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城律王氏迁来的前前后后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大鄌靑简·文史通览网站      

潍县文史

青州文史

 红河频道

人文青州

昌乐文学

自卫反击战

文史资料

 百年大事

鄌郚专刊

怀恩祭祀

潍县春秋

临朐文史

营丘频道

安丘资料

昌乐街道

红军大肃杀

昌乐棋苑

鄌郚艺文

鄌郚人物

马进文集

人文潍坊

安丘文史

乔官频道

昌乐文

高崖文史

文革纪事

牡丹文化

金山真观

鄌郚文史

雁鹅养殖

潍坊名吃

寿光文史

高崖库区

昌乐文史

鄌郚新闻

电脑技术

在线读书

鄌郚西瓜

鄌郚咸菜

鄌郚乐器

  高密城律王氏迁来的前前后后
  王氏家族徙来高密城律的轨迹较明,可供研究明代人口流动参考。
  家族一词,《辞海》解释为“以婚姻和血缘关系结成的社会单位”。高密之城律王氏,自明代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迁来,今已为拥有数千口人的较大家族。因来高密后,即定居在城律,故人们称城律王氏。
  城律,本为“城路”——以近黔陬城之大路所经处得名。后“路”音转为“律”。是村极为古老,处胶河之湄,风光颇佳,为居住之良所。
  城律王氏始迁城律之祖王之明,为军籍。《明史·食货志》记:“凡户三等,曰民,曰军,曰匠……军有校尉,有力士弓铺兵……”凡为军籍者,随时应朝廷之诏,为军队建设的基本力量。
  王之明,字皓亮,生于明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正月十六日,居平度州南龙乡王官庄社王家屯。读书9载,后学加工皮革手艺3年。为手艺人,亦是一位文化人。成化二十二年,朝廷诏:凡屯田军户稠域者,要徙之屯田军户稀域垦荒。应徙之军户,凡兄弟两人以上的,老大留原居,其余俱徙出。据此令,王之明兄弟3人,他为老三。只能有老大王之高留居原土。
  王之高,字尚义,生于景泰四年(公元1453年),读书3载。年34岁时的成化二十二年(公元1486年)正月十六日袭父王琪王官庄社社长之职。王琪,字吉祥,生于宣德二年(公元1427年),读书习武6载,于天顺五年(公元1461年)袭其父王兴初王官庄社社长职。王兴初何时任社长不详。
  再往上推,王之明之十世祖王衠,并非居平度州,而是东京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人。开封,地属黄河冲积平原,为八朝都城,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元世祖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王衠从汉军营去云南行省(今云南省)威楚路定远县(今楚雄彝族自治州牟定县)西北屯田垦荒。在此传至四世王泰珍、五世王显时,于元顺帝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其所在营倒戈,王泰珍,王显随营投红巾军明玉珍部。
  明玉珍,元末随州(今湖北省随州市)人,出身富裕人家。至正十一年集乡兵屯驻青山,不久加入在蕲水被拥为帝的红巾军徐寿辉部任元帅。至正十六年春,倪文俊将徐寿辉迎至汉阳,受到倪文俊的挟持。后倪文君为陈友谅所杀,徐寿辉便从陈友谅迁去江州。次年,明玉珍由巫峡西进,陆续占有川蜀之地。至正二十年夏,陈友谅杀徐寿辉称帝,明玉珍也自称陇蜀王。二年后改称帝,都重庆,国号夏,年号天统。明玉珍死后,其子明异继位,于明洪武四年降明。王之明之先祖王泰珍,在蜀夏政权中曾任昭武将军、夔州府宣抚使。王显曾任广威将军、重庆兵马指挥使。由此可明,王之明先祖自离开汴梁后,曾在云南定远县和川蜀之地居住过。
  蜀夏政权降明后,王之明一家,自王衠祖始的六世祖王绍珣于洪武四年九月初一,奉命随明将军傅友德营徙山东省青州府城东厢吉里巷古槐下安营扎寨。
  傅友德,明初将领,砀山(今属安徽省)人,祖籍宿州,元末参加刘福通红巾军部,后归陈友谅,旋在江州降朱元璋,从偏禆升到大将。在从征陈友谅、张士诚时,累建战功。后任江淮行省参知政事。洪武初,从大将军徐达北上灭元,屡破元左丞相扩廓帖木儿等部,与汤和分路取蜀。又曾屡出兵北征。王绍珣所在部队徙青州,盖在傅友德部北征时事。
