峡山多名士一河两圣贤
在齐鲁大地上,有一条充满神奇的大河―――潍河。川流不息的潍河成为齐鲁文化的发祥地,富庶殷实的潍河两岸孕育了一批又一批的文人名士。上古时的虞舜即出生在潍河岸边的诸冯村,在历山(诸冯村北)教习耕作,育化五谷,捏制陶器,拈弦作琴,可谓华夏文明的起始地。在潍河中游最富饶的峡山,有两个大村落,一个是东岸的郑公村,东汉末年的经学大师郑玄即生于此村,他博通经史,遍注群经,平息了几百年今文经古文经之争,成为传承儒学的一代宗师。郑公村正西30里的潍河对岸有一个朱子村,一千年后的南宋又出了一位大儒―――朱熹,在此增广贤文,批注“四书”,继承和发展了儒家学说,把儒家学说推向极致,被誉为理学大师。明清所崇尚的“四书五经”皆出自潍水岸边上的两位圣贤。
据史料记载,郑玄(127―200)出生在潍水东岸的郑公村,少年时就表现得天资聪慧,志向高远,酷爱儒学。东汉桓帝时,因“党锢之祸”,被禁14年。期间,他在传授弟子之余,专心注经。郑玄注经,以古文经为主,又吸取今文经之长,不囿于当时经学中的所谓“师法”、“家法”,而是博采众长,融会贯通,把今古文经融为一体,自成体系,成为经学的集大成者,被誉为一代宗师。
时任北海相的孔融“深敬于玄”,特将郑玄出生地设为郑公乡(现郑公街办),辟其门衢,使之能“容高车”,名“通德门”。郑玄可谓孔孟之后儒学的集大成者,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可以说如果没有郑玄,儒家学说很可能仍在争论不休,也就不会有历经2500年而不衰的影响力。
历史就是这样的巧合,一千年后的南宋,还是这条河,还是这片土地,与郑公村隔河相望仅距30里的朱子村,又出了一位旷世大儒―――朱熹,他围绕儒学的继承和发展,编注《四书》,宣扬理学,为儒家学说成为华夏民族的主导思想体系奠定了基础。这一思想体系不仅影响了中国,也对整个亚洲乃至全世界的社会发展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
朱子村位于潍河西岸,与郑公村隔水相望,名人贤士文化遗址众多,但影响最大的,当推宋代名儒理学大师朱熹。朱熹(1130-1200),江西婺源人,宋代着名哲学家、教育家,集理学思想大成的一代名儒,曾任南宋王朝秘阁修撰、侍讲等职。他力主抗金,恢复失地,属主战派。学术上,他广研博典,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及自然科学等方面均有造诣。他在儒学研究的基础上,发展了二程(程颢、程颐)关于理气的关系学说,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被称为“程朱理学”。
1181年,朱熹被罢官,他只身来到了自己最敬佩仰慕的郑玄故乡。朱熹在此看到大量史料,如获至宝,一住就是半年。他有幸对两汉的今古文经之争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了解,为其后对“四书”的注释奠定了基础。他看完郑玄的诸多文稿史料后,感慨道:“汉魏诸儒,正读音,通训诂,考制度,辩名物,其功博矣”。之后,朱熹为生计和躲避朝廷的搜捕,便藏匿于河对岸北宋大理寺丞明元吉、参政知事明镐的家乡朱子村住了下来。他在祭拜黄公、盖公和明氏祠堂后,还为盖公堂题写了“经书造就齐相国,衣冠不改汉儒生”的楹联。从此,他在该村法林寺一边教书,一边隐修儒学,每郑公村大集便到郑公祠一趟,查阅史料兼购生活所用,一住就是三年。期间,他在朱子村东与郑公祠相对的河边,修建了“潍水神舍”(今仍有一神龟在,远近学子考前俱前来膜拜),广召门徒,传授理学。为便于人们学习儒家经典,他借鉴郑公,将儒家经典中精心节选出“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进行全面批注并刊印分发,这是教育史上的一件具有重大影响的大事。
岁月如梭,光阴似箭,不觉又过了近千年。听说这里的人们正在规划建设一个齐文化产业园,全面发掘潍河流域的齐文明,使一直影响中国的齐文化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这应是中华文化发展的一件盛事,此举甚善。朱子村周边的人们也在忙碌着准备为纪念理学大师朱熹建一座圣贤祠,更顺应了人们的心愿。本人近游潍水,偶得一联献上:“自古潍水多名士,千年一脉两圣贤”,也算是对先哲们的纪念吧。历史是有其规律的,千年一轮回,今朝又逢春。人们猜测这里是否会再现一位圣人呢?是啊,现今处盛世,人皆圣贤了。(魏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