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校--省立昌乐中学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大鄌靑简·文史通览网站      

潍县文史

青州文史

 红河频道

人文青州

昌乐文学

自卫反击战

文史资料

 百年大事

鄌郚专刊

怀恩祭祀

潍县春秋

临朐文史

营丘频道

安丘资料

昌乐街道

红军大肃杀

昌乐棋苑

鄌郚艺文

鄌郚人物

马进文集

人文潍坊

安丘文史

乔官频道

昌乐文

高崖文史

文革纪事

牡丹文化

金山真观

鄌郚文史

雁鹅养殖

潍坊名吃

寿光文史

高崖库区

昌乐文史

鄌郚新闻

电脑技术

在线读书

鄌郚西瓜

鄌郚咸菜

鄌郚乐器

  我的母校--省立昌乐中学
  李云汉(美国)
  烽火里诞生成长
  昌乐虽然是被称为“北海高躅”的尚父初封之地,县志上也确实有不少像义士逄萌、大将王猛、孝子王裒、学者阎循观以及“阎尚书”、“滕翰林”等类的杰出人物,但在战前的教育文化水准还是十分落后的。毗邻的安丘、潍县、寿光、益都和临朐,都是人文荟萃的一等大县,昌乐却一直被公认为“地瘠民贫”的蕞尔小邑。寿光的一位长者说过:“我们一个镇的大学毕业生要比你们昌乐全县多”,一点也不假。也正因为这样,张仲辅先生当了县长后,就决定从普及教育着手来建设昌乐。他说昌乐没有金矿,没有银矿,但有丰富的人矿,他要努力开采昌乐的人矿,以为国家培植有用的人才。昌乐中学就是张县长开采人矿的主要事业之一,因此在昌乐中学师生的心目中,仲辅先生一直是他们的保姆。
  昌乐中学是在二十八年的春初建校的,为山东战时各校的“老大哥”之一。它诞生在战地里,成长在烽火中,流离颠沛是校史上的最大特色。校址初设于昌乐南部的下皂户村,继迁东杨家庄,建校刚刚两三个月,就遭受到日寇的疯狂进攻--惨痛的“四一三战役”,昌乐精华,几付之一炬,昌中这个初生的婴儿也不幸夭折了,直到四个月以后,它才又在鄌郚镇属的刘家沟复校。
  初建校时的名称是昌乐县立初级中学,第一期入校的新生也只有初中及师范讲习科各一班,在刘家沟复校后又招收初中及师范讲习科各一班。三十年,奉令改为省立。也就在这年,原设安丘南逯之省立第八联合中学因校舍为日寇焚烧而停课,其四、五两级学生乃转移至昌乐中学就读,编为初三级、初四级及简一级三班。初三级毕业后升入高中,编为高一级,至是,昌乐中学乃为一完全中学。其后虽又增设后师部,但校名一直称为山东省立昌乐中学,未曾改变。
  前任校长为刘裕坤(厚民)先生,山东大学毕业,不大长于言辞,却有踏实苦干的精神,他也常与学生打成一片,每天早上都跟着学生在操场上跑步。三十年秋,刘校长调任昌乐县政府其它公职,校长职务由张县长仲辅先生暂兼。至三十一年二月,省方发表霍树楠(梓坡)先生为校长。霍校长任职达七年之久,对昌乐中学的发展贡献最大。霍校长是有名的数学家,更有侮人不倦的精神,来台后先后任教于省立台中一中、中兴大学及逢甲大学,深受学生们的敬重。
