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县城里北门大街往事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大鄌靑简·文史通览网站      

潍县文史

青州文史

 红河频道

人文青州

昌乐文学

自卫反击战

文史资料

 百年大事

鄌郚专刊

怀恩祭祀

潍县春秋

临朐文史

营丘频道

安丘资料

昌乐街道

红军大肃杀

昌乐棋苑

鄌郚艺文

鄌郚人物

马进文集

人文潍坊

安丘文史

乔官频道

昌乐文

高崖文史

文革纪事

牡丹文化

金山真观

鄌郚文史

雁鹅养殖

潍坊名吃

寿光文史

高崖库区

昌乐文史

鄌郚新闻

电脑技术

在线读书

鄌郚西瓜

鄌郚咸菜

鄌郚乐器

  潍县城里北门大街往事
  作者:陈瑞曾
  北门大街偏安于县城西北隅
  原潍县城里北门大街,是城里南北走向的主要道路,北起县城的北门,南到县城西门大街的四牌坊,长约500米,宽约9米。北门大街与城里东门、西门、南门里三条大街不同的是,它不在县城的主轴线上。由于潍县县衙建设在南北主轴线的正面的北端,北门大街就规划建设在离县衙偏西200米处,也由此与南门大街相错开来。
  北门大街北端,可通城里的北马道:中段东侧有金巷子、城隍庙街,西侧有撞钟院前街、陈家老过道,东西相通。
  北门大街中段西侧撞钟院前街以北近300米的西北隅,全是连片的深宅大院,之间虽无东西走向的街巷、胡同,但在深宅大院之间却有一条“更道”。旧时,靠谯楼击鼓、更夫打更报时,为此,大户人家曾在大院之间留下了这条“更道”,地点就在“广东道”宅院以北,东端自彭家过道起,在住户两墙之间,宽一-二米,蜿蜒几百米,更道两边没有门户,其堵头在临近北马道的杜家胡同的吕家住宅院内。除了打更人夜间专用,平素不能通行。
  北门曾有瓮城
  潍县城北门,名曰望海门,取遥望潍县北面的渤海之义。明代以前潍县城是土城,明末改建为石城,直到民国年间,人们仍能见到北门城楼雕梁画栋,雄伟壮观的形象。其在城门上用以守门了望的谯楼紧连空心楼一座,上有玲珑炮台,横书“海天一角”,还置有金大定年间的古钟一口(由原放置于撞钟院前街观音大士庵内移来)。北门城楼曾有瓮城(月城、重门)。据《潍县志稿》明万历王渐《史(善言)侯重修潍县城池记》说:“古者重门击柝以待暴客,城东西南三门,皆重门,盖古意也。乃北门独缺,义诚无稽,故于北门建重门,制如三门而甃以石(与东、西、南三城门一样并砌成石墙)。佐贰诸君扁(匾)其门曰“史公门”,纪创始也。”关于北门不设月城到底是因为什么,已不可考,反正国内其他古城,没有这种讲究,有说潍县城如龟,四门都有瓮城,成了瓮中之物,未免附会;而留下北门不建瓮城,有面向渤海升腾远举之象。还有说,望海门处潍城西北,金水之方,建了重门,或妨碍财源滚滚。但是,不管怎样,堪舆家关于潍县北门建月城不吉利的说法,还是有很大影响,以至于没有多长时间,史善言所建月城“史公门”,又被拆除,并且后来再未重建。
  潍县北城及北门城楼,历史上多次经受过战火考验。其中明崇祯十五年(1642)清兵将领巴尔太率步兵万余及骑兵三千围攻潍县城三月,由于县令周亮工组织全城父老奋力抗守终未攻下。
  陈大观世家最初发迹所在
  北门大街是潍县城重要的的老住宅区,历史上曾有许多大户人家的旧居在此。例如潍县有名的望族之一的陈大观世家,早在明初就从直隶沧州迁来落户于北门大街,而后的几百年时间,当街居民为这个家族中成员的居处,起下了诸多的宅院名称。如:其长支六至十四世,出过两名进士、五名举人、一名拔贡,先后有六人在外地做官,几代人一直住在北门大街路西的一条过道的数椽茅屋草房里。由此后人称此处为“陈家老过道”。
  又陈家老三支的第十二代陈尚志,原来也住在北门大街,父亲教家馆,难以糊口。陈尚志后来弃学经商发家致富,乾隆年间捐修了学宫、文昌阁、他的子孙后来又捐献了城西北炮台,他们一家在北门大街身东建设了大片住宅,由此,潍县人为此处起名叫“金巷子”。
  再如老三支的十六世陈官俊、其子陈介祺、侄子陈介猷,三人中进士后,入过翰林院,当编修、修撰或庶吉士。由此,当地称他家在北门大街南段路东的住宅叫“翰林院”。还有位于北门大街中段、撞钟院前街以北的一座深宅大院,主人是长支道光进士陈应聘的两位都是进士出身的孙子陈世昌与陈德昌。因其祖上陈所问曾任南京广东道监察御史,他们本人也曾做官于广东,由此,人们称此处为“广东道”。再是清代官至江西巡抚的长支陈所问从弟陈所述的后人陈阡的故居,老三支人称“丁字门”(后人陈宽甫)陈家等等也在该街。
