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正宗
(1594—1661),即刘阁老,字可宗,号宪石,赐号中轩,明末清初大臣,生于书香门第,明朝天启七年乡试中举。
崇祯元年(1628年),以第三甲二十四名中进士,初任真定府司理,后升任翰林院编修、东宫讲读官等职。清廷定都北京后启用明朝旧臣,他在屡接诏书的情况下,于1646年(清顺治三年)正月应诏到北京上任,历任内翰林国史院编修、礼部会试副主考、侍讲学士、秘书院掌院学士、翰林弘文院大学士等,后升任少傅兼太子太傅,诰授光禄大夫,以少傅、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参与朝廷机要,相当于宰相。顺治帝晚年迷于佛学,他因上疏劝谏失去皇帝信任,加上政敌乘机寻衅,对他诬陷弹劾,被朝廷革职免死,家产一半入旗,不许回籍。他从此一病不起,忧郁而死。
乾隆帝登基后,认为他清正耿介、政绩卓著,遂予昭雪,降诏恢复原职。这一圣旨石刻现存安丘东关某村民家中,系石灰石质,长90厘米,宽30厘米,厚6厘米,所刻文字清晰可辨,俊美飘逸,皆用书圣王羲之行书集成,全文共28行、217字。圣旨的内容是表彰翰林院编修刘正宗的。该文先从选贤任能的角度,阐发辅臣的重要性,接着表扬他在任职期间“政声异等”,称赞他“志节清惠,平法慎刑”,欣赏他“识能五志,才擅三千”,特授以文林郎,勉励他积极作为,以光耀于群臣。接旨后,刘家极感荣耀,遂勒石镌刻,镶于壁上,直到解放后刘宅“相府”被拆,此刻石流落民间。(周庆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