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二十五年(1760)潍县城研究初探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大鄌靑简·文史通览网站      

潍县文史

青州文史

 红河频道

人文青州

昌乐文学

自卫反击战

文史资料

 百年大事

鄌郚专刊

怀恩祭祀

潍县春秋

临朐文史

营丘频道

安丘资料

昌乐街道

红军大肃杀

昌乐棋苑

鄌郚艺文

鄌郚人物

马进文集

人文潍坊

安丘文史

乔官频道

昌乐文

高崖文史

文革纪事

牡丹文化

金山真观

鄌郚文史

雁鹅养殖

潍坊名吃

寿光文史

高崖库区

昌乐文史

鄌郚新闻

电脑技术

在线读书

鄌郚西瓜

鄌郚咸菜

鄌郚乐器

  乾隆二十五年(1760)潍县城研究初探
  一、序言
  潍坊市图书馆馆藏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刊本的《潍县志》(以下简称乾隆本《潍县志》)是我们了解和研究清代潍县建置沿革、疆域风土、城市建筑、人物风俗、艺文掌故等内容的重要历史文献。
  乾隆时期的潍县城(今山东省潍坊市城区),是中国十八世纪中叶典型的北方平原城市。其历史悠久,交通便捷,人文荟萃,商贾云集,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手工业城镇之一,其风筝、年画、嵌银家具、抽纱、仿古青铜器等手工艺品享誉海内外。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发展历程最后高潮的“康乾盛世”,其经济的繁荣与文化的兴盛淋漓而清晰地影响着乾隆时期潍县的城市风貌和建筑特征:洋溢着象征意义的城市理想,关注生态伦理、体现人文精神与信仰的城市文化,雅俗咸宜的市井风俗,都无不彰显出乾隆时代的盛世气象,构成了那个时代城市特征的基本内容。正如乾隆十七年在潍县县令任上的“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在《潍县竹枝词》中写到:“三更灯火不曾收,玉脍金齑满市楼。云外清歌花外笛,潍州原是小苏州。”即是乾隆时代潍县城市生活的一种真实写照。
  据乾隆本《潍县志》的记载推断,乾隆时期潍县城的城市格局与建筑风格,比较全面而真实地反映了十八世纪中国北方普通城市建设的营造技术和人文特色,应该代表着古代潍县城市建设的颠峰水平。
  中国古代 “郁郁乎文哉”、“文以载道”、“文质彬彬”人文传统的浸润,高度关注文化取向的城市意象,城市对人文精神与信仰的高扬,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古代城市的定位首先是文化意义上的中心,而后才是地理意义的范畴。
  从先秦至明清,中国古代城市对人文信仰的关注还体现在各种有关城市的文献被精心地编纂整理,治史修志成为民心所向、政治清明与太平盛世的象征。因此,中国古代浩繁的高水准的地方志文献,史料详尽真实,可信度很高,基本涵盖了所处时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往往是一个地区在特定历史时期最为精雅的文化产品。
  由此可见,我们撷取清代乾隆本《潍县志》中记载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的潍县城作为研究范例,通过《潍县志》中相关城市、建筑的历史文献的归纳整理,从城市规划、古建筑研究以及地方文献价值的角度来进行研究,无疑是具有典型意义的。
  二、潍县建置沿革
  潍县古城依潍水而建,并因潍水而得名。《尚书?禹贡》:“潍淄其道。”《水经注》:“潍水,出瑯琊箕县潍山,东入海,徐州浸。”据《汉书?地理志》、《汉书?郡国志》中的记载,斟鄩、斟灌、寒浞、三寿等上古时代的封国均隶潍地。至周初,潍地为太公受封的齐都营邱;乾隆版《潍县志》载:“潍地,爽鸠始居此地,凭负山海,擅利盐铁。太公用之而富,管子因之而霸,固海邦之一大都会也。”因此,至春秋战国时代,由于盛产盐铁,潍地成为齐国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产地,并逐步发展成为齐国的经济重镇。其后,潍地秦属齐郡,汉属青州,为北海郡;东汉时并胶东入北海国。晋改属济南郡,南北朝刘宋隶属北海郡,元魏从属平寿、下密,后齐改郡名为高阳。
