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片牛舌瓦与红墙砖交织的往事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大鄌靑简·文史通览网站      

潍县文史

青州文史

 红河频道

人文青州

昌乐文学

自卫反击战

文史资料

 百年大事

鄌郚专刊

怀恩祭祀

潍县春秋

临朐文史

营丘频道

安丘资料

昌乐街道

红军大肃杀

昌乐棋苑

鄌郚艺文

鄌郚人物

马进文集

人文潍坊

安丘文史

乔官频道

昌乐文

高崖文史

文革纪事

牡丹文化

金山真观

鄌郚文史

雁鹅养殖

潍坊名吃

寿光文史

高崖库区

昌乐文史

鄌郚新闻

电脑技术

在线读书

鄌郚西瓜

鄌郚咸菜

鄌郚乐器

  那片牛舌瓦与红墙砖交织的往事
  作者:秦 昕
  牛舌瓦是德国建筑的标志性代表,炎炎夏日,走在坊茨小镇的道路上,红色牛舌瓦、橘黄色外墙、茂密的松柏树,处处皆是岁月的痕迹以及历史的遗迹。在坊茨,不用处理就是一张黑白老照片的感觉。这里166栋具有莱茵风情的古老建筑,述说着历史的凝重、岁月的沧桑。
  一座幽静沉浮城镇
  去坊茨小镇,刚好碰上了村子里赶集的日子。悠长窄小的小路上,道路两边都是解放时期信用社用的老房子。赶集的小贩把摊直接摆在路上。穿着朴素的大妈,在一个桃子地摊上挑选刚刚上市的新鲜桃子。坐在竹子小推车上的男孩,任老人推着小车,打量着来来往往赶集的人们。
  拐出拥挤的赶集小巷,来到挨近坊茨小镇的路上,曲折幽微,全保留了旧时的风貌。当行走其间,只能放轻自己的脚步,怕惊扰了那古旧的沧桑,惊扰了坊茨人那份内心的宁静。
  大街上,少有奔驰的车辆,更没有人群的喧闹和吵嚷。来游玩的人,一个个地走着,从容而闲雅,一派静和美好的样子。老屋深院中,一棵棵的松柏屹立在庭院中,道路两边翠绿的竹子影印出了欣欣向荣的生气;墙角处,一株高大的银杏树,婆娑在那儿,风起处,一片片银杏叶蝶飞而下。一位老人,持一把扫帚,正缓缓地扫着。看我们到来,抬抬头,报以微笑,透着一份恬适的喜悦。从老人的脸上,看到了小镇的容颜——沧桑中,铅华洗尽的淡然和闲静。这,情不自禁地让人想起白居易的诗境:“地僻门深少送迎,披衣闲坐养幽情。秋庭不扫携藤杖,闲踏梧桐黄叶行。”
  小镇里的各色建筑,形态不一。星罗棋布的老洋房,或恢弘大气,或精巧华贵,或厚重古朴,集各类建筑流派之大成。这里的建筑,全是德日殖民时代遗存下的,堪称“德日建筑博览园”。房屋,一律是黄墙红瓦,还有枣红色的门窗、木柱。由于时光的冲洗,大部分房屋已变得斑驳破败,灰黑色的厚砖,裸露出它本来的面目。徜徉其间,一处一处地看着,色彩构成的暖意中,却分明感觉到这里流淌着一种历史沧桑下的沉重。
  行走于百年古风小镇,古老的车站,旁边是小小的铁路仓库。再过去,就是低矮灌木环绕的红瓦屋顶的家。庭院里面有柿子树,鸡群正在啄食饲料。檐廊上的草篓中,皆是摆满的四季时鲜。附近风雨斑驳的铁桥下,虞河无声无息的流淌,夏季里萤火虫到处飞舞。周围枝繁叶茂的田地里,春天有紫云英,秋天果实累累。一边欣赏这样的风景,一边走过平凡静谧的小镇即将涅槃重生的坊茨小镇。殊不知,在百年前,这里曾经是一座一度繁华的城镇。
  一座因煤而成的小镇
  坊子,是一个因煤矿而产生的小镇。十九世纪中叶前,坊子并不存在,1898年随着《胶澳租借条约》的签订,德国取得了胶济铁路的修筑权和沿线15公里范围的矿藏开采权。坊子,从此开始了一段复杂又不能自主的历史,也因此拥有了诸多德国原乡建筑。
  同年4月,德国在“前后张路院”和“南北宁家沟“之间开凿煤矿,即坊子煤矿。随着德国再次开煤矿、修铁路、建车站、盖教堂、开医院等,各地劳工和侨民再次聚集定居,该区域日渐兴隆。在当时,通过丈量的方法进行煤炭交易,煤炭相当于“土”,丈量的方式相当于“方”,由此“坊子”也就成名。
