、衣架、铜盆架……。衣物无数,应有尽有。送嫁妆的排列一、二里路。有的穷家只有一个柜子,还是她娘结婚时陪送的,又重刷新了,再陪送给闺女。
  送嫁妆抬的、挑的都用红绳,每件嫁妆器物上都贴上红纸或封条,连运送嫁妆人的身上都挂上红布,表示吉庆。还有一个跟嫁妆的老妈子,怀里带着钥匙,只有她才能开锁。送妆奁的人们,男方除酒饭招待外,都赐赏钱(无规定)。妆奁多,是取得婆家喜欢的主要条件,所以女方尽量陪送。嫁妆一到,最引人注目的是门帘(房门上的布帘子),门帘上的绣花有各色各样的花纹,红红绿绿,引人注目,它总代表了新娘子是一个针线活水平怎样的媳妇,嫁妆抬在喜主院内,解下红绳,早有人捡起两根撇在堂屋顶上,口中念念有词:“红绳飞上屋,日子过的富”;“红绳落屋顶,金银满缸良田千顷”。喜主听到这话,喜形于色,好像缸里立刻就满了金银似的。
  洞 房 布 置
  娶新娘前,很主要的工作是洞房布置。扎覆棚、粉墙壁、挂画子、贴花屏、剪花纸,不外有“凤凰串牡丹”“麒麟送子”“富贵有余”等图案,这些都是请能工巧手来制作,窗子用红纸满糊,房门贴上红纸书写的喜联,一般惯用的是:“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等联语。同时把亲朋送来的贺幛(多是宽幅六尺长的红绿绸料,上边用方块红纸大书,什么“诗歌南国”“五世其昌”等成语),贺联(用红色油光纸长约五尺,宽尺余,上下有轴,上写“画眉韵事传京兆,袒腹清标忆右军”等联句)都镶挂房内。(贺幛和贺联都落有上下款,上款写:某某令郎花烛之禧;下款写:某某鞠躬敬贺或顿首拜贺,称呼与其他礼帖相同)。贴的挂的,满满当当,煞是浓艳。十足地表现出一种乡土风俗的艳丽色彩。
  铺床更有针线,必须买一领新席铺在炕上(最受欢迎的是枣花红席),铺的时候念念有词:铺上芝麻秸,生个孩子做大官,铺上黄麦穰,生儿中个状元郎;铺的厚,夫妻恩爱到白头,铺的塇,夫妻恩爱到百年。炕的四角放上栗子、枣、清钱等,也是煞有介事地先念上几句吉利的话:什么那早生贵子、富贵前程等。铺完床接着填枕头,说:填上豆秸和麦秸,生个娃娃不是举人是秀才;左一把右一把,大的领着小的耍,满口吉利,不一而足。填起了枕头,靠炕沿冲门一角,放上一只斗,盛满麦子。炕下再放一张饭桌,上面摆上一块蒸糕,糕上插满栗子、枣,用红布包着,准备新人踏糕、上床。洞房铺设好,再放上妆奁,挂上门帘,一进洞房,真是别有天地,使人有幸福美满,妙不可言的感觉。
  请 客 送 礼
  结婚前几天,男家开始搬亲戚,姑、姨、舅、妗等等都得搬,搬来的亲戚,除家中须格外来看喜外,各人都要捎着钱,准备给新娘拜钱(多少按各人的经济情况),其余的亲人,也要来看喜,有的用大箢子,割上一刀肉(七市斤左右),放上一捆粉,用红包袱蒙着,背在肩上,送往喜主家;礼品重些的用食盒,俗叫“送小饭”,也叫看喜。喜主回礼多用面鱼和肉等。还有的送喜幛、送喜对、送喜钱(这些没有回礼)。有的个人送,有的集体送,通称看喜。礼品的厚薄,要看交情的厚薄,亲戚的近疏,当然也由经济情况决定。一般是随到随招待,本村或本街,当时不暇招待者,改日宴请。请帖用十六开红纸,上写即晨(或即午)“喜酌候光”或翌晨(或翌午)“喜酌候光”,下写某某鞠躬(或顿首),标上月日,但不超过结婚日期。这样请客送礼,大摆筵席,也是结婚中重要活动。
  施  礼
  结婚的头一天傍晚,吹鼓手就来了,安下摊子,摆上酒菜,就开始吹打伴奏起来,又是唱小调,又是奏戏曲,热闹一阵。晚饭后,举行“施礼”仪式,新郎乘上轿在吹吹打打声中,挨门挨户给长辈磕头,有的光磕本族的,有的邻居外姓也磕,户门大的(人家多)就只磕五服以内的。新郎上轿下轿,磕头作揖,直闹腾到深更半夜,才得休息。
