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曾存在的证据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大鄌靑简·文史通览网站      

潍县文史

青州文史

 红河频道

人文青州

昌乐文学

自卫反击战

文史资料

 百年大事

鄌郚专刊

怀恩祭祀

潍县春秋

临朐文史

营丘频道

安丘资料

昌乐街道

红军大肃杀

昌乐棋苑

鄌郚艺文

鄌郚人物

马进文集

人文潍坊

安丘文史

乔官频道

昌乐文

高崖文史

文革纪事

牡丹文化

金山真观

鄌郚文史

雁鹅养殖

潍坊名吃

寿光文史

高崖库区

昌乐文史

鄌郚新闻

电脑技术

在线读书

鄌郚西瓜

鄌郚咸菜

鄌郚乐器

  夏朝曾存在的证据(杞国)

  杞国迁居山东问题
  杞国,是夏禹的后裔建立的姒姓国家,自夏代立国,夏朝亡后,商汤封杞国,以奉夏后氏祀。周武王克商,求禹后裔东楼公,为方国,封之于雍丘(今河南杞县)。因其是夏之延续,保存有夏礼,所以《史记》将其列为《世家》,孔子为了了解夏礼,也曾经到过杞国。约在春秋之季,杞都由雍丘东迁。“先春秋时徙鲁东北”(《汉书·地理志》)。
  春秋末年的孔子就曾经说过:“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
  有关杞国的资料,是比较少的。春秋末年的孔子就曾经说过:“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汉代的司马迁也有类似看法,他说:“杞小微,其事不足称述。”不过,有关杞国历史的几个方面,还是比较清楚的,其一,它是夏禹后裔所建的一个国家,而且建国时间较早。《大戴礼·少间》:“成汤既受天命,乃放夏桀,散亡其佐,乃迁姒姓于杞。”在甲骨文中,有杞这个地名,据后人考证,此杞的位置,即在今河南杞县一带。甲骨文中又有杞侯这个称号,证明了《大戴礼》的记载是可靠的。其二,杞建国后的世系,除了商代一段时间没有任何资料可资考察外,在周代,从大体上来说,其世系还是比较清楚的,由《史记·陈杞世家》可以得到证明。其三,杞国灭亡的时间,文献资料中也有明确的记载,即在鲁悼公二十一年,楚惠王四十四年(公元前445年)为楚国所灭。
  由甲骨文及文献资料证明,商与西周时代的杞国,均位于今河南杞县一带,但《左传》所载杞国事迹,却发生在今山东省境内。那么,杞何时迁居山东,迁徙的原因和过程又是怎样?凡此种种问题,并不十分清楚。本文拟就此诸问题,提出几点粗浅看法。
  一、杞迁居山东的时间
  杞国迁居山东的时间,已往的注释家均以为在春秋之前,至于在春秋前何时,各家均无说明。值得庆幸的是,自清道光、光绪以来,在三个不同时间和不同地点,都出土了杞伯每亡所作的铜器,这些铜器的被发现,给解决杞迁山东的时间问题,提供了线索。清道光、光绪年间,在山东新泰出土了一批杞国铜器,共有鼎、簋、壶、匜等十件。各器铭文基本相同,均为杞伯每亡为其妻邾曹所作之器。簋的铭文是:“杞伯每亡作邾曹宝簋,子子孙孙永宝用享。”按郑即春秋时代位在今山东邹县一带的朱国,邾为曹姓,铭文中之邾曹,即郑国之女嫁于杞伯每亡为妻者。
  1962年春,武汉市文物商店收购杞伯鼎一件,铭文与新泰所出杞伯器相同。④ 1966年秋,又在山东滕县木石一带出土杞伯鼎一件,铭文亦与上引杞伯簋铭文基本相同⑤。
