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浞冢的由来
《潍县志稿》中关于寒浞冢的记载
关于寒浞冢的记载,在清乾隆25年(1760年)的《潍县志》卷一中有这样的记述:“寒浞冢在城东三十里,冢高三、四丈,广数百尺”;清光绪33年(1907年)《潍县乡土志》载:“冢子后庄有寒浞冢”;民国30年(1941年)《潍县志稿》中载:“夏寒浞冢,在城东三十里第六区,冢子后庄南,高三、四丈,广数百尺。见乾隆县志”。翻遍当地志书可以发现,关于寒浞冢地理位置及规模大小的记载大同小异且比较具体,但对于寒浞冢的由来却均无着述。那么寒浞冢究竟是什么时候建起来的呢?
寒浞冢,顾名思义,就是埋葬寒浞的墓冢。虽然它的由来不见于典籍,但有一个传说却在民间广为流传。据说当年寒浞被少康的部队杀死之后,只一夜间,就在寒国的土地上冒出了72个墓冢。“冢子一夜遍地起”的说法即指此事。传说这些墓冢都是寒浞的士兵和子民们在夜色掩护下匆匆堆起来的。毫无疑问,这些突然从平地上“鼓起来”的冢子,除了其中有一个是真正的寒浞冢外,其余都是作为疑冢而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把寒浞的尸首保护好,让死去的国君不再受到伤害。从这个传说中也可以看出,尽管史书中对寒浞的描述多有贬损之辞,但寒浞在他的兵士和子民中还是很有威望的。试想:在遥远的4000年前,在没有任何机械作业的情况下,一夜之间能堆起72个冢子,光参加的人数就一定是十分可观了。
这些疑冢大多曾分布在现存寒浞冢周边方圆几十公里的土地上,但因年代久远,都逐渐湮灭了。据附近的村民讲,离寒浞冢最近的疑冢有两座,一座位于东冢子后村以东2公里的黄埠顶,一座位于该村西南1公里左右的马宿村附近。这两座疑冢也于10多年前随着附近村民用土等原因而消失了。
据当地村民称,以前那些曾经存在的疑冢,与真正的寒浞冢比起来明显要小得多。我想,这其中有一个历史原因,可能并不为大多数人所熟知。寒浞冢之所以会成为所有冢子中最大的一座,是由古时候人们的上坟习俗造成的。在古代,特别是汉代以前,人们上坟时,并不像现在这样焚香烧纸,而是要背着一大袋子土去。他们到了那里,都要郑重其事地把土撒到坟顶上并培实,以此表示对死者的尊重和缅怀。他们人人这般,岁岁如此,久而久之,墓冢便会越来越高大。寒浞故国的士兵和子民成千上万,每年来祭奠和添土的自然不在少数,故此就筑造起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高大的寒浞冢。
另外还有一个说法,据传寒浞冢建好后,曾有专门的守灵军队驻扎于此,守灵将士们的后裔后来逐渐在寒浞冢北边形成了一个叫做冢子后的村子。不过这种传说似不可信。一则少康中兴,夏朝复国,年轻的少康必欲将寒浞余部斩尽杀绝而后快,怎可能还会给他留有守灵军队?除非寒浞冢没有在其死后立即建成,而是在夏代以后所建。寒浞在当时作为一名“乱夏”者,相信历代夏君都不太可能让一个乱臣贼子的坟墓在自己统治下的疆土上建成。二则冢子后村的出现也比较晚。据考,冢子后村系张姓一族于元代立村。当时村旁有一蒲洼地,于是便取村名为蒲洼庄,后来蒲洼渐平,不复存在。又因村前有寒浞冢,遂改村名为冢丘后,以后演称为冢子后。随着村落不断扩大,逐渐形成了现在的两个村落,东面的称为东冢子后村,西面的称为西冢子后村。
寒浞冢所处的位置,地势较周边稍高,其东面、北面及附近村内均有一些深浅不一的沟壑,这些沟壑因年代久远,或阻断、或淤积,已经看不出具体的走向,这是否就是传说中自寒浞冢向外延伸而被称为“九龙聚首”的那九条“堑壕”,现在也不能妄下结论。另外,古老的浞河就在寒浞冢以西约500余米的距离上自南向北缓缓流过。把墓冢建在这样一个地势略高而且紧邻河岸的地方,应该不是古人盲目所为吧。
