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名吃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大鄌靑简·文史通览网站      

潍县文史

青州文史

 红河频道

人文青州

昌乐文学

自卫反击战

文史资料

 百年大事

鄌郚专刊

怀恩祭祀

潍县春秋

临朐文史

营丘频道

安丘资料

昌乐街道

红军大肃杀

昌乐棋苑

鄌郚艺文

鄌郚人物

马进文集

人文潍坊

安丘文史

乔官频道

昌乐文

高崖文史

文革纪事

牡丹文化

金山真观

鄌郚文史

雁鹅养殖

潍坊名吃

寿光文史

高崖库区

昌乐文史

鄌郚新闻

电脑技术

在线读书

鄌郚西瓜

鄌郚咸菜

鄌郚乐器

  潍坊名吃
  和乐
  据说起源于山西、陕西,后经北京传至潍坊,由历史上的“河漏”演变而来。“河漏”是用荞麦面在密凿细孔的河漏床上压出的面条,本是农家日常食品。潍坊对此作了改进,用小麦代替荞麦面,并配以鸡鸭肉、“憨肉”和小调料的卤子,用期谐音取名“和乐”,因卤子以鸡鸭为主,遂名“鸡鸭和乐”。经民间食品艺人不断加工发展至今,成为人匀喜闻乐见的面食。它以制作考究,佐料齐全、味美汤鲜而闻名,又以味美价廉深受普通百姓的欢迎。
  朝天锅
  源于清代乾隆年间的民间早市。当时潍县赶集的农民吃不上热饭,便有人在集市上架起大铁锅,为路人煮菜热饭,因锅无盖,人们便称之为“朝天锅”。锅内煮着猪下货、肉丸子、豆腐干等。汤沸肉烂,顾客围锅而坐,由掌锅师傅舀上热汤,加点香菜和酱油等,并备有薄面饼,随意自用。然后,根据顾客要求,把肠、肚等切碎,放在饼上,捏上细盐,卷成火筒状,送到顾客手中。因其经济实惠,肉汤随喝随舀,深受老百姓欢迎。如今已发展成为以煮全猪为主,有猪头、肝、肺、心、肚、肠,再配以甜面酱、醋、酱油、疙瘩咸菜条、胡椒粉、葱、姜、八角、桂皮、盐、香菜、香油、青萝卜条等十几种调料和冷菜。食客们坐在一张特制的餐桌周围,桌中央有一口直径50厘米,深65厘米的大锅,锅口与桌面齐平,锅底有特制燃料。圆桌有一缺口,服务员在缺口处,根据客人的要求将锅内的肉舀出、切好,供客人慢慢品尝。“朝天锅”肥而不腻,营养丰富,味美可口,汤清淡而不浑浊,加以薄饼配用,其味无穷。
  火烧
  潍坊的火烧品种很多。单是面火烧就有若干种,如肉火烧.砍火烧、簸箕火烧、梭火烧等。较为出名有特色的有杠子头火烧、脂烙酥火烧。杠子头火烧,因做火烧的面很硬,手揉不动,需用木杠翻压,故名。其形圆、个头大,每个约250克,边厚里薄,中间隆起。其特点是面硬、烤烙熟透而无糊斑,吃起来脆口,越嚼越香。因面硬用火烤而成,含水分很少,既可现吃,又便于携带,适合旅途食用。脂烙酥火烧,系有特制的脂烙酥而得名。脂烙酥用上好的猪油,拌以适量蒸好的面粉,化油时加适量花椒、桂皮,油化后剔出已炸酥的花椒、桂皮,再和面成焰。肉火烧的火烧皮用香油和面,包制好入炉,用文火烘烤而成,馅包括精肉.海米.蔬菜等多种。城隍庙肉火烧比较有名。
  马宋饼
  出自潍坊昌乐县马宋镇马宋村。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经数世不衰,久食不腻。和面、醒面、擀烙是制作马宋饼的3道主要工序。用比例适中的温食盐水,将优等面粉搅拌成团,反复揉搓,待质地光亮后以包袱覆之。面团似流非流时,移于面案,撕为小块。将小面团压平后,再三层合一,中间面团两面涂花生油,随即擀压,使之薄如铜钱,形似圆盘,摊至火候适中的铁鏊上,颜色白中带黄时,取下凉透即成。马宋饼的特点是烙花细碎,熟而不糊,色泽艳丽,柔软芳香,油丰而不腻,微咸而透清香,开人胃口,百食不厌。
  临朐全羊宴
