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花蛇舌草的故事
从前,有位善良的名医,被邀去治一病人。病人胸背疼痛,低热不退,咳吐脓痰,众医医治无效。这位善良的名医诊病后也没有治疗药物,用脑思索时疲乏间伏案小盹。忽见一位白衣女子飘然而至说: “请随我来。”他随白衣女来到户外,见一条白花蛇在伸舌处化作小草。白衣女说:“此草能治他病。”说完飘然而去。名医正感惊奇时,病人家属来请他用饭。名医醒后马上来到户外,果见田埂边长着许多梦中所见的那种开着小白花的纤纤小草。于是便采了些,嘱即煎服。病人服后觉得好了许多。次日又服不到几日病便痊愈。名医查遍当时历代本草,也未查出这种小草属于何药。后来他想是梦中所见白花蛇在伸舌处化作的小草,所以就叫这种草为白花蛇舌草。
戈武与益母草的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药王爷在南山培植草药,为人医疾治伤。在这些药草中,最难栽培的就是治妇女病的益母草。
为了保护好益母草,药王爷把它栽到有虎出入的山口处。不三不四的人就不敢来偷益母草卖钱了。
有一年,黄河口一带突然闹瘟疫。药王爷便派人把益母草送去。
送药人来到了黄河口一带,一个叫戈武村的小村子。村里患瘟疫的人多,他拿着益母草的叶子对村里人说:"这是益母草,只要放到锅里煎水一喝,病就会好的。"果然,喝过益母草水的人,病都好了。
这草能治病的消息很快就传开了,三里五村的人都纷纷前来讨要治好了。送药人想,以后再有瘟疫怎么办。于是他在戈武村附近的河滩里选了块好地,把剩下的几株益母草栽下,这益母草便郁郁葱葱地长起来了,越来越多。从此,谁要用,谁就来采,但总也采不完。送药人以后回南山了。益母草却从此留在了戈武的河滩里。现在,在黄河口一带,还流传着这么一句话:"要吃益母草,就到戈武找。"
七叶一枝花的两个传说
一
很久以前,浙江天目山区住着一个青年叫沈见山,靠上山砍柴为生。一天,他在砍柴时,小腿被一条毒蛇咬伤昏迷在地。这时七仙女和王母娘娘驾祥云到此,便用沾有仙气的罗帕和碧玉簪救治了他。突然,只听“嗖”地一阵风响,罗帕和碧玉簪一起落在了地上,即刻变成了七张翠叶托着一朵金花的野草,沈见山惊呆了,看看自己的小腿,已无伤痕。下山后,他给村民们讲述被蛇咬伤后获救的奇特经过,并带村民上山认药。村民们认为,这药草蕴含有仙气,故每遇有蛇咬伤患者,都采挖此药。后来大家就叫这草药为“七叶一枝花”。
二
相传,很古以前有一个叫东山的村庄,住着一对老年夫妇,他们有七个生龙活虎的儿子和一个美貌的女儿。七个兄弟从事耕地播种,妹妹上山采花采茶,一家人生活十分幸福。有一年,村庄里突然出现了一条大蟒蛇,十分凶残,常吞羊吃人,弄得鸡犬不宁,人心慌慌。七个兄弟决心为民除害,与大蟒蛇搏斗,但个个丧生,妹妹为了替哥哥报仇,练习武艺后,穿上了用绣花针编织的衣裙与蟒蛇拼搏,结果也成了蟒蛇的腹中物。由于金属的绣花针像万把尖刀猛刺蟒蛇内脏,最后蟒蛇终于丧命,于是山村又恢复了平静,但老夫妇失去了儿子和女儿,十分悲伤,天天哭泣不止。后来发现在大蟒蛇葬身之地长出了由七叶一枝花就成了医治毒蛇咬伤的名药 。
知母的传说
从前有个孤寡老太婆,无儿无女,年轻时靠挖药为生。因她不图钱财,把采来的药草都送给了有病的穷人,所以老人没有积蓄。这清贫日子倒能过,但老人认药本事无人可传,思来想去,她决定沿街乞讨,寻找可靠的后生教他认药本事。 一天,老人讨饭来到一个村落,向围观的众人诉说要找个心肠好的人传授采药本事。不久,有一个富家公子找到了她。这公子有自己的打算:“学会了认药治病,岂不多条巴结官宦的路子。”便把老太婆接到家里,好衣好饭伺候着。过了十几天,公子问起传药之事,老太婆说:“等上几年再说吧。”公子气得暴跳如雷把老人撵出了家门。她又开始沿街乞讨。没多久,又有个商人找到他,愿认她为干妈。这商人心想卖药材赚大钱,便把老太婆接到家,好吃好喝招待,过了一个多月,老人还是不谈认药之事,忍不住也把老人赶出了家门。
