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鄌靑简·文史通览网站      

潍县文史

青州文史

 红河频道

人文青州

昌乐文学

自卫反击战

文史资料

 百年大事

鄌郚专刊

怀恩祭祀

潍县春秋

临朐文史

营丘频道

安丘资料

昌乐街道

红军大肃杀

昌乐棋苑

鄌郚艺文

鄌郚人物

马进文集

人文潍坊

安丘文史

乔官频道

昌乐文

高崖文史

文革纪事

牡丹文化

金山真观

鄌郚文史

雁鹅养殖

潍坊名吃

寿光文史

高崖库区

昌乐文史

鄌郚新闻

电脑技术

在线读书

鄌郚西瓜

鄌郚咸菜

鄌郚乐器

  杞人
  作者:冰王子

  成语“杞人忧天”,盖指庸人自扰。可是何以单单由杞人来充当忧天的角色呢?杞国是个怎样的国家呢?它的历史又是怎样一个发展过程呢?《史记》虽然列有《陈杞世家》可是其中关于杞国的记载仅仅百余字,且大多是杞国君主的世袭表,司马迁认为“杞小微,其事不足称述”1。可“小微”的杞国却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不但历经三代,就是到了形势错综复杂的春秋时期,仍然顽强的在山东大国的夹缝中生存。可以说它是大国的附庸,虽然有时“或绝或封”,但任何一个大国都不想轻易去动它,它通过外交上各种手段来维护自己微弱的权益。由于杞国的“小微”从而导致其历史资料的缺乏,使得一些关于杞国的历史长期存在疑问。所以本文旨在通过对掌握的史料排比演绎以及吸取今人在杞国史研究方面的成果,针对可以确定的历史事实,对杞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疑问进行探讨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杞为禹后,夏代的一个封国。《史记·夏本纪》记载:“太史公曰:‘禹为姒姓,其后分封,用国为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寻氏、彤城氏、褒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斟戈氏。’”同样在《史记·陈杞世家》中则提到:“杞东楼公者,夏后禹之后苗裔也。”由此我们可知,大禹的后代有许多是“用国为姓”的,而这些姓氏自然起源于当初夏朝所分封的诸侯国。因此我们可以说,杞国始封于夏朝,夏朝建立之后,夏的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家天下的政权,于是分封了自己的一大批同姓宗族。而在这些宗族中,正好有一支被封为杞国。所以杞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批由家长制统治者所分封的诸侯国,相比较于夏代之前的禅让制时期的部落,它是有着本质区别的。
  杞国颇得夏之遗风。春秋时期,孔子眼见当时的社会“礼崩乐坏”,于是追慕三代,访求古礼。为了探求夏代的文化礼仪,鲁国人孔子特地前往杞国,可是结果却是失望而归,孔子抱怨道:“我欲观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征也,吾得夏时焉。2” 在这里我们先不研究为什么杞国在春秋时期“不足征”的原因。就事论事地说,孔子所处的年代距离夏朝已经有近一千多年了,他要探访夏朝的礼仪、文化,独独选择小小的杞国作为入手,足见杞国作为夏朝后裔的重要地位。也反映了杞国在文化的传承上与夏朝的联系是非常密切的,从另一方面证实了杞国的历史是从夏朝所开始的。
  公元前十三世纪,成汤大败夏桀,“于是诸侯毕服,汤乃践天子位,平定海内”3 。商人取代夏人成了天下的共主。为了防止夏人的重新叛乱,商朝统治者“乃放夏桀,散亡其佐,乃迁姒姓于杞”4 。商汤对于夏族的后裔处理并未采取杀戮的方法,而是采取了另外一种相对来说比较温和的方法,将夏朝的王室迁徙到杞国来进行安置。之所以这么做。可以归结为这些原因。
