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县地方志书开山之作——明万历《潍县志》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大鄌靑简·文史通览网站      

潍县文史

青州文史

 红河频道

人文青州

昌乐文学

自卫反击战

文史资料

 百年大事

鄌郚专刊

怀恩祭祀

潍县春秋

临朐文史

营丘频道

安丘资料

昌乐街道

红军大肃杀

昌乐棋苑

鄌郚艺文

鄌郚人物

马进文集

人文潍坊

安丘文史

乔官频道

昌乐文

高崖文史

文革纪事

牡丹文化

金山真观

鄌郚文史

雁鹅养殖

潍坊名吃

寿光文史

高崖库区

昌乐文史

鄌郚新闻

电脑技术

在线读书

鄌郚西瓜

鄌郚咸菜

鄌郚乐器

  展风土人情 绘社会百态
  潍县地方志书开山之作——明万历《潍县志》
  ◎刘督宽 陈瑞曾
  我国封建时代,朝廷把纂修地方志和纂修国史看得同样重要,古人认为“治天下以史为鉴,治地方以志为鉴”。解放前,潍县有五部志书,最早的是明万历《潍县志》。
  作为行政建制的潍县,其历史应从明洪武九年(1376)降潍州为潍县起始。此前,曾为北海郡、潍州等等,辖区或大或小,屡有变动,唯从定建制为潍县后,历经明、清两代及民国建立,至1948年潍县解放,其建制与辖区基本未变,这段历史有572年。一个地域发展变化的历史是连续的,而地方志书的记载,却是以建置区划为范围的。明万历以前的志书已漫灭无存,即使有,也未必就是潍县建制后的志书。因此,“万历志”的编纂,就成为潍县志书的“开山”之作。
  万历《潍县志》是民修而非官修
  明万历癸酉年,即明神宗万历元年(1573),潍县以致仕还乡的名宦刘廷锡为主,编纂了万历版的《潍县志》10卷(以下简称万历志),成为潍县存世最早的地方志书,《潍县志稿?序》开篇即说“潍之有志,首创于明万历癸酉刘塔山先生”。
  刘廷锡,生卒年失记,字君荣,号塔山。嘉靖元年(1522)乡试中举后,任保定府推官,后擢户部主事,转本部员外,再转郎中,又出任两淮盐运使。居官清廉,为人所称。致仕归里,居县东南四十里塔山(今灵山)下,并取山名以为己号。
  担任“万历志”校正的,也是致仕还乡的名宦,一是胡邦佐,嘉靖举人,初任太原推官,后任南京刑部郎中,诏进朝例大夫,因生来手指就是四节而被乡人称为“四节先生”;二是王渐,嘉靖进士,曾任确山县令,以廉洁称选山西道监察御史,陕西按察司副使,为乡人所敬重。
  为“万历志”写序的是大名鼎鼎的刘应节(1517—1591年),嘉靖进士,文武兼备,曾总督蓟、辽、保定三地军务,先后任过南京工部、刑部,戎政(兵部)尚书。是当时潍县官阶最高,功业最卓着的高官显宦,今山海关长城上仍屹立着刘应节的高大塑像。
  地方志书一般都是地方主政者主持纂修,是谓“官修”,“万历志”怎么由民间私人创修呢?刘应节在万历志序言中特意指出,以前的志书“岁久漫灭”,而现在的地方主政者,把在此当官视作“如居传舍(旅店),轻典籍如土苴,于志之有无曾不一置齿頬”,即使偶尔提到,又“以授简无人”而推脱。幸亏有致仕回家的“乡先达大夫鹾使(盐运使)刘公(刘廷锡),家食有间,慨然以修辑为任”,以“良史之才”数月的辛劳,编成了这部志书,足可“传信诏来,与邦国史并传而无弊哉!”这绝非“狡猾敷衍”的庸官愚吏所能作为的。当时的县官不作为,刘廷锡挺身而出,为后世留下了这部珍贵的历史典籍,深得刘应节的赞赏。
  万历《潍县志》内容翔实
  刘廷锡编纂的明万历《潍县志》全书10卷,约三万字。内容包括:星野玄枵图、建制沿革、疆域;城池、街衢坊市集场、乡社、九隅、铺;物产有谷、果、蔬、木、药、羽、毛、鳞、介、虫、货等十一大类;学校、神祀、宫室、桥梁;公署、额设官吏、教谕、训导;户口、土贡、田赋、徭役、兵制、兵备屯田;名宦;人物;荐举、科目岁贡;烈女、祥异、寺观、冢墓等。
