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的潍坊武术及团练旧事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大鄌靑简·文史通览网站
潍县文史
青州文史
红河频道
人文青州
昌乐文学
自卫反击战
文史资料
百年大事
鄌郚专刊
怀恩祭祀
潍县春秋
临朐文史
营丘频道
安丘资料
昌乐街道
红军大肃杀
昌乐棋苑
鄌郚艺文
鄌郚人物
马进文集
人文潍坊
安丘文史
乔官频道
昌乐文艺
高崖文史
文革纪事
牡丹文化
金山真观
鄌郚文史
雁鹅养殖
潍坊名吃
寿光文史
高崖库区
昌乐文史
鄌郚新闻
电脑技术
在线读书
鄌郚西瓜
鄌郚咸菜
鄌郚乐器
明清时期的潍坊(包括莱州)武术及团练旧事 明清时期的潍坊武术。潍坊武术的历史源头可以追溯到西周以远。春秋时期,齐人就曾以“隆技击”而闻名天下,并引起兵家的重视。考古发现,汉画像石中有关武术活动,或是与武术相关的杂技之类的题材与内容,均为数不少。此后历朝历代,潍坊武术不断发展完善。隋唐武举制度的创立,对潍坊民间武术的发展具有尤为重要的意义和影响。明清两代,则是潍坊武术发展的集大成时期。 武举入仕成就了明清两代大批武功卓着的军事将才。武举制度的创立,是中国武术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古代非正式的武举制度始于隋朝,唐武则天时,武举制度正式建立。从此,武举制面向社会各阶层选拔武勇之才的方法,为历朝历代沿袭。古代武科与文科考试一样,分为童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中者分别为武秀才、武举人、武进士;殿试成绩也分 “三甲”,“一甲”是前三名,分别为“武状元”、“武榜眼”、“武探花”,并授“武进士及第”。据《潍县志》记载,“胜朝康熙中,准文生入文场,武生入武场,邑中由此进身着正复不少。”明清两代,据可靠史料记载,潍坊曾出过两个武状元,武进士、武举人及其他武职官员更是不在少数,仅昌邑一地就有70多人中试并任各种武职,青州、高密等地还出现了一些历代以武从宦的武术世家。 《青州回族》一书记载,青州回族人丁殿祥,原名殿宁,字靖远,号获生,清嘉庆十九年(1814)甲戌中武进士,殿试第一名,嘉庆皇帝钦点为武状元。当年遂授一等侍卫,放陆安游击,后升任广西参将;又由寿张游击晋升义宁协镇,协办阅兵大臣。浩封武功将军。其六弟丁殿甲,也于道光十二年(1832)中武进士,授二等侍卫,任直隶玉田营都司,其余四兄弟,一武举,一武生,一官外倭。丁殿祥有两个儿子,均系武生,一任益都泛千总,一任候补把总。其后嗣中武举、武生者不断,堪称青州回族武术世家。至今在青州府南营街路西仍有武状元府第。 另一武状元是昌邑人宋占魁。据清光绪《昌邑古县志》和《昌邑历史人物》记载,宋占魁(1845~1906),原名兆法,改名占魁,字捷臣,又字冠杰,昌邑王坷村人。幼年家贪,以卖粉、劈柴为生,身材魁梧,力大超群,拜师习武,得中光绪壬午科武举,丙戌(1886)科武状元,慈禧亲赐花翎,授御前头等侍卫,平阳府参将,调抚标中军加总兵衔,后改署得胜口参将,卒于官。 明清两代,潍坊的武举人、武进士及武官不胜枚举。明崇祯中期,临朐人史同升中武举,崇祯末中武进士,授候选都卫。据《临朐进士传略》记载,“同升自幼习文练武,怀经世之才,武艺超群,尤善弹丸”。明末清初,高密人赵遂良中武举,清初,其侄赵山阜又中武举。