  刘家沟时代的昌中,仍是多灾多难的。一个月内,我们的校舍被日本鬼子烧毁过三次。课桌椅也被烧光了,学生们都准备图板马踏,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行李卷捆好,有时并带在身边,准备一有警报就跑,警报过了马上就再上课。我班毕业纪念歌的第一句就是“炮声书声相和,崎岖奔波”,正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三十二年秋,大灾难又来了。日寇占领了昌乐县的中心地带--鄌郚地区,我们的学校又被迫做第三度的搬迁,而且以化整为零的方式,疏迁到马宋东北的十几个村落里。环境虽然愈来愈险恶,学校却是越来越壮大。除校本部的高中、初中、师范三部外,先后创设了马家河、古疃、山唐、五里庄等四所分校。就在这年,昌乐中学受省方的委托兼办省立益都师范,成为战时山东规模最大的中等学府。
  抗战胜利了,仲辅先生立即决定在县城南郊草山西麓的吴家池子右侧地区,兴建昌乐中学的永久校舍。校地约一百五十余亩,依山傍池,风景秀丽,万瓦沉沉,气象雄伟。三十五年夏,本校及分校师生均集中于新校舍上课,人数增至二千五百余人。为师范部同学实习教学,增设了一所附小,又为便于高中部毕业同学准备升大学,特附设了大学补习班。同时,昌乐县立简易师范学校也在这里建校,县立医院也在隔邻动工兴建,如果仲辅先生的计划能一一顺利完成,吴家池地带将是和潍县城东乐道院媲美的新兴文化区--不,它的价值是会大过乐道院的,因为乐道院是美国人的机构,这里却是纯粹中国精神和中国文化!
  坚强的教师阵容
  想起母校,首先就想到玉我于成的老师们。提到这,我有充分的理由感到骄傲,因为昌中教师阵容之坚强,在昌潍地区各校中是首屈一指的。老师们慈祥的面容出现在我的心头了,我们永远不能忘记的是三位“老师的老师”。一位是昌乐籍的田际隆(治忱)老师,清山东优级师范毕业,教授地理,学生称他老师,老师们称他老师,校长称他老师,县长仲辅先生也称他老师,没有人不尊敬他,没有人不怀念他。另一位是安丘籍的王郁堂老师,他是辛亥革命时就有名气的长者,教历史,写得一手好字,字写在黑板上,值日的同学久久都不舍得擦去。再一位是诸城籍的王芸劬老师,是山东有名的国学大师,记忆力特强,讲授国文和文字学,一直都是不带讲义,全凭记忆背诵着讲,却能一字不差。高一级毕业的同学张成义升学山东大学后,曾给我写信埋怨山东大学教文学的教授们太差,他说:“连鼎鼎大名的王统照,比起我们的王芸劬老师来,差得远呢!”
  昌乐中学的理科最棒,因为教数理的教师都是北方之强。校长霍先生,教务主任王笑房先生和高中部主任兼益师教务主任巩章武先生,是数学界的三杰,他们战前在北平即已有名气。寿光刘桐轩先生翻译范氏大代数,三位老师都是校订人。胜利复原后,刘桐轩先生也有一段时期在昌乐中学兼课。“三杰”而外,黄桂显先生也受到同学们的敬爱,黄老师也在台湾。赵光燮(理堂)先生是专学水利工程的,却在昌中教数学。他是属于木讷一型的人,做事教学都认真。昌乐县立初级中学成立于马宋后,赵老师出任第一任校长。教理化的王文周、袁泽生等老师,也都是难得的长才,抗战一胜利,他们就都被省府建设厅延揽去负责更重要的职务了。
  当然,文史课程的阵容也绝对不弱。战时曾遭日寇拘捕过、脱险后仍然间隔来校执教的李子才先生,和不幸于民国六十三年去世的霍兰村先生,是国文老师中给予学生们的印象最为深刻者。讲授历史并担任教务主任时间最久的王亦民老师,凡是昌中学生也没人不晓得他。王老师于胜利后出任青岛扶轮中学校长,来台后历任政治作战学校及其他几所大专院校的台柱教授,着有《中国近代史》及《中西文化交流的序幕》等专着。
