扑灰年画的商业流变
扑灰年画是高密传统的民间艺术之一,其商业流变主要表现在生产和销售两方面。
(一)扑灰年画的生产
早期扑灰年画大都没有留下艺人名字及店记,地方志和一些其他古籍也没有出现过这方面的文字记载,所以无从得知当年的具体生产模式。明朝中后期市民阶层凸起,以城镇手工家庭作坊为主流的商品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高密是山东半岛富庶地区之一,扑灰年画于民俗中发端,应用于民俗,受市场经济利益的驱使,当时极可能存在过专门生产经营扑灰年画的店铺。
有店记堂号可资核实的店铺,是清朝初年。依照高密公婆庙村《张氏家谱》和棉花屯《唐氏家谱》,结合高密众多扑灰年画在世老艺人的口述,这个时期从事扑灰年画生产与销售的主要店铺有:“同顺泰”、“意顺祥”、“隆顺永”、“兴隆”、“聚顺永”等。从清乾隆到咸丰年间,扑灰年画发展到成熟鼎盛时期。这时期出现的好多店铺除生产销售扑灰年画之外,同时兼营木版年画。期间,前后出现近200家店铺(包括家庭手工作坊在内),较有名的有“南胜永”、“万聚”、“立兴”、“齐万顺”、“南永泰”、“大光顺”、“金顺”、“大光聚”、“德顺成”、“盛和”、“永胜”、“瑞盛和”、“潜修堂”、“增盛”、“瑞聚祥”等。由于拥有不同的消费群体,各个店铺经营的年画题材种类各有侧重,这就避免了彼此间商业无序竞争所带来的相互倾轧,从而形成了许多专为某一地方长期制作的品牌题材或种类。譬如“新成记”和“瑞盛和”画店生产的《大福字家堂》、《小家堂》就是根据关东三省年节祭祖的地域性风俗习惯及当地的房居高矮专门定制的;“金顺”画店则根据胶东地区临海渔民祭龙王的风俗习惯定做《海龙王》挂画。有些老字号店铺甚至拥有这些稳定的消费群体达半个世纪。
从光绪年间到20世纪40年代,扑灰年画的生产和销售受擦笔年画等机器印制年画的冲击,许多店铺及时更新绘画材料,采用新的装裱工艺,并且采用多种年画品种联合经营的生产营销策略,扑灰年画较平稳地发展着。这时期出现的新开的店记有:“三元”、“万盛”、“福和”、“福堂”、“祥盛和”等。
20世纪50年代,在文化部“改造旧年画”的倡导下,新版木板年画占据了高密年画的大部分市场,扑灰年画的生产模式发生了很大改变,由单干到有组织的生产。经营方式有:互助组投资为副业生产;单户凑集股金结成年画组联营集中生产;农业社投资,扑灰年画成为副业继续生产。公婆庙、李家庄、棉花屯、北村、城子、范家庄、北高家庄、李家长村、东前岭、孙家口等村先后建立了一些作坊,集体生产。
改革开放30年,在高密政府职能部门的持续努力下,扶植起不少扑灰年画专业户,其中包括不少老字号店记的传人,在社会上影响较大的有吕蓁立、王树花、石建庭、胡鸿书等。扑灰年画迎来了希望的春天。
(二)扑灰年画的销售
销售方式
扑灰年画从产生那天开始,自身的艺术价值与社会功用就互为表里发展至今天。鉴于扑灰年画姓“年”的民俗功用,其商品性日益凸显。扑灰年画首先是商品,并且是一种具有年俗功用的节令商品。它的销售和春节捆绑在一起,能否在这短短时间内销售出去,成为画店、画商们一直关注的焦点,也成为扑灰年画能否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扑灰年画的传统销售方式大致分为四种:坐店卖画、开庄卖画、赶年集卖画、走村串户卖画。当然还有高密当地人移民外地,回乡探亲时顺便捎带一些扑灰年画(主要是家堂和财神)卖的,这种随意性的销售方式毕竟销货很少。
坐店卖画——那些生产能力强的老字号画店,自产自销,足不出户就能把画卖出去。附近的画贩子,往往主动上门订货。他们根据自身的销售能力订货,先看好样子,要多少张,根据行情商定好价钱,约好提货时间,一桩买卖就算谈定。至于那些远道来的画商,大多春天找上门来订货,农历八月十五是个期限,运走预定的所有年画。那时没有合同法,但双方都恪守订货协议。尤其是画店掌柜的,跟这家买主订了货,就会在提货时间之前按要求全部画好,数好张数单独存放。期间即使有人出高价购买,也好言婉拒,如果毁约,这家画店的名誉就会大打折扣,进而影响画店的长期利益。
画店给那些远道而来的画商提供便利的食宿。通常是拾掇出画店的闲置房屋,派专人烧水做饭,关照备至。有的画店很有经营头脑,在画商提货时去掉货款零头,并时有地方特产馈赠,从而加深了同画商的友情,固定了彼此的交易关系。有的画店同画商甚至发展成世代交情。
开庄卖画——在民间俗称“站庄”。画店或生产业户坐等画商及自产自销所带来的收益毕竟有限,随着扑灰年画的兴旺发展,不少有资金实力的画店及生产业户便租房设点,开庄卖画。
