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丘明、清时期的行政区划
山东省安丘市在明、清时期的行政区划,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现摘要如下,供爱好文史的朋友参考,欢迎提出宝贵意见。
(一)明代区划。
《安丘县志》(明万历年间马文炜着)记载,当时全县基层行政区划分为五坊厢,六乡,一共一百七十四个社。详细划分是:
五坊厢(指城区及近郊)包括:东北坊、东北厢、东南坊、东南厢、西南厢。
六乡包括:汶水乡、临淮乡、安和乡、仁顺乡、雹泉乡和光宗乡。
汶水乡(在县东北),辖二十四个社:大、小王封,大、小北召,大、小逄王,大、小寨里,大、小孙家,大、小车埠,大、小朱王,大、小朱聊,大韩吉,大红家,大杨家,大王皋,大范家,大张排,大岞山,大刘家。
临淮乡(在县东),辖二十六社:大、小程家,大、小于家,大、小高家,大、小宿家,大、小院庄,大、小留晃,大、小朱藏,大、小东泉,大、小东许,大、小荆阳,大孙盘,大安泰,大莲池,大田家,大石珪,大东邵。
安和乡(在县东南),辖二十九社:大、小伏家,大、小埚坨,大、小相家,大、小营里,大、小金珪,大、小南许,大、小南泉,大、小季家,大、小朱耿,大、小张燕,大、小北林,大、小王万,大、小崇仁,大孙猛,大景芝,大兴福。
仁顺乡(在县西南),辖三十社:大、小张靳,大、小管公,大、小受山,大、小清河,大、小力监,大、小西泉,大、小杨埠,大、小慈埠,大、小寨庄,大、小杨许,大、小清泉,大、小红河,大、小河下,大、小朱村,大川里,大方家。
雹泉乡(在县西南),辖三十一社:大、小峰山,大、小玉山,大、小土山,大、小留山,大、小南郚,大、小北郚,大、小贾猛,大、小田庄,大、小解获,大、小牛沐,大、小灰墟,大、小祖管,大、小陈管,大、小碧山,大二里、三里、峒峪。
光宗乡(在县西),辖二十九社:大、小朱留,大、小平原,大、小辛王,大、小包家,大、小金山,大、小唐郚,大、小南逯,大、小北逯,大、小纪家,大、小江河,大、小耿家,大、小靳家,大、小林泉,大、小古城,大牟山。
(二)清代区划。
清朝顺治初年,撤去坊厢,只存六乡,归并为五十八社。至乾隆年间分为六乡六十六社。道光以后仍存六乡,辖五十四社,这一区划直至清末。具体划分为:
一乡,辖十一社:许阁庄、大埠后、担山、韩吉、邢阁庄、杞城、逄王、安泰、赵阁庄、朱子、高阁庄。
二乡,辖八社:西关厢、北关厢、十里河、石堆、莲池、甘泉、孙孟、景芝。
三乡,辖八社:石泉、金堆、市留、官庄、管公、利监、寨庄、山其山。
四乡,辖八社:南关厢、东关厢、白坟、下坡、雹泉、灰墟、峒峪、南郚。
五乡,辖九社:牟山、凌河、兴福、解获、平原、大盛、牛沐、南逯、贾孟。
六乡,辖十社:归家疃、关王庙、光甫、慈山、杨许、成官、红河、漳河、包庄、高崖。(汶河居士 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