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国的灭亡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大鄌靑简·文史通览网站      

潍县文史

青州文史

 红河频道

人文青州

昌乐文学

自卫反击战

文史资料

 百年大事

鄌郚专刊

怀恩祭祀

潍县春秋

临朐文史

营丘频道

安丘资料

昌乐街道

红军大肃杀

昌乐棋苑

鄌郚艺文

鄌郚人物

马进文集

人文潍坊

安丘文史

乔官频道

昌乐文

高崖文史

文革纪事

牡丹文化

金山真观

鄌郚文史

雁鹅养殖

潍坊名吃

寿光文史

高崖库区

昌乐文史

鄌郚新闻

电脑技术

在线读书

鄌郚西瓜

鄌郚咸菜

鄌郚乐器

  齐国的灭亡
  公元前221年,在秦国“远交近攻”分化瓦解的战略攻势下,在五国相继被秦灭亡之后,初为春秋五霸之首,继为战国七雄之冠,立国长达845年的东方大国——齐国灭亡了。齐国灭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教训是惨痛的。虽然以我们今天的历史观点来看,统一是有利于社会发展进步的,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齐国曾一度称“东帝”,与秦分庭抗礼,政治经济文化在列国中均占优势,是有条件统一全国的。苏轼在《六国论》中分析六国灭亡的原因时说:“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但他也看到齐国不是因赂秦而亡,他的分析是:“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五国既灭,齐亦不免矣。”事实上也确实如他所说。
  齐国自太公封齐立国以来,尊贤上功发展经济,便利农桑渔盐,建立国本,后经管仲相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到了田氏代姜之后,威王、宣王励精图治,再振大国雄风,在战国七雄之中,首屈一指,居七雄之冠。孟子说齐宣王“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为了完成这一历史重任,齐宣王进一步扩大了稷下学宫,经常躬听有识之士的意见,尊重他们的人格,广泛招贤纳士,选贤任能,他以卓越的智慧和惊人的胆略伐魏,破燕,合纵抗秦,联合韩、魏以攻楚,齐国的王业得到快速发展。
  公元前301年,齐宣王死,子田地即位,是为齐闵王。闵王即位之初,尚能承祖先余烈,以兼并诸侯、统一天下为追求,以兼听广纳、励精图治为要务,故齐国保持了强于天下的地位。他扶韩制楚,攻燕灭宋,合纵抗秦,使当时通过商鞅变法而崛起的强秦闭关多年“不敢窥兵于山东”。《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记载:齐闵王三十六年,秦国派使者魏冉到齐国,传秦王旨意,尊齐闵王为“东帝”,秦昭王称“西帝”。当时的齐国地域广阔,物产丰富,人口众多,实力强大,齐闵王正犹豫不决,恰好这时苏代从燕国来到齐国,在章华东门见到齐闵王。齐闵王就问他:“好啊,先生来了,我正有一个问题问您呢!秦国派魏冉让我称帝,您以为这事如何?”苏代回答说:“这个问题问得太突然,希望大王接受秦使的请求,但不要准备真的称帝。为什么呢?