  杞伯每亡为其妻邾曹所作之器,在武汉、滕县、新泰三个地区出土或发现,这说明了杞伯每亡与此三个地区当有某些关系。其关系可能是这样:当杞伯每亡居今河南杞县时,其所作之器,曾有一器辗转流至武汉;当其居住于岳家邾国时,曾有一器流落于滕县木石一带;而当其迁居新泰时,自然会把全部铜器带至新泰。杞伯每亡所作之器,在新泰出土最多,原因在此。因此,可以这样肯定:杞伯每亡原居今河南杞县,后迁今邹滕一带,最后又迁至今山东新泰定居。据郭沫若的意见,杞伯每亡即《陈杞世家》中的谋娶公。他说:“《说文》谋,古文作若,与每同从母声。”是每谋可以互通。至于亡字,郭沫若认为:“亡乃剥之或作,与娶同属侯部。”⑥因之可假为娶。郭老的意见是正确的。又据《陈杞世家》:“题公生谋娶公,谋娶公当厉王时。”由此可证明,杞迁居山东,当在谋娶公时。因为杞之迁居山东如果在谋娶公之前,那么,谋娶公所作之铜器,是不会在武汉一带出现的,只有把杞迁山东的时间,定在谋娶公时代,亦即周厉王时代,这个问题才能解释得通。
  二、杞迁山东的原因
  关于杞迁山东的原因,文献资料是有所记载的。问题在于,有的资料,确实反映了某些历史真实,而有些资料,反把问题搞乱了。请看下引几项资料:
  (一)《管子·大匡》:“宋不听,果伐杞,桓公筑缘陵以封之,予车百乘,卒千人。”
  (二)《管子·霸形》,“宋伐杞,因命以车百乘,卒千人。”
  (三)《左传》僖公十四年春:“诸侯城缘陵而迁焉。”杨伯竣注曰:“去年《传》云:‘淮夷病杞’,则杞之迁,由于淮夷之侵伐。”
  (四)《公羊传》僖公十四年:“曷为城杞?灭也。孰灭之?盖徐莒胁之。”在上引几项资料中,所谓“宋不听,果伐杞。”“宋伐杞”,“淮夷病杞”以及“徐营胁杞”等等,可能都是事实。但鲁僖公十四年之“诸侯城缘陵而迁杞”,恐怕不是为了避免宋与淮夷的侵略。因为这时的杞国,早已迁至今山东诸城、寿光一带,《春秋》隐公四年之“莒人伐杞,取牟娄”可证。宋都商丘,淮夷处淮北,均距杞甚远,是不可能病杞的。因之所谓宋及淮夷病杞,其时间当在杞居河南杞县时。如果把迁杞于缘陵的原因,归之为宋与淮夷病杞,恐与史实不符。
  至于徐莒胁杞,恐亦不发生于同一时间,隐公四年莒人伐杞取牟娄,自然是胁杞的证明。但那是杞迁山东以后的事,决不会是杞迁山东的原因。而徐胁杞的时间,亦应在春秋之前,而不在城缘陵之时。《春秋》僖公十五年,“楚人败徐于娄林”,杨注:“娄林在今安徽泗县东北。”这一资料说明,徐距杞旧都较近,当时徐曾对杞进行过侵略,是十分可能的。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得知,当杞国未迁山东之前,宋、淮夷与徐均曾对杞进行过侵略,均予杞带来灾难。由于杞不堪上述诸国的侵略,因而才被迫迁到山东来的。
  至于《左传》僖公十三年的“夏,会于咸,淮夷病杞故”,那是由于诸侯为了讨伐淮夷,以淮夷曾经病杞为理由而已。这正象齐桓公伐楚以“昭王南征而不复”为理由是一样的,决不是如杨伯峻所云:“城缘陵而迁杞”,是由于淮夷病杞的缘故。另外,《后汉书·东夷传》载:“厉王无道,淮夷入寇,王命虢仲伐之,不克。”《虢仲盨》铭文:“虢仲以(与)王南征淮夷。”这些资料说明,在厉王时代,淮夷确曾趁周王朝大乱之际,入侵过周王朝。淮夷既敢于向周王朝入寇,在周王朝扶植下,位于今河南杞县的杞国,自然亦在被侵之列。虢仲伐淮夷不克,杞国难以自保,迫使杞国不得不迁往山东。
  三、杞迁山东的经过
  关于杞迁山东的经过,王献唐先生认为:“东楼公未封杞前,早在山东之诸城自有其国,封杞而后,旧国仍在,迨杞不守,其后嗣仍回本土耳。”国都所在,即东楼公封杞之前之本土所在。东楼公封杞前之本土,即诸城之娄乡城。在王先生看来,杞迁山东,开始即迁至今诸城一带。其实这与史实不符。因为杞初迁山东时,所居之地是在今山东新泰一带,决不是初迁时即迁至今诸城一带,请看下面论证。