  隋开皇初年,废高阳郡省,平寿并入下密。开皇六年开始于北魏的胶东故城置潍水县,开皇十六年于下密置潍州,此为文献中潍县建置得名之始。隋大业初年,州废,改下密为北海,改潍水为下密,俱属为北海郡。唐武德三年,又以北海、下密隶属潍州。武德八年,州废省,下密入北海县,属河南道青州北海郡。宋建隆三年,於县置北海军置,昌邑县隶之。宋乾德三年,升为潍州,领北海,属京东东路。金复置潍州,领北海,辖於山东东路。元至元三年,升昌乐入北海,至正年间,复置昌乐,领县三,隶益都路。明洪武元年,升北海为潍州,领昌邑县,属青州府。洪武九年降州为县,改隶莱州府,洪武二十一年隶属于平度州。
  综合文献资料的记载,潍县城的建置之所以自上古至明代初年一直没有间断,至有清一代其经营和建设更是逐渐扩大,城市的建置规模与建筑格局愈加完善,究其缘由,可以推断:潍地丰富的海盐资源与其发达的制盐业在城市的建置中举足轻重的作用与影响,整个城市的发展与演进正是得益于盐业的興盛。盐作为古代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成为国家赋税收入的重要来源和国民生活的基本物质条件之一。因此,潍县丰富的盐业资源不仅维系着数千年来城市建置形成与发展,而且由于特殊地理位置及其国家专控的制盐业,促进了潍县政治与经济的战略地位不断得到巩固;加之潍地的产盐地区,土壤碱性很大,基本不适宜于农业耕作,居民亦多以手工业或经商为业,因有“潍俗重贾”的说法。至十七、十八世纪,潍县的制盐业、商业、手工业等已是声名远播,逐步成为山东半岛乃至中国北方的工商重埠。作为历史上一种维系城市兴衰成败的重要资源,城市的经营势必与之息息相关。通过考察海盐与制盐业的在潍县开发利用的历史,来深入地研究和探讨潍县城市演进发展的历史,鉴古察今,不啻也为一种思路罢。
  三、乾隆二十五年(1760)潍县的城市格局
  1、《舆地志?星野》:象征主义的城市理想
  乾隆本《潍县志》的开篇为《舆地志?星野》:星官书之所由来,自黄帝迎日推算,命鬼臾区占星气始,周礼保章氏以星土辨九州之地,所封域皆有分星,星土星所主土也。
  唐贞观李淳风撰法象志,因汉书十二次度数以唐州县配,而一行则以为天下山河之象,存乎南北两界,其说详矣。盖阴阳之精,其本在地,而上发于天,于以察吉祥征休咎象纬者,可不鉤索质,验歟爰详,核而志于篇,以俟步天者寻览焉。
  天官书曰:青齐之疆,候在辰星,占于虚危。
  青州地志曰:虚危为齐,分星曰元枵,宫曰宝瓶,于辰曰子。
  春秋运斗枢曰:虚危之精,流为青州,分为齐国,立为莱山。
  晋天文志曰:自须女八度至危十五度为元枵,於辰在子,齐之分野属青州。又曰东莱入危九度。
  唐天文志曰:须女虚危元枵也,东尽莱夷之地。
  明史曰:莱州府危分。按张衡云:五星五行之精,众星布刻,体生於地,精成於天,列居错峙,各有攸属,在野象物,在朝象官,在人象事。
  夹漈郑氏曰:国之分野,上配天象,历考言天之书,北海入虚九度,东莱入危九度,虚危元枵也。元枵一名天鼋,虚二星为象宰之官,主北方、邑居、朝堂,祭祀、祝祷事;危三星主天府、天市、架屋。潍在汉为平寿,属北海郡,总不离虚危二宿者是顾十二国,分野上属二十八宿,其为义多不然。
  容斋洪氏尝论之,即如鹑首南宫也,分野属雍州,星纪北宫也,分野属扬州。
  鲁东而降娄在戌,齐东而元枵在子,南斗六星即斗牛之斗,其分野反在北方北斗。天枢在张宿十度,其分野反在南方,其理不可究诘,先儒迄无定论,又或谓地之二千九百三十二里,当天之一度,则全齐犹不足以当一度,何况于潍之弹丸乎?要而论之,人事在于下,天象见于上,举凡慧孛飞流,陵历鬬食,亦以见精神感召,而不必拘拘於方位。道里之间,如曰五宫之宿,下应五方,较若列眉截如画井,必至穿凿牵合之病。后代天文之学僧一行,独称精邃,其曰星土,以精相属而不拘方隅,分野以山河为界,而不系都邑者论最明通,足破聚讼矣。
  在乾隆本《潍县志》中,《舆地志》作为全书之篇首,其意义之重要由此可见一斑。此种体例,在地方志史料的编排中,基本是为定制。类似《舆地志》等相关内容在地方志史料中普遍存在,反映出中国古代特殊的审美心理和对于城市象征意义的高度关注。