目前寒浞冢封土保存基本完好,从墓冢侧面的断崖看,黄土、黑土、沙土等多种土层混合层叠,清晰可辩,具有明显的人工夯筑痕迹。寒浞冢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寒亭区人民政府在墓冢南面立有文物保护标志。而对于寒浞冢建成的具体年代,尚需有关部门在参考有关史料的基础上,利用科技手段来做出最终的定论。
寒浞冢周边风物的过去和现在
流经寒亭大地的浞河
消失了的松树林 但凡墓地,其周边很少有光秃秃的,寒浞冢也不例外。以前的寒浞冢,周围并不像现在这样开阔,而是被一片高大的松树林覆盖着。据当地上了年纪的村民讲,那片树林一直到日军进入潍县后,才逐渐被砍伐掉。
历史上的这片松树林,把寒浞冢紧紧包围其中,东西、南北均有百余米长。松树所植年代已不可考,但据当地村民回忆,林内有很多一抱粗的大松树,按现在的尺寸算起来,其直径应在60厘米以上。昔日的那片松树林遮天蔽日,风过林梢呼呼作响,给人以阴森恐怖的感觉,寒浞冢也因此而增添了不少神秘色彩。
1938年1月,日军进驻潍县,日伪汉奸也开始经常骚扰乡里。3月中旬,烟潍公路寒亭段发生了附近村民伏击日军军车事件,日军为实施报复,于次日放火烧了沿路十多个村庄。此事对当地百姓触动很大,他们认为好东西绝不能落入敌手。村南那片松树林密密麻麻,寒浞冢又居高临下,如果日军来了屯兵于此,会对周边形成极大威胁。即便不屯兵,一旦松林毁于日军的“三光”政策,那损失也不会小。权衡再三,附近村民就逐渐把松树林砍伐掉了。
70多年过去了,今天的寒浞冢周围已看不出松林存在的任何痕迹,有的只是丛生的杂草和低矮的灌木。寒浞冢北面,东冢子后村就近在眼前,东、南、西三面不远处全是村民的庄稼地,他们在农田里种满了各种作物,间或也有种植杨树的,但那些既细又矮的杨树与昔日高大的松树比起来,或许早已经不能同日而语了。
寒浞冢前的坟茔 寒浞冢如今已经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在它的南侧和西侧还有许多当地村民的墓葬。南面的墓葬年代较早,现已封土无存,其中最为着名的应属元代征西将军于海之墓。
位于寒浞冢南面的于海将军墓碑
乾隆版《潍县志》卷一载:“征西将军于海墓在城东三十里寒浞冢前。”于海墓址上今只留墓碑一块,上有“将军与邹氏没(殁),葬寒浞冢前,县志载焉”等文字,可以与县志相互印证。于海系东、西冢子后村及大张庄村于氏之始祖,碑文载:“及泰定年间(1324—1328),将军奏凯,来镇潍州,从征之子入潍籍”。现在东、西冢子后村的于氏一族皆系于海之后裔。
乾隆版《潍县志》中关于寒浞冢、于海墓的记载
从东、西冢子后村的《于氏族谱》上还可以看出,自始祖于海始,于氏居潍已历680余年,且在十二世之前,先祖们去世后多“葬于冢子前”。于氏乃当地大族,他们自于海开始就选择“冢子前”作为墓地,可见那里还真是一块风水宝地。这也似乎在印证着寒浞冢的选址并不是盲目的。
如今,在寒浞冢的西南一侧仍有大片墓地,其内大小坟墓凸起。该片坟茔系附近村民之公墓,封土较好,年代也较晚。
位于寒浞中西南侧的墓地
供奉寒浞的南小庙 寒浞冢位于今天东冢子后村的南边,因村子不断扩大,民居与冢子已经相去不远,在以前,冢子与民房显然并不会离得这么近。东冢子后村的历史上曾经有两座庙,位于村西的一座因规模较大,俗称大庙,其内供奉玉皇大帝。另一座位于村子西南、大庙正南,因与大庙比起来规模较小,俗称南小庙,其内主要供奉寒浞。
从寒浞冢上望过去,南小庙位于寒浞冢东北200多米的位置上。在各种史料中,鲜见有把寒浞作为神灵供奉的记载,这也应该是南小庙独具特色之处。更何况寒浞冢就近在咫尺,祭祀朝拜都很方便,但村民还是为寒浞建了一座庙宇。
南小庙今已不存,建成年代也已无法考证。据传,南小庙坐北朝南,正殿中央为寒浞爷塑像,左右还分别供奉着药王爷和太白爷。从塑像的这种排列来看,寒浞显然是南小庙里的“正神”。
