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县的山脉及其掌故
潍县多河,潍河、白浪河、虞河、大于河、小于河等等。但论山,则不免逊色,当年知潍县的郑板桥即写《恼潍县》诗,抱怨潍地少山:行尽青山是潍县,过完潍县又青山。宰官枉负诗酒性,不得林峦指顾间。
不过仔细想来,“少山”之说未免有失公允:潍县被称作“山”的地方为数不少,境内也的确有许许多多的山丘分布各处,而且多有人文遗迹。潍县真正缺少的不是山,而是崇山峻岭。潍县的山,以潍治西南,大于河东、西两岸较为集中,其余,大多分布于白浪河以东。
大于河以西的山
黄山址在潍县城西南三十五里的尹家庄子村西,早年因有四股泉水,故又名“四泉山”。山西为昌乐县境,《昌乐县志》亦称此山为“黄山”。不知始于何年,山上立有黄仙公祠,内塑有药王孙思邈及其他神人神像,曾久盛香火。大约至清末,黄仙公祠废,香火不再。
黑山址在县治西南方向约三十里处,其东南临近处之村称“黑山官庄”(今村名已改),以山得名,《山东通志》对此有载。但《山东通志》将黑山说成是古“女节山”,不确。有人又把黑山说成是《魏书》上所载的“金关山”,似亦缺乏考证。黑山自古少树木而多碎石,其西南麓颇险峻,登山不易。清咸丰及同治间,为防止太平军的进攻,乡人修筑了北向的圩门。战事过后,当地人又建有神祠并立有碑碣。自此,有人又称黑山为“太平山”,取“久享太平,永无战乱”之意。
孝迹山又名青石山,位于县治西约二十五里处。大概此山早年曾出过节妇或烈女,故《隋书》称孝迹山为“女节山”,可惜缺少注述。山东北约四里为南乐埠村,山西麓为昌乐县境。《寰宇记》中所说的“女节山在北海县西北三十五里”,方向及距离均不确。
行山(民间读“行”音为hang)址在县治西南方向约二十五里处,其东四里为范家村。该山山顶长约三里,呈南北一线。其对面即是黑山,中间有黄泉沟相隔。
火山位于县治西约二十六里,南乐埠村南三里。山石为水成岩,石纹形如槟榔,故人称“槟榔石”。火山西北麓产青石,石质与其西侧的草路山、孝迹山同。
凤台山又名“东山”,位于县治西二十四里,北乐埠村东南。传早年有人闻山上有凤鸣,故此山又被称作“凤凰山”。山多石灰石,故凤台山一带烧制石灰者甚多。清乾隆《潍县志》对此有载。
涝埠山址在北乐埠村北,“涝”、“乐”谐音。胶济铁路自此通过。山势虽高,但表层为土质,每每雨后,泥泞不堪,因名“涝埠”。山北有泉曰“龙池”,人称“海眼”,池水深约八九尺,味甘,池水东出为小溪,汇入大于河。
大于河以东的山
大于河以东最出名的山,自然数浮烟山。浮烟山之所以出名,一是其在潍县境内海拔最高;二是以它为主,形成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山系,并成为泰沂山系的一部分;三是其自然、人文景点多,文化底蕴丰厚,属“先儒过化之地,名贤经行之所”。
浮烟山早年曾称“方圆山”、“凤吟山”。《魏书?地形志》称作“浮山”,《隋书》及《寰宇记》称作“阜山”,元丰《九域志》与《金史》均称为“浮烟山”;明代立程符社,此山又被称作“程符山”。该山位于潍县治西南十二公里处,山势险峻,风光旖旎,人文昌盛,名高天下。清乾隆间进士阎循观在山上读书、课徒时,曾写有《程符十咏并序》,此可视为古人对浮烟山的高度赞美与概括,并且由此有了“浮烟十景”之称。从阎氏《十咏诗》的序言中,大致能再现当年浮烟山的全貌:
程符山,本名浮烟山,后以山立程符社,讹今名。在潍县西南二十里。其西曰“西涧”,水石幽邃。东曰“麓台”,台高一丈,汉公孙弘津侯读书处。“摺嶂”在麓台之南,摺嶂东曰“声泉”。摺嶂以“摺”名也,声泉以“声”名也。西涧北为“友石”,孤石危坐如人。西涧南曰“叠子峰”,峰作巾垂形,故名。“瞰海岩”在友石北,天清可见海。修贞观旧在麓台上,明刘应节移于山半,在瞰海岩南。司马退休后,常居观中。寒泉峡在瞰海岩西,陡涧悬流数丈。王家溪,声泉下流也,王氏居其上。