  从以上纲目可以看出,这部出自民间私人编修的县志,在体例上,与官修毫无二致,完全符合明成祖朱棣颁布的《纂修志书凡例》之规定。其中约用一万五千字,记录了那时潍县有关自然、经济和社会,包括乡社、学校、物产和田赋、徭役、兵制等事关国计民生的具体史料,做到了简繁有当。更可贵的是,又以一万一千多字的篇幅,记录了那时的城池、庙宇、宫殿等有形的、固化的物质文化遗产;还通过名宦、乡贤、人物、科贡等卷目,简要记录了上自周、秦、汉、唐下到国朝大明,历代与潍县有关的七十五位历史人物与他们的业绩。这是后人能见到的,潍县有史以来第一次系统纪录封建时代潍县历史文明的宝贵资料,包括潍县建制前的历史,建制后的自然地理、城乡面貌、建筑设施、文化教育、农商经济、行政管理、典章制度、民众负担、古今名人等,为后世修邑乘建立了楷模和基础;对后来史志的编纂和研究潍县历史文化,都产生过重要影响。在此,仅就其内容中的几个方面,作一简要介绍
  万历志记载了潍县土城的最早形象
  潍县有城约始于汉代,但那不是存在到解放时的潍县城,约在隋末唐初,县城始定位于白浪河西岸,千年多以来再未移址,至万历年代一直是土城,但其建筑形制和规模,直到“万历志”才有了确切记载。
  “万历志”在“城池”篇,记载了明正德七年(1512)莱州府推官刘信重修的潍县土城形象。“东南临水(指白l浪河),沙虚善崩,正德间再遭暴水,城不透者数尺。隆庆乙巳(1569)秋复大水,几损城厚之半,城不为沼者天幸也”。“城周围九里三十步,高二丈八尺,阔一丈五尺,有东、西、南、北四门用砖包,东曰朝阳,西曰迎恩,南曰安定,北曰望海。门有楼,濠阔一丈五尺,环绕四周”。从以上记叙可以了解到:潍县当时的土城与后来明崇祯十二年(1639)县令邢国玺改砌的石城,在位置、规模(周长、高度、厚度)、城门的命名上没有变化,砌为石城,只是为了大大强化城墙防战防水的功能。
  那时的潍县城关是什么样子?万历志说:“潍古郡,街衢相沿无改,巷以多岐难防盗窃,有堙塞者”。当时街上有牌坊,“城里十四座、东关一座”。有市二:“一在城内大十字口 ,一在东关大街十字口”:集市“在城内者七,在东关者七,在西关、南关各一。在乡者一十五”。
  另外,城关的行政区划有:“西关南隅、城西南隅、西北隅、东北隅、东南隅、东关南隅、东关北隅、东关南北隅、东南北隅。”那时的南关、北关,还不是主要关厢。
  当时城里、东关已有的“市”,指的是集中作买卖的场所,不是行政建制单位的“市”,也不是间隔定时的农贸集市。但是人们有理由相信,当年县城的那两个小小的“市”,正是孕育今天方圆上百平方公里的潍坊中心市区的摇篮。
  “万历志”中,对于东关的土围子(或坞)没有具体记载,但记载了当时东关已有了四隅、一市、七个集场,这说明,东关在建成“八阁围子墙”以前,已形成潍县的一处较大的关厢,在东关大街十字口,有了与城里大十字口规模、地位相当的商贸市场,还有与城里数量相当的“七个集市”,东关在人口聚集和商贸发展上已远远超过了潍城周边其他关厢。当时东关的七个集场,或许就设置在后来的米市街、估衣市街、南、北下河街、鱼店街一带吧。
  当时潍县城里同样设有七个集市,这说明当时城里的住户还没有遍布全城,人口也不是太多,所以,空余的地面可以设七个集市。可是,这些集市究竟设在什么地方,规模如何,我们后来人就无处猜度了。
  万历年间潍县的人口、税赋与兵役
  万历年间,潍县的人口数为:11917户;21769人。平均每户不到2人,的确少得可怜。从明洪武元年到万历元年(癸酉)200年间,经过了明初大量移民,后又有两次移民,但人口的增长并不快。城圈以内还住不满,有大量的空地设置七个集市,之所以如此,“万历志”没有记载,但元末明初改朝换代的频繁战争中,潍县人口已剩下不多却是事实,不然不会大量强制移民。潍县民间传说,那时全城只剩下了苟、陈两家。200年中人口增长得缓慢,也还与生产发展缓慢、税赋徭役过重,民生多艰有关,这一点,“万历志”透露了一些信息。
