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乐婚嫁风情录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大鄌靑简·文史通览网站      

潍县文史

青州文史

 红河频道

人文青州

昌乐文学

自卫反击战

文史资料

 百年大事

鄌郚专刊

怀恩祭祀

潍县春秋

临朐文史

营丘频道

安丘资料

昌乐街道

红军大肃杀

昌乐棋苑

鄌郚艺文

鄌郚人物

马进文集

人文潍坊

安丘文史

乔官频道

昌乐文

高崖文史

文革纪事

牡丹文化

金山真观

鄌郚文史

雁鹅养殖

潍坊名吃

寿光文史

高崖库区

昌乐文史

鄌郚新闻

电脑技术

在线读书

鄌郚西瓜

鄌郚咸菜

鄌郚乐器

  昌乐婚嫁风情录
  昌乐有着悠久的齐文化,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历代相沿积久而成的风俗、习俗,诸如生活、生产、岁时、礼仪等等,具有与异地迥然不同的地方特色,正所谓“百里不同俗”。这里采访记录的,是相沿已久的传统的昌乐风俗,却已摒弃了杂糟——迷信陋习。这是历史赋于我们的使命,也正是移风易俗的必然趋向。现在先说说昌乐礼仪习俗中的婚姻风俗。
  送柬 俗称“定亲”,即“送完婚帖子”,场面上称“投契”。1950年国家婚姻法颁布前,此俗邑内各地盛行。男方备戒指、坠子(耳环)、带子(扎腿带)和布帛等礼品,同柬帖一并用红包袱裹起,选吉日派人送到女方,谓“下聘传柬”。柬呈红色,有四褶,装在拜盒(红木盒)里,褶子外表写“姻眷太福”,内右上题“永结秦晋之好”,中写“天作之合”,左下写“乾坤定矣”。女方父母备文房四宝、带子、服装鞋帽和同式柬帖一份谓“押柬”,裹入红包袱由聘客带给男方。双方保存柬帖,恪守信义,作为婚姻凭证。一般农家多用小柬,礼品和仪式从简。柬帖一式两份,双方换柬为据。常见男柬书有“久仰名门 愿结秦晋”或“不揣寒微 仰攀高门”;女柬则书“辜借冰音 仰答红章”等。家长于左下方落款。传柬定亲后,男方设宴款待媒人和亲友,以尽答谢、庆贺之意。
  请年命 也谓“请庚帖”,俗称“下年命帖子”,意即要新娘的生日时辰,以便请卜者查日子,决定结婚日期。男方派人用红包袱裹好“拜匣”(绛红木盒,内装年命帖),到女方家下年命帖子。红色帖皮面书“仰希金诺”。回帖皮面上书“敬答玉音”,里边写明新娘的生日时辰。女方家长的回帖,不轻易出手,以表示女方在择婚面前“三思而后行”的慎重态度,同时也有“自尊自爱”的传统观念,故有“三要方回帖”之俗。男方须数次派人赴女方要回帖,要回帖的差事须由男方的弟兄担当,虽有招待,却礼遇平平。有的因袭封建家风,往往愿闺女晚嫁,旷数月之久才复回帖,所谓“回帖出手,闺女嫁走”。随即,男方据女方生辰八字,请人查吉日定下婚期,派人带“迎婚帖”通知女方,俗称“送日子”。迎婚帖上写有新娘上下轿、梳妆、坐床和开面(也称纹脸或绞脸)时的面向,洞房门口方向(谓洞房喜向),以及陪嫁女客的属相禁忌等,以便迎取时照办。
