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裕屯兵留山,百姓建庙纪念
留山,地处安丘市西南部,距市区25公里,海拔441.9米,面积30多平方公里,是一座底蕴丰富的历史名山和文化名山。据考证,留山,古称九龙山,源自山脉“峰峦九出”。从留山山脉的地势来看,它似一条盘踞端坐在齐鲁大地上的巨龙,人们对九个山头都称之为龙头。翻看历史,东晋大将刘裕征讨南燕凯旋回到九龙山之后,人们开始称九龙山为“调兵山”“将军山”。后来,刘裕率军南征北战,在征服各诸侯国之后,实现了祖国统一,建立了新的皇朝政权,成为南朝宋开国皇帝。九龙山周边的人们遂以皇帝姓氏重新为山命名,正式称“刘山”。从公元420年到清同治末年,在长达1400多年的时间里,人们对“刘山”一直未改变其称呼。之后,发生了有人想给刘山易名的传言,相传,好事者把官司从县衙、州府一直打到京城。再到后来,就出现了“留山”一词,虽然在书写形式上发生了一点变化,但字意、读音和在大众心中的形象始终未改。由于地理位置特殊,历史上留山曾先后多次成为兵家争夺要地,因此在当地流传着一个个讲不完听不够的故事。
刘裕征讨南燕凯旋,留山百姓为他建庙
据《安丘县志》记载:“刘山,位于县城西南25公里处,相传东晋大将刘裕讨伐南燕时驻军此山之上,故名刘山”。
在一千六百多年前,中国由十六个诸侯国组成。公元399年农历三月,燕王慕容德率兵攻占广固城(今山东青州西北),第二年农历腊月称帝,国号南燕,定都广固,时拥步兵37万,铁骑5.3万。公元405年,南燕开国皇帝慕容德病逝,其侄慕容超继位后,荒淫昏庸,缺智少谋,士气低落,最后导致众叛亲离。
到了公元409年,也就是东晋末年,刘裕率军征讨南燕(今青州)时,途中惊见留山乃龙居宝地,且天然峻险,易守难攻,北部汶水长流,似护城之河,遂择山安营扎寨,以此屯兵作为大本营,设立总指挥部,兵员皆驻扎留山北麓汶河沿岸一带村庄,养精蓄锐。战前,刘裕又连日犒赏三军,鼓舞士气,大获全胜。
刘裕,字德舆、小名寄奴,生于东晋兴宁元年(公元363年),号称“如虎将军”。辛弃疾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道“……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其中的“寄奴”就指刘裕。刘裕祖籍彭城(今江苏徐州),后迁居京口(今江苏镇江)。据史料记载,刘裕以汉高祖刘邦之弟汉楚王刘交二十一世孙自居。也就是说,刘裕乃帝王之后,官宦世家。其父名刘翘,母早亡(由姨母奶大),妻张氏。由于幼年家贫,靠种地、砍柴、打鱼、贩卖草鞋为生。402年击败桓玄篡晋集团,迎东晋安帝司马德宗复位。官侍中、先任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扬州刺史、录尚书事等,后升相国,封宋公,加九锡。
刘裕驻军留山的经过是这样的:409年农历二月,南燕慕容超率兵入侵东晋淮北,挑起战事,裕上书皇上请战。刘裕大军兵分两路,一路为前锋,负责侦察、埋伏和接应任务,沿今沂水、临朐接壤的穆陵关,直逼青州。另一路由刘裕亲自挂帅,沿东路北进。四月十一,裕率北上军队乘舟过淮水。五月初,抵达下邳(今江苏睢宁),将士登陆徒步行军,沿琅琊(今山东胶南)经东武(今诸城)直指广固。(古时,东武至青州府有一官道,途经雹泉、辉渠、留山北麓至郚城一线,遗迹在大沟崖村西北方向有著名的岜子桥)间至留山屯兵休整,广交民众。
相传,刘裕驻军留山时发现了治疗刀伤炎症的中草药,在军中及民间得以推广应用,后人就以“刘寄奴”(唯一使用古代皇帝名子命名的一味中草药)为药名来纪念刘裕将军。六月十二晋军过大岘山,与燕军在临朐以南开战。六月十九,攻克广固外城。410年(义熙六年)二月初五夺取广固全城,生擒慕容超,俘送于建康(今南京)而杀之。刘裕讨伐南燕一战,为东晋立下汗马功劳,更是日后登基的开篇。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有诗颂曰:“寄奴谈笑取秦燕,愚智皆知晋鼎迁。独为桃源人作传,固应不仕义熙年。”
