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关田家大院出三杰
作者:韩杰杰 隋秀平 高云禄
贯穿潍坊城区东西的东风大街上每年不知走过多少行人,驶过多少车辆,但很少有人知道这条街上曾有个田家大院。院子不见得多么气派,却走出了田仲济、田云樵、李燧英三位名人。
如今,时光流转,岁月更替,这座两进的宅院伴随城市建设化为尘土,被永远压在了东风街的柏油之下,不过宅院中留下的佳话却在民间流传不衰。
历时半载寻到
“田家大院”
今年66岁的高云禄是位文史作者,作为老西关人,他对西关的文物、历史都颇为关心和知晓。
去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看到了一篇关于革命工作者田云樵的文章,上面说田云樵出生于潍县西关。这让打小在西关长大的高云禄很是吃惊。于是,他开始寻找田家在西关的故居。
由于城市改造,西关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查阅了很多文史资料,都未发现关于故居的记载。
高云禄告诉记者,对那套宅院,他记忆深刻,不只是房子位于他老家的对面,还因为后来宅院出售,他二大爷还购买了那里的一个大院,他经常去玩耍。在他的记忆中,那是一处两进的宅院,位于潍县西关大街与厚丰街交叉口东北角,大门沿西关大街偏院东开设。大门台阶用厚长的条石砌成,大门配建门房。大门的东侧另开栅栏门,院内有车马棚。进大门前院有拔台子青砖小瓦的北屋五间,临街南屋三间。后院坐北朝南,三间拔台子大厅房,东西配有耳房。大厅房的屋脊中间嵌有菱形大砖,砖上浮雕着荷花图案,屋面小瓦布就,四角有哈巴狗及其它兽型砖窑烧制的构件。大厅房前厦檐向前延伸盖过条石台阶,厦檐下有两根粗大的圆木柱,支撑着宽大廊檐。院子东侧,有一口水井,水井盖着凿有圆井口的大方石板。从前院到后院,穿过北屋中间的堂屋,除砖铺的甬道外,沿院墙配建一米多宽,遮阳挡雨的穿廊。
他说,他之所以想将这个地方找出来,是因为这里出了田仲济、田云樵等名人,是承载西关历史的地方,应该被人们知晓。上世纪80年代,东风街扩建,这个地方正好在规划的路上,就被拆迁了。若保留下来,田家大院应位于东风街月河路以西,永安路以东的路北位置,也就是如今西城邮电局的对面。
田家大院几经变迁
这座清代建筑风格的田家大院,十九世纪前是西关高氏家族的大院。
1908年前后,潍县城里田宅街,田氏其中一门(田氏在田宅街有十三个大门,分领十三支)后裔田智文携全家搬入。田智文先后做过塾师和职员。妻田高氏,系西关高氏十六世高鸿泰之女。共生四儿两女:大儿田蔚宽、二儿田仲济、三儿田云樵、四儿田芸宽;大女儿田芙宽、二女儿田蓉宽。
1915年前后,一名曾在旧军队从伍的隋翰卿,因家道中落,全家从胶县迁到潍县,在西关田家大院借屋居住。其妻沈云英,共生五儿五女:大儿隋家祯、二儿隋家干(后改李燧英)、三儿隋家驹、四儿早亡、五儿隋家滋;大女儿隋培素、二女儿早亡、三女儿隋范素、四女儿隋玉素、五女儿隋兰素。
田家在西关大院居住近半个世纪,隋家也近40年。更为人们称道的是,西关田家大院,在同一个时代孕育了三位杰出的人物:田仲济、田云樵、李燧英。
铁肩担道义的田仲济
田仲济(1907—2002),1907年8月出生于潍县城里田宅街故居,成长在西关田家大院。
1914年田仲济入读私塾,1929年,进入上海中国公学社会科学院政治经济系。1929年他在青岛时创办《野光》文学周刊。1931年春,在《青岛时报》上创办《处女地》文学周刊。1932年与友人组织青年文化社,在济南创办《青年文化》月刊等等。此外,田仲济还完成了我国第一部现代文学断代史《中国抗战文艺史》,首次勾勒出抗战文艺的轮廓。
1949年,田仲济在上海音乐学院任教。1950年,进入齐鲁大学中文系任教。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又调山东师范学院(现为山东师范大学)任职,直到1986年退休。
