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昌乐古建筑——文昌阁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大鄌靑简·文史通览网站      

潍县文史

青州文史

 红河频道

人文青州

昌乐文学

自卫反击战

文史资料

 百年大事

鄌郚专刊

怀恩祭祀

潍县春秋

临朐文史

营丘频道

安丘资料

昌乐街道

红军大肃杀

昌乐棋苑

鄌郚艺文

鄌郚人物

马进文集

人文潍坊

安丘文史

乔官频道

昌乐文

高崖文史

文革纪事

牡丹文化

金山真观

鄌郚文史

雁鹅养殖

潍坊名吃

寿光文史

高崖库区

昌乐文史

鄌郚新闻

电脑技术

在线读书

鄌郚西瓜

鄌郚咸菜

鄌郚乐器

  消失的昌乐古建筑——文昌阁
  作者:李少军 丁世武 刘金贵
  历史上昌乐县城东南隅曾有一片庙宇,其中文昌阁最富盛名。文昌阁,俗称魁星楼,是道教宫观,因地处县城南关大街东首街南,在当地又称东阁子。据《昌乐县志》记载,文昌阁,在古县城“长乐”门上。知县刘奕芳(河南洛阳人)崇祯六年(1633年)始建,知县马琾(山西武功人)康熙三年(1663年)重修,知县贺基昌(河南光州人)康熙八年(1669年)重修时,又建魁星楼于阁前。文昌阁后经清朝进士阎世绳重修,规制俱全。据《阎氏家乘》记载,闫世绳,号丹崖,是清朝昌乐阎氏五世七进士的第一世进士,康熙十五年(1676年),捷北闱丙辰科,行取一甲第二名进士,亦称榜眼,选为庶吉士(亦称点翰林),御试高等擢青宫(即东宫),累官左春坊、左谕德;旋授上书房行走,即总师傅。督导诸侍读学士及诸皇子课,其中太子皇二子(胤礽)、皇十四子(胤祯)、皇四子(胤禛)为重点教授的皇子。且兼翰林院修撰,(修撰为翰林院史官)。群推义例,撰修《国史》,精严进帙,同僚共悦,先后纂修《会典》、《鉴古集览》。校阅《日讲易经解义》等。曾担任过乙未科会试同考官,殚精竭虑为朝廷选拔人才,深受康熙皇帝的宠爱和厚待。新赐御用曲柄黄伞一把,九龙铜鼎、荷花象鼻鼎、竹根虎、御砚等古玩若干,赐银五千两,为其在昌乐城墙南官道上敕建“白衣阁”、“文昌阁”两座,以示恩荣。
  清朝举人张五美曾作《文昌阁新成同诸人登眺有述》存世,诗曰:“杰阁新成胜可凭,闲来拾阶拟攀藤。遥连泮水典文地,差似华阳最上层。槛外河流看淡宕,树头山峰出崚嶒。高真可有楼距约,尽日清悬不夜灯。”
  文昌阁,台基为砖石砌成,上楼下阁,坐北面南,二层楼阁,殿宇三间,砖木结构,飞檐斗拱,古朴厚重,端庄巍峨,登阁而望,旧昌城尽收眼底。文昌阁底有拱券大门供行人出入,其门曰长乐门,为长治安乐之意,门洞高大宽敞,可通卡车。二层有一门称南大门,为供奉香火之门,可由此进入烧纸箔香烛。阁有九级台阶,“九”为道教之阳数,取九级为最高境界。文昌阁大殿内文昌帝君正面端坐,文昌帝君为道教星宿的吉星,《三命通会》上说,如出生时占到此吉星,乃文宿下凡,定会聪明超凡,才华出众。大殿正上方有一横匾,上书“阳騺昭着”。
