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鸿翱和《潍邑刘氏族谱》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大鄌靑简·文史通览网站      

潍县文史

青州文史

 红河频道

人文青州

昌乐文学

自卫反击战

文史资料

 百年大事

鄌郚专刊

怀恩祭祀

潍县春秋

临朐文史

营丘频道

安丘资料

昌乐街道

红军大肃杀

昌乐棋苑

鄌郚艺文

鄌郚人物

马进文集

人文潍坊

安丘文史

乔官频道

昌乐文

高崖文史

文革纪事

牡丹文化

金山真观

鄌郚文史

雁鹅养殖

潍坊名吃

寿光文史

高崖库区

昌乐文史

鄌郚新闻

电脑技术

在线读书

鄌郚西瓜

鄌郚咸菜

鄌郚乐器

刘鸿翱和《潍邑刘氏族谱》
  自古以来,潍县城里就流传着一首脍炙人口的民谣:
  高自高,刘鸿翱,
  大中丞,八抬轿。
  巡福建,管台湾,
  闽浙总督台澎道。
  绿野斋,在城里,
  黄叶楼,住东郊。
  出大殡,扎天桥,
  生生死死都荣耀!
  这首民谣,唱的是大中丞刘鸿翱生平事迹,也道出了人们对刘鸿翱的赞颂景仰。刘鸿翱究竟是一位什么样的历史人物呢?
  刘鸿翱是清代中期山左文化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他生于1778年,卒于1849年。享年71岁。
  传奇人物,一生显赫
  刘鸿翱,字蜚英,潍城郭宅街人,西南院靠松园子街路北,宅内有一座小花园,叫绿野斋。他生于书香门第,父亲刘济川曾在麓台书院求学,学问很深,但仕途不达,因此精心培养两个儿子。刘鸿翥和刘鸿翱于嘉庆丁卯年同中举人,己已年又同中进士,为世人竟相称颂。在郭宅街他的故宅大门上悬挂着“大中丞”匾额。
  刘鸿翱五岁就失去母亲,但他在父兄的鼓励下,刻苦攻读,而且“读书不务考据,求古人义理所在”,喜欢古文辞,嗜书成癖,少年时期在潍城已颇有名气。嘉庆十四年,(1809年)中进士后,任内阁中书,空闲时候常常以撰写文章聊以自娱,姚文田对他写作的论辩、序记、传志评论为:“得天地真气,简直是欧阳修、苏东坡再世!”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典试湖北,所取多知名士。1826年(道光六年)选江苏太湖司马,镌《绿野斋古文前集》,从此文名传扬大江南北。后升任徐州太守。1832年(道光十二年)秋,黄河水暴涨,将倒灌州城,他率僚属在堤上巡防7昼夜,水陡落,淹没田禾,复捐金并请赈饥。后升广东南韶连道,不久调任中国台湾兵备道兼提督台澎学政。在治理中国台湾三年中,清屯田、屯饷以养屯兵,建炮台以防海寇,设隘楼以御外邦侵略,并储谷、储金于官库,以防不测,官民敬之如神明。后提升为福建巡抚。1842年(道光二十二年)冬署理闽浙总督。1843年(道光二十三年)夏专任福建巡抚。
  刘鸿翱在治理中国台湾三年中,对开发中国台湾省,发展中国台湾的人文教化做出了显着贡献。人们称颂:治台武功当属郑成功,文治当属刘鸿翱。
  中国台湾风俗器重秀才,每逢考试,多以贿赂进取。刘鸿翱初到中国台湾,便指海发誓,要坚决杜绝这种不正之风。他以身作则,秉公办事,并严惩贪官,到任不足一年,政风淳正,社风日新,受到中国台湾官民的敬重。他极重视兴办教育事业,现在台南市的夫子庙便是他组织重新修建的。
  夫子庙是郑成功之子郑经建筑的,内设大学生院,是传播儒家思想和文化知识的发祥地。刘鸿翱主政中国台湾后,见夫子庙经多年的风雨侵蚀,剥落秃坏,便与府守熊一本、候选同知许朝锦策划,对夫子庙进行了修茸扩建,历时近一年。重修后的夫子庙雄伟肃穆、巍峨壮观,刘鸿翱亲自撰写了《台湾府学重修夫子庙并祭器乐器记》,该记石碑至今仍嵌在台南市夫子庙明伦堂前右墙上。