  起源于清代,是在宫廷全羊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临朐城有一家菜庄,名“德顺楼”,烹调羊肉驰名齐鲁。当时曾有“青州游,莫过德顺楼”之说。经历代厨师发掘创新,无论菜品特点,还是烹调技艺,都已使全羊宴有了自己的风格。“全羊宴”是把羊的躯体和内脏的不同部位,用不同的烹调方法,做出色、形、味、香各异的各种菜肴,并冠之以吉祥如意的名称,虽系全羊,却无羊名。如龙门角、采灵芝、双凤翠等,一只羊做菜80多种。在制作上,刀工精细,调味考究,炸溜、爆、烧、炖、焖、煨、炒,醇而不腻,具有软料、清淡、口味适中、脆嫩爽鲜等特点。选用羊身各个部分做而成的“全羊汤”,酸辣麻香,清素不膻。用眼、耳、舌、心等做成的明开夜合、迎风扇、迎香草、五福玲珑、八仙过海等菜肴,质脆而嫩,味美形奇,各具特色。上菜程序上先凉后热,先羊头后羊蹄,中间上素菜。
  芝畔烧肉
  产于潍坊安丘市临浯镇芝泮村。其主料是猪头和猪肠、肚、蹄、心、肝、肺等。添加20多种中药,经洗、揉、煮、熏、烤等多道工序加工而成,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制作时,先用细盐轻搓几遍,然后放入原汤锅中,煮两小时左右,煮时放入用纱袋包好的豆蔻、砂仁、肉桂、八角、茴香等佐料。煮熟的肉捞出,放在锅内箅子上,加糖熏烤即成。
  (一)——朝天锅源于清代乾隆年间的民间早市。当时潍县赶集的农民吃不上热饭,便有人在集市上架起大铁锅,为路人煮菜热饭,因锅无盖,人们便称之为“朝天锅”。锅内煮着猪下货、肉丸子、豆腐干等。汤沸肉烂,顾客围锅而坐,由掌锅师傅舀上热汤,加点香菜和酱油等,并备有薄面饼,随意自用。然后,根据顾客要求,把肠、肚等切碎,放在饼上,捏上细盐,卷成火筒状,送到顾客手中。因其经济实惠,肉汤随喝随舀,深受群众欢迎。潍坊朝天锅经不断改进于1997年分别被中国烹饪协会、山东省贸易厅认定为“中华名小吃”、“山东名小吃”。随着商业的发展,朝天锅已遍及全市,如今已发展成为“朝天宴”。此宴用鸡肉、驴肉煨汤、以煮全猪为主,有猪头、肝、肺、心、肚、肠,再配以甜面酱、醋、酱油、疙瘩咸菜条、胡椒粉、葱、姜、八角、桂皮、盐、香菜、香油、青萝卜条等十几种调料和冷菜。食客们坐在一张特制的餐桌周围,桌中央有一口直径50厘米,深65厘米的大锅,锅口与桌面齐平,锅底有特制燃料。圆桌有一缺口,服务员在缺口处,根据客人的要求将锅内的肉舀出、切好,供客人慢慢品尝。“朝天锅”肥而不腻,营养丰富,味美可口,汤清淡而不浑浊,加以薄饼配用,其味无穷。
  (二)——鸡鸭和(huo)乐
  潍坊传统名吃,据说起源于山西、陕西,后经北京传至潍坊,由历史上的“河漏”演变而来。“河漏”是用荞麦面在密凿细孔的河漏床上压出的面条,本是农家日常食品。潍坊人对此作了改进,用小麦代替荞麦面,并配以鸡鸭肉、“憨肉”和小调料的卤子,用期谐音取名“和乐”,因卤子以鸡鸭为主,遂名“鸡鸭和乐”。经民间食品艺人不断加工发展至今,成为人匀喜闻乐见的面食。它以制作考究,佐料齐全、味美汤鲜而闻名齐鲁大地,又以味美价廉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1997年鸡鸭和乐被中国烹饪协会、山东省贸易厅分别评为“中华名小吃”、“山东名小吃”。
  (三)——火烧
  (1)杠子头火烧