  中国古代的天文学,把黄道上的恒星分为二十八个星座,并称之为二十八宿。二十八宿的方位分布,有多种不同的表达方式。
  四方二十八宿方位:
  《淮南子?天文训》:“五星、八风、二十八宿。《注》:“东方: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奎、娄、胃、昂、毕、觜、参;南方:井、鬼、柳、星、张、翼、轸。”
  四象二十八宿方位:
  《三辅黄图?未央宫》:“四象”为“苍龙、白虎、朱雀、玄武”。“苍龙”,又称青龙,是东方七宿的总称;“白虎”,是西方七宿的总称;“朱雀”,又称作朱鸟,是南方七宿的总称;“玄武”,又称灵龟,是北方七宿的总称。
  《史记?天官书》:“东宫苍龙;南宫朱雀;西宫咸池,参为白虎;北宫玄武。”
  五帝二十八宿方位:
  《晋书?天文志》:“轩辕十七星在七星北,轩辕黄帝之神,黄龙之体也。”
  《春秋纬?运斗枢》又称:“岁星帅五星,聚于东方七宿,苍帝以仁良温让起,皆以所舍占国。荧惑帅五星,聚于南方七宿,赤帝以宽明多智起。填星帅五精,聚于中央,黄帝以重厚贤圣起。太白帅五精,聚于西方七宿,白帝以勇武诚信多节义起。五星以辰星聚于北方,黑帝起,以宿占国。”
  《春秋纬?文耀钩》又称:“太微宫有五帝星座。苍帝春起受制,其名灵威仰。赤帝夏起受制,其名赤熛怒。白帝秋起受制,其名白招矩。黑帝冬起受制,其名汁光纪。黄帝夏六月火受制,其名含枢纽。”六月又称长夏。三国时吴大于少傅薛综在为《文选》中张子平(衡)《东京赋》作注时,引《河图》文称:白帝神名白招拒,黑帝神名协光纪。并称其中的四帝为“四灵”。这里,所假托之五帝,将二十八宿方位与五行、五色方位,以及五季时间方位联系了起来。
  九野二十八宿方位:
  《吕氏春秋?有始》:“天有九野,……何谓九野?中央曰钧天,其星角、亢、氐。东方曰苍天,其星房、心、尾。东北日变天,其星箕、斗、牵牛。北方曰玄天,其星矛攵女女、虚、危、营室。西北曰幽天,其星东壁、奎、娄。西方曰颢天,其星胃、昴、毕。西南曰朱天,其星觜嶲、参、东井。南方曰炎天,其星舆鬼、柳、七星。东南曰阳天,其星张、翼、轸。”这里,把二十八宿分为“东、西、南、北”四正方位,“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四维方位,和中央方位等九野,又称九天。
  综观各种中国古代天文学关于星宿方位的表述,乾隆本《潍县志》卷首《舆地志?星野》所载潍县“占于虚危”的自然方位,显然是被赋予了城市核心的精神内涵。地理与方位观念始终被洋溢着象征意义的“星野”宇宙图式所弥盖,星宿和地理方位之间,星宿的分配与城市的格局之间唯一的对应关系,被一种神圣的象征意义所维系,成为一个城市永恒的精神象征。
  作为中国古代最杰出的天文学者,同时也是最著名的风水师的李淳风、一行、张衡等,其理论在县志中被据为经典,各种正史野稗之中关于“天象分野”的记载更是不厌其烦地反复罗列,难尽其详。究其缘由,不难看出:在中国古代,由于发达的农业文明长期的经验积累,实用理性的思维方式对民族性格及人文信仰影响深刻,促使中国古人的地理观念从一开始形成就不是简单的二维范畴,而是一个集空间、时间、方位、天文、物候等诸多因素相互平衡与制约的多维概念。“天下”的概念在某种意义上往往就是文人们所心向往之的地理与方位的概念。中国古代文人阶层,同时也是作为城市的管理者,其“人事在于下,天象见于上”、“国之分野,上配天象”的天命观与宇宙观,始终寄托着中国古代人文精神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与宿命,成为他们经世格物的核心观念和基本出发点。此时的地理意义已经完全被人文的精神象征所涵括,并且成为城市意象的核心内容。因此,文人阶层之所以笃信“以星土辨九州之地”的星野数术,并且对他们所居住的城市同样也是充满了敬畏与信任,也正是文人阶层经世理想与宿命观念相互渗透融合的产物。
  在这种“崇效天”的理想追求中,城市的管理者按照阴阳、五行、八卦、九宫一类的具有宇宙图式意义的中国传统哲学范畴来把握和经营城市与人居环境,以表徵天人合一或天人感应的信仰模式。因此形成了中国古代城市与建筑的基本性格,正如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所指出:“皇宫、庙宇等重大建筑当然不在话下,无论城市里集中的或是散布于田园中的宅舍,都常常显现出一种对‘宇宙图案’的感觉,以及作为方位、节令、风向和星宿的象征主义”;“将深沉的对自然的恭谦的情调与崇高的诗意组合起来,形成任何文化未能超越的有机的图案”。在中国古代,正是充满象征意义的城市理想涵括着城市建置与经营的基准所在,成为城市发展与演进不竭的精神源泉。(图一)