  碑记中指出:“春秋上下两杞,肃清穆雍,歌者堂上,舞者台下,无言奏假,彬彬乎变海隅为邹鲁阙里之风矣。”可见夫子庙的重修对中国台湾教化所起的巨大作用。他把山左文化的学风传播到了中国台湾。
  1845年(道光二十五年),刘鸿翱因病告退,这时他已是67岁的老人。回到故乡潍坊后,在东郊虞河南岸(今市人民医院处),购置黄叶楼庄园,在僻静的庄园内继续静心着述。
  黄叶楼,也叫黄菜楼,在县城东三里。原为谭氏园林,初名黄菜楼,因其地宜种油菜籽,引用李太白诗:“黄花如散金,”所以叫这个名字。清嘉庆中期谭紫封改名为黄叶楼。道光末年刘鸿翱置买后,自号黄叶老人。刘鸿翱由福建巡抚告老归里,在这里写下了《黄叶楼看桃花》诗。
  刘鸿翱因城里宅院内有绿野斋小园林,因此,他大半生的着作都以“绿野斋”命名,如:《绿野斋文集》前后合集6卷、《绿野斋制艺》1卷、《绿野斋太湖诗草》1卷、《绿野斋遗集》1卷、《绿野斋外集》1卷、《绿野斋诗集》2卷等。
  清初,麓台书院的主讲刘以贵就曾打算刻板刊行《山左文抄》,但没有完成;刘济川为了解这件事情的深远意义,经常对儿子刘鸿翱感叹说:“山左是人文之邦,又沐浴孔孟列位圣人的德化,文章之士林立,而匿彩韬光,许多学习的人没法都记录下来。如果能将这么多士林大家的文章汇集起来,长久储存并流传下去,即使倾家荡产用以出版,也在所不惜!”后来,刘鸿翱终于秉承父志,将大量山左文人的重要篇章选编成《山左文抄》前、后集各十卷,于以付梓,完成了从刘以贵发端的几代学者的夙愿,所以刘鸿翱在山左文化史上功不可没!
  刘氏家庙座落在城里北门大街中段路东,与陈官俊修建的陈氏家庙斜对着。刘鸿翱和陈官俊都是清代中期山左文化的代表人物。刘鸿翱七十一岁去世,潍城至今还流传着许多关于他的传说。
  寻根探源,意外得谱
  笔者五年前写过刘鸿翱的小传,先后选入《浮烟山与麓台书院》和《北海访古》两本书内,因此对刘鸿翱的家族史非常感兴趣;后来,了解到他与明代南京刑部尚书刘应节并非出自同一个家族,因此非常希望弄清刘鸿翱家族根源及其后人的下落,但寻踪多年,终无所果。
  今年夏天,老友于龙村先生给我带来一位年逾八旬的舟山朋友刘弈,使我喜出望外地得到意外收获!
  刘弈先生建国前是华东大学学生,1949年随军南下到达浙江舟山,被分配到舟山市公安局工作,从此在舟山市先后担任过公、检、法各部门的领导工作。
  刘弈,原名延绅,字一白,号耕石,1928年生。山东潍坊市潍城区人,一生多才多艺。离休后任浙江省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舟山市书法家协会会员,市老年书画研究会副会长,舟山书画院副院长。
  他自幼酷爱书画、篆刻艺术。89年离休后,专心研习书画十余年,受名师指教自学篆刻。书画、篆刻曾在省内外多次展出,获过一、二、三等奖。其中,刻砖于95年入选浙江省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书画展,获二等奖。书画、篆刻作品多次在全国、省、市级报刊杂志上发表。
  在与刘弈先生的交谈中得知:他就是刘鸿翱家族的后人,并收藏着刘氏家族的《族谱》,这使我感到非常意外和惊喜。
  原来刘弈是刘氏世家的第十五世后裔,刘氏家族现已繁衍到二十多世,在世的族人中顶数他的辈份高。七十年代他从舟山回潍探亲时,曾询问堂兄刘延桢,并在他那里第一次见到了家谱。九十年代堂兄去世后,把家谱交给了儿子刘国栋,但国栋认为自己是晚辈,又转交给其叔刘延德,延德则又转交给刘弈(延绅)保存。《潍邑刘氏族谱》两册,自清末宣统三年续修至今,近百年之久,封面已残破不全,并有水渍,最后传到刘弈手中保管。刘弈先生答应回舟山后就将《刘氏族谱》复印件寄给我,以便对这个显示家族进行研究,于是我终于了解到刘证一脉的前世今生。
