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山《铭德记功》碑
在地处我市辉渠镇的留山上,有一块石碑《铭德记功》碑,记载了清朝大臣李湘棻叔侄当年带领乡邻筑围抗捻的史实。虽经历一百五十多多年的风雨,石碑依然完好,碑文清晰,至今仍屹立于山上。碑文如下:
《铭德记功》碑 原文
国家至治蒸上,息养兵革迄於今二百余年矣。乃辛丑岁杪 ,英夷犯粤,简帅伹征,云舫李公与其职焉。云翁素有经济谙兵略,故所往辄奏肤功,一岁三迁,历官漕督。其堂侄尹亭先生是时主政秋曹,精于吏治,声振乡中。壬子乞养归田, 屡征不起。越辛酉春,南捻扰及东境,遭荼毒者吾邑尤甚。适云翁引退家居,爰备器械,固守留山,而邑西幸赖保全。夫居高临深避兵之,称为上策者也。贼退后,云翁乃以倦勤之故,委任尹亭先生遂相厥地势,鸠工筑垣,蜿蜒十余里,若石城之状。不数旬,工已告竣,御敌之策,靡不周备。延至中秋,贼复来扰,远近邻里,扶老携幼,聚集如此,咸恃以为无恐。而先生规度严肃,与赞襄诸君子,明礼义,讲亲睦,罔不帖然服从。历九月初旬,贼又蜂拥而至。于时众怀义愤,意欲决战,而先生曰:"嘻!贼可击也,而未可以轻,吾辈祗宜保身家,惜性命。诛贼数百人,不足释吾恨;伤吾一二人,愈以滋吾忧。”其慎重之意,慈惠之心,蔼蔼溢于言表,虽古名将,何以加焉。嗣是贼履我境,莫敢仰视,而数万生灵,安全无恙。此固先生之德化所致,亦可见云翁知人善任之深衷矣。未几,云翁遽捐馆舍,先生亦因瘁染疾,中年谢世。扰攘之际,靡所适从。乃以先生仲兄虞臣总理诸务,井井有条,众咸悦服。又兼云翁长君小舫,从戒十余年,智勇兼备,更运筹以佐之殆,所谓后先晖映者欤。呜呼!云翁以词部摄戒行,勋业烂如,光照史册,信足传矣。如先生者,向使命,受朝廷,利安社稷,其丰功盛烈,岂不足铭彝鼎,而被弦歌?乃遭遇时变,以大材而仅小试,固先生之不幸,而乡邑之受庇荫者,究何有穷期哉。兹为勒石于山,俾后之览者,咸慕尹亭先生之德。而先生之名,亦如兹山而并永矣。故略陈事,实以仿大岘山遗碑之意云尔。
云舫讳湘棻 驰封文林郎四川知县
尹亭讳莘遇 例授修职郎即选教谕
虞臣印廷遇 优廪贡生江南知县
小舫印麟遇 恩监生直隷即林道
优廪生朱凤翰撰文
副贡生孙垣霭书丹
赞襄山务 郑廷翔 马宛超 聂若海 郑中道 李宗德 李咸中 李 荀 王崇章 李崧遇 李仁镜 朱凤翰 曹芭丰 李纯福 王登元 李华春 李鸿锡 李鸿举 李德澍 李端遇 曹松龄 王志善
李 明 石刻
同治四年岁次乙丑六月十三日 立石
《铭德记功》碑 释文
国家趋向太平安定,蒸蒸日上,平息战乱,到现在已有二百多年。然而,在1841年年末,英国人侵犯广州,国家选派参赞大臣,到广州处理有关事宜,(夏坡村人士)李云舫作为随员同往。云舫平素参与治国,熟悉兵书韬略,所到之处,很快就能奏报战功,一年中官位连升三级,直至授任漕运总督。他的侄子李尹亭,这时也在官署中主持政务,精明强干,成绩显着,在乡间很有声望。1852年,李云舫辞官回家乡休养,国家几次征调,他都没去。1861年春天,南方捻军,侵扰到了山东境内,我县遭害特别严重。这时正值李云舫辞官引退在家,(于是号召乡人)备好防御武器,固守留山,从而使安丘西部有幸得以保全。留山这地方,山高沟深,居高临下,在这里退兵避灾,确属上策。捻军退走以后,李云舫因为整日忙碌,身体疲倦,即派李尹亭接任这项任务。李尹亭根据留山的地势,招集民工,沿山筑墙,蜿蜒曲折十几里,就象长城的样子。没过几十天,工程竣工,防御敌人的策略装备,没有不周全的地方。到了中秋时节,捻军又来骚扰,周围远近村庄的人,扶老携幼,都上了留山避难。都觉得这里可以依靠,没有什么可怕的。而且,李尹亭的制度严格、作风严谨,一起守山的人,也明礼节,讲和睦,山上的人,没有不服贴顺从的。到了九月上旬,捻军又蜂拥而至。这时众怀义愤,都想决战。 然而,李尹亭说:“捻军是可以打的,但不可以轻率。我们这些人,只适宜保护好自身和家人,要珍惜性命。杀死几百个捻军,不足以消除我们的愤恨;而捻军伤害我们一两个人,却更使我们产生忧虑。”他慎重的考虑,慈惠的心,和蔼的态度,溢于言表,即使古代的名将,也怎能达到这一点?捻军见山上围墙高耸,戒备森严,没敢贸然冲犯。因而,山上好几万人的生命,安安全全,没遭伤害。这是尹亭先生的德化所致,也是云舫翁知人善任的的结果。没多久,李云舫猝然病故家中,尹亭也因过度劳累患病,中年去世。正逢乱世,人们无所适从,这时候,李尹亭的二哥李虞臣出来总管留山事务,事情做得有条不紊,众人都心悦诚服。再加上李云舫的大儿子李小舫,从军十多年,智勇双全,尽心竭力帮助筹划运筹,解除了人们的后顾之忧。人们说将门出虎子!李云舫以文职官代行军事职务,功绩灿烂,光照史册,相信足以值得传世。象李尹亭那样,服从命令,心向朝庭,有利国家的安定,他的功绩特别大,难道不足以铭刻在祭器上,从而使人们去宣扬歌颂吗?由于遭遇到时局变乱,是以大材小用。本来李尹亭的死是不幸的,然而乡县之中的人受到的保护是没有穷期的,所以特为这事,刻石立在留山上,使后来的人,看了记载后,都仰慕李尹亭先生的德行。从而使李尹亭的名字,也与这留山一起永存。因此,扼要地记载这件事,象大岘山上遗存的颂扬桓宣筑城守山碑一样,供后人纪念。
云舫讳湘棻 驰封文林郎四川知县
尹亭讳莘遇 例授修职郎即选教谕
虞臣印廷遇 优廪贡生江南知县
小舫印麟遇 恩监生直隷即林道
优廪生朱凤翰撰文
副贡生孙垣霭书丹
赞襄山务22人(略)
李 明 石刻
1865年 农历六月十三日立碑
( 刘春山 王学录 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