  教英文的老师们也都是一时之选,滕化文老师是刘家沟时代的教导主任,后来作训导主任;王象堃老师是日本留学生,胜利后出任省立潍县中学校长;赵立文老师原是省立政治学院教授,胜利后出任省立益都中学校长。三位老师都是昌乐籍,都是英文名师,也都在昌乐中学教过课并担任过行政工作。另外,王克捷、赵肖川、郭金南、朱既章、亓曜文等教授英语的先生,也都很有名气,王克捷先生是地地道道的英国留学生。
  学校规模大,老师多,“特立独行”的老师自然也不少。吕圣与先生是北大出身的名士派人物,他的发型完全模仿胡适之;赵新坡先生是位不可多得的国文名师,但他有打人骂人的习惯;周湘浦女士是山大出身的女文学家,讲起课来口沫飞溅,坐在前排的同学常被喷得睁不开眼。美国杜威的弟子,曾任第八联合中学校长的李荣锦(制美)先生以及北师大出身,历任政治学院教务长,专署教育科长及安丘县长的潘杰民先生等几位老师,当时都是风云人物,所创造的趣闻轶事也不少。
  战时教育特色
  昌乐中学是战火中的产儿,它是战时各校规模最大,历史也比较长久的一所学校,因之,它的若干制度可以代表山东地区战时教育的特色。下面六点尤其显着:
  一、公费制度。抗战期间,成千成万的陷区青年奔向后方,政府设了三十几所国立中学收容之,全部予以公费,被认为是一项德政,也是一项非常开明而成功的政策。昌乐中学也同样采用了这种办法,凡外籍同学断绝家庭支援者,一律由昌乐县政府供应膳食,当时的名词是“吃给养”;昌乐籍的同学则按成绩的优劣每班奖励前十五名,一至五名全部给养,六至十名三分之二,十一至十五名三分之一。倘若欠收之年或青黄不接之际,如民国二十九年夏天的一次,全体学生的膳食都由县府供应。也曾两次免费供应学生黑色卡其布的制服。在大学补习班的同学也是全部公费,升入大学以后,县长仲辅先生除给予定额公费外,还不断送点零用钱。就在这样大幅度的奖励和补助下,许多家境赤贫的农家子弟,仍能顺利地完成中等教育。这在烽火遍地的山东,就读昌乐中学的学子不能不算是幸运儿!
  二、军训制度。战时教育的要求,是学习、生活和战斗结为一体,因此军训练习和管理是必要的。昌乐中学的军训,刘家沟时代实行得最为严格,每周四小时军训,周三、周六下午有大会操。住在刘家沟外围几个村庄中的同学,早上是由军训教官带着跑步赶来升旗上课的,大概是二十九年吧,县府所在地的郑家庄举行九一八国耻纪念大会,中学、小学及保安团队都参加了,国军一一三师的王副师长特地赶来检阅。王副师长离去后,张县长亲作讲话,我记得他的第一句话是:“今天会场的秩序,昌乐中学是出乎意外的好,部队是出乎意外的糟!”结果是部队被痛骂一场,昌乐中学带队的阴毓崑教官不久就升了主任教官。
  三、思想教育。一些自鸣清高的人反对思想教育,其实办教育而不重思想,那是很危险的。这一点,张县长认识得特别清楚,他本人就是庐山训练团培植出来忠党爱国的干员。他认为培植抗战种子,反共斗士,必须先坚定学生的爱国思想和政治意识。几任校长也都是忠实的中国国民党党员,三民主义青年团自建校起即建立了组织。最初是属于昌乐县分团部的一个区队,胜利后奉山东支团部命令独立设立“三民主义青年团山东支团部昌乐中学分团部”,除昌乐中学及兼办之益都师范外,省立益都中学和临朐县简师的团务也隶属于昌乐中学分团部。训导主任高鲁生是分团部主任,赵建修先生任书记,今天在台湾的刘百魁、陈会杰、尹公斗、卞玉玫、宋继修和笔者,当时也都是分团部的学生干部。在党、团的熏陶下,昌乐中学同学的思想武装比任何其他学校都坚强。
