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朽的丰碑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大鄌靑简·文史通览网站      

潍县文史

青州文史

 红河频道

人文青州

昌乐文学

自卫反击战

文史资料

 百年大事

鄌郚专刊

怀恩祭祀

潍县春秋

临朐文史

营丘频道

安丘资料

昌乐街道

红军大肃杀

昌乐棋苑

鄌郚艺文

鄌郚人物

马进文集

人文潍坊

安丘文史

乔官频道

昌乐文

高崖文史

文革纪事

牡丹文化

金山真观

鄌郚文史

雁鹅养殖

潍坊名吃

寿光文史

高崖库区

昌乐文史

鄌郚新闻

电脑技术

在线读书

鄌郚西瓜

鄌郚咸菜

鄌郚乐器

  不朽的丰碑
  --记昌乐南水北调工程
  郝雨东
  总长62公里的昌乐县南水北调工程从兴建距今已经经历了三十二年的风风雨雨,作为这项工程建设的亲历者,每当回忆起当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慨和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激动的心情还久久难以平静。她的建设可以说是昌乐历史上改天换地的伟大壮举,无愧于昌乐县“生命工程”的称号,是人民心中不朽的丰碑。
  昌乐县地处泰沂山脉东北麓与渤海山前平原之间,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293立方米(仅为全国和全省人均占有量的1/8和1/4),是典型的资源型缺水县,降雨年际、年内分布不均,旱涝灾害并有,尤以旱灾为重,素有“十年九旱”之说,旧县志有“昌乐,山县也,苦旱不苦涝”之记载。受自然条件所致,南部降雨量多,客水面积大,地上水丰富,加之北部工矿区地下水的超采,给北部工农业用水及县城生活用水,造成极大困难,成了名副其实的“半身不遂”。建国以来,虽然昌乐县人民发扬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坚持不懈地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建设了大量的水利工程,其中潍坊市六座大型水库之一高崖水库,于1959年11月动工兴建,1960年7月大坝完工,总库容14528万立方米,兴利库容5788万立方米,约占全县蓄水工程总兴利库容的50%,与之配套的又建没了高崖水库灌区,总干、南干、东干及一、二、三分干六条干渠总长98.3km,但是北部严重缺水的局面仍然没有有效改观。
  1977年4月,南水北调工程的咽喉部位鄌郚隧洞动工开凿,标志着南水北调工程的正式开工建设。然后由于南水北调工程投资大、建设周期长、地形复杂、任务艰巨,在建设之初,对该工程是上还是下,就存在着一场争论,相当多的干部群众对该工程存在质疑,认为昌乐水利建设搞过了头,文革刚过,百废待兴,在全县当时的人力、物力、财力等都极为紧张,缺乏挖掘机械等设备的条件下,兴建南水北调工程超出了群众的负担能力,怀疑的人甚至把南水北调干渠(鄌郚以北俗称高崖水库灌区北干渠,简称北干)称为“白干”,压力和阻力可想而知。当时的县委、县政府一班人认为干事业就有压力和阻力,但是只要是对人民群众有利、为民造福的事情,认准了就要坚定不移地干下去,就一定能得到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也就一定能够干好。为此,县委召开了常委会、公社党委书记会,并在党代会、四干会上对上马该工程作了充分肯定。县政府组织召开科技人员座谈会,进行了充分技术论证,把建设南水北调工程写进了人代会的决议,出台了切实可行的《南水北调工程实施意见》。通过以上工作,全县上下形成了共认,开始大搞南水北调干渠开挖工程,前后四届县委、县政府,谁也不另起炉灶,象接力赛一样,一届一届的干了下来,以至于新闻媒体在报道时,用了这样的标题“昌乐县四届县委、县政府,都是水龙王”。十一年间,全县先后有十几万劳力上阵,共建桥涵闸190座,开凿隧洞2137米、暗洞3193米,完成工程量308万立方米,总投工372.6万个,1988年10月,经过全县人民的艰苦努力,贯穿全县南北的南水北调工程胜利竣工,同年12月25日,汶河之水途径百余里,蜿蜒流到了昌乐县城,沿途群众无不欢欣鼓舞。但是有-个人却没能与昌乐人民共享调水入城的劳后之乐,他就是曾经为南水北调工程呕心沥血的原水利局局长刘瑞林同志,就在1988年12月22日,南水北调工程全线通水的前三天,他因积劳成疾,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1990年11月5日,山东省原省长赵志浩视察昌乐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时,高度赞扬了南水北调工程是“伟大的昌乐人民,用伟大的劳动,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