相传,刘裕讨伐南燕凯旋回归留山时,途经昌乐朱汉一代,有一大户人家情愿把女儿送与刘裕将军做妻子,刘裕先行回到留山,安排部下接应女眷上山,到了留山北麓山脚下,不巧天降倾盆大雨,一行人只好到一关公庙避雨,之后刘裕拒绝此女上山,意思是你进了关老爷的门就是人家的人了,这一烈性女子上山无望,因淋雨得了风寒在关公庙里病亡。“刘山爷爷万丈高,刘山娘娘待旧庙”说的就是这个故事。后来,东旧庙、西旧庙立村,源于旧庙以东和旧庙以西之说,就是根据这一历史故事取的村名。但是,朱汉人确把这门子亲事认定了。后来年景每遇大旱,都来求刘山爷爷降雨,他们一代一代人都称刘裕为“老姑父”,“老姑父,家里遭旱了,您该安排降雨了!”人们一直都是很虔诚。
公元420年农历六月初九,刘裕废东晋恭帝司马德文称帝,建立南朝宋王朝,定都建康(今江苏南京),年号永初。
刘裕称帝之后,以天下为己任,实行一系列改革措施,爱护士兵,体恤百姓,节俭治国,人称开明君主。在其治理下,国家出现了余粮盈仓、夜不闭户的安定局面。据史料记载:宋初30年“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繁息”,社会祥和稳定,百姓安居乐业。公元422年农历五月廿一,刘裕病故,享年六十岁,庙号高祖,谥号武帝,陵寝初宁陵。
面对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开国皇帝,留山周边百姓引以为荣,把他奉为神灵是有道理的,尊其称之“刘山爷爷”,遂在留山顶阳坡建庙纪念供仰。
留山庙会名气大,引来十里八乡百姓
随着岁月的转移,刘裕庙名气远扬。经过几次大规模重修,发展成为一香火鼎盛的“秀云观”。刘裕庙大殿内供奉的主神是“刘山之神”,即刘裕。后殿设王母神位,也称王母殿。另外,还有菩萨殿,观音殿等,住观负责事务的道士们在前院居住,负责承做观内法事和迎来送往。主持道士居住道观西侧宅院,准许有家室儿女。道观门前,原有一山泉,专供主持道士一家饮用。“秀云观”东侧峰崖之下有一旺泉,泉水甘冽,因泉池正上方悬崖有仙人洞府,上下对应,人们尊称此泉为“仙人泉”或“神泉”。相传刘裕驻军时在此泉池饮过马,后人也称它“饮马池”。该山泉后来为道观所用,当地也有人称之“道士泉子”。
留山道观名气远扬,旧时附近城顶山、大安山、有子山上的道士,都敬奉留山道长,常在一起研讨经史,互有往来。就连雹泉庙、沂山东镇庙等知名道观的道士,与留山道观都互有交流和往来。
“三月三,上留山,腰里掖把破蒲扇,走一走,扇一扇,扇得嘴里冒大烟,……”意思是说,旧时人们远道而来,路上有妇人嘴含旱烟斗、腰带蒲扇者,描述了当时登山进香之情景。如今,每到农历三月三和清明节,人们驱车前来,先是在山下停车驻足,然后牵手踏青登高,游逛留山庙会已成为一项重要的娱乐活动。每逢节假日,留山周边十里八乡的人携儿带女,呼朋唤友,来此烧香磕头,祈祝家人安康。整个庙会内外,场面异常热闹,当地小吃,小商小贩,卖草纸的,写黄表的,兜售小工艺品的都有,销量最多的当数供香、纸钱之类和香葱;还有说书的,唱戏的,玩杂耍的,吸引着一大批观众来围观捧场……
这样一来,留山的名声不仅在留山周边叫响了,连今潍坊市辖区内的诸城、青州、临朐、昌乐等乃至更远的人都慕名而来。
留山,古称九龙山,原名刘山。是潍坊市境内生态环境保持良好的一道自然山脉,绿树林海,山泉众多,景色宜人。据考,留山更是一座底蕴丰富的历史名山和文化名山。留山素为兵家必争之地,因此留下不少战争遗迹。
清大臣李湘棻故乡休假,留山垒石墙抗捻军
留山,历史源远流长,山上秀丽景点有很多,而且每一个景点都有一段或几段精彩的传说。山上有望海庙、奶蓬山、钓鱼台、仙人洞、风魔掌、鸽子崖、仙女旺、碾底沟和郭二没牙洞等景点。其中,著名的清朝战争历史遗址“石墙围子”,尚存遗迹4000余米,是近代人工景点,有140多年的历史。
