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地名的由来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大鄌靑简·文史通览网站      

潍县文史

青州文史

 红河频道

人文青州

昌乐文学

自卫反击战

文史资料

 百年大事

鄌郚专刊

怀恩祭祀

潍县春秋

临朐文史

营丘频道

安丘资料

昌乐街道

红军大肃杀

昌乐棋苑

鄌郚艺文

鄌郚人物

马进文集

人文潍坊

安丘文史

乔官频道

昌乐文

高崖文史

文革纪事

牡丹文化

金山真观

鄌郚文史

雁鹅养殖

潍坊名吃

寿光文史

高崖库区

昌乐文史

鄌郚新闻

电脑技术

在线读书

鄌郚西瓜

鄌郚咸菜

鄌郚乐器

  “潍坊”地名的由来
  作者:马清平
  潍坊,山东省地级市,作为地名,只有近60年的历史。
  1948年初,潍县解放前夕,中共中央华东局鉴于潍县重要战略位置,决定成立特别市,取潍县、坊子首字命名为潍坊特别市。1948年4月27日,潍县解放。4月29日,潍坊特别市政府奉省政府命令正式成立。从此,这座城市正式以“潍坊”为名纳入国家版图。
  “潍坊”地名的历史虽短,但追溯其由来,却有很长的历史渊源。
  一、“潍坊”之“潍”的由来
  “潍”字在汉语中只有两种释义。隋朝以前专指潍水(潍河),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释“潍”曰:“水出琅邪箕屋山,东入海,徐州浸。夏书曰‘潍淄其道’。从水维声。”隋朝以后“潍”字又增加了另一种释义,即地名:潍州、潍县、潍坊。
  1.“潍坊”源于“潍县”
  潍坊的前身是潍县。潍县初设于明洪武十年(1377年),以后几经沿革变化,于1983年撤消。“潍县”在历史上存在了600多年的时间。
  2.“潍县”源于“潍州”、“潍水县”
  潍县的前身是潍州。潍州的设立,最早在隋朝。公元581年,隋置北海郡。开皇十三年,北海郡分置潍州。
  在隋设潍州前十年,还设立了潍水县。《隋书?地理志》载:“开皇六年复,改为潍水。”
  明洪武十年降潍州为潍县。
  3.“潍县”、“潍州”、“潍水县”均源于潍水
  潍河,古称潍水。是潍坊境内的第一大河。有关潍河的记载,最早见于战国时期的《尚书?禹贡》:“潍淄其道”。它只简单记载了潍河和淄河两条河的名字,发源和流经均没有记载。隋代设立的潍水县,是历史上第一次将“潍水”的“潍”用于地名。因此,潍县、潍州、潍水县均以流经境内的潍河而名。
  4.潍水源于潍山
  潍水的源头是莒县境内的潍山,潍水因潍山而名。《水经》云:“水出琅琊箕县(今莒县)之潍山,故名潍水。”
  《地理志》、《说文》皆谓“潍水出箕屋山”。而《淮南子》曰:“潍水出舟山”。又云:“曰潍山,曰箕屋山,曰复舟山。盖一山三名也”。《太平寰宇记》云:“潍水源出(莒)县东北潍山,去县八十三里,东北流入诸城县境”,沿袭了《水经》说。经考察,如今已无“潍山”这个山名了。有关专家考察论证,如今莒县的屋山,有可能是古书所载的潍山。
  二、“潍坊”之“坊”的由来
  “潍坊”的“坊”源于坊子,“坊子”作为地名仅有100多年的时间。
  据传,故驿道一般自州县向外十里为亭,二十里为堡,三十里为坊。
  据《坊子区志》记载,唐代,在潍州南往安丘,诸城驿道三十里处,凿井一眼,名曰“三十里井子”(此处距潍州正好三十里)。井旁筑一方土堆,以示标志(现土堆已平,水井保存至二十世纪80年代,现不复存在。经当地居民指认,其位置在行政街与恒安街交叉口南约30米处)。清末,前宁家沟刘起有父子在驿道边、土堆旁开一客店,以土方堆取名“坊子店”。由于“坊子店”地处南北驿站间,过往客商络绎不绝,多在此处歇脚食宿,又加刘氏买卖实在,因而生意兴隆。由此“坊子店”名声大扬。
  1899年,德国人侵占山东,1901年在“坊子店”东0.5公里开凿第一眼煤井,因紧依“坊子店”而取名“坊子竖坑”。次年,胶济铁路由青岛修达,建火车站时又定名“坊子火车站”。
  随着胶济铁路的全线通车,煤炭的大量开发,这里设集市、摆货摊、开商店,人口日增。火车前路逐渐形成了茂林街(一马路),后发展到二马路、三马路、四马路……并辟为小商埠。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政府在此设立地方行政管理机构,始称坊子镇,俗称坊子街。“坊子”由此而名。
  (作者单位:潍坊日报社 )

 

创建时间:2015/3/1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Copyright © 2008-2009  -  GBK简体中文版  龙刘文安工作室(版权所有)欢迎提出宝贵意见   
刘文安工作室: 网络建站 排版印刷  CIS策划、商标设计 电子邮箱sinoat@163.com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设置为1024×768  IE6.0以上版本浏览器  flashplayer8.0以上版本播放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