  从乾隆 版《潍县志》的《舆地志?星野》中,还可以清楚地看出:城市的管理者在断强调 城市“国之分野,上配天象”观念的同时,也明显地意识到其中“必至穿凿牵合之病”,从而通过竭力呈现城市格局中“以见精神感召,而不必拘拘於方位”“以精相属而不拘方隅,分野以山河为界”的象征意义与实用理性。由此可见,中国古代城市格局“神圣化”的历史进程同样也不拘泥于附会经典,这与中国古代注重实用理性的思维方式息息相关。
  2、《舆地志?疆域?山川》:城市的山水形势与风水意象
  乾隆本《潍县志?舆地志》载:
  疆域:王者建邦,启土创制立法,大都小邑都有一定之制。由是别区以辨土,宜居四民而就地利,疆域明后治功可奏也。夫天下山河之险,秦得百二,齐得十二,太公赐履,桓公称霸,洋洋乎大国之风。今潍之犹昔之潍也。守此土者,挹程符之秀,临渤海之渊流,峙环复势固金汤,当思所以奠安斯民者,因考其疆域广轮之数而志诸于编。
  山川:夹漈郑氏曰:州县之设,有时而更山川之形,千古不易,树屏障滋蓄泄所系,岂鲜哉。
  邑之山,程符为主山;邑之水,潍水为主水。若统全势而论,则岱宗蜿蜒而东走,大海澎湃而北雄盖。一邑之龙必有远山,水为之发脉,近水为之结气,举民物之茂美,科第之稠绵舆。夫贤才杰士之辈出,惟山水磅礴,结郁以钟灵而毓秀,岂仅古林薮泽足备财用,则宝之已哉。
  程符山(主山):原名浮烟山,后以隶程符社故名。明刘子和先生将麓台修贞观移建于山半,高凤翥先生复修整之,邑之胜地也,今建书院於上。
  雷鼓山,在城南二里许,堪舆家言城南形势此山为一邑文星。邑令郑板桥於文昌阁修三山笔峰以应之。
  南石埠,从西山发脉,蜿蜒而来,结聚城邑。科甲仕宦发祥皆由此山,故论者谓不宜取石,以伤气脉。
  孤山、黄山、凤凰山、凤台山、九龙山、柳毅山、塔山(略)
  海,县八十里,东连昌邑,西接寿光,海滨一带皆产盐地,地高水浅,海船不能入口,故有海无防。
  潍水,在县东南六十里,即淮河。水经云:出瑯琊箕县潍山,经诸城、安邱、高密、潍县、昌邑,环绕三面,东北入海。“潍,潍水。出瑯邪箕屋山,东入海,徐州浸。《夏书》”
  溉水(虞河)
  白狼河,在县东门外,源出雷鼓山,北流八十里由别画湖入海。唐北海令窦琰引以溉田。旧志白狼有二源,一出雷鼓山,隋志作白狼山,即雷鼓山,故河以白狼名;一出县南小王庄,平地涌泉如轮,上源合此如大,经县城东门外直北入海。
  大于河、小于河、寒浞河(略)
  乾隆时代的潍县是十八世纪中国北方一座普通的平原城市,其地理环境、山川形势和风水意象等环境特征并无显要之处,但是通过乾隆本《潍县志》对城市疆域、山川形势的记述与附会,还是不难看出中国古代作为“山水之术”、“理义之术”的风水对城市格局的深刻影响。(参见图二至图六)
  中国古代风水的基本取向,在於关注人、建筑、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其理论思维建立在中国传统哲学框架上,与“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审美理想相契合。“作天地之主,为孕育之尊,顺之则亨,逆之则否”。其“山川自然之情,造化之妙,非人力所能为”;中国古人已经意识到人既是自然的有机组成部份,人的生死也是自然生态链上的一环,人伦道德或行为准则即“人道”,则应与天道一致。所以风水认为“人与天地并立为三,非天地无以见生成,天地非人无以赞化育”;“寻龙择术,天道必赖于人成”;“阴阳变化,自然之道也,循而穷之,虽山川诡异,莫能逃焉”;“百工之巧,工力之具,趋全避缺,增高益下,微妙在智,触类而长,玄通阴阳”;而一切人为造作,必须“因其自然之性”;“故工不曰人而曰天,务全其自然之势,期无违于环护之妙耳”;诸如此类。
  中国古代的城市及建筑的经营,依据风水观念,则通过对各种生态及景观构成要素的迎、纳、聚、藏等细腻处理,来接受或调节自然环境的影响,进而使人工生态系统同自然生态系统有机协同地运作。因此,以“来积止聚,冲阳和阴,土厚水深、郁草茂林”山川形势来选择和营造城市及宅居环境,追求外部围合重重关拦而内部空间敛聚向心的“藏风聚气”的格局,以“阴阳之枢纽”的最佳居住模式形成普适性的形态同构,而且“坟墓川岗并同兹说,上之军国,次及州郡县邑,下之村坊署栅,乃至山居,但人所处,皆其例焉。”
