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海岱文学世家——临朐冯氏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大鄌靑简·文史通览网站      

潍县文史

青州文史

 红河频道

人文青州

昌乐文学

自卫反击战

文史资料

 百年大事

鄌郚专刊

怀恩祭祀

潍县春秋

临朐文史

营丘频道

安丘资料

昌乐街道

红军大肃杀

昌乐棋苑

鄌郚艺文

鄌郚人物

马进文集

人文潍坊

安丘文史

乔官频道

昌乐文

高崖文史

文革纪事

牡丹文化

金山真观

鄌郚文史

雁鹅养殖

潍坊名吃

寿光文史

高崖库区

昌乐文史

鄌郚新闻

电脑技术

在线读书

鄌郚西瓜

鄌郚咸菜

鄌郚乐器

  明清海岱文学世家——临朐冯氏
  作者:张敬华
  明清时期,山东省临朐冯氏,自冯裕至冯溥,前后6代,出过8名进士3名举人,自冯裕至冯尔昌,前后14代,出过10名进士13名举人,大多为官清正,以文名世,跻身文坛而著名者有六七人,对明末清初文学有一定影响的有四五人。清朝诗人王士祯说:“二百年来,海岱间推学者,必首临朐冯氏。”(王士祯《佳山堂诗集》序) 故明清山东省临朐冯氏被尊称为“海岱文学世家”。
  冯裕画像
  冯裕(1479~1545),字伯顺,号闾山。原籍山东省临朐县仁寿乡(今临朐县辛寨镇盘阳一带),其远祖曾因戍边迁籍广宁(今辽宁省北镇县),裕成名后复籍临朐。明正德三年(1508)考中进士,授官华亭知县,政务廉平;调任萧县,除强扶弱安民;迁知山西晋州,寻调南京户部员外郎,迁郎中;迁甘肃平凉知府,改贵州石阡知府,为正疆界、息酋乱,升贵州按察司副使。临朐县旧志称其“为官抗直,有裁断”,且不喜宠,不媚人,不谋身。致仕归家后,与海岱耋宿石存礼、蓝田、刘澄甫(字子静,号山泉,正德进士,官山西参议,著有《山泉集》)、陈经、黄卿时(正德举人,浙江参政)、刘渊甫(字子深,号苑泉,正德举人,汉阳知府)和杨应奎等人于青州北廓禅林寺结成“海岱诗社”,后来8人诗作合辑为《海岱会集》。这“海岱”之海是北海(今渤海),岱是泰山,“海岱”泛指北海至泰山一带。裕存诗128首,后曾辑为《方伯集》,其曾孙冯琦又将冯裕诗作分别编入《五大夫集》和《北海集》。其诗古朴自然,直抒胸臆,毫无雕琢之气,颇具《离骚》之风。魏允贞在《海岱会集》序中称其“异乎今君子诗矣!”冯裕诗风,开冯氏文学之先河,后世沿袭师承,佳作颇多,《王鱼阳诗话》云:“冯氏自闾山先生起家进士,以诗名海岱间,四子皆有诗名。”
  冯惟敏画像
  冯惟敏(1511~1578),字汝行,号海浮,又号石门,冯裕第三子。他乡试中举后,屡试不第。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入京谒选,授涞水知县。任内体恤民情,不附权贵。嘉靖四十四年(1565),被谪为镇江府学教授。隆庆三年(1569)春,调任保定府通判,编修府志时因搜集受迫害而死的前兵部员外郎杨继盛遗文,条陈保定利害十六事,得罪当道。隆庆五年(1571)末,改任鲁王府审理,惟敏辞免未赴任。次年春,弃官回临朐,于海浮山下老龙湾畔(老龙湾乃全国72名泉之一)建“即江南”亭,致力创作,颐养以终。其著述有《海浮山堂词稿》、《石门集》、主纂过《(嘉靖)临朐县志》、《(万历)保定通志》,其中不乏伸张正义,尊重史实的佳作。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是他的散曲。他的4卷《海浮山堂词稿》中,集有散曲49套,小令170首。上海古籍出版社在冯惟敏《海浮山堂词稿》出版说明中说,“最可注意的是他的作品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一反前人大都只是写景言情,往来赠答,吊古伤今,谈禅咏物的路子,而把歌咏民生疾苦,揭露社会弊端,鞭挞政治黑暗,讽刺官场丑恶等积极的社会内容注入散曲中去,从而极大地增强了散曲的生命力,提高了散曲的战斗力,在这一点上冯惟敏不仅远远超过明代诸作家,甚至比元代一些著名散曲作家也有过之而无不及。” 冯惟敏的作品所以能无可争辩地夺得散曲史上头等地位,主要在于他艺术成就的辉煌。他的散曲是现实主义的曲作,有“即兴”、“写实”之特点,表现了非常丰富的社会内容。冯惟敏散曲中塑造的人物不但形象生动,而且极有典型意义。冯惟敏的散曲成就杰出,《散曲概论》评价曰“冯惟敏《海浮山堂词稿》4卷,生龙活虎,犹词中之辛弃疾,有明一代,此为最有生气最有魄力之作矣。”