阎循观的《序》中唯一未提及的是浮烟山的“补生泉”,今据《潍县志稿?泉源》补之如下:
补生泉在县治西南二十里麓台下。有七泉,泉各潴为塘。塘各周数百步,水净绿见底。西南一泉曰“补生泉”,尤甘冽。食之愈痼疾,亦名“北渚”。
浮烟山多传说,如据传早年造字官仓颉曾陪同人文始祖黄帝来此,黄帝认为该山秀比寿丘,故山下后来产生了平寿村及平寿县。有的故事则不是传说,史载,汉相公孙弘青年时曾在浮烟山攻读与谋生,病逝相位后又归葬于此。该山人文景观颇多,最常见的是庙宇,儒家的、道家的、释家的都有。此山古时战事亦不少,如西周时莱人攻齐之战,东汉末年黄巾军攻北海之战等等。近年,人们加快了对浮烟山开发的步伐,那里不仅有了森林公园,而且开辟了国际风筝放飞场,至少达四星级的酒楼也在山东麓建成,其繁华,与古时不可同日而语。
羊山俗称羊山子,位于县治南三十里,大柳树村以北,平地隆起,其形有别于上述诸山。旧志书上说其上曾有黄仙翁祠,现已难考其实,但山顶仍存建筑遗迹。至于所祀何神,不好确定。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大柳树镇政府曾改造羊山,植果树若干,并建房于山顶。人立山上,北可望浮烟山,南眺泰沂余脉,西望孤山群峰,常有心旷神怡之感。
蝎子山位于县治西南三十里许,刘家庄子村附近。因其山多罅,罅内多蝎,故名。此处所说的“蝎”,系指山蝎。许多出于好奇的青少年,常去山上,掀起石块,观石下群蝎。也有不怕蛰,捉了蝎出售于药铺者。但早年尚未听说有谁敢于抓了蝎子做熟当下酒物的。
明宗山位于县治西南约二十八里,大玄家村西北,《齐乘》称其为“蒙姑山”。旧时山上的明宗祠(亦称“明宗庙”),不知建于何时,祀后唐明宗李??。五代时的公元927年,后唐明宗李??东巡,过蒙姑山,曾在山上驻足宿歇。后来人们就称此山为明宗山。也有称“明公山”的,系“宗”音之误:“宗”、“公”谐音。明宗祠民国后已废,今只存遗址。晚清进士、史学家柯劭?朐?写诗以记:
千载中原俭德临,
朱邪终觉负恩深。
一盂麦饭无人奠,
社酒鸡豚父老心。
下坡山在县治偏西南,下坡村北。该山为浮烟山之支系,地势在浮烟山之下,故名“下坡”。今下坡村已更名为“霞坡村”,山名也随之更改,原意不存。
擂鼓山在县治南二里许,清康熙《潍县志》说此山为白浪河之源,不确。因白浪河源之擂鼓山,远在昌乐县境南端,与潍县的擂鼓山无涉。清乾隆《潍县志》曾赞许说:“此山为一邑文星……”。十分凑巧,该志出版一百多年后,清光绪间潍县先后出了两名状元。
之所以有“擂鼓山”之称,早年曾有两种说法:一曰“张飞擂鼓破黄巾军”。当年孔融在北海(指“北海郡”)被黄巾军所困,刘备、关羽、张飞率兵三千来救。激战时,张飞在该山擂鼓助战,大破黄巾军,解了北海之围。此说似有讹化附会之嫌。当年孔融被困处在北海的都昌城,并非在擂鼓山一带。二曰“枯骨遍山岗”。若干年前此山上曾白骨累累,时人称“累骨山”,但不好考证。不想后说在解放后的大规模建设中得到了证实。
1953年,潍坊市修建擂鼓山粮库,推土机从山顶取土下填凹地时,挖出一大墓穴,内有大量死人骸骨,并有石碑一通。该碑立于唐广德元年(763年),名《义葬墓志铭并序》,记载的是安史之乱后,北海县(潍县当时称“北海县”)令宋某见县城之外的山岗上骸骨狼藉,目不忍睹,遂自费命人筑大墓,将人骨悉数合葬(难以顾及性别)。从石碑的记载看,擂鼓山原称当为“累骨山”。清末,德人修筑胶济铁路时,潍人根据一地理先生的意见,在擂鼓山上修建了圩墙。山上的树林,民国时称“中山林”。随着城市的建设,今擂鼓山旧貌不存。
南石埠在县治南三里,胶济铁路南侧,其东即白浪河。因无奇异之处,本文不予细述。
白浪河以东的山
磨旗山位于县治南三十五里处,山北头村南里许。周围村民善石艺者,多以凿石制磨为业,久而久之,山谷益深。《宋史》对磨旗山曾有如下记载:青州杨安儿起义,兵败身亡。其妹妙真,嫁于潍人李全,将所剩之万余人屯扎于磨旗山,又坚持了一段时间始没。
