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乐古代大事记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大鄌靑简·文史通览网站      

潍县文史

青州文史

 红河频道

人文青州

昌乐文学

自卫反击战

文史资料

 百年大事

鄌郚专刊

怀恩祭祀

潍县春秋

临朐文史

营丘频道

安丘资料

昌乐街道

红军大肃杀

昌乐棋苑

鄌郚艺文

鄌郚人物

马进文集

人文潍坊

安丘文史

乔官频道

昌乐文

高崖文史

文革纪事

牡丹文化

金山真观

鄌郚文史

雁鹅养殖

潍坊名吃

寿光文史

高崖库区

昌乐文史

鄌郚新闻

电脑技术

在线读书

鄌郚西瓜

鄌郚咸菜

鄌郚乐器

  昌乐古代大事记
  古代大事记
  公元前2670年,五帝少昊封司寇爽鸠于营丘(今河头乡古城)。
  公元前2223年,封诸侯季荝于营丘,称季荝国,属虞夏之际的侯国。
  公元前1387年,商封逄伯陵于营丘,称逄国。
  周武王十三年(前1122年),夏四月,封师尚父于齐,都营丘。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载:“武王……封外祖父太公吕尚做齐侯,吕尚都营丘——山东昌乐县”。
  周康王十六年(前1062年),封姜太公子吕圾为齐侯,称丁公。吕伋传子己公吕德;吕德传子癸公慈母;吕慈母传子哀公吕不辰;周烹哀公而立其弟吕静,称胡公。历六世周懿王六年(前934年),胡公吕静徙都薄姑(今博兴柳桥)。
  齐桓公元年(前719年),齐都营丘改称缘陵城。
  周襄王六年(前646年),杞成公九年避淮夷,由淳于城(今安丘杞城)迁都缘陵,称杞国(河南杞县史志办公室编《杞国考略》载)。至灵王二十七年(前545年),杞文公五年(文公名益姑)复都淳于。历时102年。
  周敬王元年(前519年),封孔子弟子后处(字子里)于缘陵。
  周赧王三十一年(前284年),燕国伐齐,乐毅下齐70余城,缘陵陷于燕。五年后,齐将田单击退燕军,缘陵归于田齐。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将王贲灭齐,分天下为36郡,缘陵属齐郡。
  汉高祖十一年(前195年),封从兄将军刘泽为营陵侯,始称营陵县。
  汉景帝中元二年(前148年),从齐郡中分出北海郡,营陵县为北海郡治。
  汉宣帝本始四年(前70年),正月初一日,昌乐县境南部发生7级地震。清嘉庆《昌乐县志》载:“北海地震,坏宗庙”。
  汉平帝元始三年(公元3年),春,王莽为篡权,清除异己,郡国豪杰、朝廷忠臣不附莽者杀,王宇、吴章等反对者被杀百余人。逄萌冠挂东都城门,携家去辽东,又隐崂山,后隐居营陵城。刘秀即位后累征不仕,卒后葬此。今古城村前仍有“逄萌墓道碑”。
  新莽(王莽)天凤元年(公元14年),改营陵县为北海亭。后仍称营陵县。
  汉建武四年(公元28年),封伏恭字叔齐为营陵侯。
  汉建武二十二年(公元46年),春,蝗虫成灾。作物歉收。
  汉光武帝二十八年(公元52年),改北海郡为北海国,剧为治所,辖剧、营陵等18县。
  汉光和六年(公元189年),封应劭为营陵县令,后称泰山太守,汉献帝朝拜军参太尉,著有《汉官仪》、《风俗通》、《十三州记》等书,汉朝著名学者。
  晋元康五年(公元295年),六月,冰雹、暴雨成灾。
  东晋太兴元年(公元318年),八月,蝗虫危害严重,禾苗食尽。
  北魏太平真君元年(公元440年),春,大饥,饿死者甚多。
  隋文帝开皇三年(公元583年),置北海郡,治所今潍城区西关,营陵县属之。
  隋文帝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改营陵县为营丘县,仍属北海郡。
  隋炀帝大业五年(公元609年),大饥荒,民不聊生,死亡甚惨。
  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营丘县改设杞州,二年后复改营丘县。武德八年(公元625年),省营丘县入北海县。属河南道青州,五代相沿。
  唐武后长安元年(公元701年),北海县令窦淡在北海县营丘故地穿渠引白浪河水溉灌农田,曲折50里,号称“窦公渠”。古城村北小北庄东,尚有旧渠遗址,古城北门外窦公渠碑尚存。
  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夏四月,追谥太公吕望为武成王。至长寿年间,于古城村建太公庙。
  宋建隆三年(公元962年),取都昌一邑安乐之意,始置昌乐县,治所在城西7里大小丹河汇合处南侧,北海剧城旧址。属潍州。