  首先,通过《尚书》中的记载我们了解到,在上古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征伐讨灭,往往将其归结为原来的统治者的残暴无道,违抗天命,即“矫诬上天,以布命于下”、“灭德作威,以敷虐于尔万方百姓”5 将其描述为残害百姓的罪人,“夏王有罪,矫诬上天” 6,将罪责都归于原来的统治者一个人身上。既然如此,商汤流放了夏桀,去除了罪魁祸首,同时商汤在战胜后也告戒自己要“慎厥终,惟其始。殖有礼,覆昏暴。钦崇天道,永保天命。”7 对于夏朝的遗民后代自然也要妥善安置。
  其次,当时距离氏族部落时代还不算遥远,过去的那种原始民主的思想还存在于人的思想深处。对于权力的更替,虽然不排除用暴力作为工具来进行催化,但在大体上仍然是以温和的方式来最终解决。这也就是为什么夏桀被流放,夏族还可以继续繁衍下去,纣王自焚而宋国另封的原因。这种措施与方法从一个侧面展示了“三代”的礼仪,一种宽宏大量的礼仪。也难怪孔子在春秋的时候要去寻访三代之礼。基于以上的原因,夏朝分封的杞国在商朝又被分封为诸侯。只是这次的任务于上次大大不同了。原来杞国作为同姓国,是为了巩固夏的统治,而现在它则成了商朝安置与监视夏人的工具。
  杞国在商朝的地位是所谓的“亡国之余”,但通过对现存商代有关杞国甲骨文的考察,我们发现杞国与商朝统治者之间的关系还是比较密切的。武丁时有卜辞说:“丁酉卜,贞;杞侯,弗其祸,有疾。”8 帝辛时的卜辞云:“壬辰卜,在杞,贞;今日王步于商,亡灾?”9 通过以上的卜辞,我们可以确定杞国在商朝仍然是诸侯国,而且是侯爵。但正如《史记·陈杞世家》中所云杞国在“殷时或绝或封”,时时刻刻必须仰人鼻息,这里的“或绝或封”恐怕就是指杞国当时的情况。一旦得罪了商朝的统治者,就会遭到灭国之灾。而被消灭之后,商朝出于稳定夏族的目的,又重新分封杞国。将帝辛时期的卜辞与《陈杞世家》连在一起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商纣末年,成汤分封的杞国又一次被灭亡了,杞人又一次成了“亡国之余”。而第二次帮助他们恢复国家的就是“膺更天命,革殷,受天明命”10 的周武王。
  周武王灭商之后,“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11 由于杞国在商朝末年已经被灭,于是“周武王克殷纣,求禹之后,得东楼公,封之于杞,以奉夏后氏祀。”12 就这样古老的杞国又一次在新的时代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成了周朝的诸侯国。
  在大致明了杞国在三代受封建国的历史后,我们再来考察夏杞、商杞与周杞的具体位置
  首先我们先来考证西周杞国的地理位置。
  据《史记·陈杞世家·索隐》引:“宋忠曰:‘杞,今陈留雍丘县’。故《地理志》云雍丘县,故杞国,周武王封禹后为东楼公是也。’”;同时《史记·夏本纪》“汤封夏之后,至周封于杞也。”张守节《史记正义》载:“《括地志》云:‘汴州雍丘县,古杞国城也。’”。根据《史记》的记载,我们有把握把西周时期所分封的杞国的所在地聚焦在在“陈留雍丘县”,考证雍丘现在的位置,就是现今河南杞县。
  确定了西周所封杞国的地理位置,那商朝的杞国和西周时候的杞国有什么联系呢?通过对史料的类比。我认为商朝时期的杞国也是在“陈留雍丘县”,也就是在今天的河南杞县一带。为什么呢?