  送缘房 邑内北乡少部地区称“下奁房”。结婚前一天,女方父母把陪送女儿的嫁妆请人送到男方家中。旧时,贫困人家用两个红包袱,包好衣服被褥,作为缘房。小康之家,陪送柜子、箱子、长桌、炕桌、双凳、双杌、梳妆盒、饭盒(也称食盒,盛饭菜点心用器)等木制家具,陶瓷茶具、铜脸盆、衣服被褥鞋帽等。富殷之家,备矮桌(即木托)若干,将漆木器、细瓷器、锡铜器、绸缎服装被褥、金银首饰及化妆用品、取暖用品按类分别放在桌托上,封以红绸绶带,请人抬(挑)到男家。喜主(男方家长)按丹帖(缘房清册)检点后盛情款待客人,分赠喜烟、喜糖、喜钱。木器缘房概刷栗红色,箱柜内装成对的枣火烧、各式甜面花和“麒子”(鸡蛋和面,切成豆粒大小菱形,发面后炒成),寄意“麒麟送子”;被服皆裹红包袱,被褥四角内放少许棉籽,外缀红枣、栗子、长生果(花生)和清钱,寓“早生贵子”、“财源茂盛”和“人财两旺”之意;铜脸盆内放清钱若干对,浮上放梳妆品,用红布覆盖。送缘房用的扎绳、抬绳皆染成绛红色,以图吉祥。六十年代起送缘房的陈规简化了,但被褥四角、箱柜内、脸盆内放的吉祥物仍不可缺少。因清钱的缺乏,脸盆内放上现金者,日益见多。七十年代以来,日益增强的男女平等的道德观念,使女方“陪送缘房”之俗,演化为男方操办,且档次见高,品种求全。九十年代城镇兴起组合家俱(组合橱、席梦思必不可缺)和电视机、录音机、洗衣机和电冰箱四大件。为此男方家长深感负重难为。女方家长虽仍陪送物件,却已卸去重负,重在心意了。
  娶媳妇 昌乐方言将(jiang)媳妇、娶亲。迎亲前,男家张贴大红对联和双喜,大门两侧墙上左贴“青龙”,右贴“白虎”,以镇邪迎祥。大门楼顶放一对红纸包裹的砖,浮上用红线束两双红筷,意企新人成双成对,白头偕老。按所“查日子”的指点,在自家或邻居家选好合乎要求的喜房,作为洞房。洒扫干净,窗贴双喜和剪纸,门口对联通常为“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房内安床铺席,临首一端放斗、秤、丝络、糕坨各一。迎亲时,新郎头戴礼帽,身穿长袍,披红戴花。昌乐北乡南郝、五图、崔家庄、尧沟、朱刘、城关等地备轿两乘,兰轿称“官轿”,新郎坐上迎亲,新娘坐乘花轿。新娘头戴红花和珠凤凰,披“罩头红”,身穿红色棉衣裤(夏季也穿棉),由陪嫁客(俗称“老婆子”)搀扶上轿。嫁客带“随身饭”,途中给新娘用,陪到新娘过门入洞房为止。路上由专人散扬、张贴喜贴。通衢过街,轿夫慢步行走,谓“踩街”。此时新郎有“当天状元”之美誉,州官、县官遇上亦为其让路,祈得“尊真后贵”之好。旧时,南乡乔官、朱汉至高崖等地除富家阔少迎亲坐“官轿”、喇叭奏乐以外,一般人家在家迎娶。午时正晌过门,新娘先踏马鞍过门槛,遂踏红毯(北乡青毯)至院内拜天地。天井里设供桌一张,供有撒着红色粉丝的鸡、鱼和来自男方老娘家的猪肉等“三牲”,燃红烛一对,点香奉三柱,夫妇面北向供桌,新郎奠酒后,同叩三个头,相对作揖,同叩拜父母,谓“拜天地”。新娘挽入洞房,新郎挑去新人红罩头,夫妇吃过上床汤(面条、米糕、豆腐)后,新娘上炕盘坐,怀抱丝络,谓“坐床”。其间任小叔及晚辈们观看戏闹,索要赏品(县城一带有“当日夜晚无老少”之俗,大伯、长辈中的年轻人,也可参与戏闹),谓“闹喜房”。夜深,人们尽欢而归,洞房油灯仍需勤剔灯芯,彻夜长明。新娘过门后,喜主即大宴宾客。南郝、尧沟、朱刘、城关等北乡地区,由新娘的弟兄陪嫁,谓“官客”。有宴请“官客”之后,才大宴宾客之俗。
