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都:杞城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大鄌靑简·文史通览网站      

潍县文史

青州文史

 红河频道

人文青州

昌乐文学

自卫反击战

文史资料

 百年大事

鄌郚专刊

怀恩祭祀

潍县春秋

临朐文史

营丘频道

安丘资料

昌乐街道

红军大肃杀

昌乐棋苑

鄌郚艺文

鄌郚人物

马进文集

人文潍坊

安丘文史

乔官频道

昌乐文

高崖文史

文革纪事

牡丹文化

金山真观

鄌郚文史

雁鹅养殖

潍坊名吃

寿光文史

高崖库区

昌乐文史

鄌郚新闻

电脑技术

在线读书

鄌郚西瓜

鄌郚咸菜

鄌郚乐器

  千年古都:杞城
  袁 明
  这是一座距今2700多年的古老都城,262年的历史汇聚着华夏民族的人文精华,谱写了齐鲁文明的秀丽篇章;这里曾经受数次大战的洗礼,16位杞王的传奇经历,见证了一个王国的兴衰;这里拥有坊子大地一段底蕴丰厚的历史,承载着“杞人忧天”和“孟姜女哭长城”这两个家喻户晓并流传至今的故事,这里就是位于我区黄旗堡镇境内的杞国都城——杞城。
  追溯“杞”的历史,最早要从河南杞县说起。据《史记》记载,周武王灭掉商纣之后,将大禹后代东楼公封于杞,这里的“杞”指的就是今天的河南杞县。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杞国无法在河南立足,被迫将杞国从杞县迁到了山东新泰。在新泰短暂停留后,杞国被迫继续向东迁徙。杞武公的时候,也就是公元前707年,杞国在鲁国的帮助下,消灭了现今黄旗堡街道境内的淳于国,将都城搬迁到了汶水之畔的淳于城,并将其改名为杞城。从此,杞城作为杞国的都城,翻开了它崭新的一页。杞简公三年,也就是公元前445年,杞国被楚国灭亡。杞国从迁都杞城到灭亡共经历了262年的历史,在这期间,共有16位国君先后在位执政。
  杞国的疆域并不大,从清朝着名着述家张贞所着的《杞纪》中可以看出,当时杞国南到牟娄,北到汶水,西到缘陵,东到潍水,全国人口大约一万人,是名副其实的小国。杞国虽小,但有其重要意义,那就是杞国人乃是夏朝大禹的后代,是夏族主要的一支,是构成中华民族的主要先民,存有夏礼,当年孔子曾为考察夏朝之礼而到访杞国。只是由于杞国文献大多散失,因此孔子感慨道:“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
  和历史上许多曾经辉煌过的城市一样,杞城已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虽然我们现在已看不到杞城的模样了,但杞城的面积和形状却有据可依。据《杞纪》记载,杞城面积最大时为南北长四里,东西宽三里,后逐渐缩小,至清康熙四十三年即公元1706年,已作“龟”状,首西南,尾东北,称为“龟城”。在实地考察了今存历代沿袭的杞城村、城里村、东门口村、西门口村的方位后,一幅龟城地域图也豁然呈现在我们面前。杞城在解放后,城郭宛然,残存的城墙最高处达五米之多,故城中央皇城顶依稀可辨。七十年代末,平城造地,大部分城墙被毁坏,仅有部分城墙保留了下来。在黄旗堡街道城里村有一段残存的杞城城墙,从这里依稀可以看到当年城墙的模样,黄旗堡街道已在这儿树立标志,保护这段古城墙。这段土墙长约40米,高约3米,远远望去,可看见土墙很有规律的起起落落,似乎就是当年城墙的城垛。城墙土层密集坚实,可见当时先民在建设城墙时颇费了一番功夫,城墙上面生长着数棵古槐,枝繁叶茂,如同天然的遮阳伞为这段古城墙遮风挡雨。站在这段古城墙前,千古兴亡、物是人非的沧桑感顿时涌上心头,让人忍不住去寻找早已湮没在荒草深处的历史传说。
  杞国的发展道路并不平坦,从杞武公到杞德公,杞国在经历了50多年的平稳发展后,到杞成公时又一次被迫迁都。《左传》记载:“僖公十三年,淮夷病杞。”这件事发生在杞成公9年,也就是公元前646年,杞城被淮夷攻破,杞成公被迫将都城迁到了缘陵,也就是今天的昌乐县营丘。如今在杞城周边群众中还流传着与迁都有关的一个传说,为沉重的历史增添了一抹传奇色彩。相传杞成公有九个女儿,当年,淮夷伐杞时,重兵围城,久攻不下,故行谍计。杞成公的第三个女婿本为夷狄卧底奸细,几经刺探,从夫人口中探得“杞城按六爻建为龟形,具有老龟伏卧之功,其薄弱之处仅有东北角”的秘密,遂缒城而出,告与狄酋。夷狄获此情报,从龟尾处攻城,城破在即。杞成公率众突出重围,迁都缘陵,后在鲁国的帮助下,重新回到杞城。杞成公恨女儿助敌破了杞城,便在城西建冢,把九个女儿活囚其中,任其自生自灭,并立规矩:女大外向,死后外葬。这就是在黄旗堡街道流传很广的九女冢的故事。岁月的流失已磨灭了这座古冢原有的丽影,但九女的故事却让数千年后的人们依旧心酸。