  在风水看来,“人之居处,宜以大地山河为主,其来脉气势最大,关系人祸福最为切要。若大形不善,总内形得法,终不全吉”。 “内气萌生,外气成形,内外相乘,风水自成。内气萌生,言穴暖而生万物也;外气成形,言山川融结成形象也;生气萌于内,形象成于外,实相乘也”。就是说,理想的城市风水格局既须有山川聚结,形成内敛向心的外部空间围合,并具有优美的自然景观;更要有维持生命存在并促成其发展的“生气”充盈其间,具有生态良好的内在环境质量。这样,城市与建筑遂能处在“山水相交,阴阳融凝,情之所钟处也”的最佳状态之中,表现出风水观念的生态伦理意义。
  在中国传统哲学框架和理性思维的观照之下,风水的基本意象还在于被赋予了道德意志和情感内容的人与自然相谐的人生理想,风水观念所体现出的人与自然相洽的自然审美观照,成为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哲学的重要范畴。以风水作为传统美学与建筑实践的中介,中国古代城市与建筑因而以其注重景观人文美同山水自然美的有机结合,显现出意象隽永、美不胜收的鲜明特色。
  在风水的观念之中,所谓龙或龙脉,其实是“指山为龙兮,像形势之腾伏”,“借龙之全体,以喻夫山之形真”。山川形势来龙去脉的宏观性勘察,称为寻龙望势或觅龙捉脉。被作为背景或屏障的山,则叫做后龙、来龙或大帐,也称为主山或镇山。龙脉的逶迤延展,按其远近、主从、高下,又多以祖宗、枝干序称,如太祖山、祖山、少祖山、主山等,以重峦叠嶂、脉远势雄为佳。峰峦形象,常以“山岳配天”的意象称为星峰、星体或穴星,按五行的金、木、水、火、土所表徵的圆、直、曲、锐、方诸形象为模式而予以评价,叫做五星形体。此外,龙脉应当“生气发越”,即自然生态状况良好:“紫气如盖,苍烟若浮,云蒸霭霭,四时弥留;皮无崩蚀,色泽油油,草木繁茂,流泉甘洌,土香而腻,石润而明;如是者,气方钟也未休”。
  砂或沙,则泛指群体性的、与后龙或主山呈隶从关系而环护宅周的岗峦丘阜。其中,自主山两翼顿错而下、环抱宅基左右的砂山一层或数层,称为左右护砂、左辅右弼或青龙白虎砂山;要力求“以其护卫区穴,不使风吹,环抱有情,不逼不压,不折不串,故云青龙蜿蜒,白虎驯俯”处在来龙即主山前方,也就是穴或宅基的前方,呈对景观照的砂山,“近而小者,案山也,远而高者,朝山也”,“但以端正圆巧,秀媚光彩,平正整齐,回抱有情为吉”,“易野一望无际,有近案则易野之气为之一收”,这对宅基场所的敛聚围合及空间心理氛围,是非常重要的。还有水口砂,位于穿流穴中的河水的来处和去处,对于穴,实际具有天然门户的功能和景观意义,因此又称“天门”或“地户”,则“必欲其山周密绸叠,交结关锁”,往往倡导在水口砂植树、建桥、修庙、筑塔等等,以崇观瞻并利于观景,形成一方风景名胜。
  至于水,夙被古人喻为“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流通也,故曰水具材也”,也被风水视为与“地气”、“生气”即生态环境息息相关的决定性要素,认为“水飞走则生气散,水融注则内气聚”。水环境的选择,备受风水注重,论述很多。概略而言,要综合考虑耕、渔(包括家养水禽)、饮、用(包括水能的利用)、排污、舟楫交通、调节小气候、设险防卫、备水患以及景观的审美等等作用与价值;因而要对水质、水量、水体形象,如深浅、流向、流速(动静)、弯环、潴聚以及色、香、味、声等,逐一加以考察和评价,作出抉择。最佳水的模式或格局,往往是河曲呈五行之金所表徵的圆弧形,合同龙、砂环抱缠洄穴周宅前,称为金城、金水、冠带或玉带。人工经营的水体,如北京紫禁城的金水河,盖由此取型并称名;传统民居、寺观、祠坛前面常见的半月形风水池,也由此衍出。
  风水也常对环境的不利部分加以有节制的改造,以“趋全避缺,增高益下”,“发其所蕴”。例如,“草木郁茂,遮其不足,不觉空缺,故生气自然。草木充塞,又自人为。”但这种人为,仍须是“因其自然之性,损者益之”,故“工不曰人而曰天,务全其自然之势,期无违于环护之妙耳。”