  四、政治教育。昌乐中学于一般课程中加强政治教育的成分外,曾于三十三年、三十四年两年的署期举办了全校性的政治教育讲习班,邀聘专家讲述国父遗教,领袖言行,民运组训,时事分析等课程。两次讲习会我都参加过,记得几位政治教官都是很优秀的理论人才。其中一位从省府来的相科长是留俄学生,他从历史传统上讲述他亲眼看到俄国大鼻子侮辱中国人的往事,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
  五、战时服务。暑期政治讲习班结束后,即分别编组为服务队,深入各乡村从事组训民众,宣扬政教,督导岗哨,协助治安等工作,时间为一个月。这项服务,在昌乐县境前后举办过三次。由于效果不错,后来安丘县也实行了。
  六、军事补助勤务。战时军事第一,胜利为先,学校教育也与军事需要配合,尽可能的做些贡献。有好多位同学转到部队里去做政工去了,在台的王明斗就是一个。三十四年六月间,据悉盟军有在青岛登陆的可能,昌乐中学为配合这一需要,特利用暑假设立了一个传译班,分英语、日语两组,准备盟军登陆时协助翻译。后来盟军没有登陆,传译班也还没毕业,日本人便宣布无条件投降了。我是传译班的成员之一,记得十多年前由大陆来台的女教授王铭箴是当时英语组里成绩最好的一位。
  从军报国的一群
  知识青年从军报国运动,是三十三年湘桂前线失利后在后方发起的,但早在这个运动之前,昌乐中学同学即已有人投笔从戎,以实际行动抗日救国了。知识青年从军运动的号召传至昌乐后,从军运动乃鼓起了高潮。县长亲自到学校里来对全体同学讲话,鼓舞大家报名参加。我还记得他说过这样一句话:“要不是年龄稍微大几岁,我本人一定要参加,这真是千载一时的好机会。”
  全部从军同学的名单是记不起来的,就我所知,有刘景尧、赵怡然、张怀仁、程威海、赵笃诚、宋其仁、张炳孝、高庆来、贾伟灵、赵企增、刘书全和女同学刘圣源等数十人,这些同学都是冒了大险从昌乐穿过敌人的封锁,到达后方去的,他们受尽了苦难,但也学得了文武全才的真本领,奠定了成功立业的基础。刘景尧是印缅远征军的,是他第一个把昌乐中学的精神带到大西南去的。抗战胜利后,从军的同学有的复员回校了,多数仍然追随政府,从事戡乱,最后大家又都集中到台湾岛上来。当年的一等学兵,今天不是营长、团长,就是教授、科长和校长。
  从军同学中有一位赵世华同学,是值得我们永远追念的。他是初中第二级的一位同学,小小年纪,白白面孔,温文和蔼,聪明异常,是赵腾霄大队长的次公子,赵世奎学长的亲弟弟,他以十四、五岁的幼龄,竟也抛弃了“二少爷”的美满生活环境,到后方参军去了。他在入伍期间写回去的信,我还看到过,真是字字血泪,令人不忍卒读。后来被挑选为海军,派赴美国去受训,期满后准备接收新舰,被认为是建设中国新海军的核心力量,前程似锦。谁也没有想到,他在受训期间回国途中竟因意外的海难牺牲了。这是昌乐中学的损失,也是中国新海军的损失!而且这损失是永远无法补偿的!
  两项荣誉
  抗战胜利了,昌乐中学在县城东南部建立了巍峨的新校舍。乘坐胶济铁路火车于快近昌乐车站时,放眼南望,旅客们准会为这所万瓦沉沉的校舍所吸引。新近驻进昌潍地区的国军将领,不断由省垣前来视察的政府官员,无不以惊疑而带了几分赞佩的眼光,细心询问战时昌乐的“神秘”,也无不希望能到昌乐中学校区来,就这所代表战时教育精神的学校作一次巡礼!连昌潍地区的国军最高指挥官夏楚中也不例外,他曾专程到昌乐中学来看看,对昌乐中学同学讲过话!
  山东大学复原后,开始招收新生。主持人为了对昌乐中学的教育表示嘉许,也为了嘉勉昌中同学战时所做的一些贡献,决定由昌乐中学保送二十名高中毕业生,免试升学山大。初绪增、唐炳琨、张成义、田淑芳等人都在保送的名单内。
