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尾巴老李的传说(诸城版)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大鄌靑简·文史通览网站
潍县文史
青州文史
红河频道
人文青州
昌乐文学
自卫反击战
文史资料
百年大事
鄌郚专刊
怀恩祭祀
潍县春秋
临朐文史
营丘频道
安丘资料
昌乐街道
红军大肃杀
昌乐棋苑
鄌郚艺文
鄌郚人物
马进文集
人文潍坊
安丘文史
乔官频道
昌乐文艺
高崖文史
文革纪事
牡丹文化
金山真观
鄌郚文史
雁鹅养殖
潍坊名吃
寿光文史
高崖库区
昌乐文史
鄌郚新闻
电脑技术
在线读书
鄌郚西瓜
鄌郚咸菜
鄌郚乐器
没尾巴老李的传说(诸城版) 一、简 介 没尾巴老李的传说,在山东各地流传甚广,后有山东人移民东北各地,故东北三省也有了没尾巴老李的故事,且传承的故事情节大同小异。不过其他地区叫秃尾巴老李,唯有诸城叫没尾巴老李。这个传说是这样讲的: 有个庄稼汉子姓李名憨,人称李憨。别看人叫李憨,其实是个能人,聪明着哪!李憨力大如牛,庄户地里的活那可是行家里手,什么时候耕种,哪种物品赚钱,八九不离十。同时,他还有一手精湛的木匠活。由于算计周到,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媳妇叫桃红,聪明伶俐,俊俏贤慧,人见人夸。两口子本应幸福美满,欢天喜地,但怎么也看不出心满意足的样子,整天眉头紧皱,少言寡语,吃饭不香,睡觉不甜,打不起半点精神。啥事牵心?原来两口子有块心病,都四十挂零了,一个炕上睡了二十多年,身边仍没个一男半女,日子再殷实有个啥用?两口子整天是睁眼盼儿,闭眼想女,求医问药,拜佛叩天,都无济于事。左邻右舍都说两口子邪门了。 这年春天,桃红直想呕吐,身子越来越笨重,肚子一天天鼓起来,真的怀孕了。李憨一听媳妇怀上了,那个高兴劲就甭提了,就像做了个飞天梦。 俗话说,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可桃红已过月多日仍不见动静,两口子焦急万分。说也怪,第十一个月上,这年正是龙年,婴儿出世了。听说桃红生了,李憨急忙进屋,近前一看,这哪是个婴儿,分明是个肉球,肉球圆溜溜,满地乱滚。李憨想这肯定是个怪物、灾星,留着是个祸害,便顺手拿起准备剪脐带的剪子,照准肉球,一狠心剪了下去。突然,一条小青长虫蹦出肉球,嗖的飞到屋脊。李憨一心想壮年得子,没想到生了条小青长虫,气不打一处来,顺手拿起把铁锨,一蹦尺把高,朝着屋脊上的小长虫铲了下去,把小长虫的尾巴铲了下来。小长虫从屋脊上掉了下来,正好掉到他娘怀里,眼泪还叭嗒叭嗒往下滴。 桃红先是一惊,接着又后怕,同时又气丈夫不问自己死活去打小长虫,惊、怕、气袭身,又是月子里,接着就得了重病,下身大流血。她回头一看,半截小长虫血淋淋地趴在自己身边,一曲一伸痛疼难忍。桃红想:不管是妖是怪,毕竟是自己身上掉下来的肉。如是,她顺手揽过伤残的小长虫摸了又摸,亲了又亲,在他的伤处擦干了血。小长虫在他娘怀里一动不动,一直让娘抱着过了三个时辰。小长虫不吃不喝,见风就长,只三个时辰已经长到四尺有余。这时候,他对娘桃红说:“娘啊!您儿我已经能自立了,谢娘的生育之恩,今天就要离开娘,到自己能生存的地方去。”说完,朝着他娘点了三下头,一道电光,眨眼间飞的无踪无影。桃红一看小长虫飞走了,丈夫李憨又气呼呼地下了地,头一歪没气了,这天正好是古历的五月十三。 小长虫因姓李,又没了尾巴,后来人们便叫他“没尾巴老李”。没尾巴老李一道电光飞起,首先入了黄河,从黄河入了渤海,又从渤海飞到黑龙江。当时,黑龙江里有一条白龙占居,这条白龙自从来到黑龙江后无恶不作,整天翻江倒海,刮阴风,下邪雨,淹没庄稼,冲倒房屋,欺男霸女,民不安宁,当地百姓恨透了白龙,就是没有办法把它赶走。没尾巴老李是条神龙,他早就知道黑龙江里有一条恶白龙,他要为当地百姓除害。