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浞爷两军阵前送给养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大鄌靑简·文史通览网站      

潍县文史

青州文史

 红河频道

人文青州

昌乐文学

自卫反击战

文史资料

 百年大事

鄌郚专刊

怀恩祭祀

潍县春秋

临朐文史

营丘频道

安丘资料

昌乐街道

红军大肃杀

昌乐棋苑

鄌郚艺文

鄌郚人物

马进文集

人文潍坊

安丘文史

乔官频道

昌乐文

高崖文史

文革纪事

牡丹文化

金山真观

鄌郚文史

雁鹅养殖

潍坊名吃

寿光文史

高崖库区

昌乐文史

鄌郚新闻

电脑技术

在线读书

鄌郚西瓜

鄌郚咸菜

鄌郚乐器

  寒浞爷两军阵前送给养


  千百年来,寒浞冢前的祭祀活动一直都在进行中,寒浞故国的子民们没有忘记这位四千多年前从本地崛起、主持夏政四十多年的国君。逢年过节或者每月的初一、十五,祭祀活动会相对集中一些。而平时那些单独去寒浞冢前上香烧纸的人们,有的是为了祈愿,有的是为了还愿。寒浞冢前的香火虽然并没有表现得十分兴盛,但也从没有间断过。
  时光荏苒,岁月匆匆。到了上世纪80年代,在对越自卫反击战结束之后的数年间,寒浞冢前的香火突然间盛极一时。那时候,前来祭祀寒浞的人们已经不限于本地人,有的甚至是舟车劳顿,来自于遥远的外县或外省市,他们一路打听着来到寒浞冢前,叩首作揖,焚香祭拜。一时间,寒浞冢前经常飘荡着南腔北调各种口音……
  面对突然出现的这些络绎不绝的人们,附近的村民一开始十分疑惑。为了搞清是怎么回事,他们便开始与那些外来的朝拜者们接触,试图从他们口中一探究竟。没想到那些外来的人们并不避讳,他们几乎众口一词,说出了一个令人十分难以置信的故事……
  原来,那些不辞辛苦前来祭拜寒浞的男人们,无一例外都是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的退伍老兵,而那些女人们,大多是他们的妻子或亲属。据那些退伍老兵们讲,在对越自卫反击战期间,有一段时间天气多雨但战事激烈,猛烈的炮火加上湿滑的道路,使后方的给养一时难以供应上去,阵地上的将士们连吃饭也出现了问题。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大敌当前,即使尚未交火,都应先把后勤工作做好,更何况当时战事正酣而断了给养,实乃兵家之大忌。尽管我军将士对来犯之敌怀有满腔仇恨,心中也必欲除之而后快,可饿着肚子打仗总是不行。断粮会直接影响到部队的战斗力,这不是精神力量可以支撑得住的。
  这种状况持续到第三天的时候,部队的士气开始出现低落。第四天上午,在一场战斗的间隙中,战士们正呆在战壕里休整,一件奇怪的事情发生了……
  当时,只见一个身材高大的老人,头戴斗笠,手提竹篮,突然出现在了我军阵前。起初战士们还以为那是一位当地百姓,可那地方山高林密,坡陡路滑,又实在搞不懂他是怎么冒出来的。只见那老人手提竹篮,大步流星走到战壕旁,一把揭去盖在竹篮上的布巾,露出了满满一篮子白面馒头。不由分说,老人拿起馒头就要递给壕沟里的战士们。
  我军指战员一向军纪严明,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更是烂熟于心,他们都知道“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是三大纪律中的重要一条。所以他们尽管已断粮三天,见了白面馒头更觉饥肠辘辘,可依然不肯接受递过来的美食。见此情景,那老人似乎有些生气了,他大声道:“将士们饿着肚子保家卫国,流血奋战,吃俺个馒头有啥不可?俺这馒头里没有毒!”
  见老人这样说,有的战士就感到不好意思,觉得再推辞下去就有拒人千里之意了,于是便象征性的从篮子里拿了一个馒头。老人一看战士这么客气,又说道:“堂堂七尺男儿,饿了三天,一个馒头怎么够吃?只管拿!”而战士们考虑的是,馒头只有一篮子,而战友却蹲满了战壕,明摆着是僧多粥少,多数人都吃不上,所以象征性的拿个馒头只是为了别拂了老人的美意。
  没想到老人却继续喝道:“拿!只管拿!只管拿……”语气里已分明带有了强迫的意味。那些不好意思伸手去拿的战士们,也被他强行塞到怀里三、四个馒头。更为奇怪的是,无论如何拿,竹篮里的馒头总也不见少,拿走几个,一转眼篮子就又涨满了,就像变魔术似的……
  就这样,老人拎着盛满馒头的篮子,从阵地的一头走到另一头,硬是让断粮三天的战士们吃了一顿饱饭。其间,对面的越军阵地上不时有冷枪打过来,老人全然不顾,壕沟里的战士们都为他捏着一把冷汗,可他在阵前来回穿梭了好几遍,最后竟然毫发无损……整个过程中,那人头上戴的斗笠一直压得很低,几乎没人能够看清他的模样。战士们见此情景无不称奇,于是就想弄明白他是哪个村的百姓,没想到那人的回答更是让人大吃一惊:“俺乃山东潍县人氏,名叫寒浞。知道将士们近日有难,特来相助……”
  在接下来的那段时间里,老人一到开饭时间就会手提竹篮出现在阵前,给战士们送来馒头。战士们也从一开始的推辞,逐渐习惯了接受老人的馈赠。就这样过了一些日子之后,我军的补给终于送上山来,而那每天来送饭的老人也随之消失,再也没有出现。
  战争结束后,多数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士兵们陆续退出了部队。那个时候,我国的改革开放也已在各地展开,人民的生活开始逐步得到了改善。随着衣食的富足,有的退伍老兵们开始回忆起那段艰苦卓绝的战争岁月,他们深深感念寒浞雪中送炭的义举。因为他们都知道,要不是当初遇到那么一桩奇事,说不定他们很难从阵地上活着回来……于是他们查资料、翻地图,到处打听寒浞家乡的具体所在,这就出现了前文中提到的外地香客千里拜寒浞,冢前香火盛极一时的现象。据说,那个时候冢子前用来烧纸的火池足有50平方米,但即使那样,还有人因为挤不到近前,只好在火池外面把纸钱烧掉,并把点燃的香插在地上。
  当时那些外地香客,多数都自称是为了来祭拜寒浞,报答他阵前救急的义举。还有人干脆说是来看望“战友”的,看来在这些人心中,他们已经把寒浞当作自己的战友了……
  这件事亦真亦幻,听起来又不像是空穴来风,因附近村民多有提及,故此整理出来记录于此。

 

创建时间:2015/3/1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Copyright © 2008-2009  -  GBK简体中文版  龙刘文安工作室(版权所有)欢迎提出宝贵意见   
刘文安工作室: 网络建站 排版印刷  CIS策划、商标设计 电子邮箱sinoat@163.com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设置为1024×768  IE6.0以上版本浏览器  flashplayer8.0以上版本播放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