据村民回忆,南小庙存在的时候,里面的香火一直比较兴旺。人们除了在大小节日必去进香之外,平时也有人前去烧香还愿、禳病消灾。据说,三尊神中,寒浞爷负责庇护全家平安富足,药王爷负责保佑家人身体健康,太白爷主管延年益寿。如此一来,农耕时代人们所期盼的平安、富足、健康、长寿便统统可以在南小庙中的三尊神仙面前求得,所以里面的香火长盛不衰也就不难理解了。
建国后,大、小两座庙宇均被拆除,香火也从此中断。如今在大、小两座庙宇的原址上均留有少许遗迹,于荒草丛中向人们诉说着过去的历史……
值得一提的是,围绕着两座庙宇,还留有一段关于“神路子”的传说。这段“神路子”自南小庙一直向南延伸出去,传说是前后两座庙中的神仙们出行的必经之路。大、小庙存在的时候,虽然人们并不从那条土路上行走,但路上依然寸草不生,时人无不称奇。此路如今尚存,东距寒浞冢不足200米,行人稀少,几被杂草覆盖。
与寒浞有关的地名 寒亭虽为古寒国旧址,但因年代久远,境内古寒国的遗存却难以寻觅,所以寒浞冢可称得上是一处与寒浞最有关联的物证。历史发展到今天,在寒浞冢周边方圆40里的区域内,尚有许多地名可资佐证寒浞在寒亭大地上的历史存在和影响。
毫无疑问,“寒亭”这个地名最具代表性。寒亭古称“寒”,汉朝王莽篡位后,改古国为亭,始称“寒亭”。康熙11年(1672年)《潍县志》载:“寒浞都此,今有古寒亭。”民国《潍县志稿》亦载:“寒,即今潍治东北三十里寒亭镇”,又载:“寒亭,古寒国,浞封此。《括地志》亦云‘寒亭为古寒国’。”
浞河是一条历经千年流经寒亭的河流,乾隆版《潍县志》载:“寒浞河在县东北三十里……夏立寒国,故名。”民国版《潍县志稿》亦云:“寒浞河俗称浞河,即古寒水”。浞河上有一石桥,名伯明桥,《潍县志稿》中是这样记载的:“寒亭大石桥,原名浞河桥,以后浞乃夏之乱臣,故改名伯明桥。”这里且不论寒浞的功过是非,单就“伯明”一词来说,其实仍与寒浞有着很深的渊源。伯明即伯明氏,这是夏初生活在寒亭大地上的一支东夷大族,而寒浞正是伯明氏的“子弟”。
除了上述与寒浞有关的风物,在寒浞冢周边还有很多村庄的名称也与寒浞有着密切的关联。例如仓上村,《寒亭区志》记载为“相传寒浞曾在此建粮仓,故名。”其余还有七个张营村、八个寨子村、两个灶户村、两个柴埠营村和一个马宿村,据说这些村庄也都与当年寒浞军队安营扎寨、埋锅造饭、蓄草养马有些关联。而离寒浞冢稍远、位于高里街道的二戈官庄村,据说曾经是寒浞次子豷的封地,而且还是寒浞的兵器库等等。今天,我们从这些颇有故事色彩的地名中,仍可依稀领略到当年寒国国力之强盛。
这里还有必要提到的一点是,由于寒浞的长子——浇当初被寒浞分封到了过国,即今天的莱州市境内,所以在莱州的历史上也有许多关于寒浞及其儿子的传说。据乾隆23年(1758年)的《掖县志》载:“过亭,城北四十里,夏寒浞子浇封地,今名过西。”又载:“浞河,城西六十里,世传寒浞所凿,俗名浊河。”(注:此处的浞河与前文中的浞河并非同一条河流)在今天的莱州境内,仍有小浞河村、浞东村、浞西村、浞南村、浞李村等几个村子存在,而且还有一条浞堤据传也是寒浞为防海潮修筑而成。
三、围绕冢子的诸多怪事
寒浞冢(通讯基站位于冢子东北侧)
寒浞冢上的“皮狐子灯” 60多年以前,寒浞冢及其周边都是一片荒凉,由于人迹罕至,荒草丛生,那里自然就成了动物的乐园,其中最具诡异色彩的是一种被当地百姓称作“皮狐子灯”的动物。
“皮狐子灯”其实就是红狐狸,由于其皮毛发红,所以跑起来就像一团火苗在跳跃。这种动物今天已经基本上见不到了,但那时候却是非常的司空见惯。而且一直以来,当地百姓都认为狐狸、黄鼠狼之类的动物十分灵异,因此不但不去伤害它们,还对它们敬而远之。
那时候有许多“皮狐子灯”生活在冢子上,它们在冢子上掏洞为穴,以此为家。传说当时有些“皮狐子灯”经常在寒浞冢和供奉着寒浞爷的南小庙之间来来回回地走动,多的时候一天能看见不下20趟。人们不知就里,越发感到神秘莫测。