没尾巴老李听说当地很多山东人,尤其居住着二十多户诸城人。他来到黑龙江后,托梦给诸城人,并告知山东人,他和白龙打斗时,如看到江面上翻出白浪就是白龙在上面,请往江里投入石灰,翻出黑浪那就是我,请往江里投放饽饽。因没尾巴老李是条青龙,在水里边青和黑难已辨清,所以后人就说没尾巴老李是条黑龙。第二天一早,两岸上的人们早早地把石灰和饽饽运到了岸上。一会儿,没尾巴老李和白龙打斗开始,岸上的人一看见白浪就往江里投入大量石灰,呛的白龙睁不开眼,喘不动气。一看见黑浪,就往江里投放大个白面饽饽,没尾巴老李吃了山东人特别是诸城人蒸得饽饽后,劲头越来越大,精神越斗越旺。打斗整整持续了三天三夜,白龙因没吃上一顿饭,饥饿力乏,被没尾巴老李打败,划一道亮光,飞走了,到什么地方谁也说不清。从那时起,没尾巴老李成了黑龙江的主人,当地再没有泛滥过洪水,黑龙江也由此得名。从那之后直至今日,只要谁过黑龙江,首先问问有没有山东人,诸城人更好。只要有山东人,风刮的再大,船也平稳过江。这就是山东人和东北各地都流传没尾巴老李的故事原由。 诸城没尾巴老李的传说有别于其它地区,也就是有它独到之处。一是传说早;二是没尾巴老李的出生地至今多数姓李;三是有座没尾巴老李他娘的坟;四是当地大人小孩都知道大旱三年,忘不了五月十三。 传说早在北宋年间,诸城就有没尾巴老李的传说。1074年,苏轼知密州(即现在的诸城),当年,诸城大旱,百日无雨,人畜饮水都相当困难。苏轼便带领下班人马到诸城城南的常山祈雨,当各种祭天仪式结束后,忽然天空乌云滚滚,常山西北角没尾巴老李出生的地方一声霹雳,瓢泼大雨倾盆而下,一下子解除了诸城的旱情。下班人马跑到苏轼跟前感激他祭天有功。这时,没尾巴老李庄上的人来报:说一声霹雳过后,没尾巴老李他娘的坟上突然添了厚厚的一层新土,这声雷是没尾巴老李回来给他娘上坟,大雨是没尾巴老李流的眼泪。苏轼忽然明白了,今天是古历的五月十三,密州人有谚语:大旱三年,忘不了五月十三。不是我祭天有功,而是没尾巴老李对他母亲的孝心。后来,凡大旱雨就下的大,涝天,雨就下的小或光打雷不下雨,没尾巴老李对诸城人怀有深厚的感情。尽管此说无法考证,但苏轼常山祈雨乾隆年间的《诸城县志》却有记载,县志中说:苏轼祈雨常祈常应,所以把本来叫卧虎山的山改名常山。自苏轼祈雨所发生的故事之后,没尾巴老李的传说越传越广,越传越神,田间地头,灯前月下,讲老李故事的人不计其数,从老李出世、出生、上坟,直至大战白龙,为民造福。到了20世纪80年代,诸城的民间文艺家李坤元、赵廷禄,王秀忠等,将流传在诸城境内的口头文学整理成文,在省内外多家报刊发表。从此,没尾巴老李的故事有了文字记载。 没尾巴老李出生在诸城市龙都街道办的黑龙沟村,这个地方有大小7个黑龙沟村,都是为纪念没尾巴老李对诸城人的功德和对母亲的忠孝。黑龙沟村是全国最大的鸭嘴龙化石所在地,是龙的故乡,地下埋藏的全是龙骨,传说是没尾巴老李那半截尾巴变的。人若有外伤,用这儿的龙骨一搽,既不感染又止痛,都说没尾巴老李是个动感情的的人,连自己的骨头都为诸城人治病。 自从桃红死后,家中只有李憨一人,李憨既思念贤慧的妻子,膝下又无一男半女相伴,整天孤独度日,以泪洗面。这年春节刚过,李憨便搬出住了几十年的黑龙沟村,来到城南一片空地上盖了三间草屋居住。说也巧,一房远亲串门,问起了李憨的家境,便知李憨此时只身一人,就给李憨续了弦,几年后,生下了三男两女。后来儿生孙,孙繁衍子,李姓成了大户,形成一个不小的庄子,叫南三里庄,至今这个庄上的住户大部分姓李。黑龙沟村离南三里庄只一箭之远,一个在龙骨涧的西头,一个在龙骨涧的东头,现在李姓人家都说是没尾巴老李家的后人。 听说李憨铲掉没尾巴老李的尾巴,这件事惊动了全村人,人们纷纷前来观看这条龙尾巴。慢慢的,周围村庄的人也都知道了,都私下谈论这件事。李憨也因把儿子铲掉尾巴并赶跑而后悔不已,只好将这条半尺长的龙尾巴藏了起来,想妻子和儿子时,便拿出来看看。开始,李姓人家称老李叫没尾巴小李,到后来,李氏家族的人称为没尾巴老李了。 