  由于杞国国微民弱,又夹在齐鲁等强国之间,常被侵扰,为了生存,不得不和大国结盟,《杞纪》记载:鲁成公五年,鲁成公会晋侯、齐侯、宋公、卫侯、郑侯、曹伯、邾子、杞伯同盟于虫牢,这就是着名的虫牢之盟。虫牢是现在的河南商丘,鲁成公五年,即公元前586年。在同盟国的保护下,弱小的杞国沿着历史的轨迹,缓慢的向前发展,而杞城在历经风雨沧桑的变迁后,也已变得破败不堪,据史料记载,到杞孝公时,杞城的城墙已多处倒坍。而关于城墙倒坍,这里还有一个感人的故事,那就是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我们一直以为这不过是一个传说。其实孟姜女确有其人,而且哭夫而城倒也确有其事。不过,哭倒的不是秦长城,而是杞国的城墙。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经过代代口传,而演变成了现在这样的故事。据考证,故事男主角万喜良的原型是齐国大夫杞梁;哭的那段长城,最初只是杞城的一段城墙。据《列女传?贞顺传》记载:“庄公袭莒,殖战而死……杞梁之妻无子,内外无五属之亲。乃枕其夫之尸于城下而哭之。内诚感人,道路过者莫不为之挥涕。十日而城为之崩。这个故事发生在齐庄公四年,也就是公元前550年,杞梁名殖,是齐国大夫。在和莒国打仗的时候阵亡了,齐国后来把杞梁安葬在杞城城外,他的妻子孟姜女因为难过,经常在杞城城墙边痛哭。这个城墙因为常年失修突然间塌了一片城墙,后来就演变成了孟姜女哭长城这么个故事。
  杞国的城墙多处倒坍,但弱小的国力根本无力承担修城如此浩大的工程,于是在同盟国的援助下,杞文公6年也就是公元前544年,杞国对城墙进行了修复。关于此事,《春秋公羊传》有文记载:“景王元年丁巳夏,仲孙羯会晋荀盈,齐高止,宋华定,卫世叔仪,郑公孙叚,曹人,莒人,滕人,薛人,小邾人城杞。”而据传当时筑城用的土都是从临淄运过来的。现在经过挖掘,可以清晰的看到一排排当年夯土时留下的痕迹,而土的颜色也与当地土的颜色明显不一样。
  虽身逢乱世,杞国人却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夹缝中存活下来。杞城也暂时稳定下来。然而看似表面平静的宫廷,血腥的争斗却从来没有停止过。公元前506年,杞悼(dao)公去世,他的儿子杞隐公即位,但只过了几个月,就被他的弟弟杞厘(xi)公所杀,杞厘公为掩人耳目,还为杞隐公修建了一座坟墓,就是现在的杞隐公陵,当地人又称逄王冢。作为潍坊市重点保护文物,逄王冢历经千年依然静静的矗立在这片原野之中,在阵阵的秋风中,显得格外孤寂,让我们不禁回想起了那战乱不断的春秋时代。
  楚惠王44年也就是公元前445年,杞国的最后一代君王杞简公刚刚继位,争夺中原霸主的楚惠王就兵临城下,这个从周武王封杞开始延续下来的古老王国最终没有逃脱被灭亡的命运,走到了历史的尽头。
  随着杞国的灭亡,杞城也失去了往日的风采,但杞国人创造的文化财富却永远保留下来,杞人忧天的故事,就是杞国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通过对杞国历史的了解,我们如果单纯停留在对杞人无谓担忧的嘲讽上,未免过于肤浅。近年来,有学者对“杞人忧天”提出了新的见解,让延续几千年的成语,还原了它本来的含意。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王守经近年来潜心研究杞国历史,通过深入研究,对“杞人忧天”提出了他的独到见解。他认为杞人忧天是杞国的君王,忧患周朝的天子,管理不了这个天下。这种“忧天”是杞人对国家、对民族前途的忧患,也是留给我们的弥足珍贵的思想财富。
  杞国在坊子262年的历史虽然时光短暂,但却留下了一段辉煌的历史和许多脍炙人口的传奇故事。现在,杞国已湮没在滚滚历史长河之中,杞城历经沧桑巨变,也已不复存在,但杞人忧患天下的高贵品质和他们创造的杞城文明却似汶河之水,连绵不绝,奔流向前,给历史悠久,文明古老的坊子大地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本文来源:潍坊市坊子区作家协会

 

创建时间:2015/3/1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Copyright © 2008-2009  -  GBK简体中文版  龙刘文安工作室(版权所有)欢迎提出宝贵意见   
刘文安工作室: 网络建站 排版印刷  CIS策划、商标设计 电子邮箱sinoat@163.com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设置为1024×768  IE6.0以上版本浏览器  flashplayer8.0以上版本播放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