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长城与穆陵关遗迹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大鄌靑简·文史通览网站      

潍县文史

青州文史

 红河频道

人文青州

昌乐文学

自卫反击战

文史资料

 百年大事

鄌郚专刊

怀恩祭祀

潍县春秋

临朐文史

营丘频道

安丘资料

昌乐街道

红军大肃杀

昌乐棋苑

鄌郚艺文

鄌郚人物

马进文集

人文潍坊

安丘文史

乔官频道

昌乐文

高崖文史

文革纪事

牡丹文化

金山真观

鄌郚文史

雁鹅养殖

潍坊名吃

寿光文史

高崖库区

昌乐文史

鄌郚新闻

电脑技术

在线读书

鄌郚西瓜

鄌郚咸菜

鄌郚乐器

  齐长城与穆陵关遗迹
  作者:张敬华
  23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之间常常有攻伐,为了军事上的需要,齐、魏、楚等国都曾修筑过长城。齐国修的长城横亘于山东中部。《括地志》云:“西起浑州(平阴县防门),沿河历泰山北岗,蜿蜒东去至密州琅琊台 (胶南市小珠山)入海,其长千有余里。”《齐记》载:“齐宣王乘山岭上筑长城,东至海,西至济州,千余里以备楚。”《水经注》载:“山上有长城,西接岱山,东连琅琊巨海,千有余里,盖田氏之所造也。”这些史书记载所指的均是齐长城,又因该长城位于齐国和鲁国之界,故又称齐鲁长城。
  齐长城西起平阴县防门,越长清、历城、莱芜、博山等县,经临朐向东直至胶南市海边,途经13县市,全长500余公里。临朐境内一段,西起嵩山以南,东至穆陵关以东入安丘。
  齐长城经历代风雨,早已倒塌,仅存遗迹、废墟隆土逶迤于山间。长城依山而建,随峰壑而起伏。逢悬崖峭壁处,先用巨石砌筑高墙;遇低洼沟谷,以土石填平筑基,基宽6—8米;较平缓地段,多以石筑基,高2—3米。
  临朐县现存遗迹,以沂山镇庙家旺村南至邵家峪一段比较清晰。墙残高1——4.5米不等,多以砂石和土夯实而成,每层厚约30厘米,土中多有盐分,可能是为坚固计。墙体中有纵横朽木遗迹,似是为防止墙体断裂,增加拉力而置之木料。城垣墙体截面为梯形,通高约9米,南面陡峭,阴面坡缓,顶端堞下为平台。每隔1 0米左右,置有乱石一堆,大者如磨盘,小者如碌碡、如马首,是当年守城御敌所备之镭石。长城之上,每隔1.5—2.5公里筑烽火台一处,岭顶峰巅处,略较密集,以了望敌情,遇急报警。今存烽火台遗址数处,大关镇脖根腿村西边较为明显。  .
  齐长城除主体之外,尚有分岔,实际是二道防线。在临朐县沂山镇沂泉村南1公里处,有一分岔,向东延至大关水库南侧,全长13公里,墙宽2.5米,残高1米,盐土结构。另在临朐县九山镇响水崖村北3公里处,亦有长城分岔遗址。
  穆陵关是齐长城最重要的关隘,位于临朐县东南境大岘山上,是齐国通往南方的门户。据《史记·齐太公世家》载,周成王封姜太公“东到海,西至河,南到穆陵,北至无棣”。可见早在西周初年,穆陵已是齐国南部的边境。春秋战国时期,齐国于山陵上修长城,并筑有多处关隘,仅在临朐境内即有穆陵关、铜陵关等,由于地理位置重要,穆陵雄关成为“齐南天险”。
  临朐县旧志谓穆陵关“道径危恶”,”峻峡仅容一轨”。其南面临深谷,陡不可攀,北侧较为平缓,不远处有平顶山为依托。平顶山巅,平整如砥,方圆十里,相传历代齐王巡狩驻跸处。关山之间,山峦重叠,形成一口袋样狭谷,雄关扼其口,崇山收其后,成为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要地。
  穆陵关不仅地处要道卡口,且居高临下,外望敌情,洞若观火。左右崇山高垣,地势险峻,极难逾越。它非但是当时齐国之要隘,也曾为历代兵家所重。《山东考古录》载,“齐之边境,青州以南,则守在大岘山;济南以西,则守在泰山”。可见穆陵关位置之重要。金贞佑四年 (1216)于此置穆陵县,设行政机构管辖。元至正十二年 (1352),前益都路副达鲁花赤创戍楼兵室,扼此关隘。明洪武三年(1370),于穆陵关设巡检司,置弓兵百余人。明嘉靖年间临朐县知县王家士于此建巡检署。清代沿袭明制,置兵士戍守此关,只是到后期,兵员有所减少而已。
  随着齐长城的废置,穆陵关也已毁圯,现考其遗址,面积2000多平方米,正中为关楼,东西长约50米,南北宽近4 O米,究其长宽布局,关楼应为三拱门式二层建筑。关楼左右近二百米处,各有一高台,其残存面积约200平方米,高4米许,台之北面及东西两侧与城墙连体,南面突出约3米,似是低于城堞的“厢台”,此为关楼之附属军事设施。台下残存战国时瓦当碎片,以此推究台上或建有高于女墙的“裨楼”。该关砖石结构,砌筑坚固,宏伟高大,工艺精致,庞然而立于云表,极其巍峨庄严。北宋大文学家苏轼在《超然台记》中云:“西望穆陵,隐然如城廓,而尚父桓公之遗烈,犹有存者。”古往今来,大家名士、骚人墨客,慕名东镇沂山前来揽胜,从而涉足穆陵关,留下了许多壮美的诗篇。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晓发方州道中》诗云:
  岁晚劳征役,三齐旧富闲。
  人行桑下路,日上海边山。
  轩冕非吾志,风霜犯容颜。
  惟应思颖梦,先过穆陵关。
  明正统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学士薛宣《穆陵关》诗曰:
  危哉穆陵关,高出众山顶。
  地势愈觉宽,天宇相回迥。
  林木何萧森,首夏风色冷。
  山楼试一登,眺览恣遐骋。
  沂岱环西阴,淮海接南岭。
  齐州走北川,扶桑控东影。
  道里会一门,山川挈要领。
  缅思千古前,豪伯互吞并。
  齐履空复然,秦蚕已侵境。
  干戈被长蛮。生民困鱼鼎。
  山行昼寂然,水宿夜无警。
  顾我观风人,符节得屡秉。
  作诗纪兹行,传与山将永。
  齐长城是我神州华夏最古老的四长城之一。它的修成比万里长城还早,也许是秦始皇借鉴了齐、魏、楚等国筑城自守的经验,才决心修筑万里长城的吧。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发展,齐长城和穆陵关早以失去了当年的军事作用和价值,但是,这古老的建筑遗迹却是中华古国悠久历史的见证,也是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是祖先用勤劳和智慧所创造的奇迹,是辉煌壮丽的诗篇。

 

创建时间:2015/3/1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Copyright © 2008-2009  -  GBK简体中文版  龙刘文安工作室(版权所有)欢迎提出宝贵意见   
刘文安工作室: 网络建站 排版印刷  CIS策划、商标设计 电子邮箱sinoat@163.com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设置为1024×768  IE6.0以上版本浏览器  flashplayer8.0以上版本播放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