  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三月十六日,王绍珣奉令由青州府治徙莱州府胶水县(今山东省平度市)西南亭口镇巡司东之胶莱河畔北立宅名王屯,任军戍守御总旗。
  明军事编制,最下一级为小旗,小旗上为总旗,督5小旗,有军户50余,平时垦荒屯田。总旗上为百户所。
  洪武二十二年,胶水县更名平度直隶州,领昌邑、潍县两县。并将亭口镇屯田守御总旗王屯,更名曰王官屯。永乐十二年,平度州于亭口镇西北龙王河东南置南龙乡,辖12社。于王官屯置王官庄社,并将王官屯更名曰王家屯。这些村社更名与籍属无关,王绍珣依然为军籍。
  前面已述,因于成化二十二年朝廷令凡兄弟两人以上之军户,只留老大居原屯,其余到屯田军户稀域垦荒事,王之明的二哥王之璋,字文斋,生于天顺七年(公元1463年),读书2载,习武9年,应征从戍并遵父命去了鳌山卫,时年24岁。
  明代的卫所制度,是军事设置。《明史·兵二·卫所、班军》载:“天下既定,度要害地,系一郡者设所,连郡者设卫。”后,因倭寇的不断侵袭,又在沿海地区遍设卫所,以加强海防。鳌山卫即是在此种情况下而设,在今山东省即墨市区东40里,为明洪武二十六年置。
  王之璋从戍去鳌山卫的次年,即成化二十三年,被授忠显校尉(从六品),调去居庸关戍卫。
  居庸关位于今北京市北面的昌平军都山峡谷关沟中部。此处,山峦起伏多姿,草木葱茏,燕京八景之一的“居庸叠翠”即指此地。唐祖咏之《望蓟门》诗,即咏此关。诗云:“燕台一望客心惊,箫鼓喧喧汉将营。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行旌。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老三王之明于其二哥应征从戍的次年,即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二月初六日,自平度州南龙乡王官庄社王家屯徙居高密县久敬乡城律社城律,“从贾置集遂家焉”。发展至今日成城律王氏家族。
  王之明平生为人靡喜妄动,从无疾言遽色。喜自饮酒,更喜邀诸亲朋同酌。虽善饮,但莫及乱。卒于嘉靖十六年(公元1537年)正月十二日,年73岁。子名禛。
  王禛,字祥瑞,生于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二月初一,读书8载后,又学制皮革手艺,亦是一位文化人。由于王之明与其子的共同奋斗,至王禛30岁时,已为富裕之家。王禛卒于嘉靖四十三年(公元1564年)三月十五日,终年76岁。子三:长叁毅,次叁秀,幼叁元。
  王之明长孙王叁毅,字孟弘,生于正德四年(公元1509年)七月十六日,嘉靖七年中岁贡生。十二年(公元1533年)被授为莱州府知事。此官为府的属官,有正八品、正九品不等。翌年,王叁毅即迁官经历司经历,为比知事高一级官员。
  王叁毅平生善与人交,讲礼仪。卒于万历十二年(公元1584年)八月初一日,享寿76岁。
  王之明次孙王叁秀,字士美,生于正德七年(公元1512年)十月十六日,读书6年,亦是一位文化人。其喜与人谈论孝义事,凡卑幼辈去省视他,必设酒食款留之。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被朝廷褒为八品寿官。卒于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登寿88岁。
  王之明幼孙王叁元,字茂庸,生于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六月十五日,嘉靖十四年九月十五日中武庠生,即武秀才,时年18岁。后奉朝廷檄文从戍于大嵩卫任总旗。大嵩卫址在今山东省海阳县凤城,洪武十三年始设。翌年,王叁元即升授山海关守御百户。
  山海关,位今河北省秦皇岛市东北,华北平原与东北平原相连接的辽西走廊西端。洪武十四年在此置关,又将西面的汉代榆关移此,以防蒙古势力的侵扰,为万里长城东部最大的关隘,号称天下第一关。清翰林院掌院学士汤右曾之《山海关》诗云:“东西谁界绝?封此一泥丸。地接长城险,天浮渤海宽。连山趋碣石,积水见辰韩。吹角关门出,边风马首寒。”王叁元所任之百户一官为正六品,上受千户指挥,下领总旗。