《临沂县志》所说的临沂县东南九十余里的花马嶂(俗名“磨旗王崖”)疑为磨旗山,此说不确。
黄石山在县治南三十五里,西辛庄南里许。山势蜿蜒起伏,其石犬牙参差。因山石多黄色,故名黄石山。此山另外还有两个称谓:一曰“石梯山”,系因山形如梯而名;一曰“司马岭”,因司马村而得名。据传马司村原称“马思村”,并有一段故事传说,后演为“马司村”。黄石山一带多煤矿,是坊子煤矿的组成部分。
牛栖山在县治南四十八里,桑家窑庄北。据民国间陆军测量局所测数据显示,该山为县东南方向海拔最高者。
将军埠在县治东南五十三里,曹村在其东三里处。据说汉太祖高皇帝四年,楚汉相争时,韩信率军攻齐,于筑坝以潍水大败齐军,斩龙且之前,曾在此山安营屯兵。后人据此称该山为将军山。
石埠山在县治东南四十二里,王家石埠村南,又名“虎埠山”,离伏羲河不远。有人认为,《寰宇记》中所记载之“小几山”大概就是石埠山,并认为“伏羲山”当为“小几山”之误。此说不知确否。离石埠山不远还有一山,人称“常令公山”(去县治四十里),址在常令公山庄西北。早年曾有庙宇,据说系祀明功臣常遇春的,估计为讹传。
太公堂山在县治东南五十五里,太公堂村西南。山上原有太公堂庙。太公堂庙所祀为太公姜子牙,有人予以附会,说此庙为明初刘伯温隐居时所建,而不远处潍河内的四孔四须鲤鱼即为姜太公垂钓时带来的鱼种。
太公堂山近代因爆发过农民起义而名震一时。起义的首领为穆村李家的农民李明书(即李高登),此人善武功、讲义气而颇有声望。由于不堪生计,他召集周围贫者于太公堂山周各村,潍水西岸,主要是劫富济贫,为民除害。不久即扩至2000余人,并有较充裕的武器。潍县官方的多次清剿,均不奏效。次年,民军增至4000余,潍县及周边各县官绅十分惊惶。民军声势益大,山东巡抚开始派兵清剿。但很不顺利,败仗不断。巡抚怒,令周围各县驻军合围。民军败,李明书等被执,与骨干人物共21人同时遭斩杀于潍县白浪河大石桥。太公堂山一带至今还有“高登占了太公堂,替天行道仁义王”之类的民谣。
凤埠又称凤凰顶,在县治东四十五里处。富康河即源于此。
柳毅山在县治东五十五里,其东去十里即是潍水。此山南北总长约十八里,有两个山顶:南顶在庄家村北,北顶在朱里村南(名“土门山”)。柳毅山南与太公山相接。不知始于何年,此山与唐李朝威的传奇小说《柳毅传》扯在了一起。明天顺二年,有人在山顶上建了龙女庙,不久,又在龙女庙南建了柳毅庙。二庙相去不远,故人称“双庙”。清乾隆间郑板桥则称双庙为“鸳鸯庙”与“柳郎祠”。柳毅是《柳毅传》中的主人公,书中说他为救龙女而传书,最后二人终成眷属。
柳毅山上早年有池,人称“双庙池”,与渤海相通,水色青黑,朝潮夕汐,俗称“海眼”。上述二庙即建在此池前后,称“宋家双庙”。柳毅山海拔并不算高,但郑板桥写了赞颂诗(内有“隔岸桃花三十里,鸳鸯庙接柳郎祠”之句)之后,其山及双庙名声益大。
凤凰山位于县治东南十五里,山后村东南里许。元代称其为“三章山”或“三丈山”。早年山顶有庙宇。相传山南虞河内有石牛,夏日每当大水将发时,石牛即发出深沉的叫声,提醒岸边村人,快去山之高处回避。水退之后,各人再回村整修被水淹过的家园。据说有一年大水之后,人们回村时,见一凤凰飞来,止、鸣于山上高梧。此后,三章山即被称作“凤凰山”,山上也立了庙宇。后风雨沧桑,庙宇废,但庙外百余株古松又生长了若干年。每当风起,即松涛大作。潍县战役时,凤凰山曾是国民党县城外围重要据点,但很快即被解放军攻占。
九龙山在县治东南八里许,亦称“九里山”。有人认为,该山下坡处,有天然沟九条,大雨行时,山水汇通如九龙,因以为名。
县治以北确实少山,较着者当数城北六十五里,永安湖侧的走马岭。在地势偏低的潍北,走马岭便独树一帜。早年山上有古树一株,今不存。
周庆元武伟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