秦国称帝,天下会很安然地接受,大王如果称帝,就会带来很多麻烦。况且让出帝号,以博取好的名声,有好处没有坏处。秦昭王称帝,天下人厌恶他,大王您不称帝,会受到天下人的拥戴,这是大的好处。试想天下两帝,大王以为各国尊齐呢还是尊秦呢?”闵王说:“尊秦。”苏代又说:“如果大王放弃帝号,天下人爱齐呢,还是爱秦呢?”闵王说:“当然是爱齐而憎秦了。”苏代又说:“两帝立约伐赵与伐桀宋,哪一个更有利?”闵王回答:“自然是伐桀宋。”苏代又说:“与秦共为帝而天下独尊秦而轻齐,放弃帝号则天下爱齐而憎秦,伐赵不如伐桀宋有好处,所以我劝大王放弃帝号来收取天下的信任。愿大王仔细考虑一下。”在苏代的分析劝说下,齐闵王放弃了“东帝”称号。当时如果闵王能够沿此思路继续发扬威王、宣王遗风,积极进取,兼听广纳,励精图治,保持好与五国的关系,一统天下的丰功伟业是有望得以实现的。
  然而晚年的齐闵王,骄暴、好色、好乐、穷兵黩武,不听谏言。《盐铁论·论儒》说他:“诸儒谏不从,各分散。慎到、捷子亡去。田骈如薛,而孙卿适楚。”《战国策·齐策六》则记载了齐闵王不听谏言而杀死谏臣的事情:“齐负郭之民有孤咺者,正议闵王,斩之檀衢,百姓不附。齐孙室子陈举直言,杀之东闾,宗族离心。司马穰苴为政者也,杀之,大臣不亲。”可见,威、宣时代所形成的悬赏纳谏、尊士贵士的良好政风,被闵王破坏殆尽。
  晚年的齐闵王还好大喜功,穷兵黩武,致使国家破败而百姓不堪。《大事记》云:“齐之伐宋也,苏代实启之。秦之救宋也,苏代复止之。代为燕反间,骄其君,劳其民,而速其亡也。其说燕曰:‘齐王长主也,而自用也;南攻楚五年,蓄积散;西困秦三年,民憔悴,士疲弊;又以余兵攻五千乘之劲宋,而包十二诸侯,此其君之欲得也,其民力竭也。’”从这段史料中我们可以看到齐闵王因诛士拒谏,而又好大喜功,在秦国说客苏代的阴谋离间之下,中计败国,使齐国国弊民竭,而这一切的结果,也导致了齐闵王的杀身之祸,拉开齐国衰亡史的序幕。
  齐闵王十七年(公元前284年),燕将乐毅率燕、赵、秦、魏、韩五国联军攻齐,败齐师于济西。闵王逃到卫国,卫国国君很客气地收留他,但闵王仍然以“东帝”自居,摆架子。卫国人也就不再优待闵王,于是他再逃往邹国、鲁国,两国都不收留他。最后逃到莒,终于被楚将淖齿杀死于鼓里。乐毅大军长驱直入临淄,将泱泱大国之都六七百年来所积蓄的财宝珠玉劫掠一空,攻占齐国七十余城。战乱之中,闵王的儿子法章化装成仆人躲进莒太史敫家中,与太史敫的女儿私定终身。战乱过去,莒地和齐国逃亡的大臣们商议立新君,到处寻找闵王的儿子,法章自己承认了是闵王之子,众臣于是共立法章为齐襄王。襄王即位后,即封太史敫女为王后,史称君王后,君王后生田建。
  襄王于公元前265年卒,其子田建立为最后一代齐王,史称齐王建。齐王建懦弱无能,胸无大志,一切国家大事悉决于君王后,君王后听政掌权,谨小慎微,勉强维持局面。《战国策·齐策》:“君王后事秦谨,与诸侯信,以故王建立四十有余年不受兵。”鲍彪在注释中说:“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策略,而齐国也乐得暂时安宁,因此齐国事秦谨慎,这只是没有明白秦国的计策而矣。”至于说齐“与诸侯信”恐怕未必然是这样。《史记》说秦国当时日夜攻打三晋、燕、楚,五国各自相救,因此齐国四十余年不受兵燹之灾,这倒是实情。如果齐国真与诸侯信,怎么能不助五国呢?