  1914年,日本以战胜国的身份强行接管了德国在坊子的一切权利,随着日本帝国主义在此设领事馆、建电厂、开洋行、办学堂、辟农场、贩鸦片、购烟草等,坊子迅速形成了以日本掠夺性经济为主,民族工商业为辅,“南北三条马路,东西十里洋场”的远近闻名的商业市镇。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同年11月,国民政府接管坊子煤矿和坊子镇。
  重建工作尚未启动,国民党反动派发动了全面内战。社会动荡,民生凋敝,坊子大量工厂停办,商铺关门,农田荒芜。在矿区与铁路建设方面,国民党统治者没有积极的作为,仅是利用既有设备继续运转,坊子整体结构未发生较大变动。
  随着红色的旗帜插遍大地,坊子开始跟着新中国的鼓点大踏步向前。
  煤矿恢复生产,煤炭又开始一车一车往外运。德日式建筑一部分划给了一家部队医院,一部分归了铁路系统,大部分则顺其自然地成为了民居。住这样的房子倒也舒服,房间各种功能一应俱全,省的琢磨哪里当卧室、哪里做储藏间了。
  有人做过粗略的统计,解放初期仍然存在的洋房,大概有300多座。据说在这里最有名的,就是这里的一座修女楼。
  修女最多时曾达40名,还收养了60多名孤儿。有位德国修女一直生活在这里,90岁高龄时才静静逝去,使修女楼充满了传奇色彩。
  终于,煤矿采空了,铁路改线了。330多座德日式建筑跨越长长的岁月后,只遗存下166座。曾经出没的军官、商人、修女、教父,已于日出日暮中,陨落在滚滚红尘里。
  一片因铁路而成的繁华
  坊茨小镇所有的记忆都是循着煤炭和铁路来的。如果没有铁路,也就不会出现那么些沉重的繁华。煤炭和铁路承载了太多的辛酸,也制造了那个时期畸形的兴盛。“南北三条马路,东西十里洋场”,小小坊子,上演着一出出闹剧。
  坊子火车站是19世纪末德、日帝国主义侵占山东半岛时留下的,是目前国家唯一的一处百年老站。随着胶济铁路的改道,运输业务锐减,但其独有的人文历史遗存,不仅是德、日帝国主义的侵华见证,同时也见证了百年坊茨小镇的发展历程,所以计划利用德日铁路设施和 胶济铁路沿线独特厚重的人文历史品牌,在原坊子火车站筹建“胶济铁路博物馆”。
  山东潍坊坊子火车站,是目前中国保存最完整最古老的火车站。1897年的时候,德国占领青岛。到了1897年6月,德国在柏林设立山东铁路公司。
  为了满足青岛殖民需要,1897年9月23日,胶济铁路动工,1902年铁路建到坊子。1898年3月,清政府与德国签订了《胶澳租界条约》以后,德国从而霸占坊子达17年。1941年9月德日开战,到德军战败投降,日本帝国主义便夺取了坊子的占领权,到1945年日军投降,德日帝国主义共霸占坊子长达48年。坊子站现在是一个孤独的三级火车站。这是最早的德国建筑,后来日本鬼子修改,把屋山墙顶改为半圆形。虽然车站停用了,但是建筑依然坚挺,这就是德意志品质的体现,1902年的建筑,100多年前的技术,100多年前的品质。
  很长一段时间,坊子的颜色除了红色就是黑色了——红色的旗帜、黑色的煤炭。日子就是在这两种颜色的交织中,在火车的长鸣和军人嘹亮的起床号角声中更迭。人们自豪地工作着,生活着,度过了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其间,无论掀起什么样的运动,无论墙上变换怎样的标语,生活的主色调始终不曾变化过。人们已经熟悉了富有节奏、铿锵悦耳的滚滚车轮声。每天叮叮当当提示着火车要来的铃声,替人们计算着有多少车皮的煤要运往远方……
  慢慢的,德日时期遗留下的车站,以及当年为了掠夺资源特建的铁路弯道,已不再适应火车高速安全运行的需要了。
  随着胶济铁路复线开工,不管小镇居民如何不舍,1984年7月3日,最后一趟客车驶离小镇。
  一座因建筑而成的人文小镇
  在坊茨小镇里,德国酒吧是一特有的风景。“1898啤酒联合国”是一个精致的酒吧,从敞开的大门走进去,可以一直穿过酒吧走到小镇院内。长长的走廊不断走过冒雨前来参观的中外友人。穿到小镇院内后,眼前一排排的德日式建筑映入眼帘,每排房屋四周都有一圈齐膝的木制栅栏,栅栏内是嫩绿如毯的草坪,草坪上还种植着树木和花草,让小镇平添了许多欧洲田园风情。