  “万历志”在记录税赋徭役之后,有一段“志氏曰”(编志者说的话):“潍之杂差繁重,前既列之矣(前面已经开列出来了)!及见坐佥(签署徭役的簿籍,“佥”通“签”),马驴头各项差役之数,比之邻邑独重且多焉。以是而知潍人之困,终不可苏(苏醒、缓解)矣!考之国志,里数与邻邑多相等,地之瘠薄与民之流散亦无以异,何站地(服役的地点)差役轻重多寡,不均之如是也!”
  记载了徭役数量之后,又查检了记录,比较了邻邑的情况,得出了“潍人之困终不可苏矣”的结果。
  为什么会这样呢?刘廷锡找出的原因是:“只缘弘德年间(明弘治、正德年间,约从1488年至1521年),有二三富室,资财雄于邻邑,从事商贾,贸迁有无,恃其赢金,服室僭侈(过分的奢侈炫耀),因得上(等)县之名。历年以来,县既贫而虚名犹存。又民俗相沿,业商贾者往往如故,然资货无多营取,锥刀之利,旋(不久)亦困于差役,丧(丧失)其有矣。况业商者无几,余皆耕耨农家,十室九空,驿传差役每见增加……良可悯也。”因二三富商过分炫耀,得了上县之虚名,赋税徭役比邻县又重又多;现已穷了,十室九空,而驿传差役只增不减,百姓困苦艰难,生产难以发展,人口怎会增加,真是令人悲悯哀叹。这都是因为当官者不体察详情,不关爱百姓,一味压榨搜刮造成的
  刘廷锡在这里最后说:既然原因如此,要使百姓心情转悲为喜,命运变坏为好,我深深地寄希望于父母官啊!
  当时实行的“兵制”,是三户出一个军卒,或保卫京师,或戍边檄,或隶(隶属)各处卫所,原额军数六千七百三十六名。这些青壮年人,常年撇家舍业在外当兵,病羸死亡,还要从在军籍的户中抽人补充,加重了地方人丁的负担。对此,“志氏曰”(刘廷锡说),古者寓兵于农,苏轼曾指出“养兵害农”。诸葛亮说,“兵贵精,不贵多”。而“今之兵,或占籍滥食,或闻金(兵器)丧魄者何限(难记其数)也!名曰貔貅百万,实则旗帜虚张,责以外捷(战胜)四夷,内壮中国,难矣!故振作以精惰,校阅以求精,司戎事者(管军事的官)当速图而预讲矣。”
  刘廷锡通过编写地方志,进一步了解到,当时的潍县,业商者已然不再富有,农村中“十室九空”,人丁不旺,农业劳力不足,生活艰难,是徭役兵役制度直接造成了人民不堪承受的负担。在志书中,他以自己的名义,有理有据地摆明了事实,找出了原因,态度鲜明地为民请命,向主政者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和殷切的希望。他的胆识和骨气,他对社会民生的关注,十足地令人钦敬!这也是这部“万历志”的一大光辉亮点,在其他官修的志书中,是看不到这类精彩文字的。
  四百多年前编修的万历《潍县志》当年刊印了多少部,没有记载;因是民间私人所为,估计不会很多。因此,上世纪三十年代,潍县史志专家丁锡田先生四处搜求,只打听到北京图书馆有此典籍,遂写信请托在北京大学读书的好友张政烺先生,利用节假日,到北京图书馆借出手抄了一部,而这一抄本后来也不知下落。潍城区编区志时,为作参考,曾派人到北京图书馆复印了一部,笔者所见到的就是此复印本。因其年代久远,存世又少,见到者不多,故在此作一简略介绍,潍县有志可据的历史,概源于此。

 

创建时间:2015/3/1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Copyright © 2008-2009  -  GBK简体中文版  龙刘文安工作室(版权所有)欢迎提出宝贵意见   
刘文安工作室: 网络建站 排版印刷  CIS策划、商标设计 电子邮箱sinoat@163.com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设置为1024×768  IE6.0以上版本浏览器  flashplayer8.0以上版本播放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