  秦国采取远交近攻政策,先攻韩、魏。秦相范睢对秦王说:“我听说齐国的君王后素称贤能,我要试探她一下。”于是命令使臣带了玉连环给齐国,并且说如果有人能解开此玉连环,秦王愿意甘拜下风。君王后知道秦王是在试探她,便拿了金锤在手,照玉连环一锤打去,玉连环顿时断碎。君王后对秦使者说:“回去告诉秦王,老妇已把玉连环解开了。”范睢知齐君王后也是女中豪杰,于是与齐国结盟。
  齐君王后死,王建更是没了主心骨,听任贪财好色、昏庸糊涂的相国后胜摆布。后胜是君王后的弟弟,由于君王后的威望和影响,齐王建对后胜过分地依赖,可谓言听计从。秦国看到了齐国的这种局面,派人行反间之计,用大量金帛贿赂后胜,后胜接受贿赂,秘密与秦国来往,派使者入秦,后来再让这使者夸说秦国如何强大,多么愿意接待齐王去访问。后胜常常为秦国侵灭各国开脱,当时秦大将王贲攻魏,魏王假派人与齐结好,共抗强秦。但后胜由于受了秦国贿赂,便劝齐王建:不要答应与魏的联合,不要惹恼了秦国,以免引火烧身。胆小怕事的齐王建听信后胜的话,果然没有答应魏国的请求。王贲很快消灭了魏国,立为三川郡。
  齐王建六年(公元前259年),秦攻赵,齐与楚出兵相救,但赵国无粮可继,向齐国借粮,齐国没有答应借给他,可见这次与楚救赵也是做做样子而已,结果长平一役,赵军大败,秦将王翦坑杀赵国降卒40万人。秦国不断进攻韩、魏、赵、燕、楚等五国,齐国不但不救助五国,秦每灭一国,齐还派人到秦国表示祝贺。王建十六年,秦国灭掉了天下共主的周王室,齐国在昏君王建、奸臣后胜统治下,也没有任何的表示,这与当年齐国先君桓公“尊王攘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霸业时代形成了多么巨大的反差。秦国为了瓦解齐国,派人给后胜送了大批金银财物,后胜就派了很多人到秦国做客卿,这些人接受了秦国的贿赂,都为秦国的利益说话。
  齐王建二十八年,齐王建要入秦国朝拜,雍门司马问道:“扶立君主,为了国家还是为了君主本人?”王建说:“为国家。”雍门司马说:“为国家而立君主,君主为什么抛开国家而去朝拜秦王呢?”王建只好还车返回齐宫。即墨大夫听说雍门司马劝止住了王建去秦,于是进谏说:“齐国地方数千里,战士数百万。韩、赵、魏的官员多不愿降秦,他们聚集在阿、鄄之间,大王可以招收他们并给他们配以百万之众,使之收复三晋故地。这样,临晋这个关就可以收复。鄢郢的官吏不肯降秦,他们聚集在城南之下。大王可以招收他们,并给他们配以百万之众,使之收复楚国故地。这样武关便可以收复。如此,齐国的威强可以再立,而虎狼之秦可以消灭。抛弃南面称王的尊严而甘心西面事秦,我想大王是不会这样做的。”但是齐王建不听,终于入秦,秦王在咸阳置酒招待齐王建。
  齐王建三十五年,即公元前230年秦国灭韩国。齐王建三十七年(公元前228年),秦灭了赵国。齐王建三十九年,秦国破燕,燕王逃亡到辽东。四十一年秦灭楚。四十三年,秦王拜王翦的儿子王贲为大将,兵渡鸭绿江,围平壤城,虏燕王喜,灭燕国。接着移师西进攻代国,代王嘉自杀。代王是承赵氏统绪和守赵氏宗祀的唯一宗嗣,代王嘉自杀国除。
  王贲灭赵之后,飞书报捷至咸阳,秦王赐王贲手令说:将军一出兵,就荡平了燕、代两国,横扫两千余里,与你父亲王翦将军的功劳,不相上下。但是从燕到齐,是回师的顺路,齐在,秦国的一统江山就像人缺一条臂膀。愿将军奋其余威,一鼓灭齐。王贲于是挥师南下,取燕山,望河间一路南下。