那么这些动物究竟去南小庙里干什么呢?现在想来,一种比较合理的解释就是到庙里去偷食供品。昔日的南小庙香火旺盛,善男信女进香时大多会带去一些供品,人走后,供品就留下了,于是便成了狐狸的美食。狐狸来回穿梭于寒浞冢和南小庙之间,难道不正是在一趟趟的运送口粮吗?只是那时候人们普遍迷信,所以才人为地给这种现象增加了更多神秘色彩。
南小庙里的大虫 据说,供奉着寒浞爷的南小庙没有被拆除前,在它以东10多米的地方曾经有一口水井,井口上常年架着一副辘轳,附近的村民经常去那口井上打水。
南小庙遗址
传说在村子最南头,距南小庙不远处住着一户人家,家里只有一个孤老太太。老太太年纪大了经常失眠,这一天早早醒来后就又睡不着了,于是她干脆穿衣下炕,打算做早饭。柴禾堆儿在院墙外面,老太太提了一只筐子就去装柴禾。
其时天刚蒙蒙亮,街上还没有行人,老太太在往筐子里装柴禾的时候,突然感到身后似乎有些不对劲。她本能地向身后瞥了一眼,这一瞥不要紧,直把老太太吓得目瞪口呆,噤若寒蝉。清晨的微曦中,老太太发现在她不远处的西南面,有一条碗口粗的大虫正趴在井口上喝水。那条大虫一看就有些年岁了,头顶上居然还长着像公鸡一样的冠子。当时那大虫的头部已探进井中,而尾巴却依然还留在南小庙里。照此看来,其身体应该足有十几米的长度……
此事传开后,人们起初并不信,可老太太平时又不是那种胡说八道之人,所以在她一遍一遍郑重其事地讲述中,人们也就宁信其有不信其无了。但是那条大虫究竟长得啥模样,以后的人们却一直也没有再见到过。究竟是大虫被人发现后主动离开了南小庙,还是当初老太太看花了眼,此事不得而知。这个故事随着老太太离开人世,也逐渐不再被人们提起,而流传的结果,只是又给南小庙增添了一些神秘气氛。
淋不湿的农田 在寒浞冢周边,还发生过一件怪事,这里暂且称其为“淋不湿的农田”。
冢子附近的农田
据有的村民说,许多年前,寒浞冢东面约50米的地方是一户于姓村民的庄稼地。有一天,这位农民正在田里劳动,天空突然降了一场急雨,由于他觉得雨不会下太久,所以就没有回家,而是暂时踅到树下躲了一会儿。
果然不出所料,这场雨来得快捷,去得也迅速。雨停之后,他重新回到了自己田里。由于刚才雨下得急,所以雨水都还没来得及渗入地下,田里到处可见坑坑洼洼的积水。就在这时,他突然发现,在那片遍地积水的田里,有一块笸箩口大小的地方居然很快就变干了,一点儿也没留下被雨淋过的痕迹。
那农民感到很奇怪,却又百思不得其解。于是在以后的日子里,每次下过雨后,他都要到田里去看一下,而那个地方呢,也是每次都会迅速变干。这事儿传开以后,很多人都感到很神奇,有人甚至猜测地下或许埋着什么奇怪的东西。由于那地方离寒浞冢很近,又加上人们一向对冢子怀有某种敬畏心理,所以当时谁也没有贸然挖掘。
在以后的岁月中,那块土地数次易手,又几经分并,到现在,已经再也找不到那块农田的具体位置了……
冢子里面是空的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国民党厉文礼部三支队来到了寒浞冢,他们先在冢子顶上挖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坑,然后就把一挺机枪架在了坑外面。这样一来,人蹲在坑里就如同躲在战壕里一般,形成了一种居高临下的作战态势。但这里要说的并不是这个战斗工事,而是关于寒浞冢内部是不是中空的问题。
时值仲秋,地里的庄稼即将成熟。每年到了这个时候,那些庄稼长得好的农户,都要派个劳力去“看坡”。“看坡”就是到田里守护庄稼,一来防止即将到手的作物被别人偷走,二来也防止农作物被獾一类的动物给糟蹋了。“看坡”工作一般要持续到农作物收回家为止。
且说那段时间冢子后村有两个姓于的村民天天一起去看坡,这一日,他们从寒浞冢旁抄了个近道,在路过那里的时候,顺便往冢子上望了两眼,竟突然发现在三支队挖的那个“战壕”西南角外面的斜坡上有一个洞。那洞看上去约有拳头大小,并不像是老鼠洞。