从此赵家武术长盛不衰,直到解放后仍然有名。清顺治十一年(1654),高密人张文明中武举,后为兵部射策进士,于康熙十年(1671)被授广州前卫守备。《高密史话》记载:“张文明精骑射,善交游,器量恢弘。常与人马上论兵及古今成败。卒后谥号昭武将军。”清康熙年间,潍县人姜鸣风、李圭、于瑢、韩典等人相继中武进士。据载,于瑢射箭“百步内无发不中”。韩典官至怀远将军候补参将。武举人有杜镇华及李殿魁、李连元父子等。《潍县志》载:“李殿魁、李连元父子皆不仕,教艺其家,殿魁弗子三十余人,唯昌邑傅刚勇公振邦暨长清等名最着。”傅振邦(1814~1883),昌邑虫埠村人,其父傅长清是嘉庆庚申科武举人,官至江西抚州所领运千总。傅振邦于道光十四年(1834)中甲午科武举,道光十六年中武进士,授三等侍卫。历任云南、直隶、湖北提督,诰封建威将军。据资料记载,仅清道光年间以来,昌邑虫埠村就有近20人中武科或以军功授武职,均为傅姓,如傅振甲、傅振鳌、傅振铭、傅廷扬、傅廷臣等。明清时期,潍坊其他县也都出了许多比较有影响的武职官员,像寿光的王昭南,诸城的窦栋,青州的马正基、杨金标等。王昭南(原名若棠),褚庄(今寿光洛城)人,嘉庆年间武进士,被授御前侍卫,把守后宰门,兼任太子(即道光帝)之武术教师,后出任山西河洲总镇。窦栋,诸城东关人,清康熙五十年(1711)乡试山东武举第一名,次年中武进士,康熙五十八年(1720),经康熙特准,任陕西总督部院遇缺补用,后历任中营中军参将、本标前营游击。马正基是道光十九年(1839)武举人,山东巡抚托浑布曾为其题赠匾额“武魁”以彰门庭。杨金标是清末武秀才,与武术大师王子平为至交。 武举制的创立,特别是武举内容的确立,实际上是对武术精炼化、规范化研究发展的结果。它开辟了以武取士的道路,调动了民间习武的积极性,对振奋武风具有积极的作用。 “御倭”、“剿匪”促进了民间武艺与军事武艺的交流和发展。自明代以来,日本“矮寇”入侵,民间“白莲教”、“捻军”等活动不断,“御倭”、“剿匪”一度成为明清两代朝廷面临的重要军事问题。对军事的重视必然导致对武艺的重视,军事武艺由此也得到了更加充分的发展。明清时朔,潍坊胶莱河流域时有“倭寇”为患,青州、寿光、诸城等地“白莲教”起义抗明,“捻军”屡屡活动于境内。史料记载,明永乐十年,唐赛儿在益都卸石寨率众起义,震动京师。唐赛儿自幼习武,武艺超群,利用“白莲教”的社会影响,自号“佛母”,组织益都、诸城、安丘、寿光、即墨等地群众发动起义,明成祖时被镇压,但唐赛儿等主要首领安全转移,暗地活动于民间,始终未被朝廷所获。《诸城县乡土志》载:“成祖永乐十八年,鳌山卫指挥监事王真,以兵击妖妇唐赛儿”,“咸丰十一年二月,捻匪破安丘入邑境,至渠河南。知县崔澜率团勇御之,贼南窜”。《高密古县志》记载:“咸丰间,捻匪入境,图越胶河东窜”,李镗(高密人,嘉庆癸酉科武解元)“率其三子及乡人击之,一乡赖以保全”。“咸丰辛酉,捻匪至,赵殿奎(咸丰戊午科武举)策马挟弓矢率乡兵御之”,“咸丰辛酉乱,谭元吉练勇御寇”。明清时期,正是这些频繁的军事活动,为潍坊武术的兴盛发展提供了充分的社会历史条件。 明清时期,朝延为“御倭”、“剿匪”,注重派武艺高强者到各路军中充任教头,以提高军事武艺水平。民间的许多武师、习武者由此成为军队的将领,军队武术家与民间武术家交流十分密切。潍坊历史上出的武状元、武进士、武举人等,大多出身于武术世家,都是当时民间武艺佼佼者。他们从宦后都担任着一定的武职,这无疑会促进民间武艺与军事武艺的交流与发展。