郚城故城
郚城故城位于安丘城西南30公里的红沙沟镇李家西郚村东,下营至小关公路南侧。东西300米,南北400米,总面积12万平方米。故城遗址东、南两面临河,土质黄黑。故城东部因取土遭破坏,形成断崖,文化层深达4米,上层为秦、汉、隋、唐文化。中层为商、周、战国文化。下层为龙山文化。出土的文物标本独具特色,时间连续性强,主要有铜鼎、提梁壶、盘、剑、陶瓮、罐和石佛像等。1979年安丘县人民政府公布该故城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郚城,春秋时为纪国邑,称郚。齐国灭纪国后,郚归齐国。西汉时于此地设郚城县。东汉时并于朱虚县,降为郚城亭。《续山东考古录》引《地理风俗记》载:“朱虚县东四十里有郚城亭,故县也。是郚城亭,即郚城县降为亭也。”晋惠帝于此置平昌郡。北齐天保年间改为琅琊县治所。隋大业二年(606年),琅琊县改为郚城县。唐朝初,因洪水等自然灾害,郚城夷为平地,昔日的繁荣不再。唐武德六年(623年)郚城县并于安丘县。从春秋到唐代1400多年中,郚城一直是比较重要的地方,其中作为郡、县治所有500多年。
从故城暴露的遗迹遗物分析,古人曾在此繁衍生息,为历史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该故城对研究原始社会的衰败,奴隶社会的形成,封建社会的割据,有一定借鉴作用。
后来,先辈立村时,为纪念郚城过去的繁荣,取村名皆不忘“郚”字,郚城故城以西的村初称郚西,后来称西郚,如李家西郚、刘家西郚。故城以南的称南郚,以北的称北郚(红沙沟镇的小北郚村)。“人民公社”时,故城附近的几个自然村为郚城大队。
(刘冠军)
杞城故城
位于安丘城东北18公里的黄旗堡镇杞城村周围,故城遗址呈长方形,地势平坦,西北部偏高,南北长约2000米,东西宽约1800米,总面积360万平方米。现城墙荡然无存,根据附近村:东门口、西门口、城北、城里村的分布,故城面积的确不小。在杞城村西约200米处有一面积约300平方米的高台地,当地传为皇城所在地,台地北侧有断崖,文化层厚达1.5—2.0米,汉代灰坑及春秋、战国及汉代砖瓦陶器残片皆有,出土的文物有战国至汉代的筒瓦、瓦当、陶罐、陶盆、陶瓮、铁镢、铜剑、钱范及砚石等。该遗址1984年安丘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杞城夏商属斟寻国地,周武王灭斟寻,封淳于公于此,为淳于国都城。周平王三十一年(公元前740年)起,杞国为免遭诸侯吞并,从雍丘(河南杞县)东迁,周旋于列强之隙,处境维艰,于周桓王十年(公元前710年)被迫迁至淳于国境内(今安丘杞城一带)。周桓王十一年,杞与鲁结盟。周桓王十四年,杞借鲁之力来淳于国,设都城于淳于国都处,至周贞定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45年)被楚所灭,历时260余年。西汉初又在此设淳于县治所,属高密国,为高密侯邓禹食邑,北齐天保年间并入高密,城遂废圮。相传当时杞国有一人,怕天塌下来,吃饭睡觉都感到不安,“杞人忧天”的典故源于此。后人在此建村时,遂以“杞城”命名,流传至今。
安丘故城
位于安丘城西南8公里牟山北1.5公里处。牟山水库建成后,故城遗址基本被淹没。仅有水库中间的一小部分仍高出水面1—2米,面积约1平方公里。
安丘故城,西汉为安丘侯国都邑。《水经注·汶水篇》载:汶水“东迳安丘县故城北,汉高祖八年,封将军张说为安丘侯(侯国)”,汉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因罪国除。东汉初,安丘县治从今城区以南的大墩迁到此地。北朝齐天保七年(556年)安丘县并于昌安县后此城改称牟乡城。隋开皇十六年(596年),析昌安县于牟乡城置牟山县。隋大业二年(606年)改称安丘县。隋大业三年,安丘县治所移于平昌县故城,安丘故城遂废。
后来,安丘故城遗址发现残砖瓦砾、土陶片及铜鐎斗和铁制器具等,故城遗址周围发现多座汉墓。
昌安故城
位于安丘城东南14公里的王家庄镇李家古城村。故城址长400米、宽200米,总面积8万平方米。今李家古城村后存残垣一段,长约500米,高3—4米,黄土夯成。村内经常发现汉代砖瓦、五铢钱、箭头等。村西北土岭上有古墓,传为昌安侯邓袭父子墓。
西汉设置昌安县,属高密国,东汉初年为高密侯邓禹食邑。明帝永平元年(58年)邓禹之次子袭封为昌安侯,其孙藩袭爵昌安侯。
此后,昌安屡为县治。隋大业二年(606年)并于安丘县。唐武德二年(619年)复置昌安县。唐武德六年(623年)并于安丘县。唐乾元二年(759年)安丘县移治昌安城,改称辅唐县。宋开宝四年(971年)复置安丘县,移治今县城,昌安城遂废。昌安城作为县城前后历时800余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