一晃两年过去了,这年冬天,她蹒跚着来到一个偏远山村,因身心憔悴,摔倒在一家门外。响声惊动了这家的主人。主人是个年轻樵夫,他把老太婆搀进屋里,嘘寒问暖,得知老人饿着肚子,急忙让妻子做了饭菜端上。老人吃过饭要走,两口子拦住说:“这大冷的天,您上哪儿去呀?”当老人说还要去讨饭时,善良的两口子十分同情,劝她说:“您这把年纪了,讨饭多不容易,要是不嫌我们穷,就在这儿住下吧!”老人迟疑了一下,最后点了点头。
日子过得挺快,转眼春暖花开。一天,老人试探着说:“老这样住你家我心里过意不去,还是让我走吧。”樵夫急了:“您老没儿女,我们又没了老人,我们认您当妈,”老人感动落泪了。从此,樵夫夫妇很孝敬老人,老人就这样过了3年多的幸福时光,到了80岁的高龄。
这年夏天,她突然对樵夫说:“孩子,你背我到山上看看吧。”樵夫背着老人上山,到山上老人下地,坐在一块石头上,指着一丛线型叶子、开有白中带紫条纹状花朵的野草说:“把它的根挖来。”樵夫挖出一截黄褐色的草根问:“妈,这是什么?”老人说:“这是一种药草,能治肺热咳嗽、身虚发烧之类的病。孩子,你知道为什么直到今天我才教你认药么?”樵夫想了想说:“妈是想找个老实厚道的人传他认药,怕居心不良的人拿这本事去发财,去坑害百姓!”老人点了点头:“孩子,你真懂得妈的心思。这种药还没有名字,你就叫它‘知母’吧。”后来,老太婆又教樵夫认识了许多种药草。老人故去后,樵夫改行采药,但他一直牢记老人的话,真心实意为穷人采药治病。
白头翁的传说
传说,唐代诗人杜甫年迈时,生活非常艰苦。一日早晨,杜甫喝下一碗两天前的剩粥,不久便呕吐不止,腹痛难忍。因身无分文,无钱求医。这时,一位白发老翁路过他家,见此情景,十分同情,询问病情后说道:“你稍等片刻,待老夫采药为你治疗。”过一会,白发老翁采来一把长着白色柔毛的野草,将其煎汤让杜甫喝下。杜甫服后,病痛慢慢消除了,不几日痊愈。因“自怜白头无人问,怜人乃为白头翁”,杜甫就将此草起名为“白头翁”,以表达对那位白发老翁的感激之情。
仙鹤草的传说
古时,有两个秀才进京赶考,时值炎夏,晒的他俩又渴又累。这时,一个秀才鼻子还出了血,到哪里去找药呢?正在这时,忽然看见一只仙鹤嘴里衔着一根草,慢慢从头顶飞过来。他俩想,如果我们长翅膀多好,便可很快飞出这个鬼地方!他俩便高喊” 仙鹤!仙鹤!我们也要长翅膀。”谁知仙鹤被他们这一喊,吓的一张嘴,衔着的野草掉了下来。”鼻子流血的秀才急忙把野草放在嘴里嚼了起来,有了草里的水分滋润,嗓子不干了,口也不渴了,没一会儿,鼻血也不流了。他们高兴地急忙赶路。后来,他俩都中了进士,当了七品县官,就派人到山上找那种野草。经医生辨认试验,证明它确实有止血之功。为纪念送草药的仙鹤,就给它起名叫“仙鹤草”了。
仙人掌的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海边有座高山,山顶长了一棵仙草,可以治病,大家把这座山叫“仙草山”。许多人都想去采那棵仙草。仙草被一个仙翁看护着。凡上山偷采仙草的人都要会被仙翁的怪风卷走。
有一位勇敢的小伙子上仙草山寻找那颗仙草。不料半路上冲出三只老虎,他奋力除掉一只,可另外两只一左一右地扑来。恰在这时,仙翁用怪风把两只老虎卷进了大海。小伙子跪拜谢恩。
仙翁问道:“山上有虎,你上山找仙草不怕虎吃你?”
