杞城史话
杞城位于黄旗堡镇政府驻地西南四公里。杞城“皇城顶”遗址位于杞西村南方向300米,封土深2米,为春秋—汉代杞城故城址,东西约1800米,南北约2000米,总面积3.6平方公里,是安丘境内最大的古城遗址。
杞城,古为杞国之都邑,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杞国建立于商朝,是从商周保留下来的小国。春秋末年的孔子曾经说过:“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周朝时期,周武王灭商之后,寻找大禹的后裔,结果找到东搂公,便封他到杞地。杞谋娶公的时候,将杞国从杞县迁到山东。当时,杞国曾先后受到宋国、淮夷、徐国等势力的攻击,无法在河南立足,只得暂时到山东滕县附近的邾国避难,而后迁徙到新泰一带。后来,由于别国的入侵,杞国被迫继续向东迁徙。公元前646年,杞成公在位时,将杞国迁到缘陵,即今山东昌乐附近。到了鲁襄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44年),杞文公又把杞国迁到淳于,即现在的山东安丘附近。据考,淳于国亡,地归杞人。《安丘县志》载:“春秋桓公六年冬,州公如曹传曰,淳于公如曹,度其国危,遂不复。后为杞人所有。”《杞纪》载:“杞,侯爵,夏少康之后,商汤封于曹东之娄,是曰东娄。周武求禹后的东娄公复封于杞,后降而称伯,又称子,迁都缘陵,又迁淳于,楚惠王灭之。”《安丘县志》载:“杞,旧都陈留雍丘,桓公六年迁都于淳于。”陈留雍丘即今河南杞县,桓公六年(即公元前707年)杞城作为杞国都邑,自公元前707年至445年,共262年。
杞城故城的面积和形状有据可依。据今存历代沿袭的杞城村、东门口、城里村、西门口村考证,杞城面积最大时为西南东北长四里,东西宽三里,呈条状,计六平方公里。后逐渐缩小,至清康熙四十三年(1706年)已作“龟”状,首西南,尾东北,称“龟城”。东面二里五十一步,西面二里十八步,南面二里二百九十四步,北面二里二百四十一步,周长九里二百六十四步。东西长二里一百八十步,南北长二里六十步,占地三顷七十六亩九分五厘。城墙基本完整,土垣部分倒塌,最高处丈许,数十年完好无损,后为居民取土毁。解放后,城郭宛然,残存之城墙最高处达五米之多,故城中央皇城顶依稀可辨。今城荡然无存,唯皇城顶、九女冢、将军埠、石佛寺、点将台、梳妆楼址残存。解放后,政府对此城进行了系统挖掘,仅在皇城处零星发现钱版模、砚石、铜剑、熏炉、铁猪、鼎及陶制品等文物。1976年杞城村农民王勤友建房取土时发掘出汉盘龙三足石砚,圆形,通高12厘米,直径15厘米,表面为灰色,质地坚硬细腻,由砚身、砚盖、砚石3部分组成,砚身周边刻有三条屈曲盘绕的龙,龙首下伸形成三足。砚石刻为蹲羊形,砚盖雕刻五条龙,正中的那条形体较大,昂首挺立,形成盖纽,周围刻波浪纹,衬托出蛟龙出水的雄姿,其余4条刻在盖钮四周的斜面上,恰似在水中游荡,生动形象,形态自然,令人叹为观止。
周桓王十一年(公元前709年)鲁国出兵,帮助杞国攻打淳于国,淳于公度其国危,外逃不归。周桓王十四年(公元前706年)冬,杞并淳于,遂迁都淳于城,改淳于城为杞城。
杞国弱小,又夹在齐,鲁之间,常被侵扰。杞国为求自保,便和晋国结盟。晋平公之母是杞(今山东安丘县东北)国之女,所以他让诸侯国派人为杞国整修城墙。周景王元年(前五四四)六月,晋知悼子联合诸侯国大夫,一起为杞国筑城。卫国大叔仪认为,为杞国筑城之事太过分。郑国子太叔说,拿他怎么办?晋国不担心周室衰微,反而保护杞这样的夏朝残余。它会丢弃姬姓诸国,也就可以想到。姬姓诸国还要丢弃,有谁去归向他?我听说,丢弃百姓而靠近异姓,这叫做离德。《诗》说:和协他的近亲,姻亲就会和他友好来往。晋国把近亲不看作近亲,还有谁和他友好来往?这次筑城,鲁国派孟孝伯率人前往。后来,晋范献子特别到鲁聘问,拜谢鲁派人到杞国筑城。
杞国末年,内政不稳,连续出现国君的弟弟弑君自立的情况。公元前445年,杞国终于在楚惠王的进攻之下亡国。杞亡后,其地属齐。西汉时期此地建淳于县,至后齐撤销并于高密,至唐宋后归安丘。据传,元末清初,因战争、瘟疫、灾荒,杞人死尽,今原城区各村居民无一杞之后,多是明洪武二年(1969年)由直隶真定府枣强县迁来的(自春秋以来,杞人以国名为氏。今原城区各村民未见杞姓者,又有家谱为证,故而如此结论。)
杞城多出名人。清初着述家、书法家、篆刻家张贞(1636----1712)字起园,号杞园,曾多次被举荐而坚辞不受,后隐居杞城村。着有《杞纪》、《渠丘耳梦录》、《安丘乡贤传》等。解放战争时期,我省战斗英模庄龙甲曾在杞城休养治疗。解放后,共产党领导杞城人民过上了幸福的好日子,并建立了党的基层组织。1982年设立杞城乡,隶属黄旗堡区。1985年撤乡设片,成立了片总支。2003年,杞城人民捐款修建了杞城小学。
如今,古老的杞城遗址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勤劳勇敢的杞城人民用辛勤的汗水重新建设了一座现代化新型城镇。杞王故里一度成为黄旗堡镇的代名词。今天的黄旗堡镇,经过历届党委、政府和全镇人民的共同努力,农业连年丰收,工业基础雄厚,第三产业繁荣,小城镇建设日新月异,先后被评为潍坊市新型小城镇、山东省中心镇、文明镇、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单位。正是“杞王故里添异彩,古汉要地增新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