  风水意象成为中国古代城市格局与建筑特征之间相谐的切入点,城市四周屋宇、墙垣、道路等人为环境构成,也都具有拟象自然生态系统的龙、砂、水、穴等意义,所谓:“万瓦鳞鳞市井中,高屋联脊是真龙,虽曰汉龙天上至,还须滴水界真宗。”“一层街衢为一层水,一层墙屋为一层砂,门前街道即是明堂,对面屋宇即为案山。”
  综上所述,乾隆时期的潍县城,由于自然地理因素的制约,山川形势及其风水意象并无显要,但是城市管理者或者城市的文人阶层还是心怀感激地精心记述自己城市的“来龙去脉”,“惟山水磅礴,结郁以钟灵而毓秀,岂仅古林薮泽足备财用,则宝之已哉”的山水理想更是溢于言表。本文所引多幅山水形势图,系乾隆时期潍县十景图,虽然带有明显的写意风格,但是还是基本反映出风水观念影响下的城市居住环境和人文气息。风水之术作为一种游离于经世抱负之外的精神寄托,一种关于城市山水审美的观照,或者作为一种“精神居住”的心理范式,已经明显地超越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束缚,而形成了具有生态伦理意义城市的人文背景,并且成为城市经营的核心范畴。
  3、《建置志?城池?墩铺?坛庙?公廨?表坊?学校》:信仰与人文精神的城市
  城池:夫子作春秋,凡门观台榭,必书重民才也。虽然金城汤池,王公设险以固围城池,又安可忽哉。潍邑土城创于汉,石城易于明,为东莱之屏,翰申书郊圻外慎固封,守保障之责,故备列雉堞、楼橹、壁垒、濠堑,俾得因濬筑焉然。而城郭为有形之捍卫礼义,为无形之城郊是在司土者,其堤堰墩铺所以辅翼疆围,因類而備载焉。
  潍土城创于汉,周围九里,三十步,高二丈,阔一丈,五尺门四,东曰朝阳,西曰迎恩,南曰安定,北曰望海,各有樵楼四,隅有角楼,池洞一丈,深五尺,环绕四围。明正德七年,莱州府推官刘信重修;崇祯十二年邑令邢国玺以石甃之,绅民各认丈,民不用衙役督催,听从民便,不数月而告竣。
  石城高四丈有奇,厚十丈五尺,周围一千三百四十九丈有奇,垛口凡一千六百有奇。正楼五角楼二,敌台二十八,堡屋炮房间之。甕城三北门,旧无甕城,起空心楼一座,池阔二丈,深五尺,卫以崇墙。
  东门外借白狼河为池,厥后屡次小修。
  国朝乾隆十三年,知县郑燮捐资倡众大修,不假胥役,修城一千八百余尺,垛齿城楼,表里完整,固于金汤;合邑绅士州同郭峩等二百四十五人,共计捐银八千七百八十六两。又各烟店公捐制钱一百二十千文,细册存案。
  墩铺:(15座)(略)
  坛庙:(64座)
  坛庙之建,考诸祀典,能御大灾捍大患。山林薮泽,能出云雨以滋稼穑,报功之典持钜他若以劳定国,以死勤事咸得建祠,俎豆奕世者也。若二氏之教流入中国,金元以来,琳宫梵宇,照耀一邦。我朝于前代寺观有缮修无特创,别异教也。顾高人韵士,凭眺登临,不乏提咏,则列其创兴之由,以为吊古搜避之助,殆不可缺歟。
  社稷坛,在北门外一里许。
  风、雨、雷、雨、山川坛,在南门外一里许。
  文昌阁
  城隍庙,在县治西,成化二年,县丞张杰重修。国朝康熙六年,邑令于凤翥等重修,地震倾圮,贡生陈震元重修。乾隆十七年,知县郑燮倡捐阖邑绅士添建戏楼一座于庙前。
  邑历坛,在北门外里许。
  八蜡庙,附社稷坛左。
  关圣庙
  孔北海祠、宋尹祠、王尹祠、忠孝祠、烈女祠、节孝祠、周公祠、晏子庙、真武阁、白衣阁、三衣阁、三元阁……
  玉清宫,在城北二里许,邱长春弟子尹清和建,有丹阳真人琴曲归山,操邱真人手书,又示唐括夫人满庭芳词。谭真人手书鬼蛇二字,王真人手书蓬莱二字石碑俱存。明居士徐从谨大修,又於石门内种柏树三百余株,龙枝虬干,森郁参天,有石碑记。乾隆十七年知县郑燮捐银五十两。二十年,知县韩光德倡阖邑绅士捐资重修。
  天仙宫、碧霞宫、送子观音庵、白衣庵、准提庵、弥陀庵、云台庵、福圣院、东岳庙、真武庙、三元庙、龙王庙、碧霞元君行宫、符君庙、白佛禅寺、石佛寺、观法寺、崇宁寺、龙泉寺、东明寺、松嵓寺、兴化寺、万象寺、玉皇阁、王母阁、观音阁、观音院、宏福院、塔儿院、兴复院、龙泉院、寿圣寺、圣泉院、洪福院、兴复院、弥陀院、永庆院。
  公廨:(14座)
  县尹署、丞署、教谕署、训导署、典史署、巡检署、阴阳署、医学、僧会司、道会司、察院、布政司、海道司、演武场。
  表坊:(39座)
  圣王治天下,食毛践土,率土归怀,又虑读法悬书之不能遍及,於是以一二人之杰出者,风历之以为群,黎劝表厥宅里树之风声,其来古矣,至于门门淑媛,操比松筠,巾帼与丈夫均足砥狂澜,而维颓运国家,褒崇之典所必及,呜呼!寿姓氏珉石扬芳,躅於衢路,先型远观,感不深哉!