这期间,他主要致力于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与教学。他最早倡议建立了全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和山东中国现代文学学会,为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建设和培养高层次科研人才付出了自己毕生的精力。田仲济是我国现代文学学科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奠基者与开拓者之一。
战斗在隐蔽战线
的田云樵
田云樵(1909—2003),1909年出生于潍县西关田家大院,1931年入党,是潍县最早一批从事共产党地下工作的革命者。田云樵一生跌宕起伏,屡建奇功。为了解放大上海,他参与策动国民党伞兵三团起义,同时策反了国民党在上海的守军淞沪警备司令部副司令兼51军军长刘昌义。
1949年4月,解放军渡江作战前夕,田云樵接任策反国民党伞兵三团的任务。伞兵三团约2000人,为美军所培植,国民党独立兵种。蒋介石对该团极为赏识,亲自接见团长刘农畯,承诺去台湾后,该团即作为贴身卫队。但蒋介石万万没有料到,此时刘农畯已被我策反,发展为共产党员。正当他们筹备起义时,该团突然接到命令:伞兵三团与伞兵司令部军械处同时南下!刘农畯急电田云樵,田云樵速报策委。策委下达指示:时不等人,拟提前起义!田云樵等人遂召开紧急会议,确定了起义时间、方式,航海图、航海员及与江北我方联络事宜。后伞兵三团海上起义成功!消息传到党中央,毛主席、朱总司令发电慰问。
上海解放前夕,田云樵得知守备上海的国民党武装力量是第51军时,立刻想到了过去曾经策反过的敌51军军长王秉钺。于是,他向上级请示:可以对该部队的王秉钺进行策反。后获批。田云樵先做通了敌方投诚人员王中民的思想工作,让他去做王秉钺的工作。然而,接见王中民的却是刘昌义。原来王秉钺在浦东与我军作战时负伤被俘,51军军长由淞沪警备司令部副司令刘昌义兼任。田云樵在电话中与刘昌义谈判,晓之以理,刘表示愿意率部放下武器。1949年5月,苏州河北岸全部解放,上海完整地回到人民的手中。解放上海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前线总指挥聂凤智曾说过:“追忆此次对刘(注:指刘昌义)部的策动工作,确为田云樵同志在枪林弹雨中,亲临两地前线奋不顾身所努力进行的成果。”
戎马一生的将领李燧英
李燧英,原名隋家干,祖籍寿光市台头镇彭家道口村,1918年11月出生在潍县西关田家大院。
1930年,李燧英考入潍县县立中学,开始接受进步思想。他阅读了不少进步书籍,特别是鲁迅、巴金的小说,给了他很大的教育启发。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8年11月,李燧英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一一五师工作,担任政治部第二单位副政治指导员。他虚心向老同志学习,既做军事工作又做政治工作。1939年,随部队进入山东。组织上调李燧英到保卫部侦察科任科员,他满腔热情地投入到鲁西锄奸、建立情报网、打击汉奸匪霸敌特、筹款等斗争中去,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1939年冬,李燧英随罗荣桓政委去湖西处理“肃托事件”。他执行政策,服从命令,既打击敌人,又保护同志。当了解到湖西的肃托,有的人大搞逼供信,错杀无辜后,他立即向罗荣桓反映情况。罗政委及时把将要被枪毙的同志救了出来。
1948年,兖州战役后,李燧英任九十二师参谋处处长。济南战役,他患严重痢疾,仍坚持参加了战斗。在淮海战役中,深入到战壕中、工事里检查战士们的战斗准备。在双堆集攻坚战斗中,他一直战斗在第一线,英勇顽强。淮海战役结束后,李燧英又被调回十三纵队任参谋处长。他参加了渡江作战、淞沪作战、进军福建、解放福州、厦门的战斗。在历次战役中,他协助指挥员组织战斗,所提出的战斗方案和建议多被采纳。
李燧英曾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曾任济南军区副司令员,1987年离职休养。退出领导岗位后,他仍关心部队的建设,组织撰写了“革命回忆录”。1988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章。
|