两人感到好奇,又加上三支队也经常光顾冢子,所以心里就比较大胆,于是便打算一探究竟。两人爬上冢子,俯下身朝那洞里看了看,结果是黑咕隆咚什么也看不清。旁边不远处就是一片高粱地,于是他俩就地取材,从地里折来了一根高高的秫秸,试着向洞里伸进去。慢慢的,整根秫秸全部进去了,但没有探到底。这时其中一人又回到地里找了一棵更高的秫秸,从根部折断后拿回到冢子上,他们弄了根细绳把两根秫秸首尾相接绑到一起,这样看起来差不多有6米长了。他们重新把秫秸往洞里伸了进去,没想到这回仍然没探到底。两人对视了一眼,面面相觑,心里却已不打算再做进一步的探测了。他们松开手,秫秸很快就落了进去,随着洞口内“窸窸窣窣”的声音戛然而止,估计那两根绑在一起的秫秸终于落到了洞底……难道冢子里面是空的?两人联想到历史上有关冢子的种种传说,心里开始禁不住一阵阵地发毛……
“冢子里面是空的”,这个说法很快就传播开来。这种传播,也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一些不法之徒对冢子的觊觎之心。那时候的潍县,正值日伪统治之下,境内的土匪地痞、汉奸走狗都在趁着乱世掘墓挖坟、强取豪夺,当地百姓有意把这个说法进行夸大并极力传播,其实也隐含了对寒浞冢的一种保护心理。
四、冢子周边的文物出土轶闻
滑石和陶器 许多年来,围绕在寒浞冢周边十几公里范围内的一些关于文物出土的说法从未间断过。这些文物全是当地百姓在耕地或者盖房子挖地基时无意中发现的。
有村民听老一辈人讲,大约在85年前,冢子旁边曾出土了一批滑石。那些滑石大小不一,形态各异,当时就被老百姓全捡走了。滑石属于硅酸盐矿物质,但作为一种“石头”,它的质地却比较柔软,而且还可以像粉笔一样写出字来,所以许多小孩子会拿着它在地上、墙上涂鸦。更为重要的是,滑石还是一味中药,它能够清热解毒,通淋利尿,祛湿敛疮,夏天还可以用滑石粉来涂抹痱子。在过去西医势弱、中医盛行的情况下,滑石自然成了不可多得的“宝贝”,出土后被人捡走也就再正常不过了。
还有村民说,以前曾有人在冢子以东的农田里种地时刨出了不少陶器和一尊陶马。那些陶器多数已经破损,稍微完整一点儿的,看上去有“三根粗腿”和“一个把儿”,腹部中空。(照此形状分析,估计应是龙山文化时期的文物,即古代先民用的一种炊事器具——鬶。)可惜当时的农民并不知道那是什么,更不了解其文物价值,所以轻易就让一些“收古货的(即文物贩子)”给买走了。据说前几年还有人在地里挖出过一把青铜短剑,后来也没了下落,应该也是被“收古货的”给忽悠走了……
鬶(该三张图片来自网络)
挂在孩子脖颈上的“阴阳” 传说很久以前,在寒浞冢以北3华里处曾经存在一个小村庄叫竹家村(史料中无考),该村的具体位置在今天寒亭街道段家沟村以东、隅里村以北那片地方。
一天,竹家村有个人在地里干农活时无意中挖出了一个奇怪的物件,那物件大致呈圆柱形,长约10厘米,直径不到5厘米,圆柱中央还有个纵向贯通的小圆孔。整个物件为陶制,青灰色,看上去就像是一个浓缩了的小碌碡。虽然是一件陶制品,但做工还比较精致。
这是个什么东西呢?据上了年纪的人讲,这个物件叫做“阴阳”。“阴阳”一词需要用儿化音来读方能读出味来,而且“阳”字一定要轻读,即读作“阴阳儿(yīn yang r)”——这样才符合当地人对此物件的称呼。传说“阴阳儿”是一个记号,它的功用就是用来标记自己家的孩子。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它就同某个人在自家的家什或牲畜身上写上“李记”、“王记”是一个道理。
这个说法听起来未免荒唐,难道大人还有认错自家孩子的么?其实事情远非那么简单。传说古时候人烟稀少,厉鬼横行,有时大白天也会有孩子被恶鬼诓了去吃掉。恶鬼吃掉孩子后,还会化身孩子的模样,骗过家长,混进孩子的家里,进而戕害大人,所以那时候孩子上街玩耍,大人都提心吊胆。怎么办呢?后来人们就发明了“阴阳儿”。“阴阳儿”这东西不光是一个标记,据说还能辟邪,孩子上街的时候,就把它用一根红色的细绳穿了挂在孩子的脖颈上,这样一来,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让恶鬼伤到孩子。
