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都古营丘试探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大鄌靑简·文史通览网站      

潍县文史

青州文史

 红河频道

人文青州

昌乐文学

自卫反击战

文史资料

 百年大事

鄌郚专刊

怀恩祭祀

潍县春秋

临朐文史

营丘频道

安丘资料

昌乐街道

红军大肃杀

昌乐棋苑

鄌郚艺文

鄌郚人物

马进文集

人文潍坊

安丘文史

乔官频道

昌乐文

高崖文史

文革纪事

牡丹文化

金山真观

鄌郚文史

雁鹅养殖

潍坊名吃

寿光文史

高崖库区

昌乐文史

鄌郚新闻

电脑技术

在线读书

鄌郚西瓜

鄌郚咸菜

鄌郚乐器

  齐都古营丘试探
  赵守诚
  我们在编写昌乐县志中遇到一个问题,即营丘在哪里?是临淄,还是昌乐?自东汉以来,两说争论不休。《汉书·地理志·齐郡》临淄条注引:“应劭曰:‘齐献公自营丘徙此’,臣瓒曰:‘临淄即营丘也。”这是两说的开始。郦道元《水经注》主临淄说,并加论证;而《太平寰宇记》赵一清《释水经注》、阎愉《营丘辨》等则主营陵(今昌乐县河头乡古营丘遗址)说。直到当代,史学家仍沿此两说。如郭沫若主临淄说,而范文澜主昌乐说。(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一册,122页:“姜尚被封做齐侯,都营丘一山东临淄县——”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第一编,134页:“武王……又封外祖父太公吕尚做齐侯,吕尚都营丘——山东昌乐县——”)。近年来,尽管考古资料不断发掘,但不仅没能使争论趋向统一,反而说法越来越多。除了以上两说之外,最近几年有人又提出了临淄古城附近韩信岭说、寿光县呙宋台说、寿光县臧台遗址说等。各说自有所据,也言之成理,但谁也没有权威材料,解开这个历史之迷。我们通过研究,提出以下几点:
  1、在考古资料不能根本解决问题之前,文献资料要特别注意最早的记载。记载营丘的最早史料是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史记·齐太公世家》云:“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于齐营丘。……哀公时,纪侯谮之周,周烹哀公而立其弟静,是为胡公。胡公徙都薄姑。……哀公之同母少弟山怨胡公,乃与其党率营丘人袭攻杀胡公而自立,是为献公。献公元年……因徙薄姑都,治临淄。”司马迁虽未指出营丘的地址,但却提供了明确的线索:营丘、薄姑和临淄,是先后迁徙的三个地方,“临淄即营丘”说,是不能成立的。司马迁说:“营丘边莱”,莱国在哪里?目前也是个迷。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其势力范围不会达到淄、弥河流域。因为今寿光县纪台是相当强大的纪国的都域,纪国在此有一定的势力范围。因此,莱国只能在潍水或胶莱河流域,临淄靠近纪国,而距莱则较远,昌乐之营陵,则恰当其地。
  2、应重视古地名和地方志的记载。也许有人以为,方志言地方之事,难免偏胜。其实,这种担心是多余的。我们倒重视另一方面,地方志编者,对本地的事尤其熟悉,他们不仅靠文献资料,还有历史相传的地名、地貌和传说。因此,诚如章学诚《修志十议》中讲的:“以一乡之人,修一乡之事,其见闻较确,而论说亦较详也。”一般也比较可靠。
  清嘉庆版《昌乐县志》首序云:“昌乐,古营陵也,属青州,为尚父始封地。”其《总纪》(上)又云:“周武王十三年,夏四月,封尚父始于齐,都营丘。(按:营丘故城即太公始封地)历六世,始迁都临淄。”此说明显根据《史记》来的。
  如果说县志有偏胜之嫌,那么,再看《青卅府志》和《山东通志》。
  明嘉靖《青州府志》卷一《建置沿革》载:“周封太公望于营丘,为齐国,再徙临淄。”《沿革表》载:
  昌乐:太公封国,都营丘。
  临淄:……后献公徙都临淄,亦营丘地,卷十二又载:“……师尚父……封于齐,都营丘……再徙博兴,又迁临淄。”
  《山东通志》载:“昌乐县本古营陵地。”
  再是古地名的沿袭是很有说服力的。古代地名,世代相传,尽管历尽数千年沧桑变化,今日也大多能找到它的痕迹,在昌乐县河头乡营陵古城遗址一带,有村名:营丘、古城、古城店、城前、城角头等。这些都与古营陵,即营丘有关,这是临淄及其他诸说之地区所绝对找不到的。营丘古城遗址,至今有内城旧垣残迹近十里。《昌乐县志》说:“营丘故城,类今燕都制度,原有外城,广二十里。”据地名部门考证,古城东门在今古城村东十五里;潍县范家村东里许,原有古城东门碑一座,十年前仍存;西门在古城村西五里,北申明亭西南,女娲庙处,原庙碑记有“古城西关西门外女娲娘娘庙”字样;南门在村南十二里,高家辛牟村东南府君庙处,现存碑石右上一角;北门在村北六里,张陈官庄附近,古地名和古城遗址互相印证,是有说服力的。
  否定昌乐说者有以下两条理由:第一,文化遗物贫乏,觅一可资断代之陶瓦残片而不可得。我们认为这种情况需要分析。(1)营丘年代久远,西周文化层已深埋地下,未经发掘,不好以文化遗物多少来判断;(2)齐国建都营丘时间不长,而且正处在国力不强,外受莱国、纪国的威胁,形势极不稳定(《史记·齐太公世家》:“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于齐营丘,……至国,莱侯来伐,与之争营丘。”又“哀公时,纪侯谮之周,周烹哀公”。),经济文化建设肯定不会达到繁荣时期,与献公以后治理六百余年繁荣昌盛的临淄自然无法相比。第二,据郦道元《水经注》载:“《尔雅》曰:“水出其前左为营丘,……今临淄城中有丘,在小城内。……淄水出其前,故有营丘之名。”此说早为事实否定。首先,临淄小城内之土丘,是汉代夯土筑成的台基,不是天然山丘,今名“桓公台”,系东汉“环台”之讹变。其次,“营丘城南无水”说与实不符。由西南而东北流去的白浪河,恰恰横斜于营丘故城东南,正与《尔雅》之“水出其前左,为营丘”说相符,有人把此句点成“水出其前,左为营丘”是不对的。阎愉《营丘辨》云:“营,营(萦绕——笔者)也。营行脉中,于前必左,营丘者,水出其前之左而营丘也。盖《尔雅》之释文如此。如今营丘故城,旧垣尚在,蜿蜒数十里;内城居北,外城环抱南面,……偏东侧迤逦而高,若陵阜焉,谓之石埠。南瞰白浪河,自西而绕城东流,折而北而入潍邑界。近城复有金带河,经胜井,水沿隍而东,入于白浪,与前左之文正相符矣。乃郦道元独主临淄古城为营丘,反为此与《尔雅》不合,不亦信度而不信足耶?”
  总上所述,我们大体可以断定:齐都古营丘,在昌乐,而不是在临淄或其他什么地方。

 

创建时间:2015/3/1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Copyright © 2008-2009  -  GBK简体中文版  龙刘文安工作室(版权所有)欢迎提出宝贵意见   
刘文安工作室: 网络建站 排版印刷  CIS策划、商标设计 电子邮箱sinoat@163.com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设置为1024×768  IE6.0以上版本浏览器  flashplayer8.0以上版本播放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