  王之明曾孙中的王九君(王叁毅长子),字圣高,生于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七月十六日。得中武庠生后,于嘉靖四十三年甲子科赴山东武乡试考取举人,未中。此时的武乡试于逢子、午、卯、酉年秋九月,在省布政司举行,以巡按御史为考官。考三场。入场日期分别为初九、十二、十五日。初场试马上箭,以35步为则。第二场试步下箭,以80步为则。第三场试策一道。考毕出榜赐宴。取中者称武举人。
  王九君又于隆庆四年庚午科再赴乡试,又未中。复于万历元年癸酉科三赴乡试,仍未中。王九君越想越按捺不住,便找到主持考试的最高一级官员——知贡举诘曰:“我之武术有名于府州乡里,而且每次落榜回去后,又加强了习练,三次来赴考未中,到底为什么?”知贡举回答曰:“你赏金了吗?”王九君听到此答,当即大怒,叱呵,并举戟向知贡举刺去,将其刺伤。在场的兵捕见状,便一拥围了上去,想擒住王久君。岂知说时迟,那时快,王九君正在盛怒之际,又轮戟将围其之兵丁横扫一阵,以致有几名捕兵即时倒下毙命,未倒下者即惊呆。王九君此时也知闯下大祸了,便抽身日夜遁回家来。
  王九君进得家门,其父王叁毅见其神情不对,问知情由,当即怒发冲冠,他很清楚,儿子闯下大祸了,将王九君劈面三掌,并斥逐出家门、
  杀人抵命,这是历代法律共通的条文。此时的王九君也恢复了理智。既被老父逐出家门,又怕连累家人,便疾召妻子儿女,夤夜遁至胶州西域建信乡祖村(今称祝村)其子已订婚的岳丈赵家暂避。时为九月三十日。赵家系富裕之家,有土地196亩(老亩)。
  同年,十月十六日,省里的捕兵已到城律,见家中无人,便四处搜寻。王九君闻讯,面无惧容,与其亲家翁赵文公商酌曰:“今捕兵搜得很紧,需要提防。为保全我家一脉,欲将长子、你婿乾命托付于你,可否?”赵文公曰:“你子即我子。迨冠岁时,与小女完婚,请你放心就是了。”时王乾命年方13岁。后于万历九年与赵家小姐完婚。赵文公膝下无子,视婿如亲子。自是王乾命之裔在祖村蕃衍至今,人丁兴旺。
  王九君为躲避捕兵,便携妻、女、次子南遁。于次年三月三十日在诸城南齐长城之阳的高阁屯(今属五莲县,更名高阁庄)丘员外家住下作镖仆,更名王君,改字自高。王九君次子王坤命及后所生子,自此便在此蕃衍,今已是一个不小的家族。
  王之明次孙王叁秀有四子:长子王九臣,字震岗,生于嘉靖十六年(公元1537年)七月十八日,考中平度州庠生。次子王九卿,字震岩,生于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六月初六日,是一名增生。三子王九相,字震泉,生于嘉靖二十二年(公元1543年)二月十六日,亦是一名庠生。王叁秀4个儿子,3个是秀才,历史上,在千门万户中亦是少有的,实则为书香世家的结果。
  王之明的玄孙中之王嘉命(王九臣之长子),字选吾,生于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正月初六日,于万历十三年(公元1585年)中岁贡生。
  明代的科举考试中,庠生,增生等,均称为生员,俗云秀才。之所以名称不一,是因录取时限定名额与随时调整之故,无论什么生员,俱是考取功名的起点,即都有资格参加高一级的乡试。岁贡生,也称正贡,亦俗称秀才,为从府州县学生员中选拔出来者,可以直接进入国子监学习,也即具备了做官的资格。
  科举考试制度,始自隋代,是朝廷为选拔官吏而建立,因分科取士,所以称科举。然而,科举考试,无论文科抑武科,通关节之风始终存在,虽然时而猖獗时而收敛。到了明代,“贵者托以势,富者托以财,亲者托以情,权门贵盛无不走也”的情况依然如故。史载正德三年的会试,太监刘瑾将50人的名单交给考官。考官既不敢忤刘瑾,又担心事发殃及自身,左右为难,后想出通融之招:恳请皇帝增加50名中额。考官这样做,只是在心理上少了点愧疚,实际上不应取中者不是依然得到了取中吗?
  (高密市史志办姜祖幼)

 

创建时间:2015/3/1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Copyright © 2008-2009  -  GBK简体中文版  龙刘文安工作室(版权所有)欢迎提出宝贵意见   
刘文安工作室: 网络建站 排版印刷  CIS策划、商标设计 电子邮箱sinoat@163.com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设置为1024×768  IE6.0以上版本浏览器  flashplayer8.0以上版本播放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