  根据杞伯器铭文,谋娶公曾娶邾国女邾曹为妻,这说明杞与邾有婚姻关系。当杞人遭受宋与淮夷的侵略,不能在原地安居时,暂时迁往邾地避难,当是十分自然的事情。1966年滕县木石一带出土一件杞伯每亡所做之器,当为杞在此暂时所遗。今之木石,当年正属于邾国辖区。1934年该地曾出土一批邾国铜器,可为证明。杞暂迁于邾以避外敌之侵,当是杞国迁徙的第一个阶段。
  由于邾为一小国,杞国统治者势不能在此长期定居,因而只好继续北迁。清道光、光绪年间,山东新泰附近出土了大批杞伯器,清人许瀚认为,新泰即杞都所在。许氏的这一推断是正确的,因为新泰附近一带,确留有杞人活动的足迹。《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晋侯使司马女叔侯来治杞田,弗尽归也。”又:昭公七年,“晋人来治杞田,季孙欲以成予之。”晋人之所以多次派人向鲁索还杞田,其原因不外两个方面:第一,所索之田,原为杞有,后被鲁国占去;第二,晋平公之母,乃杞国之女,她为了帮助杞国向鲁讨还失地,故让其子晋平公多次派人向鲁交涉归还杞田。“季孙欲以成与之”之成,这时已为鲁国孟孙氏所有,其位置约在今山东宁阳城东北九十华里处。成与今新泰县相距甚近,证明了杞国曾经在今山东新泰一带停留过一个阶段。至于当时杞国何以会把今新泰作为国都,从当时形势来看,其原因是当时新泰一带,为齐鲁两国交界处,齐鲁两国均难以绝对控制这一地区,因而才把杞国置于此处,作为齐鲁两国的缓冲地带。杞国定居新泰,应为杞迁山东的第二个阶段。
  后来,由于鲁国向杞扩充疆土,侵占杞田,迫使杞国不得不继续向东迁徙。从《春秋》隐公四年所载“莒人伐杞,取牟娄”一事来看,这次迁徙的时间,亦当在春秋之前;所迁的地点,亦当距牟娄不远。关于牟娄的地望,《清一统志》以牟娄为两邑,牟城在今山东寿光县东北二十里,娄乡城在今诸城县西南四十里。而杜预则以牟娄为一邑,即诸城之娄乡。据宣公十五年《春秋》:“仲孙蔑会高固于牟娄,”昭公五年《春秋》及《左传》:“莒牟夷以牟娄及防兹来奔”,牟娄实为一地,杜预之说可从。
  由此资料,只能证明杞东迁后的大概地望,杞迁居东方后,究都于今之何处,实难考知,这是杞迁居的第三个阶段。《左传》僖公十四年(公元前646年)载:“诸侯城缘陵而迁杞”,据《汉书·地理志》北海郡营陵下注引臣瓒曰:“营陵,春秋之缘陵。”此说自郦道元以来多从之。地在今山东昌乐县南十余里。杞迁缘陵,应为杞迁居的第四个阶段。
  至鲁襄公二十九年,由于杞为晋平公母家之故,晋侯又会诸侯城淳于以居杞。至此,杞便在淳于定居下来。所都之淳于城,即今山东安丘县东北之杞城。直至公元前445年为楚所灭。
  注释:
  ① 《论语·八佾》。
  ② 《史记·陈杞世家》。
  ③ 《山东金文集存》。
  ④⑤ 《文物》1962年第10期,1978年第4期。
  ⑥ 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
  ⑦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及昭公元年。
  [《原载《齐鲁学刊》1989·第4期]

 

创建时间:2015/3/1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Copyright © 2008-2009  -  GBK简体中文版  龙刘文安工作室(版权所有)欢迎提出宝贵意见   
刘文安工作室: 网络建站 排版印刷  CIS策划、商标设计 电子邮箱sinoat@163.com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设置为1024×768  IE6.0以上版本浏览器  flashplayer8.0以上版本播放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