  科第坊,节义坊,节孝坊,恩褒坊,恩锡坊等39座。(略)
  学宫、书院:(13处)
  王监川云:天下可一日无政教,故学不可一日而亡於天下。士朝夕所闻无非治天下之道,他时取以備,公乡百执事之选,不待阅习而后能洵笃谕也。
  吾潍自宋代建学,厥后逐时拓充,又增盖学田,作人图治之意,良厚列土林者,可不敦行修身,稽古力学以光庠序哉。若文翁之於蜀,胡瑗之于苏湖兴教化,以风历学宫师儒之责也,书院以养士为学之辅焉,故类及之。
  学宫,大成殿,崇圣祠,明伦堂,敬一亭,名宦祠,乡贤祠,忠孝祠,思乐书院,射圃,儒学两署,学田,潍阳书院。
  古迹:
  禹王台:在望海门北六十里,相传大禹治水时所建,有禹庙在。
  古寒亭:在县东北三十里,古寒国浞封此。
  斟亭:在县南三十里古斟鄩国。
  营邱城:在县南二十五里周封太公望於此,基址尚存。
  碑刻若干。(略)
  十景:
  东园早春,青阳晴眺,塔山望日,玉清烟晓,南溪垂钓,麓台秋月,孤山晚照,石桥漱玉,西山霁雪,北楼晓钟。
  塚墓:
  寒浞塚
  徐斡墓(博士塚)
  胶西郡王范城进墓等。(略)
  乾隆本《潍县志?建置制》所载城垣、坛庙、公廨、衙署、表坊、书院、宅院以及道路、水系等,无不体现出《黄帝宅经》所谓“阴阳之枢纽,人伦之轨模”的文化意象;元气、阴阳、五行、八卦、九宫、太极等中国传统哲学范畴与宇宙图式,渗透其间。
  中国古代城市做为文化载体,不论规模大小、地位尊卑,大都以尊崇所谓“国之分野,上配天象”、“崇效天”的象征主义观念经营而来,以人、社会与自然协调与协同的“天人合一”人文精神作为城市经营的终极追求:通过生态意义上的风水意象、审美观照上的自然山水美学,城市形态上的宇宙图式,贯彻到城市的选址、规划和营造的每一个具体环节和层次中,十分典型而鲜明地体现了中国古代独特的城市规划思想、理论和方法,成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特征。
  如上文所述,乾隆时期的潍县,作为十八世纪中国北方的一座普通工商业城市,声名虽无十分显赫特殊之处,但却在区区不足2平方公里的城市范围里,遍布了大量的坛庙、寺观、戏台、表坊、书院、古迹、塚墓等文化、纪念性建筑,其数量之多、分布密度之高、建筑形制之典型、环境格局之优与当今潍坊的城市形态相比较,后者实难望其项背。然而,此种现象在中国古代城市格局中却极为典型与普遍。各种类型的公共建筑大都作为一种文化模式的配套设施和文化传播的载体而大量存在,其所表达的人文信仰和价值取向,不仅是作为社会主体文化的精英文化的滥觞,而且也成为民间获取基本文化知识和道德伦理观念的最主要的途径,城市中各种人文建筑中所包含的大量文化信息和信仰模式成为社会精英文化世俗化过程的重要媒介。
  此外,中国古人崇信自然与社会历史经验之间的推演衍义,把人与自然的某种合规律性的观念,整合为“天人合一”的宇宙图式,以表徵和把握自然和社会的联系与类比感应。因此,古代城市里大量分布的坛庙、寺观、书院、文庙等文化建筑其选址与经营,一直都在延续着城市中最佳的自然生态环境,最高等级的建筑形制,最精英的文化氛围,并期望城市的人文信仰和文化传统由此而得以永续传承。此种传统,在彰显城市“崇文”意象的同时,自然与生态也被赋予了人文伦理意义,极大地影响着中国古代城市整体的环境品质。
  正如绪言所谈及:中国古代城市高度关注城市的文化取向,对人文精神的高扬,在一定程度上都决定着中国古代城市的定位首先是文化意义上的,而后才是地理意义的范畴。因此,人文背景和文化氛围的积聚也正是中国古代城市得以延续发展的深层原因,而古代城市及其各种建筑类型,在大一统的文化体系下,又融于地方文化中,显现出多元共生、“和而不同”的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显著特色。 “一邦有一邦之仰止,一邑有一邑之观瞻”;“通显一邦,延袤一邦之仰止,丰饶一邑,彰扬一邑之观瞻。”
  总而言之,乾隆时期潍县城富于信仰和人文精神的城市格局,正是中国古代城市结合山川风物和人文风俗创造具有个性特色的场所精神的体现。
  4、《建置志?祀典?社集》:雅俗皆宜的市井风俗(略)
  乾隆本《潍县志?建置志》载:
  社集:(乡、社)
  城内八隅
  崇道乡(十四社)
  元丰乡(十四社)
  大有乡(十五社)
  务本乡(十八社)
  儒教乡(十五社)