  南水北调工程除调用高崖水库之水外,还采用长滕结瓜的形式,沿途串联36座小型水库,沟通全县汶、白、丹、圩、桂五大水系,将全县大、中、小型水利工程串联在一起,相互补充水源,并以此为条件,使地上水、地下水统一规划,全县水资源的利用更加平衡合理;它和东干渠、南干渠一起构成了高崖水库灌区的骨架,控制灌溉面积占昌乐县总耕地面积的80%,提供了全县70%以上的农业灌溉用水及人畜用水,昌乐人民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南水北调带来的好处。1995年秋,以南水北调干渠串联的南流泉水库为水源自来水厂建成,城区人民喝上了甘甜的汶河水,南水北调工程的综合效益进一步显现,此后,县城区的工业和生活皆依赖于此,当时县委、县政府的长远眼光又一次得到了验证。
  南水北调工程建成运行后,干渠受自然老化及人为活动的影响,渠道坍塌、淤积、渗漏非常严重,大量水资源得不到充分有效利用,对整个干渠实行节水改造,最大限度的实现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已是势在必行。1998年,时任昌乐县政协副主席的县水利局总工程师石德成提出了“理顺体制、转变机制,加强南水北调工程管理”的建议,县委、县政府对此高度重视,经反复研究论证,决定从1999年开始,举全县之力对南水北调干渠全部进行高标准的防渗护砌改造。为确保工程的顺利实施,县里成立了工程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及施工协调等工作,为此刘明珂书记、花兆贤县长专门写了《给全县人民的一封信》,掀起了南水北调改造工程的高潮,各乡镇调动了近6万名劳力,清理土石方,干渠沿线又一次出现了全县各镇上人上机械、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1999年底,北干节水改造工程顺利完成,干渠水利用率达到85%,向县城一次调水时间由原来的15-20天,缩短到7-10天,而且由于在改造时与生态环境的改善统一考虑,统一规划,统一实施,使干渠沿线山、水、林、田、路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极大改善了调水工程的硬件设施,提高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使干渠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得到了充分发挥,被誉为昌乐的第二次南水北调。
  2007年,城区日供水量已达到3.5万吨,水厂生产能力已处于饱和,而且随着南水北调工程向城区调水次数的不断增加,长距离明渠调水存在的水资源利用率低和水质安全保证的问题日益凸显,为此,本届县委书记王树华、县长曹晓楠高瞻远瞩,“用十年后的眼光看待今天的现象,用十年后的思维研究今天的问题,用十年后的办法发展今天的事业”,超前谋划,于2007年10月作出了兴建10万吨供水工程的这一重大决策,全部利用外资建设,在全市开了利用外资建设公共设施的先河。10万吨供水工程总投资达2.14亿元人民币,利用管道输水的方式从高崖水库引水至城南新建水厂,再通过净水管道向城区供水,该工程在设计时充分考虑了工业化、城市化用水的需求,体现了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发展、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理念,全部采用管道输水方式、无动力供水,沿线预留农村集中供水工程出水口,每年可节约水资源2000万方左右,节电近千万度,确保了群众能够喝上干净水、放心水、健康水。据局长段洪祥讲,这项划时代的民心工程在今年底至明年春建成运营后,可确保全县经济发展数十年内无水资源之忧,极大地改善昌乐的投资环境和城乡居民的生活用水条件,城区供水将一步跨入全国先进行列,它也足可以称的上是昌乐的第三项南水北调。
  如今在10万吨供水工程的施工现场,没有了人欢马嘶,取而代之的机器轰鸣,抚今追昔,令人感慨万千。南水北调工程作为昌乐县水利事业发展的一个缩影,滋润着昌乐这座悠久而又现代的城市焕发出勃勃生机,见证着昌乐从一个传统的农业县向工业化、城市化的转变,我们有理由相信,10万吨供水工程必将和南水北调工程一起,在“科学发展、治水为民”的过程中,放射出绚丽的光芒,在昌乐史册上熠熠生辉,像不朽的丰碑,永远竖立在昌乐人民心中。

 

创建时间:2015/3/1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Copyright © 2008-2009  -  GBK简体中文版  龙刘文安工作室(版权所有)欢迎提出宝贵意见   
刘文安工作室: 网络建站 排版印刷  CIS策划、商标设计 电子邮箱sinoat@163.com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设置为1024×768  IE6.0以上版本浏览器  flashplayer8.0以上版本播放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