邴原与安丘
邴原,字根矩,东汉末年北海朱虚(今安丘市凌河镇红沙沟一带)人。时三国鼎立,魏据中原,实行州、郡、县三级辖制,邴原属青州北海国(郡)朱虚县郚城一带人。邴原早年与管宁(安丘人,齐相管仲九世孙)齐名,黄巾军起义时避居辽东,莘莘求学之士云集绛帐之下。他曾先后依附孔融、公孙度,后为曹操所用,官至丞相征事、五官将长史。死于随曹操征途中,归葬于今凌河镇李家赤埠村东赤埠岭上。
邴原死后,归葬安丘,以墓为证。据东汉应劭《地理风俗记》记载:“柴阜西南,有魏独行君子管宁墓,墓前有碑。又东北径柴阜山北。山之东有征士邴原冢,碑志存焉。” 又据明万历《安丘县志》记载:“邴原墓在柴埠山。” 柴埠山即今凌河镇李家赤埠村东红土岭。1975年冬天,时南郚公社在搞大寨田的时候,曾挖出邴原墓石门,当即封存。1982年文物普查时,该墓已无封土。试想,在封建社会,当时的交通条件如此不便,亡者回原籍归葬,可见其身世和地位之高。
据史载:邴原11岁时丧父,家里很穷。在几岁时,从私塾学堂经过,听见书声琅琅,忍不住哭了,教书的老师问他说:“小孩子为什么哭呢?”邴原答道:“孤儿容易悲哀,穷人容易感伤。那些上学读书的人,都是些有父母的孩子。我一来羡慕他们不孤单,二来羡慕他们有学上,能读书,今日由于内心感伤而哭泣。”老师怜悯地说:“你想读书就来吧!”邴原进了学堂,学习异常努力。仅一个冬天的功夫,就读熟了《孝经》和《论语》。年轻时,邴原与管宁就以德行高尚齐名,州府辟命都不接受。邴原与平原华歆、北海管宁同游,合称“一龙”,华歆为龙头,管宁为龙尾,邴原为龙腹。
黄巾之乱爆发,邴原带领家人到海上,住在郁洲山中。当时,孔融担任北海相,举荐邴原,其人道德高尚,乃人中豪杰。 后来黄巾规模越发展越大,邴原避居辽东,与同郡的刘政都具有勇略雄气。在辽东时,辽东太守公孙度忌恨刘政,于是收捕刘政家人,刘政逃跑。公孙度发布公告给各县衙:“敢藏匿刘政的与之同罪。”刘政走投无路,投靠邴原。邴原收留藏匿刘政一月有余,当时东莱人太史慈准备回家,邴原把刘政托付给他。然后去向公孙度说:“将军之前要杀刘政,是因为担心他会成为您的祸害,现在刘政已经逃跑了,您的敌人就不存在了?”公孙度说:“你说的确实有道理。”邴原又说:“您忌恨刘政,是因为他足智多谋。现在刘政已被免职,他的智谋已无用武之地,您何必再费力拘捕他呢?不如赦免他算了,以此平息众怒。”公孙度听了刘政的劝告。邴原送给刘政盘缠,让其回到故里。
邴原在辽东居住一年有余,许多名人志士前去拜访,可见邴原为人厚道,声望极高。日后归家,被曹操聘为司空掾。公元208年,曹操的爱子曹冲突然病逝,曹操伤心欲绝。正好邴原的女儿也在这个时候病死,曹操欲求将曹冲与邴原的女儿合葬。这对一般人来说,是个与曹家套近关系的好机会,但是邴原严词拒绝,说:“合葬,非礼也!我之所以被您所容纳,而您能够厚待我,是因为我能守训典而不变更(即不以个人意志转移)。如果听从了您的命令,就成为了平凡庸碌的人了,您又怎么认为呢?”于是,曹操停止了这一做法,改任命邴原为丞相征事。曹操征伐时,经常令邴原与张范留与曹丕一同居守。曹操对曹丕说:“有什么事情要多向邴原与张范这两个人讨教。”后来,曹丕见了邴原和张范都要鞠躬行礼。
曹丕有次宴请宾客,酒酣耳热之时,曹丕出了道难题——“君父各有笃疾,有药一丸,当救君邪?父邪?”众说纷纭,自然有许多人愿意在太子面前表露忠心,偏偏邴原一言不发。曹丕问邴原这个药丸究竟该给谁?邴原对曰:“父也!”曹丕也没有责难怪罪他。
后来,邴原代替凉茂担任五官将长史,闭门自守,非公事不出。曹操征伐东吴时,邴原随行,死在途中。曹操痛惜:“邴原名高德大,清规邈世,魁然而峙。”
(山东安丘 刘春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