  迎  娶
  结婚的这一天,乡镇的“讨老头”把大皮鞭挂在喜主门口,用以镇压其他讨饭乞丐。早上,喜主家都是吃面条(叫吃喜面),一般煮一满盆,除自己吃以外,族众和邻居,谁来吃就吃,这是一种惯例。还要分送给近邻近族,特别有老人和小孩的,更欢迎去送,俗说:吃了这面条,可以长寿免灾。
  在旧社会里,举行婚礼,不论这家经济情况如何,一般都雇上一棚子喇叭,吹吹打打、热闹一番。有的户用两棚子,甚至三棚子,场面就更热闹了。富有之家,用旗锣差或灯锣差。灯锣差比旗锣差增加八个宫灯,什么旗牌伞扇、金瓜钺斧、朝天镫,还有什么刹威棒,执事齐全。临迎娶出发前,新郎坐在堂屋正中椅子上,由“管家”随从懂礼仪的人,梳妆打扮,头戴礼帽,身穿长袍马褂,披红簪花,足蹬快靴,在乐器伴奏中顶戴完毕,再步步红毡,进入官轿,端坐以待。启程了,喇叭号头,觱篥喧天,全付执事,浩浩荡荡,俨然有状元及第的派头。
  官  筵
  近午,女家接来迎亲的花轿,便把轿内带去的凤冠、袍、带等,取出搬到家里去。新郎刚下轿,有陪客走出相对站立。这时“管家”持红毡从中一放,二人相互一揖,即由陪客陪伴,先到女方主屋(内摆祖先牌位)叩头跪拜,然后引进客厅,入席款待。新郎都是南面正中而坐,陪客左右两侧相陪,入皆以官客呼之。席上的肴馔,比一般客菜高贵,花样也多,竭诚招待。俗语说:和招待闺女女婿一样,不言而喻,是招待得特别好。在酒席期间看新婿的,在客厅门前,围得风雨不透,特别是姑娘们看得更仔细。评论新郎成为当时人们的话题。
  封 赠 发 嫁
  发嫁以前,都是找父母双全与新娘不犯属相的姑娘给新娘子梳妆打扮。这叫做“封赠”(赠封娘娘),各种乐器齐奏起来。头上先戴发狄髻,然后凤冠霞帔,身穿蟒袍,腰扎玉带,围以八幅罗裙,装扮起来,恰似京戏中的娘娘服饰。脚上穿红布缝制的软鞋,还穿上由她婆家陪送的“过门棉裤”(不管三秋六夏,任何时候都要穿)腰里挂上铜镜(据说铜镜就是“太极圈”,邪魔鬼崇,不敢近身)。打扮停当了,乐器也暂告一段落,静候发嫁。这一天女儿一般不敢吃喝,即便吃都是鸡蛋、栗子、核桃等,更不敢多吃多喝。因为半道不能下轿,一夜不能下床,故而少吃少喝,以防不便。发嫁了,令锣一敲,喇叭一吹,细乐也叮当响起来,蒙上罩头红,由两位姑娘架扶,新郎在前,新娘随后,红毡轮流递铺,在乐器鸣奏中,送入轿内。新娘入轿盘坐,放下轿帘,姑娘嘱咐几句,离开花轿。这时新郎端坐官轿,全付执事整队前列,官轿一动,花轿即起。这时轿夫即喊:“上轿银子,上轿钱!”女方早有人准备好了,接着应声有,随即把钱递上。这当儿,她母亲手端一碗清水,向轿底一泼,意思是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永无反悔。虽然是喜事,一般禁不住含泪而别。闺女出嫁,有的男方即便是贫寒之家,也要单乘花轿去娶,凤冠、蟒袍等服饰,更不用说了。只有改嫁的媳妇,才不坐花轿呢。
  花轿前进途中,头里鸣锣开道,旗帜招展,金瓜对对、钺斧双双,各种执事,列队而行。官轿在前,花轿随后,都有伞扇高举,双双冠盖。这时女方有两个送客(男的)跟随。还有一抬食盒,紧跟车后(这叫随身饭)。另有两个“随从”斜披红绸,肩挂红布,跨着高头大马、马颈上一串响铃,来回奔驰,晃晃作响(这叫前后顶马),簇拥前进,声势浩大,恰如“半朝銮驾”,煞是威风。逢村过镇,都是吹打一番。亲朋这时早具茶点,着人捧上,名曰献茶(男方一般不吃不喝,跟轿的酌情收留,赏给喜钱),有时不是亲朋,也得应付,(一般赏钱的价值超过礼品)这也是重要一环。如果无钱付赏,是很丢脸的事。再就是跟轿的早备一些小“喜”字和小红纸方块,一路逢桥、庙、河、井、村头、街尾到处撒贴,造成一路喜庆气氛。有的说:到处挂红,可以引来喜神,避除邪气,保证一路平安。