据载:清朝咸丰年间,捻军(太平天国时期北方的反清农民武装势力,又称“毛子”)多次来安丘骚扰。辛酉年(即1861年)九月下旬,捻军进犯留山,今留山北麓的辉渠镇黑峪子村,有一壮士名唤刘泮水,率众奋勇反击,因使用的抬枪耗尽火药,终寡不敌众,在村西被捻军用大旗盖住,割去头颅示众,年仅38岁。像刘泮水这样的勇士,在留山周边村庄大有人在。正当邻里老少束手无策时,休假在家的大清官员、夏坡村人士李湘棻老先生,挺身而出,与侄子李莘遇率民众登上留山,仿秦始皇修长城的样子,率众修建石墙围子,以防御捻军的滋扰。
李湘棻(1798年--1865年),字云舫,少年丧父,然家学渊源,殚精经史,二十岁乡试得副榜。道光十二年(1832年)中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后授户部主事,升员外郎。湘棻虽长于文,然好韬略,爱击技,酷爱骏马宝刀。其独创双刃刀法,出神入化,十步内取人首级如探囊取物。常以“芟尽人间不平事”自励。
提起李湘棻老先生来一时话长,道光辛丑年(1841年),英夷犯粤,道光帝授靖逆将军奕山、参赞大臣隆文奉旨剿办,湘棻随营前往,以行营翼长提调七省军务。他运筹帷幄,点将布阵,了无遗策,奕山、隆文倚为肱股。不料风云突变,英夷下虎门,居乌涌,又陷四方炮台,兵临广州城。缴获清军从澳门、新加坡秘购葡萄牙造“红夷大炮”和英造生铁炮,并掉转炮口猛轰广州。一时火光腾空,黑烟翻卷,血流成河。清军死守不退,炮弹从头顶飞过,李湘棻精神抖擞,毫无惧色,提刀督战,大呼杀贼。但是之后,奕山将军胆怯惧战,派广州知府余保纯出城乞和,订立《广州和约》。
和议成,湘棻回京面圣。道光帝曾于一日召见七次,道光帝素知其豪迈,因问:“朕久闻爱卿豪迈英武,不知爱卿何有所好?” 湘棻昂然答曰:“臣好骏马、美人、宝刀!骏马驰骋疆场,美人红袖添香,宝刀斩妖除魔,故此好也!”道光帝抚案大笑。时一年连升三级,天语褒嘉。为此,其自撰楹联云:“帝眷特隆,破格三迁成旷典;君恩誓报,荷戈百战励初心。”其功名志节,可概见矣。
捻军滋扰安丘之时,适逢李湘棻休假在家。夏坡村西留山,高百十丈,峰峦九出,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时望乱世,爱民心切的李湘棻遂与堂侄李莘遇(字尹亭)率乡人择此山移居其上,垒墙筑堡,储粮练兵。人心齐,泰山移,仅仅数月,大功告成。从远处遥望,巍巍石墙宛如长城,蜿蜒十余华里,几个山门更是威武壮观,上有严密岗哨和防御器械,御敌之策甚备。后来,捻军几次进犯安丘,都未敢接近留山,八方民众得以平安。说来话长,留山围墙还有段“坊氏围子”,系今坊子区一带民众到留山躲避捻军时所建。可见,在那兵荒马乱岁月,留山不知庇护过多少民众生灵。
后来,李湘棻老先生又组织民众重修留山庙,更是民心所向,声振乡中。他为人清正廉洁,才华横溢,留下很多名言佳句。可惜的是,湘棻、莘遇叔侄俩因积劳成疾,相继病逝。日后,莘遇二哥廷遇(字虞臣)接任,湘棻长子麟遇(字小舫)协助,承先辈未竟事业。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农历六月十三那天,留山秀云观隆重举行《铭德记功》碑立碑仪式,以纪念为帮助父老乡亲而逝去的李湘棻、李莘遇叔侄俩,法事异常隆重。
留山庙自李湘棻组织重修之后,规模不断扩大,香火骤盛,人气上升,吸引八方男女。到了二十世纪40年代,秀云观已具有山门、钟楼、正殿、王母殿、灵官殿、菩萨殿等30多间殿房、占地近10亩。道观藏经达1300余册。道观前后,石碑林立,记载了不同时期的一段段历史……
厉文礼从抗日到叛降,留山周边民众多遭殃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政要员、亲日分子厉文礼,在安丘统治近10个年头。厉一直将留山作为前沿指挥阵地,指挥部设在秀云观西侧,与庙为邻。纵观其历史,在留山周边村庄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累累罪行。
