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站今昔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大鄌靑简·文史通览网站      

潍县文史

青州文史

 红河频道

人文青州

昌乐文学

自卫反击战

文史资料

 百年大事

鄌郚专刊

怀恩祭祀

潍县春秋

临朐文史

营丘频道

安丘资料

昌乐街道

红军大肃杀

昌乐棋苑

鄌郚艺文

鄌郚人物

马进文集

人文潍坊

安丘文史

乔官频道

昌乐文

高崖文史

文革纪事

牡丹文化

金山真观

鄌郚文史

雁鹅养殖

潍坊名吃

寿光文史

高崖库区

昌乐文史

鄌郚新闻

电脑技术

在线读书

鄌郚西瓜

鄌郚咸菜

鄌郚乐器

  小站今昔
  范永来
  悠悠岁月,流光飞逝,不觉已到古稀之年。好在阎罗不招,留得残生,得以安度晚年,观赏世事变迁,也算是余生快事。
  阳春三月,我闲暇无事,独自游荡街头,受旧情所驱,悠然来至火车站广场。举目四望,新楼鳞次栉比,花木馥郁传香;柏路贯桥,车水马龙。即将竣工的新建站房拔地而起,雄姿巍巍。突然,随着一声笛声长鸣,举目立交桥上,一列银光闪闪的动车组穿城而过,好一派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我站在曾经生活过30多年的这方风水宝地上,环视过焕然一新的广场之后,无意间把目光移向车站西侧的一座风雨剥蚀的水塔上。于是,这座昌乐车站唯一遗存的标志性建筑物,使我陷入了往昔沧桑岁月的茫然沉思……
  早在清末那个腐朽没落、风雨飘摇的年代里,西方列强以火炮利舰轰开了中国封闭的国门。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8年),德寇魔爪伸进山东,以租借为名行霸齐鲁,强占青岛,强行取得胶济铁路的筑路权和铁路沿线的开矿权。1902年,铁路修至昌乐境内,1904年通车,境内设昌乐、朱刘、尧沟三站。从此,火车开进了昌乐。后来欧战爆发,胶济铁路又沦为日本的铁蹄之下,昌乐车站又插上了被血染红的膏药旗。
  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记得昌乐车站北侧还遗留着一个土围子,这就是当时日寇护路宪兵队的驻地。不过那时的土围子,已是草木横生、残垣颓废的一堆土丘了。当年那种刀光剑影、杀气腾腾的景象已经荡然无存,但生活在临近车站的一些老人及其父辈们所受的摧残却铭刻在心,至今难以忘怀。
  我有一位朋友就住在车站村,其父是日伪时期的铁路养路工人。一生受尽饥寒凌辱,穷困潦倒,含恨而亡。从此孤儿寡母,相依为命,悲愤不已。朋友每每回首童年往事,对那些发生在车站上的事件依然记忆犹新。记得有一天,同居车站村的一个哑巴少年,因受生活所迫,独自偷爬火车,想弄点吃的充饥,不料被土围子的日本路警发现,从已起动的火车上拉下,被车轮压断一只胳膊,鲜血直流,依然被暴打一顿之后赶出车站。从此少年口哑臂断,流落街头。如此种种,不计其数。作恶多端的路警如狼似虎,惹起民愤。有一次土围子里的一个路警骑车外出,突然一个彪形大汉从沟里一跃而起,一拳将日本兵打倒在地,霎时伸出双手活活将其掐死。不多时,土围子里的宪兵倾巢而出,又从坊子车务段调来一辆装甲车,一时枪声四起,包抄合围,但行刺人早已无影无踪,只剩下那个倒霉的日本路警横尸路旁,气得那群鬼子嗷嗷直叫。
  我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由潍坊奉调昌乐交通局的。那时的交通局位于狭窄破落的车站街东端,与火车站毗邻。我们栖居在破烂不堪的茅屋里,每天被侵扰在火车站震耳欲聋的轰隆震荡声中,日夜被弥漫在蒸汽机喷发出的煤屑烟尘之下,声噪尘漫,苦不堪言。
  现在的新昌路那时没有名字,只有里许的一条土路,两边有几间茅屋草房和篱笆菜园。向南沟壑不通,须西绕市场街(现在的步行街)里许出城,向北止于车站,尽头处只有一二家草棚茶馆,惨淡经营,几个老妪照应着稀稀落落的往来行旅,萧条破败。
  从茶馆向东拐弯处,有一个不大的空场,周围全是茅草民房。据说住在这里的居民,大部是被生活所迫从外地迁来的。其中一部分身强力壮者进入了搬运社,而一小部分较为残弱者则围绕车站做点茶水生意或从事推脚、装卸之类的零工,以维系生计。
  空场北侧有两间低矮而狭窄的砖瓦平房,这就是昌乐车站票房子。经多年风雨的侵蚀,早已墙皮脱落,门窗腐朽,破败不堪。票房里面放有两张残木排椅,供旅客坐等候车之用。西墙开一尺许小窗,这就是售票口。北侧有一后门,门外设一木栏通道,旅客们就从这里检票出入站台。到了夜晚,票房里只有一个小灯泡在来车时亮一会,那时经常停电,站务人员不得不点上煤油灯昏照一时。待车过后,整个车站就变成一片昏暗了。