  状 元 游 街
  到了新郎家的村头,差不多都是太阳落山的时候,挑灯的立刻掌上宫灯,没有宫灯的,喜主也早准备下普通灯笼。喇叭一响,大锣一敲,各班执事,顺序列队,花轿紧跟官轿,伞扇左右不离,顶马一个在前,一个在后。这时细乐也伴奏起来。进入中心街道,开始踏街(叫状元游街)了,各班吹鼓手,为了招致旁观者的赞扬和喜主的喜欢,在吹打上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特别惹人注目的是大喇叭,一人兼吹两支,两个人用肩各扛一支,八字形列开,一人在后边单口双奏,咕咕嘎嘎,边吹边走。另一班不愿落后,标新立异。两人站在另两个人的肩上,高高拔尖劲吹,什么“送情郎”、“泰山顶”各种曲子。奏细乐的更不示弱,用管子吹起戏曲来,你吹诸葛亮招亲,他吹东吴招赘,你唱小放牛,他唱王小赶脚,各有春秋。有的细乐吹出鸡叫狗咬,蟋蟀鸣、画眉唱以及学其他各种鸟兽昆虫的叫声,花样繁多,大小乐器,相互伴奏,旋律和谐,十分悦耳。抬轿的也跟着乐声,步舞起来。各有姿势,各有名堂,前头二人,一个挺胸拤腰,一个平肩扶杆,后边二人,一个扶杆平肩,一个拤腰挺胸。八只脚互相协调,起落各有分寸,二轿平平稳稳,只是上下微颤,如稳水游船,慢慢浮动。轿夫们大显身手的时候,也正是出大力的时刻,各人汗流浃背,不暇擦拭,前后顶马,也好似不自觉地昂头竖耳,有节奏的晃动响铃,配合乐器,碎蹄慢点,随着人流行进,真是一团大合奏,大表演。观看的万头攒动,执事如林,人群如海,都以羡慕的眼光,窥探新郎,喝彩赞叹。直闹腾到喜主赏下喜钱,示意回府,这才改换曲调,直奔喜主家门。
  过门 拜天地
  女方来的“送客”,由陪客陪伴,拜见男方亲家(这叫认亲),设席招待,当晚即回(习俗客不留住)。新郎下轿,官轿移开,花轿抬至门前。这时喇叭号头,笙管细乐,又配合起来,早有人等着轮流铺毡。新娘下轿即由“小姑子”捧着火盆,在新娘面前,晃动几下,这算烤了火(六月里也要举行这种仪式,驱除邪气和表示亲热的意思)。紧接着由两个女傧相(俗名嫁客)搀扶新娘,新郎前引,新娘怀抱丝矍随后,丝矍上插上一杆小秤,上挂新娘腰里带着的铜镜(丝矍是表示夫妻情丝缠连不断,绵远久长的意思。秤,旧时十六两为一斤,上镶十六金星,为十六星宿,新娘怀抱秤杆,即星宿落怀,预兆生个小孩,会是顶星相的人物)。大门下槛上放一马鞍,过门的时候,女傧相小声对新娘说:大步跨,接着小声念叨:“新人跨马鞍,少生女来多生男”,还有的说:“新人跨马鞍,一步一个黄金砖”。这时由大伯把早已准备好的红砖(用红纸包裹的砖坯,摆在插着两双筷子的红纸包的草把上)压在大门顶上(有二门的压在二门上),以示避邪。新郎新娘过得门来,院子正中,早摆上供桌,烛台、香炉、三色肴(猪头三牲),两边各摞着五个大馒头,酒盅三个,筷子三双,放在方桌的前沿,桌前铺一领席,新郎新娘走到桌前,双双侍立。此刻,纸箔烧起,鞭炮齐鸣,喇叭声、细乐声,又一阵高奏,观看的人站满了庭院。先由公公磕头礼拜(拜谢天地,保佑儿子成家立业),然后新郎叩头行礼、新娘由傧相扶搀,头微俯,腰少弯,稍作裣衽的样子,就算拜了天地。
  洞 房 花 烛