  宣统辛亥《刘氏家谱》分为“世系”“世表”两册,刘弈得谱后,首先做了修复,将已残缺的两册封面更新为深蓝色锦绫,恢复了原双线装订;封签原题《潍邑刘氏族谱》世系、世表均已修复;册高29.4公分、宽22公分。世系册41页、世表册74页。所有文字内容,均以毛笔楷书书写,柯罗版石印,字迹清晰端庄,秀丽大方,纸质匀薄、双面折页。此谱于清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闰六月告成。
  名流辈出,与时俱进
  据族谱记载,潍邑刘氏一世太高祖刘证,原籍山东青州府诸城县,因于前明受命来潍任潍北盐场大使,兼理县丞而入潍籍。历经500余年至宣统王朝覆灭。刘证世家名人辈出,对潍坊历史文化有很大贡献,例如家谱中记载的一些名人轶事:
  十世祖刘济川,举人出身,历任寿光、钜野、淄川县教谕,并养育了刘鸿翥和刘鸿翱两个儿子中进士,教育和鼓励儿子刘鸿翱将大量山左文人的重要遗着选编刊刻成《山左文抄》前、后集各十卷,刘氏父子在山左文化史上功莫大焉!
  十二世祖刘函刚,原名刘?a,字史林,号冠三,进士出身,历任陕西保安县、吴堡县、高陵县、蒲城县知县,湖北郧县知县,代理郧阳府知府,陕西乡试同考官等,并着有杂体诗草一卷。
  十四世祖刘执经,精天文学和算学,着有三角钩沉算书六卷,并着有天元勾股细草上、下两卷,还着有代数勾股细草上、下两卷;并着有推春秋鲁隐公年谱等多学科着作。
  十四世祖刘金第,字东候。生于光绪4年,光绪29年中举人第七名,年仅25岁,候选直隶州州同加2级。光绪31年(1905年)他伙同从日本留学回国的同盟会会员张柏庄、王善谟等人筹划设立中国同盟会潍县分会,在潍开展了反清救国、抨击时政、捣毁君权、驱除列强、复兴中华的宣传活动,并组织了潍县第一个学术研究团体“智群学社”,学员达30人,还创办了志诚小学以普及教育传播新文化。1906年3月,他与高密同盟会员刘冠三在济南创办“山左公学”,宣传革命思想、培养革命力量。1911年辛亥革命暴发,刘金第在济南担任了山东联合保安会秘书,不久他返回故乡参与了潍县同盟会的活动。
  民国20年(1931)潍县设立“县志局”,拟定新编《潍县志》。县府特聘着名书法家陈蜚声(1864―1945)字翼如、号鹤侪,清甲辰恩科进士,礼部祭司五品员外郎;刘金第分别担任正副总纂。刘亲自编写了“方言”和一部分重要人物传志文稿。编纂工作达4年之久。
  刘金第1952年病逝于潍坊老家,终年74岁。他的着作有《释仁》、《聊斋志异仁人传》、《中华民族之精神》、《国学约粹》等,不愧为我市的一代精英。
  十五世祖刘汝侨,曾测绘山东省全省屿图。任儒学训导,山东高等学堂算术教员,京师宗室觉罗八旗高等学堂算学教员等。
  十六世刘忠干,字孝同,生于清光绪22年(1896年)是刘鸿翱的嫡传曾孙,毕业于保定军校,1926年起在东北军任基层军官,1930年任北平卫戍区司令部少将参谋长,1933年在天津任东北军五十一军中将参谋长,1935年随部队驻防兰州。1936年,为配合西安事变,刘忠干在兰州发动了“兰州兵变”,通电全国,拥护张、杨八项主张,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1937年2月,五十一军调江苏淮阴,刘忠干升任副军长,先后参加了抗日的淮河、六安、台儿庄、韩庄、郯城之战。淮河战役是平型关大捷之后,1938年2月国民党军的第一个大的战役,战况最激烈的时候,于学忠、刘忠干都亲临第一线指挥作战。日伪实力达2.5万人,上有飞机轰炸,下有大炮、坦克疯狂进攻,敌我多次发生白刃战,阵地争夺战。最后,五十一军收复了蚌埠,取得了淮河之战的胜利,拉开了台儿庄大战的序幕。