他们开始所选择的画庄位置,首要条件是交通便利,其次生产业户要相对集中。这些画庄通常由画店或生产业户自己负责业务,生意忙不过来时,也临时雇人来帮忙。画庄的职能是组织货源,分配生产,对各年画生产业户送来的产品把关,按照质量核定统一价格,然后根据各地销售题材及尺幅的不同分类存放批发。开始他们在夏庄的公婆庙(今东风村)、十里堡,姜庄的周家庄、东王家城子,都曾开庄卖过画。除了在高密本土外,后来他们陆续在胶州、杨家埠、平度、青岛、莱阳、天津、关东等多地开庄卖画。
开庄卖画通常分冬庄和春庄。
冬庄——秋冬季节,因外地“画子客”的争相贩运,站庄卖画生意兴隆。大多数画庄冬至月十二日开庄迎客,大门上贴着大红对联——“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民间年画业的兴旺发达,在当时的高密东北乡形成了两个季节性的大型卖画市场。在夏庄徐家巷子北街道两旁,在公婆庙街上,各有三十余家画庄,悬灯结彩贴对联,像过年一样,庆贺开庄,洽谈买卖。有民谣云:“村村开店迎贵客,户户作坊日夜忙,汉子端灯挥彩笔,门外老婆拦路旁。”饭店、酒肆、客栈、赌博场、卖火烧的、打炉包的,昼夜灯火通明,一派欢腾景象。来自崂山、莱阳、临沂以及关东、内蒙等地的画商每到冬季就云集高密,批量购画,运回故里。画贩子们按照各自当地贴年画的习俗选购年画,雇挑夫,找驴驮,到各地赶集销售。腊月初八,冬庄收场,但贩画的商旅车马直至年底才络绎走完。
春庄——农历三月十六,高密画商们移至胶县北关凤凰桥开设“春庄”,供远途画贩子购画。这些商贩长年去远乡卖画,肩挑、背驮串乡销售。“春庄”通常到芒种时才收场。这些常年卖画人自编了一首“离苦谣”:“卖画人真可怜,到胶县把画办。初春草发离家走,内蒙关东山沟转。寒风就着狼虎食,累断两腿压破肩。牛郎织女七七会,十冬腊月俺团圆。”
开庄卖画的形式,自清嘉庆初年一直延续到20世纪40年代末期。这期间使高密年画货源品类更加集中,货路更加通畅对口,故扩大了扑灰年画的销售量。清末至民国时期,在崂山沙子口李村河、昌邑浏河的两大年画市场,扑灰年画以压倒其他地方年画的自身优势,热销于市。
赶年集卖画——坐店卖画同开庄卖画,主要是批发销货,赶年集卖画大多为零售。临近年关,那些扑灰年画生产业户,常常把剩下的货底拿到年集上去卖。赶年集买画的是一些附近的农民。在年集上卖年画的,都有一套“唱卖词”,常常根据买主身份及年画内容即兴编唱,现编现卖,唱卖声此起彼伏,交相呼应,热闹非凡。当时比较流行的唱卖词有:“墨屏、墨屏,案头清供。婆娘不喜,老头奉承。货卖识主,各有前程。”扑灰年画画面冷色较多,在光线柔和的情况下色彩对比鲜明、醒目。还有这些颜色多为品色,最怕阳光晒,一晒就跑色。卖画的人都懂这个道理,所以都不在毒日头底下卖,而是在背阴处(譬如屋后、草垛后)卖。赶集卖画,属于直销,不同层次的消费者的审美心理及购买能力是检验扑灰年画销售状况的可靠标准,也是年画艺人们收集市场信息的最佳途径。
走村串户卖画——有一种直销方法,那就是下乡串户卖画,卖的主要是财神。卖画的人很熟悉消费者的心理,挨家挨户上门卖画。他们从不说“卖”,而是说“送”,意思是,我把财神送到了,你不接就是不想发财。多数人家为图个吉利,都不愿说不要,赶紧接着。
今日,扑灰年画的传人们继续采用这几种传统方式销售扑灰年画,并且把店铺开到了高密小康河东岸苏州街文化商业带,像吕蓁立、吕虹霞他们还通过互联网进行网上交易。高密市政府继续扩大扑灰年画的宣传力度,并且由政府牵头,带领扑灰年画传人参加全国各地的民艺展览、展销会,积极推介,帮助艺人们扩大了销售范围,扑灰年画的市场前景见好。
销售范围
早期的扑灰年画因品种单一、生产量小,销售面相对来说较为狭窄。开始,仅在当地及与当地年画生产区域相邻的州县,如胶州、平度一带行销。随着扑灰年画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姜庄、公婆庙、夏庄一带还出现了专营绘画材料的店铺,周边县市开的画庄星罗棋布,从事年画买卖的流动商人更是不计其数。清代乾隆到咸丰年间,是扑灰年画发展的成熟期。此时,从事年画绘制的人众多,年画作坊遍及高密东北乡30多个村庄。据调查,当时仅姜庄镇东王家城子一带,就有个体作坊近百家,生产规模及生产数量很大。这一时期,除扑灰年画外,又增加了半印半画和木版套色两个年画品种。年画题材也空前扩大,画幅样式更加齐全,从而吸引了方圆几百里的莱阳、潍县、昌邑、诸城、五莲、安丘、即墨、昌乐等地的画商都来购买。通过他们的贩运,扑灰年画由近及远行销到青岛、烟台、临沂、江苏北部、天津、四川、内蒙古及关东三省。在很长时期内高密成为闻名全国的年画产地之一。扑灰年画甚至还走出了国门,远销到蒙古、俄罗斯、朝鲜、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