  昌中同学战后还曾享受过一次被“另眼相看”的优待,也是一项荣誉。那是三十五年暑期,专署决定在潍县举行一次昌潍地区各中学高中部学生的集训。班主任是傅立平将军,他那时是第二绥靖区昌潍指挥所主任,副主任是张专员仲辅先生,总队长是张专员的副司令张髯农少将,教育长则是省方派来的李光村。这次大规模的高中学生军事集训,在山东应当算是第一次,比政府在台湾实施的大专学生集训也早了六年。训练班分队长以上的干部,都是从部队中挑选来的优秀军官和各校的军训教官,班长则均由昌乐中学的同学担任,因为昌中同学在战时即已接受过训练。笔者当时就曾担任过第一大队第三中队第四班的班长。
  再上征途
  三十七年四月间的昌潍战役不幸失败了。张专员仲辅先生杀身成仁。昌乐中学的同学们不能不离乡背井,踏上流亡的征途。
  大家投奔的第一个目的地是青岛,到三十七年的七八月间,到达青岛的昌潍学生已达三千多人,他们胸前戴了一枚徽章,上刻“昌潍”两字,表示不忘昌潍精神。他们要求政府予以安置,青岛市政府遂在教育部门的支持下,设立了一所青岛市辖临时中学以收容之,校址就是登州路海军军官学校的原址。
  另有一大批同学没有在青岛留下来,他们在赵立文等几位老师的领导下,作了更艰苦的长征,由江苏、浙江、江西、湖南而至广东,与山东其他七个流亡学校--第一至五联中,海岱中学及烟台中学合流,形成了一派壮大的学生流亡潮,最后到达了澎湖,也就是员林实中的始源。
  青岛的局势一天天的紧张,留在青岛的同学晓得再也无法安心读书了,从军是他们唯一的出路。一部分昌中同学如王振奎等走进了青年军的行列,另一部分则走进第十一绥靖区青年教导总队的大门,在陈孝祖总队长的带领下,跟随刘司令官寿如先生去了海南岛,还有一些同学单独行动,有的跟海军,有的跟四十军,也都先后离开了青岛。不管是到广州的,到海南的,最后大家又都集中到台湾来。
  愿吾校精神长存
  流亡出来的昌乐中学同学绝大数在台湾,也有几十位在别的地区,如于炜文、路树荫等在美洲,张泗清在哥斯达黎加,滕爱华、张续美等在香港。在台湾的昌中校友有多少,似乎还没有一个确切的调查。张专员仲辅先生殉国十周年纪念时,霍校长在《张烈士仲辅与昌乐中学》一篇纪念文字中,提到“先后服务昌中同人播迁来台者不下六十余人,仍多固守教育岗位为民族培植英才;学生辗转来台者数近九百,多投身军旅执干戈以卫社稷。”以一所中学能有如此众多校友追随政府来台,谁能否认这不是由于当年教育的成功!
  在台湾的昌中同学,分布于军、警、政、党、教、医、农、商各界,有的肩负着重要的责任,有的建立了很好的事业,有的在学术界和教育界有了建树,服务于军旅的已有一位中将和三位少将。

 

创建时间:2015/3/1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Copyright © 2008-2009  -  GBK简体中文版  龙刘文安工作室(版权所有)欢迎提出宝贵意见   
刘文安工作室: 网络建站 排版印刷  CIS策划、商标设计 电子邮箱sinoat@163.com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设置为1024×768  IE6.0以上版本浏览器  flashplayer8.0以上版本播放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