  冯惟讷画像
  冯惟讷(1513~1572)冯裕第四子,字汝言,号少洲,明嘉靖十七年(1538)进士,累官江西左布政使,又加光禄正卿。其著作,主要有《(嘉靖)青州府志》8卷、《光禄集》10卷。他长于文学研究和古籍整理,在冯氏文学府库中另树一帜。他辑录的《古诗纪》156卷和《风雅广逸》8卷存世,并被收入《四库全书》,时人称其与《昭明文选》为并辔之作。《四库全书提要》里说:“其上薄古初,下迄六代,有韵之作,无不兼收。溯诗家之渊源者,不能外是书而别求。”其《光禄集》内不乏佳作。另据临朐旧志载,冯惟讷还著有《楚辞旁注》、《杜诗删注》、《文献通考纂要》等,惜多佚失。
  冯琦遗像
  冯琦(1558~1604)字用韫,号琢庵,冯裕的曾孙。明万历五年(1577)进士。历任编修、侍讲、礼部右侍郎、礼部尚书等职。后卒于官,赠太子少保,谥文敏。其生平《明史》有传,其文名之尊,被时人称为“振兴内翰之杰。”著作有《宗伯集》82卷,内收诗歌300余首,记、序100余篇,奏、对、策、论100余篇。冯琦作诗,好五古、七古,有“乐府”、“建安”之风。其游记文章,如《游冶源记》等,明快流畅,文中有画。其《肃官常窥》,直陈当朝官场腐败之风,指出“士大夫精神不在政事,国家之大患也。”概括祸患之表现,条陈贪污之手段,分析治理之不易,论据确凿,说服力强。并提出治理腐败的具体措施,向皇帝直言进谏:“有才无德者,不得滥与荐章;已列脏迹者,不得止拟降调。……后来勘问,定须明正法典,勿致曲为宽纵。”其匡世济民思想和敢于针贬时弊的精神,同样反映在《矿税疏》、《中使酿衅疏》等篇章中。于慎行在《宗伯集》序中对此大加赞赏。
  冯博画像
  冯溥(1608~1691),字孔博,号易斋,冯裕六世孙。清顺治三年(1646)进士,初授编修,后擢吏部侍郎。康熙年间为刑部尚书,拜文华殿大学士,加太子太傅,卒谥文毅。所著《佳山堂集》,有王士祯、陈维崧、方象英等十几人为之作序,赞扬其文风“承累家学,继文敏公之后,涵蓄演迄为巨儒。” 冯溥先后任会试副考官6年,正考官18年,在清初文坛上据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高珩在《佳山堂集》序中赞扬冯溥荐拔人才说:“风云四起,人才一时罗之金门玉堂中”。
  冯氏著作
  冯氏一族,除上述5人外,冯裕长子冯惟健(举人)著有《陂门集》,次子冯惟重(进士)著有《大行集》,皆收入《五大夫集》。惟健子冯子咸(举人)著有《自警私课》、《读礼抄记》、《耕余笔谈》等。惟重子冯子履(进士),旧志称他“弱冠能文”。惟敏孙冯瑗(进士)著有《黄龙纪事》、《冶源园居即事诗十首》。惟敏曾孙冯士标(进士)著有《西征记》。冯溥之子冯协一,著有《友柏堂遗诗选》,收入《四库全书》。
  自明朝中叶冯裕始,至其六世冯溥清初掌握文柄止,前后200余载,临朐县冯氏文名海岱,对我国文学的发展曾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堪称为“海岱文学世家”。

 

创建时间:2015/3/1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Copyright © 2008-2009  -  GBK简体中文版  龙刘文安工作室(版权所有)欢迎提出宝贵意见   
刘文安工作室: 网络建站 排版印刷  CIS策划、商标设计 电子邮箱sinoat@163.com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设置为1024×768  IE6.0以上版本浏览器  flashplayer8.0以上版本播放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