据说,那时候的父母在孩子玩够了回家时,首先要看看他们脖子上的“阴阳儿”还在不在,如果在,就放进家门。如果不在了,就坚决拒之门外,任他怎么哭喊也不敢放进来,因为不挂“阴阳儿”的孩子实际上是恶鬼变成的……如此看来,彼时的“阴阳儿”可称得上是孩子出入家门的通行证了。
这桩轶事听起来颇有些不可思议,而且知道的人也已经越来越少。据当地老人讲,除了这个传说中的竹家村的人挖出过“阴阳儿”之外,寒浞冢周边其他村庄过去也有人挖到过。但是到了今天,却一个实物也见不到了。不过,既然是一种陶制品,想必其年代肯定要比瓷器早,至于它是不是古寒国的一种礼器,佩戴它出门是不是古寒国的一种风俗,还需要作进一步的研究与考证。
五、寒浞冢的保护与被盗
不管外地人怎么看,寒浞冢在当地百姓心目中一直都是神圣的,他们不仅不忍心打扰那位沉睡数千年的国王,而且还主动承担起了保护墓冢的义务。
据现年77岁的原东冢子后村支部书记YSF讲,1976年,该村还隶属于老潍县管辖,那时候村里就成立了寒浞冢保护小组,小组成员除了他本人外,还有民兵连长WWF、团支书YXM等人。
1979年,经省市批准,寒浞冢被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设立了标志。寒浞冢的保护从此变得有章可循。现在的寒浞冢已上升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寒亭区人民政府于2002年10月重新设立了汉白玉质地的文物保护标志。
寒浞冢文物保护单位标志碑
寒浞冢风雨沧桑历经数千载,历史上曾几经被盗,至于盗墓贼是否盗得过东西,村民也很难说得清。据说最近一次被盗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说起那次被盗来,当地百姓都感到很奇怪。事情大致是这样的:
据说有一天,村里有个人突然在冢子顶上发现了一个直径60厘米左右的圆形大洞,那洞直上直下,黑咕隆咚。至于具体是什么时候挖的,却搞不清楚,而且那洞看上去好像已经存在不止一天两天的时间了。据村民们后来分析,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很可能是盗墓贼盗完墓离去的时候在洞口做了伪装,用一些草席之类的东西覆盖住了洞口。天长日久,雨打风吹,覆盖物慢慢烂掉落进了洞里,于是才暴露出了前文中提到的洞口。
发现盗洞后,村里十分重视,村委还专门到冢子顶上查看了洞口。当时他们用绳子拴住一块石头放到洞底,然后拉上来测量,发现洞深竟有7米多。最让人感到奇怪的是,弄出这么深的一个盗洞,居然在旁边找不到一点儿被挖出来的土。那些盗土究竟弄到哪里去了呢,人们至今找不到答案。由于感到事态严重,村里就报了警,把案件交给了警方。
这次冢子被盗,也引发了一些传言。有人说盗墓者很有可能是一个懂风水的南蛮子,而那个盗洞是他直接用什么东西捅出来的,所以才找不到挖出来的土……总之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越传越离奇。
据说在那段时间里,位于寒浞冢以南2华里的马宿村的那座冢子(寒浞冢的疑冢)也被盗了。马宿的冢子在被盗之后形成了一个井,而且里面还有水,附近的村民便经常去取水喝,据说喝了能治百病……
为防止有人不慎跌落洞中,冢子后的村民早已将寒浞冢顶部的盗洞填平了。在实地考察中,已经看不出被盗的任何痕迹。现在的寒浞冢顶部有一铁芯方形水泥预制物件深深嵌入泥土里,听说这是国家有关部门设立的一种航空标志,但未得到证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