  阁前是魁星楼,供奉魁星神像,神话传说中魁星是主管文章兴衰之神,正名应是奎星。据传说魁星相貌丑陋,他的面目取自“魁”的象形,他的脸像“鬼”字,右手拿着蘸满红墨的朱笔,左手拿墨斗,象征魁字中的“斗”子,右脚踏着龙头鱼身鳌的头,左脚翘起如“魁”字的弯勾,他的模样与造型,寓意都是“独占鳌头”、“状元及第”的意思,民间有包公乃魁星下凡的传说。魁星楼有一抱柱楹联,红底黑字,上联是:“不衫不履,居然名士风流,只因丑陋形骸, 湮没于胸中锦绣。”下联是:“能伸能曲,自是英雄本色,可惜峥嵘头角,谁识你笔底珠玑。”
  过文昌阁拱门可通南庙地,南庙为佛教庙宇,正殿为观世音庙,供奉观音神像,观音菩萨慈祥和善,端坐在莲花宝座上,终日香火缭绕。东西两厢分别是炉姑殿和百子殿,是传统道教,由此可见南庙是佛道合一的宗教文化圣地。炉姑殿内供奉着炉姑木雕坐像,若按动机关,炉姑可站起,甚为奇妙。炉姑相传是齐国铸剑师欧冶子的女儿李娥,欧冶子奉齐桓公之命冶炼铁牛铸剑,一年为期,铁牛得妖道难以熔化,眼看工期将到,如逾期欧冶子及工匠们将被处死,李娥为此伤心落泪,泪水滴到炉中铁牛的眼上,铁牛眼睛顷刻熔化,李娥为救父投身冶炉,终于铸成神剑,李娥的惊世孝举感动了齐桓公,齐桓公遂封李娥为炉姑女神,从此炉姑神广为民间香火供奉。西厢为百子殿,大殿内绘有百子壁画,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寓意多子多福,远近乡民为求子纷至沓来。南庙外有一块庙地,庙地是官府赐给僧侣供寺庙开支之用,足有三十亩之多,常年租给乡人耕种。庙地外有一片空地多植桑椹,盛夏时节,椹果成熟,引来村内儿童纷纷前来摘食,妇女多采摘桑叶养蚕。每逢农历三月初三,四乡信众多来祈福许愿。到民国初期庙内僧侣大多还俗,但寺庙建筑在乡民的守护下,几经修葺,一直到解放前始终香火很盛。
  观音庙有一楹联颇为有趣,上联曰:“问观音因何倒坐”,下联是:“为众生不肯回头”。当地乡民俗称观音庙为南庙,北有关帝庙遥相辉映,1912年,民国县政府颁布政令,兴办西学,普及小学教育,改关帝庙为南关小学。
  文昌阁在抗日战争时期有军队驻守,阁内神像、文物遭到严重损毁。解放后,五十年代初庙宇建筑被全部拆除,到七十年代,原来古建筑上的石头构件还随处可见,观音庙里的莲花石座几经辗转,最后被笃信佛教的村民偷偷掩埋在深达六、七米的沟里,庙里的石碑被生产队用来砌了水井台,而那块盘龙石碑帽做为辘轳杆的支架一直用到八十年代,水井干枯后,仍在井旁躺了二十多年,前几年,南关村委将这块盘龙石碑帽献给了县文物馆,成为现存的唯一的历史见证,可惜记录文昌阁重修的碑身不知了去向。
  文昌阁从其建筑规模之宏伟,占地面积之大来看实属昌乐宗教文化胜地,自古以来,作为科举选仕的主流文化,兼容并包着深厚的地方文化、宗教思想特色,深受邑人的尊奉,凝结着邑人久久不能忘却的怀旧和乡恋情结......

 

创建时间:2015/3/1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Copyright © 2008-2009  -  GBK简体中文版  龙刘文安工作室(版权所有)欢迎提出宝贵意见   
刘文安工作室: 网络建站 排版印刷  CIS策划、商标设计 电子邮箱sinoat@163.com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设置为1024×768  IE6.0以上版本浏览器  flashplayer8.0以上版本播放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