厉文礼,字郁周,河北蓟县人。1905年生人,1928年9月参加国民党。1929年5月投蒋任第十五路军192旅少校军法主任。1930年8月改任诸城县长。1932年6月调任潍县县长。后背叛与人民为敌。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战争,厉文礼被委任为山东省第八区行政专员兼游击队司令,负责组建抗日游击武装。
1938年1月8日,厉文礼与潍县名绅丁叔言率众前往安丘西南山区,凭借沂蒙山山区组织抗击日军。厉文礼先是在西崔巴峪村设立抗日游击司令部。同年2月,厉文礼改任第八区保安司令兼行政督察专员。4月,始驻军留山,设立前沿指挥部,修建碉堡、哨所等系列工事。厉部的到来,抓丁征粮,催交寄养,影响了民众的正常生活。留山周边民众为了避难,大多在自家地里的坝墙上修建掩体来藏身。6月,厉文礼将司令部迁至南罗圈崖村。1939年,他又将司令部迁至常家岭村,后又迁回西崔巴峪村。其活动范围始终以留山山脉为中心,司令部皆设在今辉渠镇辖区内。
1940年5月,国民山东省政府撤销了厉文礼第八区行政督察专员及保安司令等职务。6月25日,鲁苏战区游击总司令于学忠重新任命厉文礼为鲁苏战区挺进第二纵队司令。
1943年2月22日,厉文礼在安丘城顶山战役被日军俘虏,率部投降。8月,日军委任他为“鲁东和平建国军”司令,司令部设在安丘夏坡村。主要任务是为日军作外围,对付八路军和国民党地方游击队。厉文礼做了汉奸司令,总是担心国人会惩罚他,因此常住潍县城内,实行遥控指挥。时驻留山的韩寿臣,为争取厉文礼对他的信任,曾夸口扬言:“山在虎在,虎不离山,八路军如攻打留山,我韩二虎要决一死战。”但是,韩寿臣还是被调往古城子一带驻防,任东线总指挥。期间,厉伪西线总指挥胡鼎三部,伙同日寇,对安丘西南山区的留山、大安山一带多次进行扫荡。
1944年1月28日,厉文礼配合日军袭击安丘解放区夏家沟村,并对安丘马家寨庄至张家陡沟一线进行了3天大扫荡,扫荡区域东西距离长达80余里,有40多个村庄遭抢劫。4月8日,黄石板坡人民武装自卫,浴血苦战,多次给厉伪胡鼎三部以沉重打击。7月,厉文礼部配合日军高岛部队,兵分三路进犯留山西部的南郚村。
1945年6月,八路军鲁中军区集中优势兵力展开了讨厉战役。6月5日夜,对厉文礼设在夏坡村的司令部发起总攻。经一天两夜激战,消灭了厉伪主力胡鼎三部,打退了安丘城的援敌,一举攻克了夏坡及周围16个据点,毙伤厉军400余名,俘虏2000余人。厉文礼又将司令部撤设于安丘城西关,残部龟缩在安丘城及附近继续抵抗。6月22日晚上,厉文礼东线总指挥韩寿臣率领四个营的1800余人在古城子宣布起义。韩寿臣部被山东军区编为“山东独立第四旅”,韩寿臣任旅长。此次战役,自6月5日发起,至27日结束,八路军共毙伤、俘虏日伪军7300余人,占领了安丘南部东至景芝,西至临朐县城东部的大部地区。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后。厉文礼被国民党山东省委委任为安(丘)、高(密)、昌(乐)、潍(县)警备司令。1948年3月,潍县战役前夕,厉文礼见国民党大势已去,逃回河北老家,后潜居北京。在潍县战役中,其旧部基本上被山东纵队消灭。1951年2月,厉文礼被北京市公安局逮捕。1953年1月,厉文礼被昌潍地区公安局从北京押回。1954年1月21日,经华东行政委员会批准,厉文礼在留山脚下的夏坡村被人民政府公审后就地正法。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近几年来,精明的留山山里人,勇于创新,不断开发建设和美化留山流域。今天的留山,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加优雅秀美,已成为人们踏青、赏花、摄影和假日旅游的好去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