  潍坊的火烧品种很多。单是面火烧就有若干种,如砍火烧、簸箕火烧、梭火烧等。较为出名有特色的有杠子头火烧、脂烙酥火烧。杠子头火烧,原盛产于潍县“都家村”和“流饭桥”、因杠子圈压和面,且面团非常硬而得名。其火烧个大、形圆、边厚里薄,到圆心处又微微隆起。又是乡下人做的,城里人叫它“乡火烧”。城里人也打硬面火烧,大同小异,不同的是周边带有五个翅子,名“杠子头火烧”。潍县的小孩剪头时有买火烧,撒铜钱的习俗。但这种火烧在市面上早已不见了,人们把“乡火烧”叫“杠子头火烧”也就不足为怪了。火烧做好后,慢火烤烙熟透、无糊斑,吃起来酥香。有“都家火烧桥上卖,一堆摆着下的快,啃了杠子有杠劲,剔剔牙缝香还在”之说。吃杠子头火烧就着花生米或疙瘩咸菜越嚼越香。如果烩着吃,更有另一番风味。因其含水量少,故不易馊、霉、能长时间存放,便于携带。另外砍火烧、簸箕火烧也属于硬面火烧系列。脂烙酥火烧,系有特制的脂烙酥而得名。脂烙酥用上好的猪油,拌以适量蒸好的面粉,化油时加适量花椒、桂皮,油化后剔出已炸酥的花椒、桂皮,再和面成焰。火烧皮用香油和面,包制好入炉,用文火烘烤而成。其特点是皮酥,瓤有异香而不腻。
  (2)肉火烧
  用特制的烤炉烤制而成,咬一口外酥里软,闻一下香气直冒,火烧鲜也特头滋味。三鲜酥皮肉火烧是以面粉加油酥制成酥皮,包入用猪肉、海米、蛋糕、木耳调制的馅心,入烤炉烤熟的一种小吃食品。其特点是皮酥、馅鲜香,外皮金黄色,咬一口外酥里鲜嘴流油,满屋飘香,再来一碗咸粘粥或豆腐脑,边吃边喝,更有一番风味,成了潍坊人常吃不厌的食品之一。三鲜酥皮肉火烧关键是要现烤现吃,保持原汁原味,由于用猪肉、蛋糕、海米、木耳作馅料,故营养丰富,具有开胃、健脾、延缓衰老等功效。
  (四)——芝泮(潘)烧肉
  芝泮(芝潘)烧肉是安丘名吃,产于安丘临浯镇芝泮村。其主料是猪头和猪肠、肚、蹄、心、肝、肺等。采用明朝宫廷膳食秘方,添加20多种中药,经洗、揉、煮、熏、烤等多道工序加工而成,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制作时,先用细盐轻搓几遍,然后放入原汤锅中,煮两小时左右,煮时放入用纱袋包好的豆蔻、砂仁、肉桂、八角、茴香等佐料。煮熟的肉捞出,放在锅内箅子上,加糖熏烤即成。特点肥而不腻,有烧烤香味。芝泮村现有烧肉加工户70多户,其中最正宗的为两家老字号,一家姓赵,曰赵连富,系祖传,仍为手工作坊,木炭烫烙鲜货,为保持正宗味道,用盒装(非真空),产量较低,但知名度很高,好多高档饭店都用于招待,购该户烧肉一般需提前预定,因赵老膝下只有三女,其姚姓女婿正继承这一事业;另一家姓刘,曰刘光全,亦为祖传,产量较高,有真空包装,但其热散烧肉要比真空包装的口味正宗。
  总之,芝泮烧肉确为安丘名吃,而真正的芝泮烧肉当属赵、刘两家。
  (五)——面条
  1、大虾面
  大虾面是用鲜大虾做卤,并且加入咸胡萝卜、咸香椿末、韭菜、鸡蛋、蒜泥等,口味纯正,虾味浓郁,鲜香味佳。
  2、春面
  潍坊春面的做法独具特色,将面条煮熟后,分别盛碗中,加入鸡丝、甜蒜、咸香椿末、韭菜、菠菜等浇入鸡汤即成。
  3、麻汁面
  由于潍坊人把芝麻酱称为麻汁、所以称加了麻酱的凉面为“麻汁面”,是潍坊传统的夏令面食,首先面条要劲道,煮好面条后用“井拔凉水”过凉分别盛入碗内,其次用凉开水将麻酱调成糊状,三是制作“菜码”,用鲜黄瓜丝、咸香椿芽末、咸胡萝卜末码在面条上面,最后浇上制好的汤,浇在碗内,放入蒜泥、麻酱糊、醋即成。
  4、葱油面
  葱油面是将面条煮熟后盛入碗,浇入用葱油(糊油)调好的卤汁即成,特点面条劲道爽滑,有浓郁的葱油香味。
  (六)——大馅饺子
  传统名小吃,历史悠久又叫饺子、偏食,是人们最常用的饭食,尤其是春节除夕之夜,或重要的节日。饺子是家家户户必备食品。《潍县志·风俗》载:“元旦,无贫富均食饺子,俗呼曰偏食,始取更新饺子之义。”俗语说“好吃不如饺子”并寓意全家和谐团圆,幸福美满。三鲜大馅水饺是以精面粉作皮,包入以猪肉、海米、木耳、时蔬菜等原料调制的馅心,形似元宝,用开水煮熟而成。特点皮软嫩滑,馅心多而鲜嫩、芳香可口。由于水饺既有面,又有馅,且动、植物原料兼备,故营养丰富,是大众喜爱的食品之一。
  (七)——临朐全羊