  宋乾德三年(公元965年),改昌乐县为安仁县,旋称昌乐县。
  宋建炎三年(公元1128年),金人破潍州,知府韩浩、通判朱廷杰战死,潍州领北海、昌乐、昌邑三县。
  宋景定二年(1261年),知县段绮筹建文庙。
  宋咸淳二年(1266年),改昌乐县为巡检司,并入北海县。
  元至顺元年(1333年),在县城设儒学1处。
  明洪武元年(1368年),复称昌乐县,县衙迁至今昌乐县城,设3乡、64社。
  明洪武二至四年(1369~1371年),因元朝末年战乱和时疫流行,境内人口大减,明朝廷组织移民,迁进县境311户、933人,多数来自山西洪洞县和河北枣强县。
  明嘉靖七年(1528年),蝗虫成灾,大旱,饥饿,人相食,疫病流行,死者不计其数。
  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知县朱木始修《昌乐县志》。1548年编纂成书8卷,刻本。
  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建郭外土城,筑丹河二坝,引丹河水护城。
  清顺治三年(1646年),春,令民留大辫子。
  清顺治十年(1653年),冬,大雨雪,平地积雪3尺,牲畜冻死半数。
  清康熙九年(1670年),八月,征民工赴黄河修筑大堤。
  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知县贺基昌纂修《昌乐县志》6卷,刻本。
  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清政府为加强武防,建寿乐营,设参将1员驻昌乐。
  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清政府裁参将,留守备,改称守备营。
  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重修明伦堂及各祠,修城楼、县署大堂。
  清雍正九年(1731年),清兵守备营改称都司营,设1个分队驻守昌乐。把总1员,马兵18名,步兵55名。
  清嘉庆元年(1796年),白莲教传入县境,反对清朝统治。
  清嘉庆二年(1797年),正月,知县魏礼焯改建先农坛,始立八腊庙、刘猛将军庙、营陵书院。书院讲堂5间,东西学舍10间,厨房1处。
  是年秋,征民工挖黄河积淤。
  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知县魏礼焯等修,闫学夏等纂《昌乐县志》,32卷首1卷,刻本。
  是年,清兵都司营驻昌乐之分队,有马兵21名,守兵51名,并在丹河堡、五里堡、大桥堡各设墩台1处,各驻马兵5名。
  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山东白莲教起义,县城戒严。首领林清被清兵逮捕,其余散逃,县城又进行戒严。因县内荒年无粮,农民抢了仓库。
  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县衙下令,查拿白莲教徒。
  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十二月,大暴雨,河水涨溢,桥梁冲毁。
  清道光九年(1829年),十月二十三日,益都、临朐发生6级地震,有声如雷,波及昌乐。
  清道光十年(1830年),闰四月二十二日,河北磁县7.5级地震,波及昌乐。
  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清政府明令禁止私种罂粟。
  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改商盐为官盐。潍县与昌乐县划为一区,在潍县城北关设总庄,辖固堤、岭子、台底、富戈庄、昌乐、都昌、营丘、鄌郚8大分庄,开征盐税。

 

创建时间:2015/3/1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Copyright © 2008-2009  -  GBK简体中文版  龙刘文安工作室(版权所有)欢迎提出宝贵意见   
刘文安工作室: 网络建站 排版印刷  CIS策划、商标设计 电子邮箱sinoat@163.com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设置为1024×768  IE6.0以上版本浏览器  flashplayer8.0以上版本播放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