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渐远去的纸坊桑皮纸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大鄌靑简·文史通览网站      

潍县文史

青州文史

 红河频道

人文青州

昌乐文学

自卫反击战

文史资料

 百年大事

鄌郚专刊

怀恩祭祀

潍县春秋

临朐文史

营丘频道

安丘资料

昌乐街道

红军大肃杀

昌乐棋苑

鄌郚艺文

鄌郚人物

马进文集

人文潍坊

安丘文史

乔官频道

昌乐文

高崖文史

文革纪事

牡丹文化

金山真观

鄌郚文史

雁鹅养殖

潍坊名吃

寿光文史

高崖库区

昌乐文史

鄌郚新闻

电脑技术

在线读书

鄌郚西瓜

鄌郚咸菜

鄌郚乐器

  日渐远去的纸坊桑皮纸
  ---曾是明清民国时代鲁中山区民间文书档案的常用载体
  作者:李涛
  明清、民国时代,在鲁中山区,买卖契约、分家文书等民间文书档案绝大多数是用桑皮纸作为载体的,尤其是土地买卖契约。桑皮纸纤维长、拉力大、柔软耐磨、耐折叠、防虫蛀、易保存,且价格低廉,在鲁中山区举手可得,因而成为这一地区民间文书档案的常用载体。鲁中山区的桑皮纸又以临朐的纸坊桑皮纸最为出名。而今,随着时代脚步的前进,在电脑取代纸张办公的时代,桑皮造纸技艺日渐流失,慢慢淡出世人记忆。
  因业得名“纸房”
  纸坊桑皮纸以临朐县城西龙泉河两岸的纸坊、小衣家庄、柳家圈、徐家圈、宋姜庄、椿园、河崖、殷家河等村为主要产地,其中以纸坊村最盛,纸坊原名刘家泉,由于村民素以加工桑皮纸为业远近闻名,遂村以业为名改为纸房,后演称为纸坊。这一带生产的桑皮纸对外称纸坊桑皮纸。
  临朐植桑养蚕缫丝,古今称盛,据(民国)《临朐续志》记载:“(临朐)种桑之田十亩而七,养蚕之家十室而九,故桑蚕业之盛为山东省诸县之冠。”《山东省各县劝业所民国十一年度成绩报告》中记载:“临朐县内桑面积占全县百分之十六,除旧有鲁桑百余万棵,今年又植五万余棵,共出茧四百万斤。”临朐兴盛的桑蚕业为生产桑皮纸提供了丰富的桑皮资源。纸坊村前的龙泉河一年四季水长流又为生产桑皮提供了不可缺少的水资源。
  纸坊桑皮纸捞制业,相传始于宋朝,至明清两代已有相当规模。清乾隆年间,造纸户已经发展到三百余家,许多农户每至农闲季节不分男女老少全家操作,通宵达旦赶制桑皮纸。
  随着制纸质量的提高,行销日盛。至光绪年间达到顶盛时期,造纸户号称千家。进入民国年间,纸坊桑皮纸捞制业有盛无衰,据民国23年统计有造纸户520余家,年产量500万刀(每刀100张),产值20万元(银元)以上,占全县手工业总产值的25%。
  而今纸坊属于临朐县城关街道,位居县城西南方向六公里处。大面积的桑树已难以寻觅,村民主要从事养殖业和樱桃种植,昔日的桑蚕养殖日渐清冷。年轻人外出打工,桑皮纸制作工艺日渐失传。
  十一道工序造出一张纸
  临朐县档案局副馆长张敬华老家便是城关街道柳家圈村,尽管没有真正参与过桑皮纸的制作,但对于桑皮纸的制造工序和工具都非常熟悉。纸坊桑皮纸制作工序繁杂,但其基本工序只有11道。
  第一道工序自是泡皮,农户需要将干桑皮捆成捆放入河水或湾水中浸泡半月左右,使其泡透。第二道工序,使碱将泡好的桑皮放入盛有熟石灰水的池中浸泡一昼夜。随后,将使过碱的桑皮放入特制的蒸皮锅内蒸,一般蒸3小时左右即可蒸好。
  干桑皮被蒸好后,紧接着就要进行盘皮,生产者把蒸好的皮一小部分一小部分的分批放在干净的地上,工作人员双手扶特制的横杆,双脚踩踏地上的桑皮,直至把外皮去掉为止。
  化瓤子:把盘好的桑皮瓤子放入特制化瓤筐内,然后再将其放在水库或湾中,将瓤子摊匀浸泡分解,并冲去杂质。