小伙子说:“为了采到仙草,我不怕虎!”
仙翁又问:“你为什么采仙草?”
小伙子答:“我要用它为百姓治病。”
仙翁点头称好,便让小伙子采走了仙草。回去后为许多贫民百姓治好了病。这仙草如手掌般大小,形状又象手掌,是仙翁让他采回来的。为了纪念仙人,人们便叫它“仙人掌”。
车前草的传说
相传,尧舜禹时期,江西雨水过多,而河流因泥沙淤阻,致使逐年发生水灾。舜帝知道后,派禹副手伯益前往江西治水。这年夏天,又赶上久旱无雨,天气又炎热,工人们头昏发烧,小便短赤,病倒的人不计其数,大大地影响了工程的进展。舜帝知道后,让禹带医师前往工地诊治仍无济于事,禹和伯益焦急万分,坐立不安。一天,一位老大爷捧着一把草来见禹和伯益将军说:“我是喂马的马夫,我观察到马群中有一些马匹撒尿清澈明亮,饮食很好。而有一些马匹却不吃不喝,撒尿短赤而少。原来那些饮食很好的马经常吃长在马车前面的这种草。我就割了这种草喂那些生病的马,结果第二天这些病马全好了。我又试着用这种草熬成水给一些有病的人喝,结果他们的病也好了。”禹和伯益听后十分高兴,于是命令手下都去弄这种草来治病,结果患病的人喝了这种草熬成的水后,不到两天就痊愈了。因为马匹是在马车前面吃的这种草,所以就将这种草药命名为“车前草”。
断肠草的传说
传说乾隆皇帝下江南,微服察访,他为的是设法到海宁去看望一下自己的亲生父母且又避人耳目。一路上,昼行夜宿不提。这一天,他来到了镇江。在一家客店投宿后,身上感到奇痒,便披衣起床,去了一家草药铺,将自己的病症先告诉了草药郎中。这郎中先生十分认真地检查后,告诉他说:“你患的是疥癣,民间又叫疥癞疮,是皮肤病中的一种顽疾,能治,但需遵医嘱:用药后不能用手直接抓痒,更不能入口,因为此药有剧毒。”“先生能告诉我此草药的名字吗?”乾隆好奇地问。“叫‘断肠草’。相传当年神农尝百草,遇到了一种叶片相对而生的藤子,开着淡黄色小花。他摘了几片嫩叶放到口中品尝,后断肠而死,后来人们称它为‘断肠草’。”郎中告诉这位看病人。
乾隆的顽疾被治愈了,他重赏了这位郎中,又挥毫为其草药店写下了“神农百草堂”几个大字,自此,便名振大江南北。
相思子的传说
相传汉代闽越国有一男子被强征戍边,其妻终日望归。后同去者归,惟其夫未返,妻念更切,终日立于村前道口树下,朝盼暮望,哭断柔肠,泣血而死。树上忽结荚果,其籽半红半黑,晶莹鲜艳,人们视为贞妻挚妇的血泪凝成,称为“红豆”,又叫“相思子”。唐代诗人王维有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诗人根据故事借物抒情表达相思,委婉含蓄,成为千古传诵的名诗。
甘草的传说