  3月,刘忠干跟于学忠率军北上,参加了台儿庄大战,在台儿庄外围血战五天,歼敌三四千。4月6日,台儿庄大战胜利结束。在近三个月的激战中,五十一军打了不少胜仗,但也付出了惨重代价。刘忠干在战斗中腿被摔伤,退至重庆疗养,从此脱离五十一军。
  1945年日本投降后,刘忠干应邀去北平接管了日军的八个军用仓库,并任第十一战区长官公署参议,此间列席了日军在北平的受降仪式。1947年,刘忠干退役,任河北省田粮管理处第三仓库主任。中共地下党与其进行了秘密接触,仓库的10万余斤粮食得以保存,解放时交给了我军。解放后,他先后担任过北京市第二届政协委员、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北京市参事室参事等,1989年12月病逝于北京,终年93岁。
  刘氏家族对潍坊的另一大贡献是:继承发展了红木嵌银事业。由于刘金第平时对高雅手工嵌银艺术颇感兴趣,与当时潍县从事嵌银业的老艺人田皎睿、田炳睿两兄弟过往甚密,素有深交,唯恐此艺后继无人而失传,便商议开设嵌银店事宜。得到两位的支持后,刘氏兄弟,其弟刘金符开始筹办。即租用东门大街木牌坊西,路北三间门面,聘师招徒,购买木料等,由两田兄弟传授技艺;并亲自出面请当时在京任实业部长清甲午状元南通张骞(季直),书写了“桐阴山馆”匾额。经拓裱后装入镜框,悬挂于店堂中央上方。于1917年开张。该店平时由刘金符经营经理,十余年后金符去世交给其堂弟刘金评管理。
  聘田皎睿任技术指导,请书画名家郭兰村、刘嘉颖、贺念初、刘秩东绘制样稿,生意做得红红火火,品种不断增加,技巧日精、图案秀丽、漆光夺目,产品边产边销,并在济南开设分店及北京、天津、上海建有代销点。1928年为孙中山先生安葬时,特地嵌制了总理遗嘱大屏风,安放在南京中山陵大厅内,为世人瞩目。百年来,刘氏家族就有十三人参与了红木嵌银行业,成为这门绝世手艺出类拔萃的顶尖人物,使潍坊红木嵌银漆器这门独特的手工工艺发扬光大,传承有人。
  总之,根据《刘氏族谱》统计:在刘证家族中,有太学生、庠生、禀生、贡生、举人、进士95人,县教谕、县丞、知县、乡试考官、巡府、闽浙总督22人,国子监,翰林院京官17人;??赠、诰封、钦加大夫等18人,以及有着书立说者:如文抄、诗抄者,县乡志、天文学、三角钩沉算书等39卷以及绘制山东省全图等。
  刘证家族在社会上有名气,曾为社会进步、发展作出了以下显赫贡献:
  一、一世祖刘证,为潍县盐业的奠基、发展奉献一生。
  二、十一世祖刘鸿翱人称大中丞,系封疆大吏,名声显赫。
  三、十四世刘金第从清末举人,到辛亥革命党人,生前担任《潍县志稿》副总纂。
  四、十六世刘忠干戎马一生,是抗日战绩辉煌的中将军长。
  五、刘氏家族成员对潍坊红木嵌银漆器工艺的创建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通过挖掘发现《刘氏族谱》和解剖研究刘证家族的历史,我们清晰地看到这个古老家族瓜瓞绵延、生生不息。他们的后人随着时代发展,不断担负起各个历史时期的角色和道义,与时俱进,为时代进步做出了应有的贡献!邓华

 

创建时间:2015/3/1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Copyright © 2008-2009  -  GBK简体中文版  龙刘文安工作室(版权所有)欢迎提出宝贵意见   
刘文安工作室: 网络建站 排版印刷  CIS策划、商标设计 电子邮箱sinoat@163.com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设置为1024×768  IE6.0以上版本浏览器  flashplayer8.0以上版本播放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