  临朐名吃,起源于清代,是在宫廷全羊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临朐城有一家菜庄,名“德顺楼”,烹调羊肉驰名齐鲁。当时曾有“青州游,莫过德顺楼”之说。经历代厨师发掘创新,无论菜品特点,还是烹调技艺,都已使全羊宴有了自己的风格。1997年被山东省贸易厅评为“山东名小吃”。“全羊宴”是把羊的躯体和内脏的不同部位,用不同的烹调方法,做出色、形、味、香各异的各种菜肴,并冠之以吉祥如意的名称,虽系全羊,却无羊名。如龙门角、采灵芝、双凤翠等,一只羊做菜80多种。在制作上,刀工精细,调味考究,炸溜、爆、烧、炖、焖、煨、炒,醇而不腻,具有软料、清淡、口味适中、脆嫩爽鲜等特点。选用羊身各个部分做而成的“全羊汤”,酸辣麻香,清素不膻。用眼、耳、舌、心等做成的明开夜合、迎风扇、迎香草、五福玲珑、八仙过海等菜肴,质脆而嫩,味美形奇,各具特色。上菜程序上先凉后热,先羊头后羊蹄,中间上素菜。
  羊肉性甘、温、归脾、胃、肾经。《名医别录》谓:“羊肉味甘、大热、无毒”。有益气补血,温中去寒,温肾助阴之功效,对气虚血亏之虚劳赢瘦、疲乏无力、产后血虚腹痛、血枯经闭、肾阴虚衰、腰膝疲软、尿频阳痿等都有一定的食疗作用,羊肉中含有大量的左旋肉碱,可促进长链脂肪酸燃烧,能增强酶和激素的活力。对心脏的营养发挥重要作用。羊肉脂肪中胆固醇含量低,所以对肺结核、气管炎、贫血、产后和病后气血两虚及一切虚寒证患者更为有益,是冬令最佳补品。临朐全羊是选2-3岁青石山黑山羊,经宰杀、放净血、去皮后,将全部生肉、内脏清洗干净,放入有香料的锅内慢火煮烂后捞出切片,放原汤内再加精盐、香油、味精、料酒、胡椒粉、香椿末、醋等调制而成,有不腥不膻,烂而不腻、酸辣适口,营养丰富的特点。
  (八)——潍坊元宵
  传统节日食品,北方叫元宵,南方称汤圆、汤团、汤丸。传说起源于唐宋,每到元宵节这天人们使用糯米粉做成球形带馅的汤圆吃,南方用皮包,北方是将馅料蘸水放糯米粉中不断晃动,使其粘上糯米粉而成,俗称“晃元宵”,潍坊元宵是选用上好的糯米经石碾碾成细粉,用馅心蘸水(馅心有枣泥、豆沙、五仁、巧克力、果味、黑芝麻等)放在糯米粉中晃动,使其表面粘裹上糯米粉后成乒乓球一般大小,煮熟即可,以个小,馅多、具有色白粘糯、香甜可口、口味醇正而著称。寓意全家团圆、和睦、幸福美满。
  (九)——潍坊锄刃
  潍坊传统小吃,由精面粉作皮,包入小豆腐为主要原料调制的馅心蒸制而成。因包成后的形状似老农民锄地用的锄刃而得名,其特点皮薄、馅厚、口味鲜香。小豆腐是以黄豆、蔬菜(或野菜)为原料熬制而成。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及丰富的膳食纤维素,有预防便秘、降血压、降血脂、降血糖、抗衰老,美容养颜之功效。老幼皆宜,是人们喜爱的食品之一。
  (十)——羊肉灌汤包
  羊肉灌汤包源于清代乾隆年间潍县城的集市,后经历代厨师不断改进流传至今。其制作方法是以精面粉为面皮,包入用羊肉剁碎,加入花椒水、精盐等调料调制的馅心蒸制而成,具有皮薄、馅足且含水量大、汤汁鲜美、一咬满口流油的特点,《名医别录》谓:“羊肉味甘,大热无毒”。有益气补虚,温和暖下的之功用,对虚劳赢瘦、腰膝酸软、产后虚冷、腹痛、寒疝、中虚反胃等症有一定的食疗效果。

 

创建时间:2015/3/1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Copyright © 2008-2009  -  GBK简体中文版  龙刘文安工作室(版权所有)欢迎提出宝贵意见   
刘文安工作室: 网络建站 排版印刷  CIS策划、商标设计 电子邮箱sinoat@163.com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设置为1024×768  IE6.0以上版本浏览器  flashplayer8.0以上版本播放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