  拜罢天地,新娘跟随新郎跨过堂屋门槛时,傧相仍低声嘱托:大步跨,随着祷念:新人跨大步,家里的金银无其数。进了“洞房”,新郎踏糕上炕,左右各转一周,即下,随后新娘由嫁客扶着,也踏糕上炕,嫁客随又祝念:新郎新娘上了床,步步登高免灾殃。这时有一嫁客把丝矍、小秤和铜镜一起插放在斗上(这叫斗升三级)。新娘按照择定方向坐下,如此就坐起床来。这时早就有人把红灯点起,(这灯用豆油,棉絮搓芯,再使红线绳连起来拴成一处),放在窗台上。约有五六分钟,新郎用插在斗里的秤杆,将罩头红挑下,这才揭开小两口整日闷在葫芦里的秘密。双方或妍或媸,秀丽丑恶,生米做成熟饭,也就无可如何了。由于婚姻不自主,强行撮合,造成悲剧者,时有所闻。
  罩头红挑下后,接着吃随身饭,新娘只是作个样儿,一般不吃(吃随身饭也有一套祝语)新郎挑红出来,坐在堂屋正中,一口咬两个馒头,这叫“等福”和“咬福”。这当儿,无论是大伯还是其他长辈,都不妨趁机会来看一看,所以看媳妇的格外多。房里房外挤的满满的。有人在屋里看不见,就戳破窗纸看(这是喜主所欢迎的,因为有一个窟窿一个儿之说)。等到看媳妇的渐渐散去,才开始喝合婚酒。一双新人对面相坐,两把酒壶也用红绳连起(千里姻缘一线牵的意思)。这时只有几个小叔子、小姑子或其他下辈陪着。新娘一般不喝,都是由陪客相劝,逼着二位新人碰杯、握手……总是推扯一番。合婚酒罢,其他人完全散去,开始睡觉、休息了。由于一夜红灯不能熄灭(俗说红灯灭,不是死公公,就是亡婆婆),二人应该轮流剔灯,坐床一夜待到天明。这一夜,窗外有人私听最好,都是把窗下放一把扫帚,蒙上一个红包袱,权作人听。二日下床,开始打扮,金环玉坠,髻鬓插花,披肩围裙,镶佩玲珑,绣花鞋上缀以银铃,一步一响,别有一番娇艳风姿。梳洗妆罢,拜见公婆。记得唐朝朱庆余诗: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即公婆)。拜过公婆,随即拜见搬来的姑、姨等长辈亲戚,所拜见的都有拜钱,新媳妇也按次分送出嫁带来的点心、糖果、面食等。面食中以“其子”(糖、面、蛋等烙的斜方形小食品)为必须品,还按年龄、身份分送“耳枕子”、“烟包子”、“香荷包”等等,缝制精美,备受欢迎。
  回 门
  三日开脸,早上由大伯嫂子来做(用拴酒壶的红线,双成两股,扭作几转,用右手四指撑开双的一端,一端用牙齿咬住,用左手握紧,一开一合,使二线扭转,将汗毛撕掉),这就成了媳妇,那时开脸不开脸,就可以认出是否是没出嫁的姑娘,平日戏呼为“小毛脸”。早饭后,这时女方来车搬闺女了,新娘由大伯嫂子陪伴,小姑子跟随,坐娘家来的车,到近服长辈处磕头,也算都认识认识,长辈就给磕头钱,交小姑子收存。下午就搬走了,这叫“回门”。男方要大摆筵席对女方来人招待一番。临走前新媳妇必须请示公婆,住娘家的日期,公婆指示,一般是搬三还三(在娘家住三天,即回婆家,这叫搬三还三)。规定了日期,婆婆总说两句吉利的话。媳妇走了,送回了亲戚,这才算了结了婚娶大事。

 

创建时间:2015/3/1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Copyright © 2008-2009  -  GBK简体中文版  龙刘文安工作室(版权所有)欢迎提出宝贵意见   
刘文安工作室: 网络建站 排版印刷  CIS策划、商标设计 电子邮箱sinoat@163.com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设置为1024×768  IE6.0以上版本浏览器  flashplayer8.0以上版本播放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