  票房虽小,却是集售票、候车、检票于一体的综合性旅客服务“大厅”。好在那时的过往客车极少,且又有夜间停车,旅客稀疏,车过人无,小站显得异常清静冷落。但有时也并非如此,一些远道而来的旅客由于不知道列车到达终点,只好在站房内外等候;而一些夜间下车的旅客由于无处栖身,也只好在这里坐等天明。当时正值荒年,成群的褴褛乞丐和流浪汉白天沿街乞讨,夜晚来小站度夜。还有一些小偷小混时而也来凑凑热闹,乘人不备“捞上一把”。寥寥无几的站务人员,只有在车来之前出来吆喝上几声,等车过后又回到值班室去了。于是,这个小站便成了鱼龙混杂的栖息场所,时而冷清,时而杂乱。
  那时候车站上没有公共汽车,甚至连人力三轮车也没有,只有住在附近的一些居民推着自家小推车在车站外面候客。那些带着小孩或背负较重行李的旅客没有办法,只好与他们讨价还价后,坐上这种坚硬颠簸的小推车,离开车站。而那些没钱的人们就只好靠着自己的“11号车”(两条腿)艰辛地行路了。每当此时,那些推脚的就跟在后面,半是拉客半是嘲讽地说:有车不坐,自找罪过……弄得人家啼笑不得。
  还有一些山里人,生来没见过火车,出于好奇,步行几十里来到火车站,或站在篱外,或趴在窗口,看着列车隆隆驶过,惊呼道:原来火车是这个样子。你看,它趴着就跑得这么快,要是站起来还不知跑得多么快呢!
  通过票房,进入站台。站台是土台石沿,没有候车棚,没有地道,旅客们都是露天候车。遇上风雨,脚踏泥泞,身受雨淋之苦。站台南侧多是简陋的站务员值班室,只有那座水塔下面还遗留着几幢德式洋房,但经多年风雨侵蚀已经变得支离破败了。倒是那座百年水塔巍巍耸立,一直承担着蒸汽火车头上水的重要使命。那时的胶济铁路还是单行轨道,过往列车不得不长时间地停在车站上等候才能按序通过。这种缓慢的运行方式倒是给沿线百姓创造了“发财”良机,乘机捞点“外快”,借以维持灾荒之年的窘迫生计。
  车站的对面是散货货场,诸如煤炭灰石之类的散货堆积叠压,飞尘漫天。搬运工人们光着膀子装卸货物,或用仅有的小推车外运或推到当时设在站外的煤建公司货场。整个货场暴土飞扬、烟尘弥漫,搬运工人们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挥汗如雨、蓬头垢面地辛勤劳作着。
  昌乐车站也曾经过多次改造,但总体变动不大。直到上世纪70年代,火车站和交通局组建联运办公室,各单位出资对车站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改造。拓宽了站前广场,铺了柏油;票房西移,在新昌路北端新建了一座两层楼的票房候车室。但不知是建筑技术原因还是建筑材料低劣,新楼建成不久,楼前的雨搭下弯变形了。在危及旅客的情况下,只好在雨搭和楼壁之间用数根钢筋拉起来。这种笨拙而滑稽的补救办法,成为人们多年的笑谈。直到后来,连同其他一些陈旧设施被拆除,按照现代化标准进行彻底的改造和更新,昌乐车站才真正步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代。
  那些破旧洋房和简房陋屋早已不见。车站周围群楼环绕,站前广场宽敞明亮,钟楼高鸣报时,催促着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步伐。即将竣工的新站房,高大明快,春阳映照,银光四射。它将承担起昌乐新站(或潍坊西站)客货周转的重任,成为山东半岛和内陆地区的重要枢纽,北部沿海和南部山区商旅的中转站,潍坊西区及周边地区客货分流的交通要塞,昌乐乃至齐鲁东中部的物流中心。昌乐新站的落成,将使昌乐成为公铁交汇、四通八达、商旅云集的繁荣地带。齐国首城、宝石之都将更加光彩夺目,闻名遐迩。

 

创建时间:2015/3/1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Copyright © 2008-2009  -  GBK简体中文版  龙刘文安工作室(版权所有)欢迎提出宝贵意见   
刘文安工作室: 网络建站 排版印刷  CIS策划、商标设计 电子邮箱sinoat@163.com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设置为1024×768  IE6.0以上版本浏览器  flashplayer8.0以上版本播放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