除了通过中科而仕外,明清时期,潍坊民间也有许多武术家,或因武艺高强,或因军功,而直接被朝廷授予武职。清代昌邑人傅延臣,出身于武功世家,从戎后因军功而被保举为把总,又历任千总、守备、参军、副将等。同族人傅振文,也是因军功而历任千总、游击、参将,并管带古北口后营马队。比较有影响的还有明清时期高密薛家老庄人薛受益,少时勇健过人,喜研兵法,清顺治年间从军并很快升任千总,康熙年间因屡平“叛军”有功,先后升任福建督标左营游击、右营参将、城守副将,后来康熙亲授潮州总兵,并准以世袭骑都尉。可以说,自明代以来,军队武术家与民间武术家的密切交流,对潍坊武术发展的推动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从民间武艺组织到“团练”、“巡勇”。清代中后期,随着火器在军事上的逐步应用,武术开始从军事中退出。光绪二十七年(1901),清廷宣布废止武举制,武术整体上退出了军事技术范畴。但是,民间武术仍然兴盛,并出现了许多民间武艺组织。其实早在两宋时期,潍坊农村就出现了以乡社为基础的民间武艺组织,或为防御外族侵掠,或为治安除暴,或为反抗压迫,大都具有较强的军事武艺训练性质。《潍县志》记载,明崇祯十四年(1641),河南名士周亮工出任潍县令,曾组织“团练”维护治安,他“会集地方绅士谋作城守自捐奉银,又由士绅义民备捐款搞团练,平日教练,并在东门外之沙滩择期合操”。清乾隆年间,郑板桥任潍县令,也组织“巡勇”,有时甚至招募外地有勇力通武术者与当地人组成巡勇队。据《郑板桥在潍县》引板桥书信有关内容,其任县令期间,“土匪滋事,围攻潍城,幸赖巡丁民团,协力保守,生擒土匪头子朱老哥子及其羽党六人”,后“招练土着小队,专司巡防缉捕之责”,再后来又“奉令招募巡勇百名”,并派人赴直隶招募。咸丰三年(1853)春,大平天国起义军大振,潍县绅士、前江西巡抚陈仟承办莱州(明清时潍县属莱州营管辖)所属各县团练,准备镇压太平军。同年,昌邑下湾村人于锡爵倡办团练,选择壮丁演练十台阵法。咸丰十一年(1861),昌邑各团练共袭“捻军”,唯下湾练勇获胜。当时,傅振邦在昌邑诏俞督办民团。八月,“捻军”首领刘添福、添祥率队伍进入昌邑,知县聂莹思同乡绅组织乡团防守,傅振邦约人并昌邑、安丘、高密三县团勇数千人,夜袭“捻军”,迫使“捻军”转移出境。此间,又有昌邑上台村白云彩,以办乡团之机聚众谋于金鼎山起义,事情泄露,被傅振邦以饮酒为名设计擒杀。据《潍县区志》记载:“咸丰十一年,潍县办团练,设团练总局于潍城考院,辖10个团,团丁2000余人”,“同治十年(1871),撤团练总局,光绪二十六年(1900)设保甲总局,1923年3月,改称保卫公所,到1937年,撤保卫公所,成立民众自卫大队”。 《潍坊古县志》记载,明清及民国期间,潍坊地区还有义和团、大刀会、黄纱会等民间地方武装。大刀会、黄纱会是清末义和团运动失败后,潍县境北乡民为保护村庄而组建的,活动于今寒亭固堤、双杨、高里一带,一旦有外事袭扰,会员即身背大刀,臂缠黄纱自卫。至1902年秋后自行解散。联庄会始建于1916年5月,本属潍县境内村民防御匪患的群众自发组织,1920年开始,受国民政府控制,失去群众自发性质。直至抗日战争初期,该会消亡。从客观上讲,无论是团练、巡勇等历史上官方兴办的地方组织,还是民问群众自发性武装组织,对于民间武术的发展都起到了较大的引导和推动作用。 (作者系山东省潍坊市潍城区委副书记)
创建时间:2015/3/1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