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丘明、清时期物产简介
明、清时期,安丘位于时青州府东部。由于地处鲁中丘陵地带,气候四季分明,经过古代先民世代的开发和引进,地方物产丰富,为安丘后来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古有“待要吃好饭,数诸安(诸城、安丘)二县”的民谚,说的是诸城、安丘的人民生活富裕,地方名吃很有特色,传统名吃“三页饼”“绿豆糕”“芝泮烧肉”等,再配以景芝佳酿佐餐。至上个世纪70年代,寿光、广饶一带来安丘讨饭者居多。
时安丘粮食作物以五谷为主,其中以谷子、大豆为多,小麦次之,黍和稷又次之;另有高粱和䅟子。此外,蕃薯俗名地瓜,蔓生,甘可代餐,清朝乾隆十四年由浙江人携种来此栽培,后多繁衍,成为百姓常年主食,被称为“铁庄稼”。
瓜菜主要有王封西瓜,峒峪山药,灰墟葱出灰墟(今辉渠)村,羊角葱出潍河西岸,均味甘辛,能顺气解毒;两河蒜头大瓣匀,辛香可口,汁液粘稠;大姜,明万历年间刘山北麓村庄少有种植,辛辣入药,经绵延渐得裨益;葫芦出潍西诸村,嫩当菜,老剖为瓢用,这都是一地独宜的特产。
明时安丘西关、柘山等地主产老苠烟“割把子”、“长把子”晒烟,清初遍及全县,市场声誉与栖霞、沂水晒烟鼎立山东。清末,英美烟草公司在王封一带试种烤烟,始引进烤烟技术。刘山北麓盛产烟土,即罂粟,从明清至民国,皆在济南府设有烟馆。
油料作物主要有落花生,俗名长生果,宜沙地种植。1805年后始有种者,获利很大,从此广为种植,使汶河两岸废田变成了膏沃之土。自青岛通商以后,舟车便利,花生很快成为大宗的出口贸易品。
明时桑树阡陌成行,达一百六十万株;枣树栽植普遍,逾一百一十万株,所产红枣早有名声;葡萄原出大宛,石榴原产大安国,明代已蔓延及全县,桃、李、杏、梨产量极大,花红、频婆系乡土品种,苹果、柿、樱桃、胡桃、木瓜为常产,文冠果为特产。
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安丘乡土志》载:山楂,潍、汶两岸沙田多有种植,晚清栽种益多,果大而味酸,秋末取果切制成片,运往他境,每年均数百万斤,能赢巨利。当时安丘古木很多,成材树主要有楸、楸叶桐(俗名笨梧桐)、榆、槐、柏、柳、青杨、白杨等。北宋苏轼当年知密州时修超然台,曾“伐安丘、高密之木”。
因桑树繁多,养蚕成为众多农户的副业。西南诸山的朴芡蚕作茧后,当地百姓收集后压丝,这种呈赭色的丝可用来织布。史传唐朝时本地曾向朝廷进贡绢和丝布;明朝进贡一种叫文绫的绸料,为“冰纨绮绣,纯丽之物”。安丘西南山区,古时野生葛极多,葛条起初仅用来编筐编篓,明万历年间有一南方人在黄县任县令时,教民用葛茎上的纤维织布。这项技术很快传入本县,为不少穷人解决了穿衣问题。
明朝初年,县内有人用麦秸制粗草纸(烧纸),后兴于景芝、逄王、石堆、许营等地,以薛家庄最盛。至清末,从业人数达一千八百多人,年产二三十吨。
潍河古来盛产四个鼻孔鲤鱼,鲜美异常,是当地名吃。汶水无鱼,但沿河从凌河到平原一带,芦苇很多,用苇编席和苇笠的不少,有“三百篾匠”之说。
景芝地处三县界首,为山东四大古镇之一,酿酒历史很久,所产景芝高烧,原料以高粱、谷壳为主,辅以麦曲。明、清时,景芝酒已畅销本省及东北诸省。明万历《安丘县志》记载,时县内交纳“酒课一百锭四贯”,足见酒业兴旺。
明代及清初,矿产即有牟山丹土、景芝土陶、安丘城郊火硝等,贫民采之赖以养家。印台纹石,细致坚凝,纹理凸出,被视为观赏石。牟山石砚,色纯紫,温润可用,清乾隆末年有人采石刻制,获利可观。(汶河居士 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