  “坊茨小镇的定位就是打造成一个具有欧洲风情的人文小镇。”坊子区旅游局的于平告诉记者,德日建筑群对现在的坊子老城区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十几年前,坊子区政治重心北移到现在的坊子新区,在客观上使得老城区德日时期的建筑遗存得以保存。
  “坊茨是坊子德语发音的汉语再音译。”坊子区旅游局副局长于平说,一提起坊子老区,大家的印象都是煤、脏、乱等这些不好的方面,改名是为了给坊子老区塑造一个新形象。新名字是经过专家学者斟酌研究的,把正在再生的坊子德日式建筑群定名为“坊茨小镇”。
  在德日占据坊子长达近半个世纪内,留下了一系列建筑群落,包括德军司令部、德军北大营、德军医院等,现共保存166处,总建筑面积45246平米,错落有致的分布在坊子老城区8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构成了一座具有异域风情的百年小镇。
  虽然这些建筑大多保存较好,“目前整修完成的是以前的八九医院这一片区域内的建筑。”坊子区旅游局王晓娜说,现存的166处德日式建筑在百年中都不同程度的有损坏,像以前的德军司令部、德军官别墅区、德军医院等等,如果再不进行维护维修的话,很有可能在不远的将来被夷为平地。
  一群因小镇而生的人们
  德国在坊子的17年里,逐渐形成了完备的管理体系,几乎囊括了外交、军事、政治、文化、经济等各个领域,是德国制度下在外的“袖珍国”。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接管了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利,坊子也不例外。历史不仅仅是记录一段过去,还会留下现实的证据,就像166栋德日建筑。
  76岁的赵菊梅现在住的房子就是当时日本人建造的。1958年她跟随父亲来到坊子。她是满族人,属镶黄旗,原来的姓名已经不记得了。“这是当时给日本人的中层领导住的地方。”赵菊梅说。她的家包括一间客厅、一间卧室、一厨房、一个厕所、还有一个小院落,这么多的部分组在一起却一点都不显得拥挤。
  “除了后来因为有火灾隐患改了改烟囱,其它的都没动过。”赵菊梅指了指脚底的水泥地,她叫“洋灰地”,都60多年了,用拖把好好的擦一下还是锃亮。
  “除了屋顶有不同程度的损坏外,其它的很结实。”王晓娜说,目前坊茨小镇的改造主要是对建筑屋顶的整修,墙壁基本没有问题,当时德国人建房子的时候都是按照能够让人住200年的标准来建造的。
  坊子老城区的一马路、二马路和三马路距离并不远,这是当时的主要道路,后来又有了现在的六马路。走在坊子老城区,来来往往的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鲜见年轻人,常住人口里又有一半以上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
  “年轻人都去城里了。”李慧兰说,自从胶济铁路改线不经过坊子之后,整个坊子就安静了下来。现在火车站那边只走几趟货车,拉煤、拉圆葱,现在坊子煤矿的煤储量也逐年减少,年轻人都出去找活干,留下的多为“老弱病残”。

 

创建时间:2015/3/1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Copyright © 2008-2009  -  GBK简体中文版  龙刘文安工作室(版权所有)欢迎提出宝贵意见   
刘文安工作室: 网络建站 排版印刷  CIS策划、商标设计 电子邮箱sinoat@163.com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设置为1024×768  IE6.0以上版本浏览器  flashplayer8.0以上版本播放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