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昌乐古城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大鄌靑简·文史通览网站      

潍县文史

青州文史

 红河频道

人文青州

昌乐文学

自卫反击战

文史资料

 百年大事

鄌郚专刊

怀恩祭祀

潍县春秋

临朐文史

营丘频道

安丘资料

昌乐街道

红军大肃杀

昌乐棋苑

鄌郚艺文

鄌郚人物

马进文集

人文潍坊

安丘文史

乔官频道

昌乐文

高崖文史

文革纪事

牡丹文化

金山真观

鄌郚文史

雁鹅养殖

潍坊名吃

寿光文史

高崖库区

昌乐文史

鄌郚新闻

电脑技术

在线读书

鄌郚西瓜

鄌郚咸菜

鄌郚乐器

  寻找昌乐古城
  王星营

  现在,走在昌乐县城阳光明媚、绿意盎然的大街上,我们看见一座座气派的大楼拔地而起,一个个花园式的小区如雨后春笋般竞相生长。的确,昌乐这几年的发展太神奇了,尤其是城市建设,就如同一个美丽的神话,短短三年的时间,我们就创造了一座令世人惊奇和羡慕的一流生态城市。它的阳光蓝天,它的湖光山色,它的珠光宝气,无不散发着迷人的魅力,令人产生无尽的遐想和期望。
  在惊叹之余,我们不禁要问,昌乐古城是什么样子呢?在一座座高楼大厦的背后,我们还能寻找到昌乐古城的踪迹和影子吗?
  这里以“昌乐”作为县名,始自宋建隆三年,即公元962年,取都昌一邑安乐之意,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据《昌乐县续志·古迹志》载:“昌乐故城,在县西北十里”,也就是说,那时的昌乐县城在现在城西大小丹河交汇处南侧,北海剧城的旧址。
  随着时代的沧桑巨变,宋代的古城已经无处可觅,只有偶尔的断砖残瓦依稀唤醒我们的好奇和追寻。在极度繁华的大宋,昌乐县城是什么规模?史书碑志没有记载,我们也无法想象。但那时的一位大名人还是给我们留下了一份珍贵的记忆。
  宋宣和三年,也就是公元1121年,著名女词人李清照从青州去莱州探望丈夫赵明诚,途经昌乐时天色已晚,又适逢下起了小雨,便只好找了个旅馆住下,并写下了一首婉丽动人的词《蝶恋花·晚止昌乐馆寄姊妹》。
  李清照是宋代婉约词派的代表,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负盛名的才女。她的词不仅词句优美,音律谐和,清丽妩媚,而且感情丰富,特别婉约动人。
  在900多年前的那个晚上,李清照在昌乐的驿馆中写道:“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人道山长水又断,潇潇微雨闻孤馆。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把离家在外思念姊妹的深情表达的淋漓尽致,荡气回肠,同时也给昌乐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话。
  在古代,官方开的旅馆叫驿馆或驿站,个人开的旅馆叫店。李清照的词不但给了我们文学的享受,还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信息,那就是在宋代昌乐城就有驿馆,这充分说明,当时的昌乐城还是比较繁华的。
  据史料所考,昌乐最著名的古驿馆,当属丹河驿。《昌乐县续志·古迹志》载:“丹河驿,在县西七里,又有小丹河店过运所。明万历初,与驿具废。”这就是说,在宋代官办的丹河驿就在昌乐故城中,而且附近还有私家开的小丹河旅店兼货运站,直到明万历初年才全部废掉。那么李清照住的旅馆是不是丹河驿呢?
  因为当时赵明诚是莱州知府,李清照是知府夫人,每到一地肯定有当地官员接待,所以李清照不可能住私家旅馆。再说当时的丹河风景肯定很优美,以李清照的情趣,应该选择干净清雅的丹河驿站住下。
  关于丹河的景色,明朝诗人李焕章在《丹水道中》写到:“隔岸清林遮断露,半溪烟水覆朝霞。绡笼路畔王孙草,河满滩头御史沙。驰道新程嗟未了,牧人笛里听梅花。”可见当时丹河的风光是多么迷人!
  元末,战争连年不断,宋时的昌乐故城被兵火焚毁。所以明朝初年,县治就迁到了现在的昌乐城中。一开始,先在县城的西南角建了卧佛寺,洪武二年建了天授城隍庙、万寿宫、节孝祠等。洪武四年,县丞陈良才创建了县厅。洪武八年立“山川社稷坛”。据旧县志记载,当时的城隍庙和社稷坛就在今天的县委大院里面,县厅就在原武装部的办公楼处。
  明成化二年,也就是1456年,知县范威始建昌乐土城墙;明英宗天顺二年,即1458年,始修城郭和文庙。文庙就在现在的县委南院里面,直到解放后还有。1461年,知县谢誉增筑外郭土城;1471年,修成南门,1472年,修县城四门,建四角楼,又增修了四重门。那时的昌乐县城,已是四面围墙,四门各有两重门,所以当时称为“瓮城”。
  经过几次大规模的修建,昌乐城已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城,明万历年间,知县张美和宋名世又把土城墙砌成石墙,1638年,知县刘芳奕重修内外城墙,并筑坝引丹河水护城,使昌乐城初具规模,成为当时山东最坚固的县城之一。现在仅存的这段石砌城墙,上面的石碑还刻有刘芳奕明崇祯十一年重修城墙的事迹。
  据《昌乐县志·建置考》载,当时城四周四华里,城墙高一丈八尺,上阔一丈一尺,下宽二丈五尺,护城河宽一丈六尺。城四门全用铁皮包裹。
  最初,城四门分别叫“东澄瀚海”、“西眺应丰”、“南瞻泰岱”、“北览渤澥”。后来改为东曰孤峰,西称临丹,南叫洪阳,北叫望海门。再后来,东、南两门又改为永清门和熙宁门。
  昌乐县城明清时期规模很小,东到步行街,西至县委大院西墙,南至孤山路,北到原广播局院里那段古城墙,总面积也就二十五万平方米左右。解放后,发展也较缓慢,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县城才东扩至今文化路,西到现在的县委大院西墙,南至建设街,北到站前街,总面积大约2平方公里左右。城内建筑也没有高楼大厦,除了百货大楼是个三层楼,其余以平房为主。
  如今的昌乐县城早已今非昔比,高楼大厦鳞次栉比,绿树成荫,街道宽敞,山青水绿,总面积大约有300多平方公里了,比明清时期大了600多倍,比上世纪80年代也大了150多倍。昌乐故城的影子在一些边角处也许还能依稀看到,但它早已隐没在沸腾的现代化建设当中,也已不复当年的灰暗和沉闷。

 

创建时间:2015/3/1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Copyright © 2008-2009  -  GBK简体中文版  龙刘文安工作室(版权所有)欢迎提出宝贵意见   
刘文安工作室: 网络建站 排版印刷  CIS策划、商标设计 电子邮箱sinoat@163.com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设置为1024×768  IE6.0以上版本浏览器  flashplayer8.0以上版本播放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