李氏家族中出了个乐施好善、扶危济贫的没尾巴老李,南三里庄的李姓人家引以为豪,将没尾巴老李的半截尾巴(约30公分长,5公分粗细)视为圣物敬奉,倍加珍惜。每到逢年过节,李氏长辈都要将没尾巴老李的半截尾巴置入案上,摆上供品,燃纸焚香,全族人按辈分的大小排成队,磕头朝拜,十分虔诚。后来,每逢大早,李氏后人就想起没尾巴老李,试着将其半截尾巴置于天井内,焚香燃纸祈雨。没想到,就在当日的下午或第二天,必竟有雨下。以后,每逢旱天,李氏后人总要拿出龙尾巴在天井的供桌上祈祷,不出两天,诸城便会有雨降临,而且十分应验。这个故事越传越广,慢慢的就有了“晒龙尾”的传说。晒龙尾起源于明初,相传是从李氏家族长支一世祖李开原开始的。关于半截龙尾的来历,据李氏的人讲,可追溯到隋朝,由李氏族人代代相传,到李开原这一辈,已流传保存了700余年。据李氏第十五世传人,63岁的李金平回忆说:“龙尾巴被李氏家族当作圣物轮流保管,遗憾的是清末民初反老毛子,被途经南三里庄的老毛子抢走了。后来,李家人仿照原来的龙尾巴样子仿制了一条,仍当作圣物看待,每逢重大节日,他们都要祭拜。此事一直延续到今日,现在的半截龙尾巴在李氏第十五世传人李金平家中保管。 桃红死后,李憨把她埋在庄的东北角。后来,李憨从黑龙沟搬到南三里庄后,便将桃红的坟迁到了现在的南三里庄村东南角的徐家洼处。坟前竖有石碑一块,上刻“桃红之墓”四个大字。日本鬼子侵略中国,修海青路时将其毁坏,平了坟,并把墓碑修了路。后人根据记忆中的地方,又起骨到现在的三里庄东南李家林,即三里庄水库西坝处。雨季一到,坟就被淹没,冬春季节,坟就露出水面。每逢清明节和春节,南三里庄的李氏族人便来到大坝处,烧纸焚香,磕头祭拜。据80岁的老人李法富回忆说:“没尾巴老李之祖坟(李氏桃红之墓),从徐家洼起骨时,本来天气晴郎,阳光普照,但当扒挖坟墓时,忽然从东北角上飘来几朵云彩,云彩上的风快,不大工夫布满了天空,紧接着打了几声闷雷,雨就下了起来,一会儿,晴了天。老人说:雷声是没尾巴老李的哭声,雨是没尾巴老李的眼泪,孝顺着那! 诸城是龙的故乡,没尾巴老李在诸城的传说,发源地就在龙骨涧附近。尽管全省各地乃至东三省都有没尾巴老李的传说,但从全国最大鸭嘴龙的出土地传出没尾巴老李的故事,就更有代表性。这是一个感人的故事,他包含着一个至深的道理,那就是孩子不嫌娘丑,狗不嫌家贫。母亲的生养之恩应铭记心田。没尾巴老李的传说是单纯的故事,是否有真实性抛开不说,主要研究他的价值,让祖辈传承没尾巴老李的美德。 二、挖掘保护 通过对该项目实地采风,对传承人的讲述实际操作演示,进行了现场照相、录像、录音和记录整理,对其项目的历史沿革、传承过程、主要内容与价值进行了论证和认定,从而剔取出其重要的人文价值与艺术价值,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并加以保护。 1、龙骨涧已列入潍坊市级文保单位,又是国家矿产资源重点管理单位。 2、先后3次投资120万,发掘、修复、整理、装架龙骨化石多架,分别陈列在北京、天津、济南、诸城等博物馆。 3、南三里庄村李氏族人李金平已投资10万元,盖起新房,将没尾巴老李的半截尾巴供奉中央,供族人祭拜。 4、对龙骨涧周围村庄及他娘的坟,进行重点保护。 5、大力宣传,把优秀传统文化和封建迷信区别开来。 6、组织创作班子,把挖掘整理的传说,着书立说,广泛宣传,扩大影响。 7、对南三里庄“晒龙尾”的传统习俗加以引导和保护。 三、传承发展 产生:北宋苏轼知密州祈雨,在诸城传开“大旱三年,忘不了五月十三”。明初,移民诸城人附近落户,起名一串黑龙沟,从此,一直流传至今。 传承:北宋苏轼,明初山西移民诸城人;诸城当地尤其没尾巴老李出生地黑龙沟村民;南三里庄李姓村民李开源,李金平等李姓传人;省以上民间文艺家会员李坤元、鞠习华、赵廷禄、王秀忠等“没尾巴老李故事”的整理者。
创建时间:2015/3/1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