  市二:一在城内大街十字口,一在东关大街十字口。
  城集七:东关四,南关,西关,北关各一。
  乡集十七:寒亭,牛埠,南留,木村,太公堂集,傅过庄,马宿,辛冬,马思,石沟河,望留,流饭桥,高里,固堤,崇寨,大于河,官庄。
  文庙,岁以春秋仲月上丁致祭。
  八蜡庙,岁以春秋仲月一戊曰致祭。
  先啬,司啬,先农,邮表※,猫虎,防,水庸,百种。
  常雩坛
  城隍庙
  历坛……
  四、梦语:故纸?城市的消失
  洋洋洒洒行文至此,定神之余,却如南柯一梦,心中顿生恍若隔世之感。
  汗漫故纸,乾隆朝之潍县城历历在目:东园早春,青阳晴眺,塔山望日,玉清烟晓,南溪垂钓,麓台秋月,孤山晚照,石桥漱玉,西山霁雪,北楼晓钟……山水之胜境,郁郁乎文之薰风,蔚为大观。然掩卷喟然而叹,今之山川犹在,静若处子;疆域风土,风采依然。
  然光阴如白驹过隙,过眼之烟云,弹指间古城灰飞湮灭,余儿时故园,绿野仙踪,四时景致尚皆消殆无遗,更况于康乾盛世之天朝气象哉!
  徜徉而今市井之间,车马哗喧,声色犬马,弥靡之音,不绝于耳;熙攘行色,厚黑交易,人心不古,君子难觅;科技昌明,却容不得旧时之一砖一瓦;金玉满堂,尤吝于祖宗之忠厚诗书。
  一帘旧梦,惹起平生心事,岂知自古聚散难期。时至今日,摩登城市之弊日炽,戚戚小人之利,奔走其间,乐此不疲;故纸之上,来龙去脉,“四大皆空”,谓坦荡君子之心忧,对酒当歌,情为何殇?更那堪回首,重城不见,碧云天外,隐隐两三烟树。
  至此,每谈及乡关往昔旧事,忽闻跳梁小吏,见利忘义,叫嚣挥突,城市之骤变。心中凄然,甚悲!
  以“奉旨填词柳三变”之《夜半乐》梦回故园,聊寄悲情。
  冻云黯淡天气,扁舟一叶,乘兴离江渚。
  度万壑千岩,越溪深处,怒涛渐息,樵风乍起,更闻商旅相呼。
  片帆高举,泛画、翩翩过南浦。
  望中酒旆闪闪,一族烟村,数行霜树。
  残日下,渔人鸣榔归去。
  败荷零落,衰杨掩映。
  岸边两两三三,浣纱游女,避行客、含羞笑相语。
  到此因念,绣阁轻抛,浪萍难驻。
  叹后约丁宁竟何据?惨离怀,空恨岁晚归期阻。
  凝泪眼、杳杳神京路。断鸿声远长天暮。
  参考文献:
  1、清?张耀璧 总裁 王诵芬 篡《潍县志》,乾隆二十五年(1760)刊本
  2、清?张耀璧 总裁 王诵芬 篡《潍县志》,台湾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影印本,《中国方志丛书》华北地方第三八八号,台北:台湾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
  3、王其亨 主编:《风水理论研究》,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4
  4、潍坊政协文史委员会编:《潍坊文史资料辑录》,1990
  后记:
  承蒙王师不倦教诲,始识诗书;师治学之高屋建瓴,学术之真知灼见,吾侪受益匪浅,尤心向往之。读书之余,得师之点拨懵懂,遂留意吾乡潍县散佚之史料,不论正史野稗,均有心掇之。适暑假休养之际,篡辑成文,敷衍吾师《生态及景观建筑学概论》之作业。
  惜枉费吾师心机,文章资质订正考据甚是草率。除却“雅俗皆宜之市井风俗”一节,因县志中资料不足,尚未完成之外,其余文中大量分析方法与观点均得益于业师《风水理论研究》中诸文章,更有甚者更是直接“拿来”引用。
  读业师书,文如其人,如坐春风,深知先生用功之深,见解之精进,远非吾辈学力所能及也。盖余笔之所触,颇得拾人牙慧之嫌,最粗陋,如能为研究略做参考之用,则觉幸甚。乞王师拔冗斧正,不胜感激涕零。

 

创建时间:2015/3/1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Copyright © 2008-2009  -  GBK简体中文版  龙刘文安工作室(版权所有)欢迎提出宝贵意见   
刘文安工作室: 网络建站 排版印刷  CIS策划、商标设计 电子邮箱sinoat@163.com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设置为1024×768  IE6.0以上版本浏览器  flashplayer8.0以上版本播放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