柘山大饼飘香在柘山
安丘市柘山镇彭家沟村农民王福光,注重挖掘地方名吃面食,通过走访考证,拜师学艺,结合自己研究创新,新开发的柘山大饼,柘山旋饼和柘山花生月饼一上市,就赢得了食客的一致好评。
柘山大饼,历史悠久,面硬带柔,嚼之有劲而不粘,筋道利口,食之干香浓厚,面味醇香,外硬里韧,回味无穷。充饥耐存。柘山大饼质量很高,地方风味浓郁,深受食客欢迎。柘山大饼源于山东大饼。山东“大饼”(锅饼)是一道极富有特色的食品,深受鲁西、鲁中等地广大百姓的喜爱。据民国《济南快览》一书记载:“以面作寸许厚中径尺余之圆饼,烙而熟之,外焦黄内细白,谓之锅饼。”
柘山大饼是一种北方硬面食,直径约50cm的圆形,大如盘,厚约5cm,重约3kg。外表精美细致,颜色均匀,特别漂亮,压印出各种花纹,看起来不像食品倒更像是摆设的饰品,那是用专门的锅饼模具做出来的,有些类似火烧的做法。因为饼里水分很少,所以放置数天都不会霉坏。柘山大饼的制做保持了传统的制作工艺,用料讲究,工艺细致。制作时将精细的麦面用纯洁的温水和成面团,经过反复杠压,搓好揉匀,用双手使劲摁压成形,直径约50公分左右,厚2.5公分左右。双手摁压时,手掌面背交复进行,饼面上自然出现匀称的花纹,撒上芝麻,然后再放在平底锅用小火烙,慢慢把水份烘干,直至烙成淡黄色,再用温火烤得熟透即成。柘山锅饼十分坚硬,吃起来特别有嚼头,完全是面粉本来的味道,干香、劲韧,体现了一种质朴、单纯和粗犷的饮食风格。
柘山旋饼,又名杠子头,它同锅饼一样,算起来也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了,据老人们说,这种饭食是老一辈子从元朝时候传下来的。
柘山旋饼,是潍坊有名的传统硬面食品。源出清朝末年潍县城西留饭桥一带,这是当地乡村盛行制作的一种伙食。这种伙食和面时1斤面加3两水,揉成干面团,再用枣木杠子压,“杠子头”的名字由此而来。柘山旋饼中间薄,有孔,边厚。古时候,人们用麻绳串成串,挂在鞍边、车旁,食之方便。凉吃越嚼越香;热吃,用菜、肉去烩,柔韧不散,非常有味。 因为保存时间长,出远门或做生意的人,特地买来路上吃,老人们讲吃旋饼就着辣菜疙瘩咸菜格外的香,干起活来有使不完的劲。
王福光从1996年开始从事柘山大饼加工的,至今已有十几个年头了,由于他媳妇心灵手巧,注意探索研究,博采众家之长,制作出来的饼子也就格外的好吃,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们说:“王家媳妇烙的大饼真有早先的味道,吃了这顿还想吃下顿。”这不,说话间,沂水马站的经销客户又来进货了。(汶河居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