  首先在商朝时候,杞国处于“或封或绝”的状况。武王克商之后,封东楼公于杞国,使他可以“以奉夏后氏祀”。周武王给予杞人一块祭祀先祖的土地,应该不会随随便便的找一块土地来打发东楼公,他必定要找一块与杞人有一定联系的土地来安置他们。这一点和周朝安置殷商后代颇为相似,而且古人也常常将两者相提并论。《汉书·梅福传》就提到:“故武王克殷,未下车,存五帝之后,封殷于宋,绍夏于杞。”《史记·留侯世家》也说:“食其曰:‘昔汤伐桀,封其后于杞。武王伐纣,封其后于宋。’”既然将殷商后代安排在商朝旧地,那在“率土之滨,莫非王土”的周天子看来安置杞人也要找一块合适的土地。而杞人在商朝时期“时封时绝”,将他们在“时封”时候的土地封给他们,让他们祭祀先祖,那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其次,罗泌在《路史·国名纪丁》中写到:“(杞国)定姒国,商封之,今汴之雍丘,有古杞城,(唐)武德初为杞州”。他讲的更为直接,认定商朝所封的杞国就在“汴之雍丘”,也就是前面所提到的“汴州雍丘县,古杞国城也”。
  另外考察今天河南杞县的地理位置,我们发现它距离商朝的几个重要都城毫、殷等地的距离都在百里以内,按照殷商时期的标准,杞国是处于商朝的直接控制之下。这也比较符合史实。这样能使得商朝更好的控制夏的遗民。这恐怕也就是为什么商朝选择杞国来安置夏王室吧。这种心态非常符合统治者控制前朝遗民的心理。类似的就有宋国在收制于成周;秦始皇时期的“徙天下富豪于咸阳十二万户”13。
  基于以上的三个原因,殷商时期杞国的地理位置也有了眉目。商朝所分封的杞国就是在西周时期杞国的位置之上——汴州雍丘县,也就是现在的河南杞县。
  西周的杞国与殷商的杞国都确定在了杞县,而夏杞的具体地理位置,由于夏朝的历史本身还不是非常的明晰,所以要想用准确的史料考量夏杞具体位置是比较困难的。但是通过对一系列与杞国有关的史料进行分析,总结加以推理,还是可以从这些零散的史料中找到一定有关夏杞所在地的线索。
  《大戴礼记·少间篇》记载:“成汤卒受天命,……乃放夏桀,散亡其佐,乃迁姒姓于杞。”这条史料明确的告诉我们,成汤灭了夏朝之后,将夏朝的王室与一部分臣民都迁徙到杞。这里我们要注意一下“于杞”这个短语。既然杞国在夏代便被分封为诸侯,我们就有理由相信这个“于杞”的“杞”就是夏朝的杞国所在地。成汤灭夏之后,将夏的遗民迁到了“杞”。而如前所论述杞国在夏朝已经是诸侯国了,那它的封地自然是《大戴礼记·少间篇》中所提到的 “杞”,正如审食其所说的:“昔汤伐桀,封其后于杞”14 。也就是说商朝将夏的遗民转移到杞国进行安置。不管这种安置是分封抑或是监视,总之,有一点我们是可以确定的:《大戴礼记·少间篇》所提到的“杞”与后来商朝的杞国是一脉相承的。杞国原来是夏人的一支,夏朝灭亡之后,鉴于杞国的地理位置,可以有效的置于商朝的控制之下,于是商朝统治者便将夏王室迁徙到了杞国,杞国得以保留转而受商朝的分封。可以说夏杞与商杞是一个传承的关系,因而夏杞所在位置应该也就是商杞与周杞的所在地河南杞县一带。从夏朝立国,到商朝的“或绝或封”直至西周的“以奉夏后氏祀”,古老的杞国始终在今河南杞县一带居住,活动。
  1、《史记·陈杞世家》。
  2、《论语·八佾》。
  3、《史记·殷本纪》。
  4、《大戴礼记·少间篇》。
  5、《尚书·商书·汤诰》。
  6、《尚书·商书·仲虺之诰》。
  7、同上。
  8、《殷墟书契后编》下卷。
  9、《殷墟书契前编》卷二。
  10《史记·周本纪》。
  11、同上。
  12、《史记·陈杞世家》。
  13、《史记·秦始皇本纪》。
  14、《史记·留侯世家》。

 

创建时间:2015/3/1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Copyright © 2008-2009  -  GBK简体中文版  龙刘文安工作室(版权所有)欢迎提出宝贵意见   
刘文安工作室: 网络建站 排版印刷  CIS策划、商标设计 电子邮箱sinoat@163.com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设置为1024×768  IE6.0以上版本浏览器  flashplayer8.0以上版本播放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