  公元前221年,王贲率军击齐,齐王建由于听相国后胜之言,相信齐秦交好,秦国不会灭齐,等到听说五国全部被消灭时,心中恐慌,才开始发兵守西界,防止秦兵侵袭。但是想不到王贲大军从北方顺势南下,兵过吴桥,直犯济南。齐国自王建即位,四十多年,不受兵戈,军事战备全无,士兵久不操练,全无战斗防守能力。王贲虎狼之师由历下取淄川,直达齐都临淄。所过长驱直入,如入无人之境,齐王建听后胜之言,只得束手投降,全城百姓虽怒,但也无人敢出来争斗。王贲兵不血刃,两个月之间,全部占领了齐国领士,秦王闻捷大喜,传令说:“齐王建用后胜计,绝秦使,欲为乱,现在将士拼命征战,齐国被我消灭,本应把齐国君臣全部斩首,姑念王建四十年来对秦的恭顺,免王建死罪,可与妻子迁往共城,每天供应一斗粟,让他活命。后胜误国,就地处斩。”王贲接命令斩了后胜,这个贪贿误国的奸臣,终于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战国策·齐策》中《齐王建入朝于秦》记载:秦使陈驰,引诱齐王建到秦国去,并答应给他五百里的封地。齐王建不听即墨大夫兴兵抗秦的劝告,而听信陈驰的话,于是西入秦,被囚在共城松柏之间,饥饿而死。
  被迁共城的齐王建,住处偏僻,只有茅屋数间,四围松树森森,无人居住,王建上下也带了几十口人,只靠斗粟不能吃饱,于夜间又饥又冷,听四周松涛阵阵,更感凄凉。想当初为齐王何等荣贵,悔不该听信后胜之言,成了亡国贱俘,受此饥寒,生死难料。不数日郁郁而死,从人俱逃。齐地人听说王建被俘寒饿而死,编了一首歌唱道:
  松树啊,柏树啊!
  饥饿时不能当饭!
  谁使齐王建到了这种地步啊!
  可叹的是他自己用的人不贤!
  本来有条件统一六国,建立一统帝国的齐国,在最后一代国君齐王建的昏庸和奸臣后胜的贪贿谄媚之中灭亡了。齐国为什么从春秋五霸之首、战国七雄之冠的泱泱大国到被强秦所灭?是应该从各方面探讨其历史原因和教训的。
  《淮南子·泰族训》云:“齐王建有三过人之巧,而身虏于秦者,不知贤也。”这说明前人早已从政治上探讨齐国灭亡的原因了。较为直接的近因就是齐王建不任用贤人,又昏庸无能,一味听从奸臣宾客的诡言,所以造成了齐国政治上两方面的失败:一是对外迎合了秦国“远交近攻”的策略,破坏了合纵之盟,矢去了其他诸侯国的支持,给了秦国各个击破的机会;二是离间了到国防的安全,直接影响到军队的战斗力。在这种情况下,齐国国君“不修守战之备”,老百姓则完全丧失战斗性,当秦国大军压境时,就出现了“民莫敢格者”的结果。
  而秦国的情况与之相反。据《荀子·强国》载:“应侯问孙卿子曰:‘人秦何见?’孙卿子曰:‘其固塞险,形势便,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力多,是形胜也。入境观其风俗,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挑。甚畏有司而顺,古之民也。’”孙卿子所见到的秦风民俗,质朴清雅,穿着从容有常无奇装异服。这样的民风就会使“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而不楛”,就会使士大夫“出于其门,入于公门,出于公门,归于其家,无有私事”。这样,也就会使老百姓形成“修习备战,高上气力,以射猎为先”的风习。朱熹说:“秦之俗,大抵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这就无疑会大大增强秦国的兵员素质和在战场上的战斗力。齐、秦风俗民习对其在统一中战斗力的不同影响于此可略见。
