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浞爷两军阵前送给养
千百年来,寒浞冢前的祭祀活动一直都在进行中,寒浞故国的子民们没有忘记这位四千多年前从本地崛起、主持夏政四十多年的国君。逢年过节或者每月的初一、十五,祭祀活动会相对集中一些。而平时那些单独去寒浞冢前上香烧纸的人们,有的是为了祈愿,有的是为了还愿。寒浞冢前的香火虽然并没有表现得十分兴盛,但也从没有间断过。
时光荏苒,岁月匆匆。到了上世纪80年代,在对越自卫反击战结束之后的数年间,寒浞冢前的香火突然间盛极一时。那时候,前来祭祀寒浞的人们已经不限于本地人,有的甚至是舟车劳顿,来自于遥远的外县或外省市,他们一路打听着来到寒浞冢前,叩首作揖,焚香祭拜。一时间,寒浞冢前经常飘荡着南腔北调各种口音……
面对突然出现的这些络绎不绝的人们,附近的村民一开始十分疑惑。为了搞清是怎么回事,他们便开始与那些外来的朝拜者们接触,试图从他们口中一探究竟。没想到那些外来的人们并不避讳,他们几乎众口一词,说出了一个令人十分难以置信的故事……
原来,那些不辞辛苦前来祭拜寒浞的男人们,无一例外都是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的退伍老兵,而那些女人们,大多是他们的妻子或亲属。据那些退伍老兵们讲,在对越自卫反击战期间,有一段时间天气多雨但战事激烈,猛烈的炮火加上湿滑的道路,使后方的给养一时难以供应上去,阵地上的将士们连吃饭也出现了问题。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大敌当前,即使尚未交火,都应先把后勤工作做好,更何况当时战事正酣而断了给养,实乃兵家之大忌。尽管我军将士对来犯之敌怀有满腔仇恨,心中也必欲除之而后快,可饿着肚子打仗总是不行。断粮会直接影响到部队的战斗力,这不是精神力量可以支撑得住的。
这种状况持续到第三天的时候,部队的士气开始出现低落。第四天上午,在一场战斗的间隙中,战士们正呆在战壕里休整,一件奇怪的事情发生了……
当时,只见一个身材高大的老人,头戴斗笠,手提竹篮,突然出现在了我军阵前。起初战士们还以为那是一位当地百姓,可那地方山高林密,坡陡路滑,又实在搞不懂他是怎么冒出来的。只见那老人手提竹篮,大步流星走到战壕旁,一把揭去盖在竹篮上的布巾,露出了满满一篮子白面馒头。不由分说,老人拿起馒头就要递给壕沟里的战士们。
我军指战员一向军纪严明,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更是烂熟于心,他们都知道“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是三大纪律中的重要一条。所以他们尽管已断粮三天,见了白面馒头更觉饥肠辘辘,可依然不肯接受递过来的美食。见此情景,那老人似乎有些生气了,他大声道:“将士们饿着肚子保家卫国,流血奋战,吃俺个馒头有啥不可?俺这馒头里没有毒!”
见老人这样说,有的战士就感到不好意思,觉得再推辞下去就有拒人千里之意了,于是便象征性的从篮子里拿了一个馒头。老人一看战士这么客气,又说道:“堂堂七尺男儿,饿了三天,一个馒头怎么够吃?只管拿!”而战士们考虑的是,馒头只有一篮子,而战友却蹲满了战壕,明摆着是僧多粥少,多数人都吃不上,所以象征性的拿个馒头只是为了别拂了老人的美意。
没想到老人却继续喝道:“拿!只管拿!只管拿……”语气里已分明带有了强迫的意味。那些不好意思伸手去拿的战士们,也被他强行塞到怀里三、四个馒头。更为奇怪的是,无论如何拿,竹篮里的馒头总也不见少,拿走几个,一转眼篮子就又涨满了,就像变魔术似的……
就这样,老人拎着盛满馒头的篮子,从阵地的一头走到另一头,硬是让断粮三天的战士们吃了一顿饱饭。其间,对面的越军阵地上不时有冷枪打过来,老人全然不顾,壕沟里的战士们都为他捏着一把冷汗,可他在阵前来回穿梭了好几遍,最后竟然毫发无损……整个过程中,那人头上戴的斗笠一直压得很低,几乎没人能够看清他的模样。战士们见此情景无不称奇,于是就想弄明白他是哪个村的百姓,没想到那人的回答更是让人大吃一惊:“俺乃山东潍县人氏,名叫寒浞。知道将士们近日有难,特来相助……”
在接下来的那段时间里,老人一到开饭时间就会手提竹篮出现在阵前,给战士们送来馒头。战士们也从一开始的推辞,逐渐习惯了接受老人的馈赠。就这样过了一些日子之后,我军的补给终于送上山来,而那每天来送饭的老人也随之消失,再也没有出现。
战争结束后,多数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士兵们陆续退出了部队。那个时候,我国的改革开放也已在各地展开,人民的生活开始逐步得到了改善。随着衣食的富足,有的退伍老兵们开始回忆起那段艰苦卓绝的战争岁月,他们深深感念寒浞雪中送炭的义举。因为他们都知道,要不是当初遇到那么一桩奇事,说不定他们很难从阵地上活着回来……于是他们查资料、翻地图,到处打听寒浞家乡的具体所在,这就出现了前文中提到的外地香客千里拜寒浞,冢前香火盛极一时的现象。据说,那个时候冢子前用来烧纸的火池足有50平方米,但即使那样,还有人因为挤不到近前,只好在火池外面把纸钱烧掉,并把点燃的香插在地上。
当时那些外地香客,多数都自称是为了来祭拜寒浞,报答他阵前救急的义举。还有人干脆说是来看望“战友”的,看来在这些人心中,他们已经把寒浞当作自己的战友了……
这件事亦真亦幻,听起来又不像是空穴来风,因附近村民多有提及,故此整理出来记录于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