  卡对子:用木制长柄锤式工具,二人操作,一人在一端蹬,一人在锤头下不住的翻动化好的瓤子,将瓤子卡成圆饼形,然后再卡叠成窄而长的“皮单”。
  切瓤子:将皮单置于切瓤床(切瓤床和平衡木差不多,只是比平衡木宽)上,用切瓤刀(切瓤刀长1米,宽约0.2米,两端有把)将其切成片。
  撞瓤子:把切好的瓤子装入特制的撞瓤布袋内,并插入一长约1.5米的木棍,棍端按一直经15公分左右厚3公分中厚边薄的圆木,将布袋口扎住后放在水库中抽动木棍,反复撞击,促使纤维分解。
  打瓤子:将撞好的瓤子放在限盒内(限盒是特制的捞纸盆),用一端安有木柄的铁棍来回拔打数百次以上,把瓤子打匀,成糊状。
  捞纸:根据不同规格的纸张,选用不同规格的竹帘从限盆内捞制桑皮纸。
  扫纸:把捞出的湿桑皮纸用条帚扫在平整光滑的墙壁上,使其水分迅速蒸发干燥。此后便是揭纸、检验、整数、打捆等工序。
  纸坊桑皮纸是鲁中山区的名优土特产品之一。其规格通常有两种,一是娄纸,专供糊娄用,纸幅长30多公分,宽20多公分,每捆100刀;酒娄、油娄、酱菜娄等用桑皮纸裱糊后,涂以猪血、狗血和石灰清配制的涂料干后光亮坚固不透气、不渗漏;娄纸的销量占纸坊桑皮纸的近80%。二是八方子,纸幅边长44公分(老尺寸8寸)每捆50刀;主要用来铺垫蚕席、包装中药、糊窗户、糊墙壁、糊天棚、扎风筝、书写民间文书档案等。
  日渐消失的造纸技艺
  抗日战争时期,日军侵占临朐后,插木寨、修碉堡、烧木炭,使大批桑树被毁,桑皮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再加四十年代初临朐成为“无人区”,致使纸坊桑皮纸生产几乎绝迹。
  纸坊桑皮纸在解放战争时期为新闻事业也做出过贡献。《大众日报》社驻山东临沂、临朐时,因战时困难,也曾使用过精制桑皮纸印刷报张。1946年,纸坊乡徐家圈捞纸工尹继礼、尹继孔兄弟二人就曾给《大众日报》社捞制过精制桑皮纸,他们按报社的要求用大竹帘捞制60公分宽、80公分长的精制桑皮纸120万张。
  解放后,随着经济的全面恢复和发展,1953年3月分别在纸坊、柳家圈和宋姜庄三村成立了纸业组,造纸户迅速发展到近300户。1955年纸业组改为纸业社,次年又将三处纸业社合并成立了临朐县纸坊土纸社(桑皮纸在明清时期称“老纸”,“洋纸”进口后桑皮纸又称为“土纸”)。1958年8月在纸坊土纸社的基础上成立了临朐县造纸厂,但到1961年前仍是手工生产桑皮纸。临朐县造纸厂于1961年迁县城改产机制纸后,纸坊手工桑皮纸仍在纸坊一带零星生产,并仍然成为当地的主要副业收入。
  临朐县档案局副馆长张敬华介绍说,随着造纸业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纸坊手工桑皮纸已经完成了其历史使命,退出了历史舞台。如今在纸坊一带的村庄,仍有很多人会制作桑皮纸,但现实生活中,已经没有人再进行制作了。“桑皮纸制作、使用的局限性,年轻人外出务工的增多无人愿意学习制作技艺,科技发展新产品不断面世,桑皮纸淡出大家视野自是平常事。”

 

创建时间:2015/3/1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Copyright © 2008-2009  -  GBK简体中文版  龙刘文安工作室(版权所有)欢迎提出宝贵意见   
刘文安工作室: 网络建站 排版印刷  CIS策划、商标设计 电子邮箱sinoat@163.com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设置为1024×768  IE6.0以上版本浏览器  flashplayer8.0以上版本播放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