  又次,齐人贪利而秦人好功。齐人立国之初,太公首封,治齐以尊贤上功为时尚,对齐国的立国施治起了重大的作用,也形成了尊贤上功的优良传统。但到中后期,由于经济发达,奢侈之风的影响,又加上地处中原东陲,在诸侯各国互相攻伐的形势下,“五国各自救于秦,以故齐王建立四十余年不受兵。”齐人的重功传统逐渐被趋利所代替,并向私利和唯利发展。其对物质利益的追求胜过了对军功的向往,朝野上下形成一种追名逐利之风。“众庶百姓,皆以贪利争夺为俗”,而卖国求利之徒直接断送齐国的命运。后胜受金误齐,齐不贷粟于赵使赵败亡都说明了这一点。
  而秦人重军功、上耕战、立法度、修战备已成共识,本来秦地处西陲其风俗就有浓厚的戎狄特点,“其人不让,皆有斗心”,“秦之野人,以小利之故,弟兄相狱,亲戚相忍”是其特点。特别是自秦孝公用商鞅变法之后,更是“变法修刑,内务耕稼,外劝战死之赏罚,孝公善之”。“修守战之具,外连横而斗诸侯。”秦国统治者用军功、物利鼓励人民作战生产的办法,激励了秦人勇敢杀敌的热情,使秦军成为当时作战最勇敢、战斗力最强的军队,使秦国在战国末期那样列国纷争的局面中,具有了取胜的优势。
  最后,齐贵黄老、阴阳之学而秦重法制。黄老之学崛起于齐威王、宣王时期的稷下。最初它是出于政治的需要,宣称田齐是黄帝的胤胄,为正名分作为维护田齐统治的思想武器,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它提出“因道全法”的思想,指出“道”是“无根无基,无叶无荣,万物以生,万物以成”的静因之道,以效法天地,因任自然作为至高准则。这种学说对战国后期处于列国纷争,一切校胜于战场的社会环境中的齐国,不仅不合时宜,而且是涣散民心、衰败士气的毒剂,直接影响到齐国的综合国力。
  战国后期齐国还有邹衍为代表的阴阳五行学说。它讲求“五德始终”,“五德转移,治各有宜,而符应兹”。邹衍之语,多为“怪迂之变”,是些“闳大不经”的话,距现实较远,使人们往往难于推诚置信。同时,他的“五德始终”之说,把朝代交替、统一的成功,看成上天的安排。这在当时群雄竞战、列国纷争的形势下,实际上是涣散了齐国的军心和民心,对齐国的统一事业是大有其害的。黄老和阴阳五行学说的盛行,更直接的后果是大量神仙方士的产生,给齐国社会造成了负面影响,“燕齐之士,释锄耒,,争言神仙方士”(《盐铁论·散不足》),不事农桑,专务空谈神仙之风甚嚣尘上,使齐国在群雄争霸中,从思想上自我解除了武装。
  而秦国的社会思想却呈现另一种景象:他们君王专制、中央集权、重势尚刑。在思想上主张排斥百家,实行文化专制,崇尚赤裸裸的功利主义,表现出强烈的轻伦理、重实利的倾向。这种倡专制、重法术、尚功利、提倡严刑峻法的思想,在以武力统一天下的过程中,在那种军事胜负压倒一切的情势下,无疑是一种极合时宜的思想利器。大大地加强了思想的统一、步调的一致,大大提高了秦国的战斗力。
  基于上述分析,在公元前221年秦国先灭掉韩魏燕赵等五国之后,再来攻打孤立无援的齐国,齐国已是朝无贤臣,野无精兵,人心涣散,就只有先降后亡的结局了。

 

创建时间:2015/3/1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Copyright © 2008-2009  -  GBK简体中文版  龙刘文安工作室(版权所有)欢迎提出宝贵意见   
刘文安工作室: 网络建站 排版印刷  CIS策划、商标设计 电子邮箱sinoat@163.com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设置为1024×768  IE6.0以上版本浏览器  flashplayer8.0以上版本播放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