  建成年代久远的陈氏家庙
  明清两代,陈大观家族,文科共出过45名贡生、52名举人,其中19人中了进士。武科出过举人5名、其中武进士1名。这些人发迹后,陆续迁移到县城的其他街道居住。但是,他们的家庙还是设在了北门大街上。
  该庙建成于乾隆辛亥(1791)年,其建筑格局庄严肃穆。庙门高筑在平台之上、庭院前有过厅,正祠三楹飞檐斗拱,西侧有厢房,为一三合院。另有二门及临街平房。嘉庆元年(1796)端阳,安神开祭前,阖族代表议定了《家庙条规》五项,规定:正祠中列始祖、二世祖三位,永不许更添神主:祠前西厢,凡上世举孝行历仕籍受封典各支子孙,禀明族长会同族众立神位送入:祠内一切房屋,不许借存神主,不坐馆借居、寄物,并强行侵占;春秋伏腊务致敬尽礼。后来,还将道光版《潍邑陈氏族谱》放入祠堂,便于寻亲问祖者拜读。
  家庙建成后50年,由于十六世到十八世子孙中出仕做官的多,也给庙里的老祖宗带来了荣耀。其中,当过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曾任道光皇帝老师的陈官俊,在其母夏氏九十寿辰时,皇上御书了“耆臣寿母”匾额与“福”字、“寿”字,以示殊荣。于是,就将御赐匾额悬在了家庙的正厅上,供奉了起来。而后,陈官俊之子陈介祺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人称陈大花翎)咸丰四年丁母忧回潍后。曾在光绪初家庙维修时,着其义子、刚中状元不久的曹鸿勋题写了“陈氏家庙”的匾额悬挂在门楣中央,他自己撰写了大门楹联:“孝友泽长,念尽性尽伦,系出自妫之后;德功祀重,庸示俭示礼,观于平仲之乡”。二门楹联:“莫不尊亲,入庙共知同血气;无远兄弟,推心自己有儿孙”。
  在封建时代,陈氏家庙既是族间按季节祭祀远祖的场所,也是本族族长按族规、家法,处理族间事务、化解族间纠纷的所在。因此,家庙又像是族间的“衙门”。民国初,陈纪元先生,由于参加了同盟会,首先在潍县开办女学堂,提倡女子放足、男子剪辫子,被视为“大逆不道,有伤风化”要开家庙门,请族长打他的堂棍。后由实行新政的县府头面人物说情,才免受惩罚。
  该家庙在潍县解放后,一度由地方改作他用,后拆除。
  刘鸿翱父子昆仲曾在这里居住
  又据《潍县志稿》:曾任福建巡抚、署闽浙总督的刘鸿翱(1778~1849)的住宅,先在城里郭宅街道北,为其祖刘九叙所置,鸿翱及其从兄弟刘伯蕴都生于此。清乾隆辛亥,其父刘济川与刘伯蕴的父亲刘峝,迁到北门大街道西(在撞钟院前街北侧与广东道宅南)。后人称刘家过道。刘济川,嘉庆庚申(1800)举人,任寿光县教谕。他在这里筑室名曰“既翖(xi)堂”以标志兄弟和睦。其子刘鸿翥、刘鸿翱嘉庆十二年(1807)同时中举,十四年(1809)又同登进士,鸿翥曾任安徽芜湖知县,其第鸿翔也于嘉庆十八年(1813)中举任莱阳教谕。鸿翱弟兄五人,是三母所生,他们之间兄友弟恭非常和睦,又在堂上悬了“同怀堂”匾额。还在这里写下了《同怀堂记》及《同怀堂后序》,载入《绿野斋文集》中。
  刘鸿翱的叔兄弟刘伯蕴,字石玉,嘉庆二十一年(1816)中举,任四川青神知县,政声卓着,卒后入祀乡贤祠。其弟伯英,字育才,嘉庆十九年(1814)中进士,任阆中、巫山知县,也着循声。
  刘鸿翱家的刘氏家庙在该街路东刘家过道对面。

 

创建时间:2015/3/1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Copyright © 2008-2009  -  GBK简体中文版  龙刘文安工作室(版权所有)欢迎提出宝贵意见   
刘文安工作室: 网络建站 排版印刷  CIS策划、商标设计 电子邮箱sinoat@163.com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设置为1024×768  IE6.0以上版本浏览器  flashplayer8.0以上版本播放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