  合婚酒(古称合巹),据传古人举行婚礼时,把同一葫芦开的两个瓢,让一对新人各拿一个舀酒漱口,象征成婚。昌乐全境此俗相沿至今。娶亲当天深夜,“闹喜房”的尽兴皆散后,小叔捧着食盒来到洞房,就床敞开食盒,鸡、鱼、肉、豆腐四样菜肴、酒具、筷箸俱全。小叔斟酒满盅后,新娘端盅向地上奠酒三次,每次都象祈祷似的小声说着:“合婚酒、奠床根,也有儿也有孙。合婚酒,奠床头,也有马也有牛。”意祈喜神保佑天作之合。然后夫妇你斟我酌,交杯换盏,饮至酣畅。昌乐南乡阿陀、红河、平原、包庄、高崖一带,新婚夫妇的“合
  婚酒”,由陪嫁女客服务。新娘奠酒完毕,夫妇各端酒杯饮至半盅,再交换酒杯喝完即告结束。七十年代以来,职工干部结婚时,已不行此俗。
  送大饭 此俗盛行于县境内北展以南十几个乡镇。男儿结婚前,必先向亲戚朋友报喜,约请结婚时赴宴。亲戚中姑家、姨家、姥娘家谓三大宗亲,姑家、姨家长辈必于结婚那天背大箢子挈子女前往。箢子里必须放猪肉一刀(七斤重),粉皮两捆(每捆二斤重),箢口用大红包袱盖严,谓“送大饭”。姥娘家“送大饭”由姥爷(或舅父或表兄)于结婚前一天送到,以便婚礼时用其猪肉作供品(三牲之一),其余人于当天新娘过门前到达即可。宗亲送大饭,到场的人越多越好,男女老少皆到更喜。宴请的男客、女客、长辈、晚辈分席招待,尽情欢乐。六十年代以来,“送大饭”的,用红纸包上现金,代替礼品,既省力又方便。
  回门 盛行于县境各地。结婚第二天,新媳妇由娘家的弟兄用“喜棚车”(旧时在木制独轮大车,两侧绑一领苇席,使之搭棚遮荫,前后用花红床单作帘,席棚和前后帘都挂红绸花,前后各一人共同驾驶)接回娘家,谓“叫回门”,有到娘家时务晚之俗;第三天再送回婆家,谓“送回门”,有到婆家时务早之俗。二日接三日送,谓“二回三”;若三日接六日送,谓“三回六”。娘家若无亲弟兄,须由堂叔弟兄叫送,此示娘家门庭人丁兴旺。女婿家设宴由长辈盛情款待。回门在娘家小住的新媳妇,都忙于针线活,为公爹、婆母、小叔、小姑们做裤、做鞋、做袜、做枕头等,回婆家分送各人,表孝顺、贤惠之心意,同时也以精巧的技术赢得全家老小和邻舍亲友的器重。昌乐城关及周边乡镇,叫闺女回门时,娘家父母一同前往,有到女婿家“认亲”之俗。解放后,随着妇女社会活动的日趋增多,虽“回门”之俗犹存,但简化了规矩,新媳妇不用忙针线,以回家探亲为乐。“喜棚车”早已湮迹,回门时自行车、摩托车、汽车都便当。

 

创建时间:2015/3/1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Copyright © 2008-2009  -  GBK简体中文版  龙刘文安工作室(版权所有)欢迎提出宝贵意见   
刘文安工作室: 网络建站 排版印刷  CIS策划、商标设计 电子邮箱sinoat@163.com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设置为1024×768  IE6.0以上版本浏览器  flashplayer8.0以上版本播放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