从前,一个偏远的山村里有位郎中,他总是很热心地为人治病。一天,郎中外出给人治病,家里却来了许多求医的人。郎中妻子一看这么多人都等着丈夫治病,而丈夫又不知什么时候回来,便暗自琢磨:家中还有一些草药,拿起来咬上一口,觉得甘甜怡口。于是,她把这些草药给了那些病人说:“这是我家郎中留下的药,你们赶快拿回去煎水喝了,病就会好了。”过了及天,几个病愈的人特地登门来答谢郎中,说吃了他留下的药,病就好了。草药郎中一听就愣住了,而他的妻子却心中有数,赶忙把他拉到一边,小声对他如此一说,他才恍然大悟。草药郎中又急忙询问那几个人的病情,方知他们分别患了咽喉疼痛、中毒肿胀之病。此后,草药郎中便在治疗咽喉肿痛和中毒肿胀时,均使用这种草药。由于该草药味道甘甜,郎中便把它称作“甘草”,并一直沿用至今。
石竹花的传说
不知哪朝哪代,在东北的一座大山中住着一户姓石的人家。老两口只有一个儿子名叫石竹。家里贫寒,靠石老汉进山挖药为生。石竹刚呀呀学语的时候,石老汉在一次进山采药时摔死。从此,母子二人相依为命。石竹妈一人以挖山货挑起了抚养儿子的重担。因为家穷石竹非常瘦弱,而且从小就得了个尿炕病。十七八岁还尿炕,所以没人给作媳妇。石竹娘看在眼里疼在心里。石竹妈就不挖山货了,学着石老汉挖起了草药,想给儿子治病。草药千千万,哪一味能治好儿子的病呢?可石竹妈不畏山高路险,每天都去挖药,每次发现了新草药,她就自己先用口尝尝。有好几次,她被草药毒着了,她吃些清热解毒的草药,都化险为夷了。就这样她寻找一年又一年,治好儿子病的草药还是没找到。一天,石竹妈为了能发现新药她走得更远,爬山更高。可是奔波一天,还是没有什么新的发现。眼看天色已晚,她实在走不动了就坐在一块山石上歇歇脚。她想自己年岁越来越老了,连路也走不动了,怎么能再去找药呢?她越想越急,伤心的禁不住老泪纵横,两行热泪落到山石缝里。她忽然看见山石缝里长出一株花来。这花株只有一尺来高,细条条的叶,枝顶生花。花朵不大,几朵小花聚合在一起像一把伞,粉红色的小花在山风吹拂下微微摆动,仿佛在向她招手。石竹妈,以为自己人老眼花。仔细一看,那花还在那里点头微笑。突然一个姑娘的声音在耳边说:“老妈妈,把这花连根拔了,回家煎水给儿子喝,可以治好你儿子的病。”石竹妈只听见声音不见人影,山野之中只有那花在微风吹动下点头。这花越瞅越多。石竹妈拔了许多,抱着就往山下跑。回到家,连根带枝叶和花煎水给石竹喝。石竹连喝了三天,不但尿床的毛病治好了,人也变得精神多了,总觉得浑身有使不完的力气一样。石竹本来就是孝顺孩子,病一好,他就再也不要妈妈上山挖药去奔波劳累了。不久,他就娶了一房媳妇,一家人从此过着幸福的生活。石竹毛病治好的消息很快传开了,凡得了类似那种毛病的穷人,都来找石竹妈要这花草去治病,没有不灵验的。人们说这是花仙被石竹妈的一片爱心所打动,才主动帮忙的。每次人们要找寻这花草时,都叫不出它的名儿,只知道是石竹妈找的花能治病,便顺口叫它“石竹妈花”,叫来叫去,就干脆叫“石竹花”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